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虎簋盖 |
释义 | 虎簋盖,1996年在丹凤县发掘出土。 簋(guǐ,音鬼),是盛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其型制为圆口,圈足。无耳或有两耳,也有四耳。方座,带盖。虎,是簋主人的名字。全器有盖而缺簋,盖有铭文,凡161字。 简介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的“西周青铜器的分期研究专题”组,为了更加准确地推排出西周列王在位的年代年数,在全国已出土的60多件西周青铜器中,选取了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俱全的关键性器物五件(组),和一条古文献中的天象记录,以及《尚书》中的有关记载,建立起了推定西周王年的七个可靠坚实的支点。嗣后,其研究成果通过金文历谱的验证,又与西周考古14C测年结论相对照,发现两者所排出的列王纪年基本吻合。至此,西周列王年代的推算工作全部完成。 专题组选定的五件西周青铜器中,就有1996年在丹凤县发掘出土的虎簋盖。 夏商周断代工程丹凤虎簋盖的重要贡献,是商洛人的光荣和自豪,但它的寻访事迹和研究价值却不为一般人所知,所以我觉得有将其写成文字的必要。欲知此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中国远古文明的不幸和夏商周断代工程说起…… 直面历史遗产的不幸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为了表示与满清王朝划清界线,倡导改用由中华始祖黄帝开始的纪年(公元前2698年),这个纪年在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一度在全国流行开来。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记住了孙先生选定的这个历史纪元,并以这个年代为起始,公开撰文论述中国466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精神。但是,孙中山倡导启用的黄帝纪元,由于国内政治界、知识界在中国历史纪年问题上难以达到共识,学术界各路门派相互吵闹一阵子之后,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事实上,在传世文献史料上,中国最早确切的纪年,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而更早的夏代和商代,便是模糊一片,难辨分明。这是中国远古文明的不幸。这种不幸,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逐渐变成了一枚我们民族情感的化石,在华夏子孙的心中不断膨胀,以致时时压迫着人们的血肉,牵动着我们民族的神经。因此,继司马迁之后的两千余年间,每逢盛世,庙堂和民间总有志士仁人和学者大儒在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探索而倾其心智,其中不少大师鸿儒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但是,由于历史本身的纷繁杂乱以及当时研究条件所限,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纪年依然是迷雾重重,难以廓清。于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链条,特别是自黄帝以来至夏、商、周三代的确切纪年,遂成为中国历史学界最撩人心弦、催人遐想的千古学术悬案。 1996年5月启动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全国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200余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向流传千年的这一学术难题全面地发起冲击。“工程”既是以解决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为宗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大型年代学项目,也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为寻找2800多年前历史年代坐标而进行的一次多学科合作的伟大科学实践活动。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其全部研究成果于2000年9月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表明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原定的研究目标已经达到。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夏商周年表》,填补了中国古代纪年中最令人迷惘的一段空白,廓清了遗留千古的历史学术谜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古代文明史领域取得的最为重大的研究成果。 铜锈掩盖下的历史昭示 夏商周断代工程在酝酿之初,就专门设立了“西周青铜器的分期研究”这一专题,并预定了研究目标:“以西周青铜器中铭文可供西周历谱研究者为主,就其型制、纹饰作考古学的分期断代研究,为改进西周历谱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目标中所谓“铭文可供西周历谱研究”的铜器,是指铭文中王年、月序、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的铜器。其研究的任务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上述青铜器进行比较精确的分期断代,从而使历谱研究能够建立在科学而且坚实的基础上,避免过去那种不顾铜器年代而妄加推算的情况出现。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初步选用了全国已发掘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60件,这些器物的年、月、纪时词语与日名干支四要素均俱全,符合选用标准。经过对上述诸器的出土情况、型制、纹饰、铭文等综合进行研究,并联系其它相关青铜器,初步作出了分期断代的研究成果。但这一成果只是排出了西周王年的总体框架,并不能解决全部、具体的西周王年。为了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工程”依据如下五件(组)青铜器,和一条古文献中的天象记录以及《尚书》中的有关记载,建立起7个可靠坚实的支点,采取从后往前的推定方式,终于将整个西周各王在位的年数大致排出。这7个支点所依据的材料分别是: 西周晚期: 吴虎鼎与宣王五十八年 晋侯苏钟与厉王三十二年 西周中期: “天再旦”与懿王元年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 鲜簋与穆王三十四年 西周早期: 静方鼎与古本《竹书纪年》昭王之年 《台诰》、《毕命》历日与成、康之年 当然,上述五件(组)铜器的来历都显得很不一般,大都颇具传奇色彩。如:鲜簋,是1986年我国访问学者无意中在英国伦敦一家经营文物的商行中发现的。静方鼎则一直秘藏于日本一家美术馆,1996年日方突然公布其馆藏名品时,才引起我国学术界的特别关注。吴虎鼎,1992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徐家寨出土,后一直作为一般文物放在县文管会库房内,直至1997年清理库房文物,对此鼎进行剔除土锈时,才发现其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而丹凤虎簋盖的加入,纯粹是一种鬼使神差的巧合,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敦促它应运出土,去参与这千百年唯有一次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虎簋盖与穆王三十年就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的1996年8月,突然从祖国西北的陕西传出消息:一件青铜虎簋盖在该省商洛地区的丹凤县被发现。经专家推断,这件青铜盖应是和虎簋连在一起,遗憾的是虎簋却已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盖子埋藏在泥土之中。此盖剔除土锈之后,发现是一件西周青铜器,上镌有铭文161字,其起首云: 惟卅年四月初吉甲戌,王在周新宫,恪于大室,密叔内(入)右虎,即位,王呼入(内)史曰…… 虎簋盖发现后,立即引起夏商周断代工程青铜器研究专家的普遍重视,遂集中精力对此盖铭文进行仔细研究。陈久金等金文历谱专家根据铭文月相、干支推定,此器放在宣王和穆王时代都可相合。为此,关于虎簋盖到底属于西周哪一个王的问题,专家们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正当大家为此争论不休之际,一个意外的发现使这场争论猝然而决。是年间,“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应邀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他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件师虎簋,标签上注明是西周懿王元年之器。其盖的花纹跟丹凤出土的虎簋盖完全相同,铭文中也均有“文考日庚”的字样,其用字措词均亦相同。可见分存于大陆和台湾的这两件青铜器物,为同一工匠所制作。从虎簋盖铭记王命虎“胥(佐助)师戏”的记载看,当是虎初袭职时之事。因为台湾的师虎簋为懿王元年之器,则虎簋盖的年代必在其前。虎簋盖铭文的王年为三十年,西周中期穆王、共王、懿王等诸王在位超过三十年的只有穆王,因此则虎簋盖当属穆王时代的器物无疑。 据工程专题研究专家对三年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十五年赵曹鼎等推断的结果,周共王元年为公元前922年。而《史记·周本纪》所载穆王在位55年,按共王当年改元计算,前推55年,则穆王元年应为公元前976年,三十年则为公元前947年。按金文历谱推算,该年四月丙寅朔,甲戌日应为初九,虎簋盖的历日正好与此相合,可知以上推定的共王、穆王年代可信。 当然,有了以上7个可靠坚实的支点,并不意味着“工程”中整个西周列王年代研究工作的终结。按照此前的课题设置,以上的研究成果还需要金文历谱的验证与支持。这一专题交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负责完成。嗣后,为了验证金文历谱的可信度,“工程”还将其排出的王年与西周考古测年结果相对照,发现两者测排的列王年代基本吻合。至此,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设置的整个西周列王年代的推算全部完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