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南省津市监狱
释义

湖南省津市监狱原名湖南省涔澹农场,创建于1955年11月,系全省大型农业监狱之一,地处湘西北津市市后白洋堤。监狱位于东经111°51‘51“至111°56’5”,北纬29°38‘27“至29°44’l”,呈长条形镶嵌于西洞庭西北澧阳平原,澧水下游支流涔河、澹水交汇处。南倚湘西北重镇津市市区,东、西、北三面与澧县毗邻,海拔30-37米。

监狱简介

湖南省津市监狱原名湖南省涔澹农场,创建于1955年11月,系全省大型农业监狱之

一,地处湘西北津市市后白洋堤。监狱位于东经111°51‘51“至111°56’5”,北纬29°38‘27“至29°44’l”,呈长条形镶嵌于西洞庭西北澧阳平原,澧水下游支流涔河、澹水交汇处。南倚湘西北重镇津市市区,东、西、北三面与澧县毗邻,海拔30-37米。建场时全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1981年北民湖及周围小垸划交澧县,集雨面积33.76平方公里,南北全长ll公里,东西最宽处6公里,其中耕地2.4万亩。监狱所处地域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155.2毫米,年日照1770.6小时,无霜期265天,土壤由第四纪冰期河湖沉积物发育而成,紫黑粘潮,沙松土沃,宜于稼穑。

建狱历史

1955年,随着全国“肃反”运动的开展,新捕罪犯不断增多,常傅专署公安处决定开办一座劳改农场来安置和容纳罪犯。是年6月,公安处劳改科派人到涔澹蓄洪区进行考察,9月下旬通过泄县人民政府接收涔澹蓄洪区;11月13口,由金盆农场调来干部雷文清负责农场筹建工作;11月16日,常德专署公安处将澧县中洲垸及李文垸两个劳改队的干部及罪犯(除女犯外))并入涔澹劳改队。12月25日,成立治湖大队,雷文清任教导员,许广源任大队长,大队下设六股一室7个中队,干部92名,工人6名,押犯1827名。

1956 年元月,省公安厅第七次劳改工作会议决定建立涔澹农场。高喜兰任场长。1958年11月,农场下放给澧县领导.业务由常德专署公安处领导。1959年4月,农场又收归常德专员公署公安处领导。1961年2月17 日,常德专署公安处决定将农场编为“湖南省常德专区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63年 3月8日,农场移交省公安厅劳改局管辖,更名为“湖南省涔谵农场”,同年7月10日,省公安厅将农场编为:“湖南省第二劳动教养队”,农场升格为副处级单位。雷文清任场长。1967年 2月,农场实行军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517部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主持日常工作。年代表玉宝瑜任负责人。1968年10月l 日成立军管会,隶属于湖南省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1972 年4月,农场升格为正处级单位。军代表吴兰斗任场长。1973年恢复“湖南省涔澹农场”称谓,7月撤销军管会,仍归省公安厅劳改局领导,8月编为“湖南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1983年7月,农场由属省公安厅改属省司法厅领导。雷文清任场长。1988年1月,收场编为“湖南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支队”,黄玉堂任场长。1995年更名为“湖南省津市监狱”。行政关系隶属湖南省监狱局领导,党组织关系隶属中共常德市委领导。

历史进程

涔澹农场建立初期,只设立了临时机构.队部设立政工、行政、管教、财务、供应、工程等6个股,下设7个修堤中队。1964年6月开始,农场实行场部、大队、中队三级管理体制,场部设10个科室,下设11个大队。“军管”期问撤销场部科、室,场部机关编为政工、管教、办事、生产指挥、计财等5个组。1973年撤销军管会后,恢复场部、大队、中队三级管理体制。至2002年12月,全狱设置21个科室,13个监区,包括8个农业监区和鑫源缸套有限公司、砖瓦厂2个工业监区及入监队、罪犯总医院、万头猪场3个押犯点;另有加工厂、电管站、种植业公司、畜牧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糖厂、锯片厂及阳光宾馆、京溪国际酒店等9个企事业单位。

