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文理学院 |
释义 |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坐落在湘西北历史文化名城——常德,这里人文荟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水陆空交通网络直通全国各地,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之地。 中文名:湖南文理学院 外文名: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简称:湖南文理 校训:博学弘文、明理求真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湖南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魏饴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 主要院系:文史学院,外国语学院 主要奖项:湖南省文明单位 院系设置(文史学院 法学院 音乐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体育学院 美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芙蓉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发展规划(概述 主要成绩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专业水平 科研实力 培养质量 办学特色 体制改革 荣誉与奖励)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办学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 办学规模 基地建设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办学条件 主要措施 科研实力 培养工作 办学效益 政治工作) 学院简介湖南文理学院占地面积179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5万平米,馆藏纸质图书127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8639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528万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82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13人、副教授391人,硕、博士640人;学科结构合理,设有文史、法学、外国语、数学与计算科学、经济与管理、资源环境与旅游、物理与电子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电气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音乐、美术、体育、继续教育等17个学院和一个独立学院——芙蓉学院;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教九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湖南省地方院校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04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继续教育在校生20000余人。 历史沿革1999年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常德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常德师范学院 一、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常德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84年常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并入常德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常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建 1994年常德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常德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常德基础大学创建 1987年常德基础大学更名为常德高等专科学校 1989年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常德引进高教培训中心并入常德高等专科学校 三、常德教育学院 1989年常德师范专科学校(原常德地区教师进修学院部分)改建常德教育学院 2000年常德师范学校并入常德师范学院 2001年常德市城乡建设技术学校并入常德师范学院 1989年常德市城乡建设技术学校创建 2003年常德艺术学校并入常德师范学院 1978年常德戏剧学校创建 1994年常德戏剧学校更名为常德艺术学校 2003年常德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教学特色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1门湖南省精品课程,“文艺鉴赏学”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文艺学、光学、动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电气信息基础实验室被列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被列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多个国家基金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多项,近年来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5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等30项。学校拥有湖南普通高等学校产学研示范基地、湖南省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学校深入推进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质量立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办学五十多年来,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4万多名优秀人才,成为湘西北地区乃至整个湖南省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届毕业生大部分成为了基础教育的精英骨干和企业的技术支柱,还有许多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活跃在各个行业,成为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校园文化品味不断获得提升,形成了“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凝练成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 所获荣誉学校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奖励。2003年被授予“湖南省文明高校”荣誉称号;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湖南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连续五年被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7、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 “湖南省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学校党委被被确定“全省高校学习型党委示范点”。 英文对照Introdu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in English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HUAS),a 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accredited by the Hunan Provincial Ministry of Education,has a history of over 50 years in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of Changde.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nan,Changde lies near the vast Dongting Lake to the east. Beyond the city,Changde stretches to Yiyang City in the south,the Wuling Mountains in the west,and the cities of Jinsha and Yichang in the north. Changde has a railway station and a domestic airport,offering convenience for travel around China. Changde has received national awards for excellence asa tourist destination,as a garden city,for its culture and cleanliness. The university covers an area of nearly 103 hectares. HUAS has a teaching faculty of 778 members,70 among whom are professors,268 associate professors,343 Doctor's or Master's degree holders,11 recipients of special grants from the government,12 recipients of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s Zeng Xianzi Education Fund Award,and 42 “Young Backbone Teacher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HUAS comprises 24 departments and one college,which offer 36 specialties covering fields of literature,science,engineering,economics,management,law,agriculture,history,and education. HUAS has an enrollment of over 14,000 full-time students from 28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round China. From the year 2000 to 2006,HUAS has undertaken 119 scientific programs at both the State level and Provincial level,among which are 3 National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Science Fund Programs,2 State Natural Science Fund Programs,1 State Spark Program and 5 key Program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05,HUAS has accomplished the program of: “Exploration & Practice of running Local Universities” which has been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of State Teaching Achievements. The course of “Culture and Art Appreciation” has been determined to be the course with fine quality at the State level. In the same year,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HUAS became the