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
释义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0年3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中文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文名: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简称:湖南一师、第一师范、一师范 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创办时间:1903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师范 主管部门:湖南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 现任校长:彭小奇 知名校友: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 所属地区:湖南长沙 主要院系:文史系、外语系等 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学校简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 学院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这里群星灿烂,名人辈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李达,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党“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黄兴,“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民主革命家陈天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以及一大批杰出人物如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周谷城、田汉、黎锦熙、张国基、谭延闿、王先谦、何绍基等曾在此学习或工作。一师师生(含城南书院)载入《辞海》者达48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并在此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解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称赞“一师是个好学校”,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并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徐特立6次来校视察,并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江泽民为矗立在校园内的“青年毛泽东”铜像题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宋任穷、宋平、李岚清、李长春、李铁映、刘延东、彭佩云、陈至立、周铁农、路甬祥、徐匡迪等来校视察。并有多位外国元首来校访问。 现有在职教职工923人,其中专任教师728人,教授89人,副教授236人;博士49人,硕士392人。 学院校风、教风、学风优良,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教改基地、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开设专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现有39个本专科专业,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六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已形成教育学、文学和理学3个优势学科。 教学设施学院现有两个校区:城南校区和东方红校区。学院占地面积1346亩,校舍建筑总面积42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100多万元,纸质图书127万多册。 学校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572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 7863个,建立了1000MB校园网,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863万多元,有纸质图书126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电子图书2万多种。 现任校领导院党委书记:詹小平 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小奇 院党委副书记:金潇明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鸿翔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志敏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克勤 院党委委员、院纪委书记:阳柏苏 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 宇 副院长:朱道弘 院长助理:田明德 历任校领导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历任校级领导一览表(1903.2-2008.12)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王先谦 馆 长 1903.2—1903.12 刘棣蔚 监 督 1903.12—1904. 2 戴展诚 监 督 1904.2—1904.11 郭立山 监 督 1904.11—1905.2 陈树藩 监 督 1905.2—1905.9 谭延闿 监 督 1905.9—1906.11 刘人熙 监 督 1906.11—1908.11 瞿宗铎 监 督 1908.11—1910.5 王 达 监 督 1910.5—1911.2 王风昌 监 督 1911.2—1911.12 文启 校 长 1912.2—1912.7 曾沛霖 校 长 1912.7—1913.4 孔昭绶 校 长 1913.4—1914.1 朱振黄 代理校长 1914.3—1915.8 张 干 校 长 1914.3—1915.8 武绍程 校 长 1915.8—1916.2 尹集馨 校 长 1916.2—1916.8 彭政枢 校 长 1916.8—1916.9 孔昭绶 校 长 1916.9—1918.9 文徽典 校 长 文徽典 覃汉寰 校 长 1920.2—1920.7 易培基 校 长 1920.7—1924.1 李济民 校 长 1924.1—1924.8 彭一湖 校 长 1924.8—1926.1 王凝度 校 长 1926.1—1926.8 熊梦飞 校 长 1926.8—1927.1 罗驭雄 校 长 1926底—1927.5 谢祖尧 校 长 1929.1—1932.9 王泽衡 校 长 1932.9—1937.1 陈奎生 校 长 1937.1—1938.1 杨国础 部主任 1938.1—1939.9 刘鸣剑 部主任 1939.9—1941.1 谢祖尧 校 长 1941.1—1941.8 魏先朴 校 长 1941.8—1942.1 马文义 校 长 1942.1—1943.8 杨允元 代理校长 1943.8—1944.1 熊梦飞 校 长 1944.1—1949.8 周世钊 校 长 1949.8—1976.4 施无已 副校长 1949.8—1951.2 李迪光 党支部书记 1951.2—1956.8 宋辛夷 副校长 1953.7—1956.8 何戈心 党总支书记 兼副校长 1956.11—1969.9 孟湘砥 副校长 1956.11—1964.9 王 润 副校长 1959.9—1960.9 罗三德 副校长 1962.10—1969.3 陈 剑 副校长 1964.6—1983.12 刘品生 革委会主任 1969.9—1970.6 李庆高 李庆高 1968.3—1977.12 张振忠 革委会主任 副 主 任 党委副书记 1970.6—1977.12 牛世祥 党总支书记 党委副书记 1970.12—1975.3 焦如一 革委会主任 党委书记 兼革委会主任 1971.9—1973.5 张 英 党委书记 兼革委会主任 1973.6—1977.12 王鸣森 党委书记 兼革委会主任 1977.12—1984.10 胡华清 副校长、校长 1978.3—1996.10 张杰成 副校长 1978.9—1984.10 葛意诚 副校长 1981.12—1988.11 郑果俞 副校长 1983.1—1984.10 雷晋虞 校长、党委副书记 1984.10—1986.8 陈连生 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4.10—2000.8 黄德鹏 副校长 1984.10—1988.8 郭涤尘 副校长 1984.1—1987.8 王辅湘 校 长 1988.10—1991.10 孙海林 副校长 1989.2—2000.8 顾松麒 副校长 1991.4—2004.6 易志明 党委副书记 1991.4—2004.12 彭正义 副校长 1996.10—2000.8 田明德 副校长 1996.10—2000.8 郑姣满 纪委书记 1996.10—2000.8 鄢东洋 党委书记 2000.8—2007.8 肖湘愚 党委书记 2007.8—2008.11 詹小平 校 长 王 湘 党委副书记 2002.4—2008.11 刘鸿翔 副校长 2000.8—2008.11 李学全 副校长 2004.6—2008.11 刘宇 副校长 2006.6—2008.11 田明德 副校级督导员 2006.6—2008.11 历史沿革1161年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张浚、张栻父子建城南书院。 1165年 (乾道元年),张栻开始在城南书院授徒传业。 1180年,张栻逝世后一百来年,随着南宋的崩溃,曾经盛极一时的城南书院,在元代成了僧寺。 明朝,又经历了几度兴废。 1507年 (正德二年),参议吴世忠,学道陈凤梧协谋进行了修复。后并入吉王府。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推官翟台“作堂三楹”,再次进行了修复。 1578年 (万历六年)复废。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在妙高峰故地按照城南书院原貌大规模复建,道光二年(1822年)冬落成。同时,为纪念张栻,在妙高峰上增建了“南轩夫子祠”(今一师图书馆所在地),祠前建“文星阁”。 1903年城南书院更名为湖南师范馆。 