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研究所
释义

湖南师大中共党史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湖南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学科。该学科于1981年拥有全国第一批审批的中共党史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中共党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南方第一个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点。该学科于1987年、1999年和2006年三度列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建设学科。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所已成为湖南省中共党史教学和科研中心。

简介

该所承担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层次的政治理论课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等专业十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谭双泉教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二等奖,郑兆安教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三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和教学优秀奖,刘仁荣教授获湖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奖,博士生吴江雄主讲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荣获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该所成立以来,谭双泉、周作翰、黄百炼、谭献民、徐晨光、李屏南、彭继红、肖光荣、胡映兰等先后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等国家八五社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多项,完成省部级基金项目40余项。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该学科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6项,其中范忠程教授著的《博览群书的毛泽东》获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彭大成教授著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谭双泉教授著的《红叶初集》获湖南省首届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谭双泉教授著的《评所谓毛泽东思想儒家化》获湖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谭献民教授著的《毛泽东与中国农民》获湖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何一成教授著的《中国革命理论问题研究》获湖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谭献民教授著的《湖南人民革命史》获湖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范忠程教授著的《青年毛泽东与湖南思想界》、刘仁荣教授著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获湖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近五年来,该学科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其中文选德教授主编的《信念丛书》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和湖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一等奖,何一成教授主编的《百年民族精神颂》荣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二等奖,何一成教授、彭继红教授撰写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荣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徐晨光教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研究》荣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李屏南教授著的《人物评价论》荣获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屏南教授著的《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徐晨光教授、李屏南教授著的《与时俱进论》获湖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

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本所现已经形成五个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研究方向: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4、湖湘文化与湘籍共产党人研究;5、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这四个研究方向涉及到中共历史学的基本层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学科平台。

本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中共党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策的研究和创新,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较有影响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1、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谭双泉教授著的《评所谓毛泽东思想儒家化》、《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分别发表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谭献民教授著的《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历史地位》、《论邓小平文化价值标准的时代意义》、《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等论文分别为《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李屏南教授、彭大成教授主要撰写的《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荣获湖南省第五届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为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奖。

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文选德教授主编的系列丛书《信念教育丛书》、李屏南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观:从马克思到江泽民》等被全国同行称为“开拓性工程”;何一成教授著的《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彭继红教授著的《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公共精神生活管理引论——基于社会主义宗教领域》,谭吉华副教授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均是这个方向的研究成果体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研究》课题也是围绕这个方向开展研究的。何一成教授主编的《百年民族精神颂》荣获湖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二等奖;何一成教授、彭继红教授撰写的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荣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在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方面,黄百炼教授(1997年6月调出)的专著《权力的裂变——党内监察制度研究》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反腐败》等一系列论文,较深入地阐明了反腐败斗争与党的建设的密切关系,先后为中宣部推广、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及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二等奖。徐晨光教授(2004年9月调出,但仍为本校中共党史博士点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率先在全国提出研究执政党执政安全这一重大现实课题,完成了与此有关的国家及省社科基金课题3项,写出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理论文章发表在《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等刊物上;肖光荣教授著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支持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思想比较研究》均处于执政党建设的研究前沿,同样被同行誉为“开拓之作”。

4、在湖湘文化与湘籍共产党人研究方面,彭大成教授著的《毛泽东与湖湘文化》一书,阐明了湖湘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独特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报刊杂志给予了宣传报道,并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被同行专家誉为“研究毛泽东的必读之书”。 其专著《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约53万字)就是这一方向研究的最新成果。韩廉副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其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

该所作出了如下突出贡献:一是有力地驳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毛泽东思想儒家化”的错误观点;二是主编和撰写了一批湘籍共产党人的文集、传记和思想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方党史的研究;三是以主编《信念教育丛书》为主的一系列通俗读物,普及了党史知识,加强了中共党史的宣传教育功能;四是完成了“八五”以来国家、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5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中共党史学术研究。

本所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学术力量雄厚,有科研人员38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18人。特别是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博士为主体的、具有创新意识、开拓进取、团结拼搏且极富潜力的学术队伍。其中,谭双泉教授长期担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青年教授谭献民是湖南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负责人、担任过全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理事。

谭献民:男,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955年月12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获法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研究所所长,中共党史博士点、硕士点负责人。1982年至今,在《中共党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光明日报》、《湖南日报》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国家和省级理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出版学术理论著作四部。先后获得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普通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研究”及教育部和湖南省社科重点委托项目及一般项目等10项课题。社会兼职为: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理事,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

谭双泉:男,1929年1月生,湖南省安仁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原湖南大学历史系,随即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结业,1953年来湖南师范学院(后改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曾脱产参加农村土地改革,城市“三反”、“五反”运动,1959年由当时高教部借调北京,参加编写国家统编教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4卷),历时一年返校。三中全会后第一批晋升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曾担任湖南师大政治系副主任、主任、校党委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1年审批为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增列导师,同年国务院表彰其“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共产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湖南黄兴研究会会长;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湖南民政、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共湖南省委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湖南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公开出版的著作有:参与李新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4卷),主编《向警予文集》、《湘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湖南党史大事年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叶初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简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上、中、下册)、《中国革命史教科书》(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湖南人民革命史》、《中共党史读本》,著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840-1949)》、《中国共产党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追求至善—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论》、《谭双泉文论集》。

主持完成国家资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课题指南’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湖南省教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该所谭双泉教授、谭献民教授、彭继红教授、肖光荣教授等先后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支持研究”等国家八五社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工程10多项。完成省部级基金项目50余项。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6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7项,部省级课题26项。

该所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全国图书一等奖2项),国家教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5项。近几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谭双泉的《评所谓“毛泽东思想儒家化”》荣获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第二届党史优秀论文二等奖,徐晨光的《与时俱进论》荣获湖南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徐晨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研究》、何一成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分别荣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谭献民的《试论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特征》荣获中央党史研究室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该所先后在国家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五年出版学术专著59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15篇,在《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大量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摘介。

该所承担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多层次学生有关政治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谭双泉教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二等奖,郑兆安教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三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和教学优秀奖,刘仁荣教授获湖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奖。本学科博士生培养成就斐然。已招收博士生100余人,其中60余人已获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共发表论文226篇,出版专著10多部,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有10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有6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有3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CSSCI收录39篇。在读期间,博士生刘建武的“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张远新博士的“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博士生王保庆的“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博士生姚德权的“我国新闻出版业融资:模式·运行·调控问题研究”、博士生刘晓玲的“‘两个先锋队’思想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博士生刘建武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研究》荣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博士生王保庆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硕士生王毅、张晓琳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04届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达100%。许多博士生毕业后或成为高校教学科研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硕士生考上博士的也较多,有37位同学考上博士。谭献民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湘涛的毕业论文,谭双泉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王蔚、郑小平的毕业论文,何一成教授指导的硕士生康重文的毕业论文荣获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特别是文选德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王保庆的博士论文《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荣获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