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北民族学院
释义

湖北民族学院是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199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学校共有 50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中文名:湖北民族学院

外文名: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简称:湖北民院

校训:博学博爱 立人达人

创办时间:1938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民族

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部(委)省共建高校

所属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主要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医学院

硕士点:20个

院士:1人

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湖北民族学院

英文名: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面积:1500亩

校训:博学博爱,立人达人

学校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 号

邮编: 445000

联系电话:( 0718 ) 8438945 8437905

传真: 8437832

学校概述

办学历程

湖北民族学院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自2008年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正式进入部(委)省共建行列。拥有完善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5年开办专科,1977年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199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湖北民族学院和原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

校区分布

学校分桂花园(主校区)、舞阳校区两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目前该校正在施工修建文科综合大楼,计划2013年正式使用,到时学校总建筑面积将达到65万平方米。

院系设置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及一个民营机制的科技学院,另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一所。共50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五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等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11年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5个一级学科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硕士点设置

招生专业 招生学院

民族学
中国少数民族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法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艺术学院

文艺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学院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应用化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民族医学 医学院

生源和教职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近18000人,各类在校成人教育学生2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有高级职称人员近400人,另聘有“楚天学者”1人,国内外知名大学兼职教授5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教5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硕士400余人;享受国务院津贴4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8人,教师队伍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科研状况

自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十五”规划课题(西部专项)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中药管理局课题等18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50多项,鉴定成果40多项,获国家专利23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2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32部,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格林多大学)、美国、日本、韩国(韩国青云大学)、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

院系导航

文学与传媒学院

是湖北民族学院办学历史久、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现设有文艺学研究所和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系,开办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文艺学在中国古诗学、中国古代文论、文艺与传媒等五个方向面向全国招生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500余人,是湖北民族地区最大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学院文明单位;是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北省基层先进党组织单位。现有教授11人,兼职教授10人,副教授20余人,讲师助教20余人。青年教师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11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曾宪梓教育奖获奖者3人。

文学与传媒学院坚持“走深化改革道路,作内涵发展文章”的办学思路,创建了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5门省校级优质课程。文艺学学科在5个研究方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学科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学科与专业建设居于同类学校前列。现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职前职后教育为补充的完整的高等教学体系,及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办学格局。且教学设施完备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创造了涵纳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共同成才的环境。

文学与传媒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教学科研并重,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探索进取。文学与传媒学院设有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科研成果奖等常规奖励,形成了教学与学科理论研究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国家、省及校、院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0余部,发表论文800余篇,有多项成果荣获政府“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中盛赞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为“藏龙卧虎之地”。

文学与传媒学院注重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推行以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育人“四大工程”,即“尖子人才教育工程”、“小211教育工程”、“现代技能技巧教育工程”、“文明礼仪教育工程”。创立竞争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每年向全国各地输送200多名合格毕业生,同时研究生升学率达到15%。

从1958年正式办大专教育算起,文学与传媒学院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毕业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文学与传媒学院正以宏伟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各路英才,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力创新世纪更大辉煌。

理学院

是湖北民族学院在原计算机与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级学院,下设数学、物理两个系和基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各一个,设有代数与几何、函数论、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与高等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八个教研室。学院设有信息与计算、数学实验、大学物理、普通物理、近代物理、中教法等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一个培养高级复合人才的理想场所。 学院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基础数学学科于二00七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物理学科于二○○二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向内挖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每年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毕业生,已显示出良好的办学效益。学院始终注重素质教育,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两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0%以上,绝对人数居学校首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大赛、科技论文大赛、英语竞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获奖,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

上发表论文。学院数学系还承担了恩施州数学学会理事会的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数学教育提供服务,受到社会的欢迎。