1903年湖南师范馆更名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 1904年湖南全省师范学堂(部分)改建为湖南中路师范学堂。 1907年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更名为湖南省立初级师范。 1912年湖南省立初级师范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4年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该年6月本科第一部 6、7、8、9、10班毕业) 其中有毛泽东。 1926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建为湖南省立高级中学(教育科)。 1928年湖南省立高级中学(教育科)更名为湖南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 1929年湖南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改建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39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合并、湖南省立二女中等七校合并组建湖南省立第一临时中学。 1941年湖南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师范部)改建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49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更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2000年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升格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专科)。 2008年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专科)升格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本科)。 学校特色办学质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风、教风、学风优良,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也因为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居湖南省同类院校前列。近几年,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运动会及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得金牌或一、二等奖。 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100项。近几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300余篇,出版著作160余部,获省(部)、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40余项。 办学成绩学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曾宪梓教育奖获得者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3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4人。学院现有22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专业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七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已形成教育学、文学和理学3个优势学科群。是湖南省青年毛泽东研究基地,湖南省基础教育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学科研究基地。近五年来,我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主持国家级(含部级)科研课题2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280余项。 学校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单位,省、市文明单位和花园式单位,多次获得省、市“学雷锋十佳集体”光荣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教改基地。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进一步办好毛泽东同志的母校而努力奋斗。 知名校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自创办100年以来,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任弼时、李维汉、萧三、张国基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易培基、匡互生、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解放后,第一师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湖南的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培训了16700余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且每届毕业生都以思想过硬,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一师的兴旺将与日俱增。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学校师生载入《辞海》者就达46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7人,无产阶级革命家9人,无产阶级军事家2人,国民政府首脑1人,还有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3人。 院系设置文史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语文教育(专科)、对外汉语(本科)三个专业。其中,语文教育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 文史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6人,从任课教师的职称结构看,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41%;从学历结构看,有博士3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36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8%。其中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 教师7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6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文史系有厚实的教改科研基础。近几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8项,校级课题26项;出版专著17部,主(参)编教材40余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CSSCI期刊45篇,一般核心期刊120余篇。“小学语文教学论”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我校精品课程。文史系教师在相关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张荣教授为湖南省哲学学会理事;佘向军教授为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美学学会理事;邓绍秋教授任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湖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文小妮教授为湖南省写作协会常务理事;雷庆娥副教授为湖南省小学语文委员会常务理事;鲁晓川老师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学会副主席。 文史系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按“一专两能三艺四技五证”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湖南省首届大学生辩论赛中,以文史系师生为主体组成的辩论队荣获专科组冠军,在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比赛中,文史系康娟、唐豪杰等学生多次获得第一名。在“专升本”考试中,学生报考通过率高达99%;每年有近60%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自学考试,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其中有的学生还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来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反映好、评价高。2006届毕业生吴坚和李华松的先进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湖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05年,据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及湖南第一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等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他们对本专业毕业生相当满意,综合评价优秀率达72.1%,满意率及称职率达100%。 