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护城河
释义

一种人工开挖的壕沟,注入水,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

简介

引水注入人工开挖的壕沟,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在防御手段上对水的妙用。护城河内沿筑有“壕墙”一道,外逼壕堑,内为夹道,大大提高了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

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宽度就超来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现在基本保存着原样。

紫禁城护城河

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河宽52m,条石垒砌驳岸,坚固陡直,亦称筒子河。河水自西北流入,向东南流出至御河。清代河中栽莲藕,岁收供宫中使用,余者卖出,得银存奉宸苑备用。

护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历史。1999年,对护城河进行治理工程,驳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铺砌方砖,河道更加坚固。

良渚文化发现首条完整“护城河”

一条保存基本完整、4000多岁的“护城河”日前在浙江玉架山被发现。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在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其所“保护”的文明聚落规模较小,但比较完整,为进一步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根据发掘,环壕聚落平面大体呈方形。“护城河”边长134米至155米、宽3米至15米、最深不超过1.3米,中间包含了大型堆筑土台、“砂土面”、墓葬、居住址和灰坑等遗迹,其往北延伸的部分被推测是与百米之外另两处遗址相接的水路通道。

主持玉架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执行领队楼航说,该聚落延续了七八百年时间,年代从良渚文化早中期延续到晚期。他认为,从环壕布局看,当时的居民已懂得区域功能规划。他们一边堆筑土台,一边挖壕,既满足了祭祀等日常生活需要,又能起到防御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另据介绍,考古人员目前已清理墓葬186座,出土陶、石、玉器等物2000余件(组)。位于土台中心的贵族墓地区域中,已发掘10座规格较高的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的墓葬。其中一个墓葬出土了刻符玉璧。“这是首次在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璧上发现刻符。”楼航说。

玉架山遗址

玉架山遗址位于浙江余杭临平茅山北侧,西距良渚遗址群约20公里,遗址面积近25000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自2008年10月起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约7700平方米。位于浙江余杭临平茅山北侧,西距良渚遗址群约20公里,遗址面积近25000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自2008年10月起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约7700平方米。

襄阳护城河

襄阳地处华夏中部,据历史学家研究证明:中国从北至南,到了襄阳,地表水骤然丰沛。而只善陆战不善水战的北方民族,在历次南侵过程中,兵临军事重镇的襄阳城下,往往会望水兴叹。聪明的襄阳人逐步认识了水的城防功能,护城河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战争间隙被拓宽、掘深,从而形成了“中国第一”。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史料记载和目前的历史考证可以得知,襄阳护城河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宽的护城河。襄阳护城河之所以这么宽,原因之一,就是源于襄阳悠久的历史。襄阳学者严爱华在《襄樊风情·历史》一书中曾撰文指出,历史上的襄阳是古代几条重要水陆交通线的枢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至春秋战国时期,襄阳声名渐隆,地位日重,成为一座重镇。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襄阳境内的诸候国先后为楚所灭,了为抵御韩国的南侵,楚国将具有重要战略、交通意义的襄阳置为军事防御的“北津戍”。襄阳当时就成了楚国的北大门,成了联接楚国与周天子及郑、晋、卫等诸候国的通道。而距襄阳不过数十公里的宜城(现在的宜城市),曾一度是楚国的都城。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将襄阳以汉江为界,置南阳郡(江北)和南郡(江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襄阳,分南郡置襄阳郡,襄阳置郡从此开始。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虽然封建王朝屡经兴废更替,行政区划的设置、名称也历经嬗变,但襄阳始终是州、郡、府、道、路的治所。 由于襄阳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并一直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因此,护城河的宽度为天下之最,并不为过。

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视襄阳为“恢复中原之基本”;清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对襄阳、武昌、荆州三个重镇在湖广形势中的不同地位曾作过一番分析比较,结论为:“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三郡相较,襄阳殆非武昌、荆州之比也。”

后代史学家对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有这样的总结:“襄阳为楚北大郡……代为重镇,故典午之东迁,赵宋之南渡,忠义之士,力争上游,必以襄阳为扼要;晋之平吴,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阳,为建瓴之势。”(清·王万芳《襄阳府志》)

历史上,襄阳发生的有史料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共有200多次。从每次的战局来看,襄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中原战争的全局。尤其是当中国出现南北政权对峙时,襄阳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襄阳历史上历时最长、战斗最残酷的一次战役是南宋末年的襄阳大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1267年至公元至1273年,持续了6年之久。最后,樊城失守,襄阳失去依附,加之长期遭受围困,城内物质匮乏,等待救援无望,守将吕文焕率部投降。

襄阳城失守后,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公元1274年,元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于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并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其中,襄阳城高池深,是造成襄阳大战之所以经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

当然,襄阳护城河之所以成为华夏第一城池,还有客观的自然条件因素存在,因为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地在历史的位置也相当重要,而它们的护城河并没有襄阳护城河宽。

池宽水深,水是必要条件。襄阳护城河的宽度与襄阳的水资源丰富是分不开的。古襄阳城内,除了汉水之外,还有襄水。这为了护城河的水源补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际上,襄阳护城河在形成之初,并没有这么宽,它也经历了拓宽、拓深的过程。

当时,不仅汉水、襄水的水源补给充足,水质也相当好。每逢战事吃紧时,城内军民就取护城河的水来直接饮用。后来,随著城内居民的逐年增多,为了保证战时能有充足的饮用水,人们便不断地拓宽护城河。不仅如此,襄阳护城河还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据《襄阳县志·岁修章程》一文记载:“宋郭杲旧设二闸,盛涨之时闭北闸,开南闸,放浑水入汉(汉江);大水既退,则闭南闸,开北闸,导清水入壕,方法极为尽善。”过去,城内居民是通过护城河上的吊桥来与城外取得联系的。护城河加宽后,城内居民如何与外界联系呢?为了方便城内与外界联系,当时在文昌门、阳春门、西成门与陆路相通处,人工修建了一个环岛,以此为支撑建成两段吊桥,帮助城内外联系。环岛内既可以屯兵,又可以成为城内防御的前线。

北京城护城河

北京四面的城墙以安定门、德胜门一线最为坚固,其墙基和顶部比其他三面城墙都厚,内外侧墙体的包砖也厚得多。这是明初重建北京城时,出于防范北元势力反扑,正面迎敌和适应战事频繁的考虑。1915年修通的环城铁道。铁轨几乎是贴着城墙根儿铺就。也正因为铁路运输安全的需要,北京城墙外侧保护得较好。德胜门西的城墙外侧墙体高大、坚固,维护得几乎半砖不损、寸草难生。城墙内侧的马道原来设有高大的栅栏,并有专人值守。

古代的城防体系有城墙就必有护城河。北京的护城河不是一潭死水,它有上源(玉泉、白浮泉、密云诸水),有流向(自西北向东南与转河、金水河、坝河、通惠河及“六海”接通),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水是流动的,有时流速还很大。这是因为,护城河上建有许多闸、坝,以调节水量,控制流速。笔者在德胜门护城河岸边长大。那时的这段护城河水深面宽,北侧傍转河,还连着一片大苇塘(后来修成“太平湖”)。北护城河从西向东流经德胜门箭楼西侧的松林闸。闸下河道50米处有三层台阶(每级高1米多),水从上一级流向下一级,形成4至5米的落差。河水流到箭楼下,冲击粗壮的桥桩,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松林闸下水平如镜,一到台阶,河水如脱缰野马急冲而下,形成德胜门箭楼下一道水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