至2002年底,全狱有人口9370人,其中民警和职工及家属2131户4370人。

1955年建场时,经中共常德地委批准成立治湖大队临时党支部,王文臣任书记,党员44

人。1956年5月.经42名党员选举,正式建立涔澹农场党支部。1960年9月21日.经中共常德地委批准,成立中共湖南省涔澹地方国营农场委员会,全场设支部5个,1961年增至6个。1963年9月22日.更名为中共湖南省涔澹农场委员会。“文革”开始后,党组织停止活动,由军管会领导全场工作。1970年9月26日,成立涔澹农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2年4月,恢复中共湖南省涔澹农场委员会,下设16个党支部.党员393人,1995年11月更名为中共湖南省津市监狱委员会。至2002年底,全狱共有26个党支部,党员1132人。

1972年4月25至27日.召开中共湖南省涔澹农场委员会第一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36

人,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委员24人,吴兰斗任书记。

1978年10月21至23 日,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04人,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党委,赵振声任书记。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各项工作出现新的气象。平反冤假错案,87名在“文革”中受到打击的干部群众恢复了名誉;复查纠正罪犯中的冤、假错案,改判平反释放583人。恢复和发展生产,实行“三定一包”(定产、定收、定交.包干利润),实现耕作半机械化,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及汽车配件等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整顿监管秩序,改进监管工作,在罪犯中推行双十分考核,加强“三课”教育,改造工作开始实行改革;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按照“整顿提高,有计划的发展”的精神,1979-1983年共发展新党员61名。

1984年,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新时期领导干部“四化”标准,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84-1988年先后选拔46名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进入场级和科级领导班子,牡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9人、中专17人,平均年龄43.5岁。同年10月12日至13日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34名。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党委和第一届纪委。新党委成员7人,其中大学1人、中专2人、初中3人、高小1人,平均年龄46岁。彭天喜任党委书记.何发祥任纪委书记。会议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就劳改工作如何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进行了探讨,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进行大胆改革。在党的建设上,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整党工作,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解决党内“三个不纯”的严重问题,核查“三种人”,纯沽党组织。在民警职工队伍建设上,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素质,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采取简政放权,实行干部分级管理、干部工人“自由组合”制。先后制定了《政治工作百分考核方案》、《涔澹农场干部工人职责记分考核办法》,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考核措施。改造工作推行《罪犯日规则考核》和《罪犯改造、生产双百分考核》,1985年成立“涔澹农场育新学校”,1988年改名为“逢春职业学校”,加强罪犯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在经营管理上,打破“大锅饭”。推行管教、生产双承包责任制,实行奖金、岗位津贴全浮动和百分之十的工资浮动,制定改造、生产包干实施方案,实行指标逐项分解,日分考核记分,年终奖罚兑现等方法,逐级签订承包责任书,承包面达100%。

1988年5月17至18日.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37名。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

届党委和第二届纪委。党委成员7人,其中大学1人、中专2人、初中3人、高小1人,平均年龄50.9岁。彭天喜任党委书记,叶勇任纪委书记。大会决定.以党的十三大精神为动力,以改革总揽全局,深化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企业活力,把农场改革和建设迅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届党委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实行党政分开,由过去党委领导下的场长(支队长)、政委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场长(支队长)负责制;基层单位由党支部领导下的教导员、大队长(厂长)分工负责制改为党支部领导下的大队长负责制,中队机构也作了相应的改革。党委按照干部队伍建设“四化”原则,先后选拔各级干部133人,其中科级干部124人;大、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85人;平均年龄39.9岁,占63.7%。改变了基层干部年龄偏高、文化偏低的状况。实行职称改革,评选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6名。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场党委本着“理顺机关,稳定中层.加强中队.强化分队”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了改造生产双承包,实行3年滚动承包,加强中队、强化分队目标管理。制定和实施了《管教生产双承包实施办法》和《强化分队管教生产经营目标管理实施办法》,逐步完善了管教生产双承包措施。1988年至1990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367万元、1545万元、2100万元,年均递增24.47%。

1992年元月30日至3l日,召开第五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53人.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党

