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虎门威远炮台 |
释义 | 威远炮台来由威远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位于阿娘鞋岛(威远岛)武山脚,全周五十二丈五尺,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始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简称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简介威远炮台位于镇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份、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了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使航道东西、上下左右,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几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威远,其时,岛上驻军无援,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炮台陷落后被毁。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宽厚0.3米、长1.5米的花岗岩石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各高2.9米,宽4.2米,深6.6米。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地位,每个炮位两边各有一个储蓄室。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12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券项城门1座,控制着烟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进行维修,现大部分保存尚好。鸦片战争博物馆在这里设立了威远炮台管理所,常年坚持向国内外游客进行开放。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上就可以看到虎门大桥的壮丽景观。 威远炮台战史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临江最险处,包括威远、靖远、镇远、蛇头湾、定洋诸炮台,属虎门要塞第二道防线,为广州海路险隘关防,在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来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威远炮台发挥过重要作用,有”海上长城“之誉。威远炮台是虎门寨主要炮台之一,与山腰的南山炮台(1717年建)合称”南山威远月台”共40个炮位,安放大小铁40门。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份、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了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使航道东西、上下左右,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几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威远,其时,岛上驻军无援,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炮台陷落后被毁。1842年2月26日,广东水师将士在此与英军激战。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威远炮台的架构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宽厚0.3米、长1.5米的花岗岩石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各高2.9米,宽4.2米,深6.6米。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地位,每个炮位两边各有一个储蓄室。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12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券项城门1座,控制着烟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进行维修,现大部分保存尚好。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上就可以看到虎门大桥的壮丽景观。鸦片战争博物馆在这里设立了威远炮台管理所,常年坚持向国内外游客进行开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