理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在岗教师62 人,其中教授7 人,副教授15 人,博士3 人,在读博士6 人,硕士20人,在读硕士13人,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民院学科带头人1人,学科方向带头人5人,学术骨干10 人。为了加强师资建设,近年来,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如陈兰荪教授、杜金元教授、李工宝教授、陈迪荣教授、惠昌常教授等,他们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理学院注重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拓宽学科的生长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经过全院师生的团结奋斗,目前学院拥有《高等代数》、《大学物理》两门省级优质课程和《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六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基础数学学科为湖北民院重点建设、湖北省属高校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理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依托师范专业,发展应用专业;依托本科教育基础,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经济的需要,服务基层,立足于民族地区,正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基础应用并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学研究型的基础性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于2002年1月由原电气工程与应用物理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计算机与数学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个单位组建而成。现下设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实验中心三个教学单位,共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全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0人,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学术骨干10人;有硕士学位的4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现有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2000多人,面向全国二十二个省市招生。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00万元,生均达6080元。

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抢抓机遇,适应市场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促使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手段,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电气信息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

办学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以现有专业为基础,逐步形成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使办学资源得到最大共享,办学效益有显著提高;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争取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成职教育,各层次协调发展;立足湖北,辐射周边,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和教育第一线;按国家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教学工作思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逐步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狠抓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建设,逐步构建起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制度建设为基点,严格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系和实验中心的作用,不断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在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以实验室建设为主干,狠抓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基本环节,增强办学实力,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以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狠抓考纪考风,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优化育人条件和环境,扎实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狠抓优秀生、特长生的培养,确保毕业生有较高的考研率和就业率;以全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团结进取、不断创新,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教学工作体系。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化学系,是学校开办最早的系(科)之一,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授予权。经过长期的专业学科建设,尤其是2000年学校进行学科整合成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后,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已发展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的骨干院(部)之一。

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化工与制药五个本科专业。化学类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绿色化学等专业方向;化工与环境类有化工工艺、精细化工、材料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方向。应用化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也是学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六个学科点之一,有材料化学及应用、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有机及生物电分析、资源与环境化学等研究方向,《物理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在校本科生600多人、硕士研究生4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师37人。教师队伍人才荟萃,其中有博士4人、硕士18人,应用化学硕士生导师及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教授5人、副教授17人,留学回国人员1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1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7人、学术骨干3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实验室和研究室总面积2000m2,拥有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超临界萃取装置、微量热天平和差动热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仪器资产总值500多万元,建立有相对固定的各专业实习基地。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根本进行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在学生管理上予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和就业指导,营造出了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和全方位育人的教与学氛围。本科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是学校科研实力最强、成果最多的院(部)之一。设有8个应用化学研究室,依托地方优势资源、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师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2000年以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60多项,已完成38项,获恩施州科技进步奖三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多篇;获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医学院

主要设置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前身是湖北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8年与湖北民族学院合并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合校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医学院已成为湖北民族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下设医学基础部、医疗系、中医系、医学实验中心、中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六个本科专业和一个专科专业:医学检验学,共有在校生4200余人。

医学院在编教职工300余人,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梯队合理,其中副高及副高级以上人员90余人,中级职称1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30余名。基础医学部有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寄生虫免疫学、预防医学等8个教研室和1个基础医学研究所及1个应用生态研究所;医疗系现有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护理学、皮肤病传染病学等8个教研室;中医系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针推骨外、中药基础课、中药专业课5个教研室;医学实验中心拥有7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实验室和3个多媒体电化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上医学院拥有一幢24000m2的现代化综合教学楼,加上附属医院临床教学楼30000m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优美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医学院自起步以来已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成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10000余名医疗卫生专门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其中有一些已成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现在,在医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医学院全体教职工辛勤耕耘,踏实工作,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强化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新时期的合格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医学院目前拥有硕士点1个、院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课程9个,病理学在2008年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已成为湖北省教委优质课程。中医学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带动了整个医学课程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拥有省级学术骨干3名、院级学科带头人1名、学术带头人10名、学术骨干20余名,并不断选送青年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学术会议,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实验室建设更取得较大成绩,目前医学基础教学实验设备拥有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大量的先进设备,为提高医学教育的办学档次奠定了雄厚物的质基础。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医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州级科研项目几十项,获经费数百万,其中“接骨膏”等10余获国家、省部级、州级科研奖励。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是一所培养跨世纪合格医学人才的摇篮,这里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良好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在“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鞭策和鼓励下将以更加豪迈的步伐走进新时代。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一所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根据鄂民院党发〔2010〕15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7月10日起,将原财经政法学院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和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整合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下设财务管理系、会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市场营销系、旅游管理系和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实验室。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挂靠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挂靠该中心。