State Linux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 In December,2005,as a newly built university,HUAS got “good” level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indicates HUAS has ranked on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of the same kind in China. At present,HUAS has established friendly relationship of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many universit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America,England,Russia,Canada,Japan,etc and i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is regard. Many renowned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made lectures in this university in succession. Since 2004,HUAS has started education towards overseas students and students from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 We look forward to friendly cooperation with ot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we warmly welcome internat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Hunan Universities of Arts and Science. We sincerely hope that the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can be deepened through extensive exchanges and contacts,thus promote mutual common development. 院系设置文史学院文史学院整合原中文系办学力量及原政史系、教育系部分办学力量,新组建成立于2008年2月。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2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15名,(进站)博士后2人,博士(含在读)11名,师资队伍结构(职称、年龄、学缘结构等)趋于合理,教学科研梯队基本形成。学院开办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教育学4个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新闻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语文6个教研室,成立了文艺鉴赏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丁玲研究所、中国常德诗墙文化研究所、常德历史文化研究所、细菌战罪行研究所等8个专题学术研究所。学院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近1000人,已培养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11000余人,函授、夜大、自考等各类成教毕业生近5000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又相继创办了历史学、新闻学等专业及教育管理、社会学、新闻学等全日制自考助学专业。2001年10月,汉语言文学专业经湖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10月通过验收评估,确定为省级重点专业。2007年11月,该专业又在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中通过评审,批准确立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夯实基础、注重质量的同时,学院努力提升专业办学品位,积极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内涵建设,在文艺鉴赏、古籍整理、常德地方历史文化及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等学科领域多有建树,体现了一定特色。2006年8月,文艺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9月,文艺学教学团队获准确立为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坚持贯彻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 的办学理念,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1999年“升本”至今,全院教师主持或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70多项,出版各类专著70多部,编写各种教材近40种,撰写(含参编)工具书等15种,发表论文700余篇。 教研教改成果方面,刘赤符教授的“中文专业作文科学化系列训练法”获国家级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写作教学流派的创建”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师中文专业教育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对接的探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应雨田教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获国家级优秀奖;魏饴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获省级教改成果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在省内外二十多所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其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艺鉴赏概论》及“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新编》,经教育部推荐为全国各高校广泛使用。 科研成果方面,文艺学学科注重资源整合,积极凝练自身学术特色。文艺美学研究方向以魏饴教授为带头人,以文艺鉴赏美学体系的建构为核心,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将文艺美学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古代文论研究方向以梁颂成教授为带头人,以“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主要依托,立足于地方文化的研究,颇有特色,《杨嗣昌集》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这一成果带动了地方作家作品和文论的研究,龙膺、陶汝鼐等地方作家的文集也正在整理、研究、出版中。文学原理(含写作原理)研究方向以邹永常教授为带头人,以后代主义与传统文论间的联系为研究重点,立足于将传统融合于现代,把文学原理研究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开设了“文学与人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等面向全院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课题立项方面,杨万柱教授、陈致远教授主持的“日本侵华细菌战史研究”课题获准立项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7BSS007];梁颂成教授等主持的“《龙膺全集》辑校”被列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柳叶湖-太阳山文化研究、德山-善卷文化研究、屈原-武陵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被确定为常德市文化名城建设“点题研究”项目。其它立项课题还有省教育厅资助的在研教研科研项目12项, 省社科规划办、社科评审委员会和社科联科基金资助项目16项。成果获奖方面,有3项成果获国家级成果奖,5项获省级成果奖, 还有6项获丁玲文学奖。学术队伍建设成果方面,魏饴教授是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佘丹清教授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先后有8名教师确定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3人先后担任省高校高职评委,10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的理事或理事以上职务,有5人分别获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有6名教师先后获得“曾宪梓奖”,5位教师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院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学校“六个以” 办学思想指导下,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确立了 “合格+特长”、“素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特长、志趣和潜力创造条件,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融于教学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本专业工作的教学科研能力及相关能力。升本以来,我院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文娱体育活动,营造了一个团结、奋进的和谐集体。学生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200篇,获省级以上奖励259人次,有450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有30人被评为 “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最终就业率(含考研、自主创业等)达100%。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渐形成了“博雅、通达、和谐、进取”的良好传统与文化积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文史学院将进一步加快建设与发展步伐,主动参与教育竞争,铸炼内涵,培植特色,打造品牌,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法学院法学院法律专业由常德高专于1998年创建,1999年由常德师专政教系、历史系和常德高专社科系法律专业合并组建为常德师范学院法学系,设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二个专业。2004年法学专业独立为法学系,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合并为政史系,公关与酒店管理专业划入资旅系。2008年,为提升学院教学质量,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重新合并组成法学院,历史系与中文系合并组成文史学院。20余年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法学类人才2000余名。 音乐学院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的前身为原常德师院艺术系,此后又经历了湖南文理学院音乐系与艺术职业学院(原常德艺术学校、湖南文理学院艺术附中)的合并重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音乐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以培养专业教学、表演、管理的高级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为目标,30年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艺术类专业人才五千余名,学院现设有音乐学、舞蹈编导2个本科专业、音乐表演专科专业和戏曲、音乐、舞蹈3个中专专业。 