委和第三届纪委。新党委成员9人.其中大学1人,大专5人.高中1人.初中2人,平均年龄49.5岁.黄玉堂任党委书记.何发样任纪委书记。大会提出第五届党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在逐渐规范监管改造工作、提高改造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堤垸建设,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大科技推广和技术革新,实现生产质量、品种效益同步增长,力争“八五”期末.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6000万元,实现经营性盈利300万元.把农场建设成为巩固的改造基地、发达的商品生产基地和领先的科技示范基地。

1993年,监狱民警实行警衔制,干部队伍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尝试,采用委任制和聘任制相结合方式,1992年至1994年,先后提拔科、大队级干部265人。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坚持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和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中心小组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集体领导制度。监管改造工作内抓“三课教育”.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健全罪犯改造考核奖罚体系,实行“三分”;外抓与地方有关部门的“三好两包”协议,加强“三个延伸”。生产经营提出了“科技兴场”,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承包责任制,从1992年开始,实行指标任务一定四年不变。1991年至1993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累计达到7739.98万元,比上一个三年增加2727.98万元,增长54%。

1994年8 月23日至24日,召开第六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45名。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党委和第四届纪委。新党委成员7人,其中大学1人、大专3人、中专2人、初中1人,平均年龄47.85岁。黄毛堂任党委书记,何发祥任纪委书记。大会提出第六届党委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深化以“三分”工作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全力办好特殊学校,3年内“逢春职业学校”达到省级特殊学校标准;转换机制,建立“双轨运行”管理体制,实行“一场两制”、“一队两制”,适应性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场办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效益型多元化格局,力争3年内全场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经营性利润达到800-1000万元;加强防洪治涝和基础设施建设。至1997年实现了“八五”期问两年打基础,三年三大步的发展目标。1994年至1997年累计实现利润2608万元,年均增长率达51%。

1998年4月27日至28日,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66名,其中特邀代表10名、

列席代表2名。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党委和第五届纪委。新党委成员7人,其中大学2人、大专4人、中专1人,平均年龄46.7岁。卜中云任党委书记,张真钿任纪委书记。大会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理顺机制,优化结构,从严治警,确保稳定,提高效益,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而努力奋斗。大会制定了第七届党委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全面完成"568"工程目标任务,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法则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加强狱政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关得下、管得住、跑不了、改造好”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质、高效”的多元发展格局;加强防洪建设,确保涔河大堤达到20年一遇设计标准;加快住房、道路建设,改善民警职工生恬条件。

1998年至2001年,通过强化制度和责任落实,管教工作连续4年创历史最好水平,2001

年实现全年无罪犯脱逃。监狱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连续4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累计实现销售

收入4.51亿元;年增加值逐年递增,2001年达到4000万元;累计完成利润1651万元,年均增长率达25.9%。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狱办工业、第三产业、劳务加工业多元发展格局。

2002年6月6日至7日,召开第八次党代会,出席代表134名,代表全狱1114名共产党员。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党委和第六届纪委,新党委成员8人,其中大学3人、大专4人、中专1人,平均年龄44岁。卜中云任党委书记,侯祖强任纪委书记。大会号召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调整为动力,逐步转换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监狱职能和企业职能,坚持以管教工作为核心、提高效率和效益原则不动摇,确保监管安全和生产安全,确保监所稳定和队伍稳定,不断提高改造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和民警职工工作生活质量,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增创优势,实现监狱第二次创业。本届党委的工作目标是:坚持以提高改造质量为目标,优化改造环境,确保各年度罪犯脱逃、重特大狱内案件和自杀案件等非正常死亡“零”指标;改善罪犯关押和教育、生卫条件,把监狱建成稳固的罪犯改造基地。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消灭亏损单位,确保监狱经济增长速度达8%-10%,实现年包干盈利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改善民警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改善工人就业条件和待遇,确保老同志待遇和妇女、儿童基本权益,提升班子和队伍综合素质、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配套改革,逐步实现监企适度分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防洪安全和生产生全,优化监狱环境。是年12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狱党委率领全狱民警职工,迅速掀起学习十六大精神的热潮,要求全狱以十六大精神统领思想和行动,加快监狱发展步伐。2002年,监狱完成销售收人l. 24亿元,增加值4000万元,实现利润680万元。