文史系有良好的教学条件。除学校教学资源外,系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齐全,资料室现有专业书籍12000多册,各类期刊报纸70余种。拥有多媒体语言教学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模拟办公实验室等。 文史系多年来坚持以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和徐特立同志题写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为行动指南;坚持“以师生为本,以德育为先,抓质量管理,促内涵建设,创专业特色,上新的台阶”的工作宗旨,形成了“求真、务实、团结、进取”的良好系风。 文史系是我校综合管理的“优秀系部”。2003年以来,我系党总支4次被评为中共湖南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团总支3次被湖南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团委评为“先进团总支”;4个班级团支部被湖南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 外语系外语系现有英语(本科,师范类)、英语教育(专科,师范类)、商务英语(专科,非师范类)和应用英语(专科,非师范类)四个专业。下设7个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另有外教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6人。外语系专任教师科研成果显著,共出版著作、教材、教参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省、厅级教改科研课题10余项。 外语系教学仪器设备充足,设施日趋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现有语言实验室16间,共计896座,商务英语模拟谈判室,视听室,可移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外语系资料室藏书已达4000余册,期刊30余种,另有教学用多媒体课件、软件、音像制品2000余件,涵盖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英语教学论、英汉翻译、商务英语及相关学科领域,能满足商务英语专业师生的教学、科研的需求。 实习实践基地充足稳定,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践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在长沙市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以及开福区建立了58个教育实习基地。商务英语专业与应用英语专业与多家星级酒店、旅游服务社、外贸公司、外企、外语培训中心、翻译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尽力与企业沟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工作条件,有力地保证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外语系在学校领导支持、关怀和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系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严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教学管理;改革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教改 工作;采取合格培养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各种外语竞赛和外语表演活动,强化学生的外语基础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外语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外语系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多数专科学生毕业前通过自考获得了本科学历,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省内其他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在湖南省第九、十、十一届大学生英语专科组演讲比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一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师范类毕业生毕业时均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许多非师范类毕业生考取了报关员、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英语认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外语系毕业生现已在长沙、湘潭、株洲等省内城市及广东、海南等周边地区学校、涉外公司从事教育教学、英汉翻译、外贸业务等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外语系将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培养能适应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小学英语师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外语系的又好又快发展。 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高级工程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7人,在读博士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曾宪梓奖获得者1人,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留欧高级访问学者1人,计算机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3人,省部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3人。 现有计算机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其中计算机教育专业是湖南省重点专业。 设置有计算机与网络、电子信息与通信和教育信息技术3个专业教研室,以及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实验中心等5个教学研究机构。湖南省教育科学学科研究基地——“教育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基地”挂靠在本系。 本系现有计算机网络机房4间、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1间、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1间、操作系统原理实验室1间、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实验室1间、单片微型计算机实验室1间、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1间、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1间、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1间、新闻采编与制作实验室1间、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1间、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验室室1间;正在建设通信原理实验室和电子信息工程实训室。 长期以来,全系教师坚持在教学中科研,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相继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欧盟第六框架信息技术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主持省级教研立项和科研课题16项,厅、地市、校级教研和科研课题60余项;主编及参编教材41部,其中2部教材系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的“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纪课程教材”;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72部;在《MATCHcommunicationsinmathematicalandincomputerchemistry》\\《软件学报》《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程》、《微机发展》、《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等SCI、CSSCD、C S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7篇,EI检索论文9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报告6篇,省级期刊与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7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项;建设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国家级、省部级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奖励19项,其他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90余项。 