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组建于2008年2月,由原外语系和大学英语部合并而成,学院设有英语、日语两个专业,开设了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英语写作、翻译、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国家概况、报刊选读、基础日语等英语、日语专业的课程和计算机、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和多门选修课程。拥有各类教室31间;语言实验室14间;学校图书馆及学院图书资料室供师生阅读的、与英语、日语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出版图书共89500册,外文原版图书8900余册,订阅了中文期刊70余种、外文期刊20种、外文报纸8种。 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生物科学、农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生物基础实验室为湖南省示范实验室;动物学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农学专业为学院特色专业;生命科学学院是湖南省中学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2月,前身为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是学校最年轻、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经管学院现有学生2000多人。 经管学院秉承“至诚求实,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着力营造“健康、进取、公平、宽容”的人文环境,致力培养敬业合作、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管专门人才,精心打造“新世纪职业经理人的摇篮”。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三个本科专业。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数学系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有376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64人,两个专业学生共640人。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现下设地理科学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地理与旅游实验室。二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现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是湖南文理学院三个省级重点专业之一。现有国家级平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I类特色专业点——地理科学);省级平台7个(湖南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湖南省重点专业——地理科学,湖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桃源一中,湖南省优秀教研室——地理科学教研室,省级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资源环境科普基地);校级平台5个(地理与旅游专业实验室,环洞庭湖景观地理研究所,重点一级学科——地理学,重点二级学科——自然地理学,示范教学团队);市级平台2个(常德市旅游培训中心,常德市地理学会)。 体育学院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常德地区体育专科学校。1974年正式成立体育科,招收全日制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学生,1990年改为体育系,2008年成立体育学院。2001年体育教育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建院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4000名体育专门人才。就业率在98%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青睐。体育学院办学以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为主,主要培养能从事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体育健身、社区体育、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美术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创办于1998年,2001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自进入本科办学以后,美术学院作为学院的新生力量,正在迅速发展成长壮大,成为湘西北最大的美术创作及人才培养基地。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中国画、油画、水彩、艺术管理四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数码艺术设计四个专业方向)、动画三个本科专业,一个服装专科专业。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是湖南文理学院1999年首批升本科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队伍,在23名专任教师中有正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40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应用化学两大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下设材料化学、环境化学两个方向,每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450余人。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是湘西北地区重要的土建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多年以来,在学院领导的支持重视和全系人员的共同奋斗下,土建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较强师资队伍,形成了一定办学规模。现有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两个专业。全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8人,讲师、工程师16人,已有200余篇科研学术论文见诸各类权威期刊之中;土建系现有固定资产已达300多万元。建有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土工、建筑CAD、建筑测量等5个专业实验室,并与省市多家大型建筑企业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常德基础大学电气系、常德高等专科学校电气系、常德师范学院电气系和湖南文理学院电气工程系。2008年更名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3个本科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是学院1999年经省教育厅首批获准招生的9个本科专业之一,200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自动化专业成为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9月经学校验收确立为学校重点专业。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始建于1960年(原常德师专物理系),1960年创办物理专业,1996年创办应用电子专业,1999年创办物理学本科专业,2000年创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8年与教育科学系合并组建了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现有物理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技术学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000余人。具有大学物理、专业物理、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四个教研室,信息技术、热能工程等两个研究所。物电系实验室(含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包含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十多个实验分室。全系教学、科研、实验场地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2000余台(件),总价值约为600万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8年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组建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是我院1999年首批组建的本科系,由原常德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6年成立)和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电气工程系计算机专业(1993年成立)合并而成。现有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99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5年)、网络工程(2006年)和一个专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 芙蓉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坐落在既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又充满现代文明气息,拥有“洞庭明珠”美誉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优秀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常德市,与著名风景名胜张家界毗邻。由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辐射全国。校园占地面积1536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学院现有3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300余人,博士、硕士200余人,外籍教师8名;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200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学院秉承“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是由湖南文理学院举办、按新机制运行的、实施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之一,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专项检查评估。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湖南文理学院东院,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风雨操场、学生公寓,学院后勤集团热忱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芙蓉学院依托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办学,为学院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生命”,把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立足之本,实施“素质+能力+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面向未来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培养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按规定享受湖南文理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同等待遇,毕业时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由湖南文理学院授予学士学位。