警察来源

监狱干部主要来源:外单位调人干部,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国家计划招收的干部和从狱内择优录用的工人或子弟。首批92名干部由澧县、常德、桃江、益阳等地调入,其中女性1人,除6人具有高、初中文化外,其余均是小学文化。1956年干部增至152人。1957年,因溃垸,罪犯减少,调出干部104名。1958年复场,罪犯增多,至1969年,干部增至744人,1970年,207靠干部下放“五七”干校,干部大幅减少。1970年至1977年,干部总数保持在550人左右。1984年至1992年,随着押犯增多,改造生产发展,干部逐年增多,至1992年底有下部1032人,其中女性172人,少数民族15人。至2002年底有在职民警1010人,其中女性242人,少数民族15人,党员605人。1982年以来,45岁以下的干部通过文化补习均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同时陆续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至监狱工作,大批干部参加电大、函授学习,干部队伍文化、年龄结构逐步改善。1992年,全狱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70人、中专学历146人,占干部总数的28.1%。至2002年底,全狱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08人,占干部总数的62.8%。

抗洪抢险

监狱地处洞庭湖区澧阳平原低洼地带,最大的忧患就是水患。建狱以来,先后5次溃垸,

7次转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00余万元。1991年7月战胜了历史最高洪峰(4l. 7米)。1998

年6月至9月战胜特大洪灾。

1957年7月29日下午至30日晚,连降大雨,并伴有6-7级西北风,涔河暴涨,30日下午5时涨至39.86米,涔河大堤狮子椿一带发生洪水漫堤,郭天堡堤身穿眼;下午8时,外河水位40.09米,九口堰堤身发生裂缝、内塌,洪水普遍漫堤。晚上11时,水位涨至40.44米,九口堰堤段溃决。同时,池家河堤漫堤溃决。首遭水厄.直接经济损失76.59万元。

1963年,从7月8日起,澧水上游连降暴雨.澧水流域河道水位迅涨。7月10日下午7时,涔河白洋堤水位涨至38.85米,下午6时,水位达40.43米,新河洲、狮子椿、远天河、旱吉湖等堤段出现严重险情。农场先后调集劳力3100人、干部140人上堤抢险。7月12日上午7时加分,涔河水位达40.45米,新河洲堤段裂缝60多米,内堤下挫1至5米.大堤普遍漫水,9时,堤垸溃决。中队支部书记、共产党员熊梦文、干部易发祥为转移国家财物,被卷入洪流中不幸牺牲。

1964年6月23日,湘西北普降暴雨。24日,农场降雨量达147. 5毫米。大堤发生重特大险情12处,一般漫浸60处。25日,农场紧急调集劳力5085人、干部250人上堤抢险,经过通宵苦战,绝大部分堤段转危为安。26日上午7时,涔河梅家港堤段50米长的堤身两侧突然齐肩垂直坍塌2米,堤脚滑动,情况危急,经抢救化险为夷。8时45分,梅家港水位上涨至40.34米,距险段50米处约40米长的堤段数分钟内突然下沉,无法抢险,溃口迅速扩展到229米,全场一片汪洋。

1980年6月,暴雨成灾,洪峰迭起.澧县、滓市几度告急,为确保澧县及津市市沿涔河堤垸安全,省委指令农场作出牺牲,炸堤蓄洪解危。6月27日3时50分,梅家港洪水位40.45米,在合同铺丁堤拐堤段炸堤,将农场蓄洪。全场除蔡家河2613.8亩外,全部被淹,摧毁房屋14.3万平方米,农作物全部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82.63万元,干部职工、家属及罪犯大部分转移。

1983年6月下旬,农场连降大到暴雨,涔河水位陡涨。7月7日5时,潜河水位41. 07米。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将北民湖炸堤蓄洪。7月10日23时,北民湖水位达到40.47米,加上刮5级大风,北民湖间堤谢家台处溃决,农场一片汪洋。