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本系每年举办一届“第一师范校园电脑文化艺术节”和多项文体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湖南省各种IT大赛,近几年来,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长沙市FLASH科普动漫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称号;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三等奖3项;湖南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奖赛一等奖3项。 2000年建系以来,累计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0余名,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所在单位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升入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音乐系音乐系现有音乐学(本科)/舞蹈学(本科)两个专业 音乐学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音乐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小学音乐教师。 主要课程: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儿童舞蹈表演与创编、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基本乐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音乐教学论。 舞蹈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舞蹈基础理论和基本的表演技能及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信息,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可在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舞蹈教学及社会舞蹈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古典舞基础训练、芭蕾舞基础训练、古典身韵、民族民间舞、儿童舞蹈编导。 美术系美术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 主要课程 素描、色彩、透视学、解剖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画、油画、小学美术教学论。 艺术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设计素描、构成艺术、设计原理、建筑制图、人机工程学、装饰画、平面广告设计、图形创意、印刷材料与工艺、电脑美术基础。 数理系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数学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数学教师。 二、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小学数学教学论。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与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算法分析与设计。 科学教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宽厚,掌握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小学教育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 二、主要课程 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基础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概论、小学科学教学论。 教育科学系心理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学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的高素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研究、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小学教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多门课程教学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二、主要课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学、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初等数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具有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创造能力,具有集保育能力、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为一身的良好职业技能特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能够胜任幼教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二、主要课程 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游戏论、幼儿园管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音乐、美术、形体舞蹈。 体育系体育教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小学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小学体育教师。 二、主要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田径、少儿体操、少儿武术、少儿球类课程、少儿健美操、小学体育教学论。 三、学制学位 学制:四年学位:教育学学士 经济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财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文秘。 会计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会计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宏微观经济学、管理会计、管理学、审计学、统计学、成本会计、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 旅游管理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外向型企业、银行、相关政府部门等从事管理、外贸、进出口结算、国际市场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宏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听说、国际金融、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经济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部思想政治教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从事小学政治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和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学院文化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毛泽东)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教育传统。其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是校友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辨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 (二)积极传承“知行互发”的哲学理念,培养学生“谦逊明礼、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大力发扬“人民本位”的人文精神,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关系。 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徐特立) 1950年12月徐特立为湖南第一师范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也是徐特立一贯倡导的作风,是他从事革命教育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他全部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之中。徐特立明确指出,师范学校的校风,应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建设的核心和主体。所谓“实事求是”,即必须“反映地方教育现实问题和解决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必须与实际相联系,而不是不可实行的高谈空论。”所谓“不自以为是”,就是不能“一切从主观出发,不易接受批评,不缺乏反省。” 多年来,第一师范一直在发扬“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良好校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校歌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