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已有28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始建于1981年的纺织工程系,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三个工科系之一。1989年更名为机械纺织系,1997年更名为机械工程系,2008年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从1981年开始,学院先后设有棉纺、机织、麻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等纺织类专业以及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与检测、汽车运用工程等机械类专业。学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学院在机构设置上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设有三个教研室,机械设计教研室、机械制造教研室和机械电子教研室;二个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自专业实验室;二个研究所,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机械学研究所;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实验室内设机构与设计实验分室、材料力学实验分室、材料及热处理实验分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分室、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分室、检测与传感实验分室、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分室以及机原机零陈列室。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合作项目若干项。在所完成的科研教研项目中共有20项获得各种奖励(其中,获省部级奖3项),发表论文300多篇。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有846人。在本科教学中,始终坚持强化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的培养思想,使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既能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迄今为止,学院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二十三届专科毕业生和六届本科毕业生,为常德市乃至湖南省机械制造业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展规划概述“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时期,也是我院建设和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依据国家和湖南省“十一五”规划以及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湖南文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主要成绩“十五”期间,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的办学思路,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奋发进取,认真实施《湖南文理学院“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远景规划》,全面加强各项建设,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 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由608亩增加到1557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1.5万m2增加到46万m2,馆藏图书由60万册增加到115.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650万元增加到7559万元,学院总资产由不足2亿元增长到5.82亿元。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人数由4000余人增加到13495人,招生范围由湖南扩大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4年,我院还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外国留学生实现了零的突破。 师资队伍学院教职工由870人增加到1379人,生师比达到17∶1。722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5人、副教授367人,硕士、博士由12人增加到500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达到41.7%;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获得者12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9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45人。 专业水平学院现设25个系(部、院),全日制本科专业由9个增加到35个,有22个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农、经、管、法、史、教9大学科门类。“文艺鉴赏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生物科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生物基础课实验室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学院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科研实力2000年至2005年全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973项目各1项。承担教育部重点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1项、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20项,参与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社科成果奖6项,获得专利9项,公开发表论文2851篇,出版专著108部,编写教材48部,其中226篇论文被《SCI》、《EI》、《ISTP》、《CSSCI》、新华文摘收录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2002年学院获准建立“湖南省环洞庭湖社会发展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7月,在《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学院在全国619所本科院校中总排序为第243名;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学院在全国570所本科院校中总排序为第237名。 培养质量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233项。参加历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均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特别是2004年、2005年,我院参加湖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位居省属院校第一名和第二名;2005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合格率高出湖南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我院应届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2009至201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813人考取研究生,考研率达到12%左右。 办学特色学院影响进一步扩大。学院坚持“以地方为依托”,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坚持实施学院与地方“互为发展咨询”、“互为人才基地”、“互为科研基地”、“互为文化支撑”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校县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的肯定。 体制改革推进了以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为主要目标的干部制度改革;推进了以精简机构、全员聘任为主要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了以优劳优酬和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等激励机制为主要目标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改行政拨款为服务收费、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学院活力,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学院发展。 荣誉与奖励“十五”期间,学院获得了多项荣誉与奖励。2003年被授予“湖南省文明高校”,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文明单位”,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科研管理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湖南省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2004年、2005年三次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院工会被省教育工会和省工会分别授予“省模范教职工之家”、“省模范职工之家”光荣称号,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院被列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学院办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就。2005年12月,学院在湖南省的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2006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教高函[2006]9号文件),公布我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论为良好。 “十五”建设取得的成果,为我院加快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学院办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缺少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带头人和学术创新团队;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资金压力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办学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练内功、上水平,争创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目标任务学院“十一五”期间总的发展目标是:提升水平,发展特色,实现学院发展的新跨越。到2010年,学院办学主要指标努力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科研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实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多项突破。