1991年7月上甸,澧水流域普降暴雨,6天降雨550毫米,内河水位暴涨。7日,涔河白洋堤出现第一次洪峰4l .02米。9日出现第二次洪峰41. 7米,超过危险水位l. 7米,为建场以来是高水位,大堤有7处漫水。全场紧急集中劳力6000余名、民警职工1000余名上堤抗洪,经过14天的全力抢险,抢修子堤2万米,排除重大险情18处,战胜了特大洪峰。

1998年6月下旬起,连降大到暴雨,6至7月,共计降雨1065.8毫水,为建狱以来历史之最。涔河大堤先后发生险情50多处,2000多米大堤发生外崩下挫。监狱先后投入民警3 8万人次、劳动力10 .8万人次上堤抢险,投人防汛物资器材393.7万元,历时2个多月,保证了堤垸安全,战胜了特大洪灾。全狱农作物受渍6.2万亩次,改种5430亩次,直接经济损失1700多万元。

历届党委把28.2公里长的防洪大堤当作监狱的生命线.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培修,累计投入资金3914万元,通过人工挑堤、机械筑堤及挖泥吹填等方法,累计完成土方1528.5万方,其中挖泥船吹填615万方,大堤高程由1956年的平均高程38.5米、面宽l至1.5米,2002年提高到平均高程42.5至43米,面宽4至5米。累计投人资金1800余万元,建成了由洋堤、蔡家河等6处装机容量达3325千瓦的外排机埠,修建排灌机埠23处,开挖排灌渠道130余公里,形成了纵贯全狱的涝可排、早可灌的排灌系统,为监狱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

历史人物传记

熊梦文

(1930·11~1963·7).湖南省澧县人。一岁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仅读过小学。1944年7月,官垸受洪灾溃决,熊至津市永兴碾坊学徒,直到解放。1953年碾坊改为“民生”机米厂。熊加入厂内工人纠察队.参加过生产街汽车站救火活动,受到市领导通报表彰。1954年4月调任“新建”米厂负责,兼厂工会副主席.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熊热心帮助青年进步,处处以身作则,忘我劳动,团结全厂职工,完成全年粮食加工1000万公斤,增产大米5.5万公斤的任务,实现利税10万元。195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 7年至1960年,熊调任津市“建津针织厂”副厂长,认真执行上级指示,领导群众正确开展整风运动,改进工作作风,组织生产太跃进,成绩突出,立大功一次。1960年10月,调任常德市轻工机制筹建处副科长。

1962年6月调农场工作.分配至合同铺中队任党支部书记。熊工作踏实,作风民主、平易近人,不但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干部地处偏僻长期不安心工作的思想问题,而且带领全队干部及犯人开荒扩种,整修堤垸.战严寒,斗酷暑,种植稻棉等作物2000余亩。1963年7月,正当喜庆丰收之际,连降暴雨,涔河水位猛涨,熊率全队干部与犯人冒雨与洪水日夜奋战。7月12日临近9时,新河洲堤段溃决,熊乘小垸尚未进水的间隙,率干部易发祥、王

大树,直奔各棚点去检查物品转移情况,近尉时,被洪水卷入漩流,熊、易二人不章殉职(王幸免遇难)。

吉文光

(1937·ll~1968·1)-江苏省泰兴县人.父亲是上海市人力车夫,以苦力为生。1959年9月吉考入苏北农学院畜牧系。5年大学生活表现突出,品学兼优,评为五好学生。

1964年吉服从组织分配,不远千里,踏入刚溃垸的农场。在洪水弥漫,满目荒凉的艰苦条件面前,吉没有退缩,毅然和副大队长万学祥一起住在黄家碚堤边的茅草棚里,度过了第一个寒冬。1965年,吉到一大队负责几百头牲猪,数十头耕牛的畜牧生产,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当年春天,队里有几头耕牛突然发病。吉日夜守护进行抢救,4天4夜没有休息,直到把病牛治好。吉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帮助管教干部整理犯人减刑、记功材料,经常加班加点,从无怨言。在生活上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上不计较条件。帮助领导出主意,开展生产自救。

吉干一行,爱一行,1966年,他到政治处协助工作,每次下队了解情况,都写出综合材料,如实向领导汇报,受到领导的好评。有次到临澧采石队去了解情况,多方面找干部谈心,对改善采石队吃住的一些具体困难和运输工具,向领导提出设想,及时得到解决。