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年轻的教师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47人,专任教师41人,在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院校聘有客座教授多人。专任教师中有正副教授13人,讲师17人,博士10人(含在读博士7人),硕士30人(含在读硕士4人)。校级学科方向带头人7人,学术骨干6人,硕士生导师2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坚持“走深化改革道路,作内涵发展文章”的办学思路,现有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确立了区域经济、会计学、少数民族经济、企业管理等四个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探索进取,形成了教学与学科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济与管理学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全面培养以知识、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自1993年正式开办会计学专业以来,已走过17年的办学历程,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人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立于2002年,由湖北民族学院园艺系和资源环境科学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教学及科研人员58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27人,有博士8人(含在读)、硕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联合表彰的“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1人,省管专家1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百千万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

学院下设园艺系、资源环境科学系,并设有规划设计中心、生物资源开发中心、食品研究所,开设生物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园艺、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和园林七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湖北省高校首批品牌建设专业,形成了农、工、理科齐步的办学格局,是全校独具特色应用学科的二级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湖北民族学院唯一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学科,仪器设备总值达700余万元。多年来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开展科技开发、实施科技扶贫,积极引导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在食品加工、资源开发、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果树品种推广、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注重人才培养,二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2000余人,近三年研究生录取率近20%。

外国语学院

组建于2003年,其前身为1979年创建的英语系,是湖北民族学院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学院。现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俄语教研室、法语教研室。英语、日语为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湖北民族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学院拥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丰富的声像资料,资料室藏书种类繁多。

外国语学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职工8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5人。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几年承担并完成省厅级社科和教研项目15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等14部。

外国语学院长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20余人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及日本等国讲学、访问和学习。学院每年均聘有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学院在加强学科建设方面已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多方面合作,使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凸显特色。

学院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本、专科学生1400余人。其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的育人导向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规格。毕业生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是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的根本原因。“到外院,去学习,就业市场无人敌”真实地反映了我院学生就业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外国语学院正以求索创新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面向世界的豪情把莘莘学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

主要方向

1、英语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实用型人才,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深刻了解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国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比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在第二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旅游、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2、英语教育

培养目标: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教学工作者;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对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国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具有扎实的英语实践能力和比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学生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在第二外语和计算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翻译、研究、等工作,成为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3、商务英语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与商务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广的中外文化知识以及系统的经贸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并在第二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就业方向: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外贸、外事、文秘、文化、旅游、翻译工作等部门的工作。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日语交际能力,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旅游及外贸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并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胜任外事、旅游、外经外贸、文化、教育、科研等机构的工作艺术学院

始建于1996年,原名艺术系(学校直属专科系),2004年经学校批准建成艺术学院。2000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美术专业提升为本科专业,次年音乐学又提升为本科专业,同时还新增了一个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从省内外招生办学。

自建系以来,已有上十年办学历史的艺术学院,由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二个专科专业,发展为具有四个专业、多个方向的本科办学格局,其中两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教学评估验收,显示了学院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发展实力。至今,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合格的艺术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各单位、各行业,已成为专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社会上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截止2005年共招生1318人,已毕业2届共220人,目前在校学生1098人。四个专业开办以来,坚持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宗旨,制定了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各种激励机制与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自2000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演活动中荣获金、银、铜奖等各种奖项200余项。从已毕业学生来看,毕业率达100%,学位获得率88%以上,就业率在95%以上。且有部分学生被录取到西南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生进入到教育、文化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并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社会反映好。

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鄂西南地区,这里有独特而丰厚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悠久绵远的历史人文景观,还有让人留连忘返、陶然其间的佳山秀水。这里是“龙船调”的故乡,“摆手舞”的天堂,这里有峨峨高山、绵绵清江,有奇异的“清江石”、驰名的“菊花石”,更有别具风情的“吊角楼”,悠悠古韵的“鱼木寨”,还有诡异的“毛古斯”、高亢的“撒尔嗬”、神秘的“跳丧舞”……这里是艺术的宝库,蕴含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的艺术品种;这里是艺术的源泉,激发出迁想妙得、点石成金的创作灵感。植根民族特色,利用本地资源,正是本院艺术发展的明确导向,随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合理规划,以及各界艺术人士对我院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艺术学院势必会走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与鲜明个性的办学之路,迸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芒!