充分利用和巩固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果和经验,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并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增强承担省级和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完善现代化、信息化校园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继续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部分学科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力争实现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竞争力,提高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先进水平和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学院将适度控制招生增长幅度,保证招生规模相对稳定,至2010年,达到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0000人。积极探索和发展继续教育,以函授教育为主,控制全日制在校成教生规模。 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适应地方发展的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10个左右;争取7个省级特色专业点和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新增30门院级重点课程;新增23门院级精品课程和9—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和4—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教学成果奖励10项左右,并继续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编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5—8部,院级特色教材20部,国家级特色教材11部;推进“双语”教学,所有专业都要推广双语教学,至2010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达到10%以上,教学效果较好。到2010年前后,所有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通过省级以上评估,新建1-2个省级以上示范实验室,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实验室。建成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3—5个。建成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科建设“十一五”期间,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重点建设好10个左右院级重点学科,其中3-5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条件,实现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造就5名左右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30名左右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省级学术骨干和60名左右的院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好现有的、并积极申报新的省级研究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兼容型实验室,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争取国家相关项目立项建设零的突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年科研经费尽快达到300万元以上,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不低于20项,取得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和授权专利不低于60项。2010之前力争3-5门学科达到硕士学位点授权条件。努力办好《学报》,争取进入全国100强。 师资队伍到2015年,争取引进和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8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0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15人,博士150人,教授200人,专任教师1200人;努力达到“两个比”:生师比达到15:1左右,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力争实现“两突破”:在培养和选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上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学院继续着力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在数学建模、英语演讲、电子设计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级考试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统测和竞赛中保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学生考研率争取稳中有升。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进一步健全人才需求信息网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确保毕业生当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学院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新征土地40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10年达到1亿元左右,图书馆藏书纸质文献150万册,电子图书25万种。完善校园网络,连通校本部、东校区两个校区,实现数字校园。根据学院招生规模,适当加大基本建设投入,新建科技楼、体育馆、田径场、学生公寓等设施,充分满足办学需要。 主要措施1.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办学质量上来,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院“提升水平,初具特色”的战略目标。 1.加强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要以创新和特色的思路进一步科学规划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与建设。加大对学院优势专业的建设力度,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有计划地发展一些新专业、特别是应用性专业;积极探索和试办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新专业,积极探索农学类等专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途径。对于老专业或就业率偏低的专业,要及时进行调整改造,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 2.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快课程体系改革步伐。完善配套措施,全面修订并实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集中抓好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群建设。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学院课程建设。大力推进教材改革,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重点建设一批院级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教材,适度引进国外高品位的教材;积极争取主编和参编一批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运行。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健全院、系(部)、教研室(实验室)等各个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强化教务处、教学督导团的督促、检查、调度和调控作用,不断健全、完善“三三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并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院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基层教学单位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4.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推进和推广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软件和硬件建设,鼓励教师和教辅人员积极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推进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学研究活动,按照统筹规划、务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教学改革立项工作,并加强对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确保取得实际效果。 科研实力“十一五”期间,我院要从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切实贯彻“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总体思路,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为导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主体,以科研基地、实验室建设为依托,以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为支撑,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 1.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凝练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院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与特点,确定今后突破的学科领域和主攻方向。 2.加强学术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要通过科研项目凝聚、锤炼学术队伍,鼓励发挥多学科优势,实施群体攻关战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与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调整、建好并适时增补院级科研所,继续建好“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等省级学科基地,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一流的研究平台。由学院组织相关学科,形成与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将学科建设与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相结合,在学科建设中尤其是在优势学科的各项建设中,要明确要求,未雨绸缪,按照硕士点申报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 4.进一步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纵向课题的申请力度,扩大横向课题的来源,增强学院承接大项目和综合项目的能力,使在研的科研课题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争取多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高层次项目。