1967年12月吉患流行性出血热病,开始自认为体质健壮,未引起重视,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病情危重入院治疗时,经抢救无效,于1968年元月病逝。

李合法

(1914·2~1975·6),河北省南乐县近得团村人,家境贫寒,未上过学。1936年大灾荒,双亲因饥饿去世,李一人逃荒讨饭至山西地界帮地主种地一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红军四支队途经团村时,由李峰介绍加入支队当战士,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后,先后任班、排、副连长职务.在河南、河北等地,与日寇开展游击战,作战勇敢顽强。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1955年李转业至邵阳劳改科任副科长。1960年调斗笠山煤矿五工区任党总支书记,主管犯人改造工作,经常下井检查犯人生产劳动情况,并亲自参加体力劳动。当年该工区评为全矿红旗单位。

1963年10月调入农场,在修堤工程指挥部工作,主管犯人生活卫生。李年近半百,身患肝炎多年,体质消瘦,经常柱着拐杖上工地,有时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李仍冒着冰雪深入现场检查,了解犯人伙食及环境卫生情况,保护了劳动力,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指挥部的表彰。

1965年任农场医院院长职务,严以律已,生活俭朴,从不搞特殊化,全家6口人挤在不到45平方米面积的茅草房里,从无怨言。李在医院工作期间,将原住院部、门诊部的简陋茅草房改建成砖瓦楼房。为了节省经费,李亲自带头烧砖、担砖,发动全院

干职工搞义务劳动,为国家节省开支。李工作不分份内份外,监房值班、门诊挂号样样都干。李身患肝炎,每当肝炎发作时,总是以焦裕禄为榜样,边吃药边工作,晚上还挤时间写了2万字的学习心得,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板份子。李患肝病30多年,从未放弃工作,直到肝硬化腹水卧床不起,于1975年6月病逝。

胡友琦

(1937.3~1984·3),湖南省益阳县人,初中文化。1954年于省公安厅干训班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次年5月分配到农场当统计员。胡对统计工作积极热情,对业务刻苦钻研,白天深入工地收集情况和数字,晚上汇总,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由于胡埋头苦干,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

1963年胡担任办公室内勤兼统计,一人做两人的事。胡工作细心,兢兢业业,收集的情况准确,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担任办公室副主任,1981年提为主任,胡除了抓好办公室一摊子日常事务工作外,还做到随时收集和掌握全场情况,写出年度工作总结等大型综合材料,给党委当好参谋。

胡严格要求自己,带病坚持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得失。1983年的一天,突然晕倒在办公室里,被送到医院治疗后,又继续上班。1984年3月因心脏病突然发作,经抢救无效逝世。

刘政强

(1964.12~1984·10),湖南省宁乡县人,干部子弟,初中毕业。1983年1月应征入伍,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53025部队特务连当战士。刘从小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和长辈的严格教育,在校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参军后,在部队军训中,从军人的基本姿态到战术演练,都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认真刻苦训练,双肘磨出了鲜血,从不叫苦,并虚心向战友们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苦练基本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具备侦察兵能擒拿搏击的实战技术,成绩显著。当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84年lO月30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刘担任火力组长,在执行二二O高地侦察任务时,为掩护战友后撤,不幸触地雷光荣牺牲,时年十九岁。

部队党委根据刘的英雄事迹,追记为二等功臣,并授予“革命烈士”和“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农场党委向全场发出“关于开展向革命烈士刘政强学习活动”的决定。同时在刘生前曾读过书的子弟学校前坪内修建一座“刘政强烈士纪念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李贵福

(1929·12~1985·11),山东省掖县人。幼年伴随祖母乞讨为生,16岁时外出打工。1945年7月,为抗击日寇投身革命,在山东平度县八路军十一旅西海独立团一营一连当通讯员,后随部队于东北进行游击战。1946年冬,在“淮海战役”汉坡岭的战斗中,连长不幸牺牲,李在负伤的情况下,冒着敌人激烈的炮火,完成各排的通讯联络任务。有次在东北“滚子沟”战斗中,李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毫不犹豫地抱起炸药包冲上去,炸毁了敌