学校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29号 邮编:445000

法学院

法学院是根据《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科研单位资源整合和党政机关机构调整实施方案》于2010年7月正式成立。根据方案,将原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等专业和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以及民族学硕士点整合为法学院。社科部和法学院合署,湖北民族研究所、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协作会秘书处、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也挂靠法学院,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法学院目前设有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法、法学等六个本科专业,一个民族学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010年,六个本科专业面向社会共招收480名新生,并招收20名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以后,学院在校学生将达到1700人左右,其中硕士研究生45名。学院现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三个校级重点学科——人类学、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校院共建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院级重点学科——社会学、宪法学与行政学、政治学理论,一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两个校级品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一个湖北省内部期刊——《土家族研究》,两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基地——社会调查研究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法律实践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整合后的法学院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讲师31人,助教10人;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共22人(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6人。2007年经湖北省教育厅审核批准,我院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何星亮教授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近年来,法学院及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地厅级课题50余项,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出版著作60余部。

学院设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等教研室。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法学院教师除承担我院本科学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外,还承担了全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的教学,并面向全校开设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类公选课20余门。

预科教育学院

预科——优秀大学生的摇篮少数民族预科,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视野,为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办好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高校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也是民族高校的主要特色之一。

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从1991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迄今已为土家族、苗族、侗族、蒙古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培养了近6000名大学生,其中20%以上的同学在各二级学院成为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共有84名同学在预科学习期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多年努力,我院预科教育工作已走向规范并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2010年,面向湖北、湖南、重庆、广西、四川、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二本预科学生794人,三本预科学生444人。

湖北民族学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切实加强民族预科建设。预科开办初期由学校教务处直接管理,而后相继由基础部、预科部、社科暨预科部管理,2002年校内学科整合时,设立独立的预科部,按校内二级学院一样作为办学实体来建设和管理,2010年7月,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经过近二十年建设和发展,我院预科教育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办学条件,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6人,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具有硕士学位。

民族预科具有“补”和“预”的两重性。“补”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预”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培养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意识、能力和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把预科生培养成本科各专业合格的生源。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按照教育部对高校民族预科课程设置的要求,开设《大学语文》、《大学写作》、《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英语》、《道德与行为》、《民族国情纲要》、《体育》等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清代简史》、《桥牌与修养》等选修课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各门课程考核合格后,经双向选择确定专业进行专业分流,原则上不得跨大学科类选择专业(文理兼收专业除外)。

预科阶段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加油站。从这里起步,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有志于学业的少数民族同学,我们热情欢迎你的到来,从这里起步走向成功。

教育学院是湖北民族学院规模大、在籍学生人数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评估合格的成人教育、高职教育机构,又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州中学继续教育中心。在湖北民族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全局,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强化管理,规范办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走和谐发展之路。

教育学院在办好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教育学院将成人教育看做是学校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坚持“优质办学、服务社会”的宗旨,遵循“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致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目前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学院目前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在籍学生5000余人。

教育学院有独立的教学校区,共享学校其他各二级学院包括师资、教学设备等各种教学资源。学院涵盖普通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功能。多年来,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声誉日益提高。几十年来教育学院为社会培养了10000余名各类专门人才,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胡茂成

院 长 戴小明

副书记 吴建清

副院长 汪兴平

副院长 李世荣

副院长 李清政

副院长 邓 磊

纪委书记 刘芳震

业绩

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1998年、2000年、2002年连续三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99年9月、2005年5月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2000年、2002年两次被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省教育厅党组表彰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3年9月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湖北省夺取的8枚金牌中,我校学生贡献了4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过我校的办学事迹。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员取得4金、2银、3铜的好成绩。由我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2008年举行的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有我校21名学生参加演出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4月30日,“土苗兄妹组合”唱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均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本科教育近20年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199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4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良好等次。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多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学校之机遇,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有特色的民族大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