主动瞄准地方需要,进一步推行校县校企合作,争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双重经费支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开发和拥有具有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将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工作评估机制,强化科研工作组织与管理。 5.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每年将有计划地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国际最前沿的学术动态。积极与省内外其他院校建立各种形式的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参加学术活动和参与科技人员的课题研究。 培养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调整和完善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教师培养培训的新模式。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两计划”:一是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或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短期到校任职工作。二是实施“教师个人成长计划”,要求每一位专任教师都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和学院要求的个人成长计划,明确自身发展方向。45岁以下、不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在“十一五”期间都要攻读硕士学位,已取得硕士学位的要争取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一帮一”和导师制度,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敬业、奉献和爱生教育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和育人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术管理,杜绝学术腐败。建立科学有效的师德监督和评议机制,定期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在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先中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大力弘扬和表彰先进模范教师,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3.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加强师资队伍的制度化建设。依照《教师法》,进一步完善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认定、评审和推荐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管理。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和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办学主体地位。做好为教师服务的各项工作,在全院营造尊师重教、惜才爱才的氛围,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越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以此来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 办学效益依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紧紧依靠全院师生员工,深入调查研究,深化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1.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拓宽办学渠道,加强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的互利合作,努力探索联合办学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的途径与模式,实行开放式办学。充分发挥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校友联络工作,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专外教和智力资金。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探索新的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实现办学形式上的新突破。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办好芙蓉学院;抓好成教学院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2.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定编、定岗、定薪”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转变工作作风,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融入学院各项工作之中,创造良好育人氛围。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各种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管理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3.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且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严格实行按劳取酬、优质优酬、多劳多得,更加注重工作绩效,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在津贴分配上坚定不移的向教学一线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制定相应规章制度,配套奖励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4.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推进后勤服务实体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完善“拨改收”方案,建立质量考核和成本管理监控体系。以食堂、物业、水电管理改革为重点,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探索后勤管理人才培养、稳定和使用的新路子,提高自身经营与管理水平。 5.建立适应学院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保障体系 1.加大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学院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各项教学经费要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标准。学院学费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经费。 2.进一步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速校园网建设,重视发展网上教学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室资源的统筹管理,不断完善各专业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和条件;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作用。 3.坚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除依靠上级拨款和按照国家规定收取学生缴纳的学费外,要充分利用学院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挖掘各种潜力,通过银行贷款、合作建设、社会资助等方式,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建立基金会等形式,接受捐款或贷款。坚持勤俭办学,增收节支,堵塞漏洞,防止浪费。要严格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规范学校收费办法,依法依规加大学费收缴力度。增强学校在财务上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增强办学的经济实力。 4.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在搞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同时,增设校园文化景点,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创造安全文明校园,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政治工作面对“十一五”期间我院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要紧紧围绕学院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1.巩固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形成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院师生员工的头脑。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公开选拔和竞聘上岗制度,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继续加大干部培训和考核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廉洁型的中层干部队伍。 3.全面加强和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全面落实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工作;认真做好在高层次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4.深入开展党风党纪、廉洁自律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监督与考核,强化纪委和监察、审计部门职能,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深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实施工作的组织与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6)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引导和支持师生员工把创建活动深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表彰和宣传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发挥网络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精心搞好对内对外宣传,为创建同类一流院校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8.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委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知识分子依法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委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国家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联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