防线,俘虏敌军3人,缴枪2支。为此,荣立小功一次。

1947年9月,在攻打茂头山.新开岭的战斗中,李奋不顾身地率领全班战士攻占敌军阵地。身负重伤.耳膜被炮弹震聋,被部队授予“二等乙级残废”,并记大功一次。同年升为排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部队南下时,在衡阳的一次战斗中又立小功一次,1950年升为副连长。全国解放后,参加了广西西江剿匪活动。

1954年9月由部队转业。先后担任益阳迎丰煤矿党支部书记,常德市计量所副所长。1962年8月调农场十三中队、基建队等单位担任党支部书记。李工作顾大局,识整体,每年农忙时,起早贪黑带领犯人支援大队完成双枪任务。李作风严谨,关心群众疾苦,1976年冬本单位有位干部的小孩患病,去长沙动手术急需钱用,他带头借助,集资300多元,使病者家长十分感激,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1980年10月李调至场部生活卫生科工作,正值农场溃垸,老鼠成灾.地方性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增多,李经常晚上利用休息时间,用电猫捕鼠器到各队仓库、猪棚等地捕捉老鼠,减少鼠害。同时李深入基层调查,协助搞好囚服管理,节省了开支。1982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及先进工作者。1985年11月23日,因患流行性出血热病逝世。

张春生

(1915·11~1987·8),湖南省衡山县人,家境贫寒,年少时仅读私塾一年。1934年离开家乡去长沙做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解放后,1951年4月随“永新轮”转入公私合营,加革命工作。历任‘‘湖沅轮”,“湖岳轮”副驾驶。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调西湖农场工作。张工作积极,多年来,经常驾驶拖轮日夜兼程数百里,工作50多个小时,从不叫苦。1959年5月的一天,张运牲猪去长沙,遇资水洪峰泻入沅水,水流湍

急.按规定需停航,但张考虑如一旦延误时问,400多头牲猪必然会造成一些死亡。因此.张设法将驳船改为单拖,冒着生命危险,闯过了急流险阻,安全运抵目的地。同年一次运石灰去杨林寨农场,当时场方劳力紧缺,张发动船员并亲自带头卸石灰,肩磨肿了,脚被石灰烧伤.毫无怨言。张爱船如家,总是利用停航时问,对船上机器进行检修和保养,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航行事故。

张身患严重的风湿病和肺结核病,从不为疾病所困扰。1969年有次出航途经益阳时,旧病复发,高烧不止,仍坚持启航,直到安全完成航运任务才休息。进入70年代,临近退休,张做到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一批青年航运驾驶员。

1976年张退休后,仍然关心集体,经常打扫公共厕所和环境卫生。1986年荣获优秀党员称号。1987年8月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

曹月初

(1933-11~1991·4),湖南省双峰县人,小学文化,家境贫寒,佃田为生。1949年10月投身革命,担任副村长,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反霸及土改斗争。1951年4月参军,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双峰县大队当战士。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调沅江县公安队。曹刻苦训练,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至1959年任常德民警直属二队小队长.津市公安队副分队长。曹带头学习文化、军事,努力提高过硬本领,成绩显著,被评为“五好”战士。1960年为活跃部队文体生活,曹写了2个短剧本,成为津市宣传活动工作中的骨干。同年6月出席全国文体方面的“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62年4月至1977年10月,历任湖南省独立师三团副连长、参谋、营长、团副参谋长等职。1978年春转业到农场工作。担任政治处副主任,而后兼管蔡家河知青场工作,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带到地方,处处以身作则,带头去出工劳动。曹关心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与青年建立深厚的感情,赢得了广大家长和知青们的爱戴。

曹患肝炎及肝硬化有20多年时间,从未放弃过工作去休养。曹家住津市,每天来场部上班往返10余里,从不迟到早退。1984年以来,营在担任机关总支书记期间,经常至各党支部考核发展党员对象,协助机关行政管理,拟写党课讲稿,亲自上党课,带头打扫环境卫生,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植树等集体活动。1991年4月6日因肝癌病逝。

(以上内容依据湖南省监狱系统组织史编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