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湖北科技学院
释义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省属重点公办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位于咸宁市。2011年,由咸宁学院(2002年3月由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更名而来。

中文名:湖北科技学院

外文名: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校训:弘德 博学 求是 创新

创办时间:1937年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湖北省属

学校属性: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

现任校长:吴基良

所属地区:湖北咸宁

校歌:走向辉煌

简介

承荆楚文化之遗韵,传赤壁战鼓之余音;沐泉都千年之温泉,润桂乡百里之馨香;展北伐铁军之豪气,得鄂南山水之精灵。在有着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市市区,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湖北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是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十分便利的高校。学校位于湘鄂赣交界处的鄂南地区,北临武汉70公里,南距岳阳120公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两个“两型社会”试验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为学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京广铁路、武广高铁、106国道、107国道、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大广高速、长江黄金水道把学校纳入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从学院出发,武咸城际铁路18分钟可以送你进入武汉市区,全程高速90分钟内可达武汉天河机场。

专业建设

湖北科技学院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有本专业科专业及方向80个,涵盖了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药学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特色(培育)学科2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计划项目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全力打造“医、师、核”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医学教育和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核是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核电建设并打造“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笔。2009年学校组建的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成为湖北省产业化创新团队,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校园环境幽雅,教学条件优良的高校。1760亩的校园里处处里竹枝摇曳,桂影婆娑;一汪揽月湖碧波荡漾,杨柳依依,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园林校区,被评为湖北省花园式学校。

基础建设

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科学生16000余人。校园面积1837亩,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2.23万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2944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9048个。学校校舍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藏书210万册,中外文期刊14万种,电子数据库17个。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高校。学校办自1937年,至今已有74年办学历史、34年本科教育经验和1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办学经历。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以来,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原咸宁医学院和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咸宁学院。2011年学校获准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于12月26日被教育部批准更名湖北科技学院。

所获荣誉

建校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弘德笃行,勤奋好学,求真务实,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成“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努力争先”的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等称号。近五年,学校教师共承担教研、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0多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40余项,其中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10余项。200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我校获得乙组最高奖,捧回“高教社杯”;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校获全国一等奖。

教师队伍

湖北科技学院是一所名师荟萃,英才辈出的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共1324人,其中专任教师966人,教授84人,博士9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8人;有特聘院士2人、“楚天学者”5人、“彩虹学者”2人、“揽月学者”7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与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培养了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0万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咸宁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人是海内外学界名流、商界雄才、政坛精英。《欧阳海之歌》作者金敬迈,司法部副部长、原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斌,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奥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授、血管生物学和药理学专家邹明辉,全球首个发现缺钾引起的心脏肥大症而获瑞士医学研究最高奖的王青等均毕业于我校。

目标建设

几经沧桑雄风在,弦歌不断铸校魂。桂园向来多才俊,再展辉煌定可期。 “十二五”期间,湖北科技学院确立了“彰显特色、超常发展、实现跨越”的发展主题和“举科技旗 走特色路 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湖北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如今的湖北科技学院人正在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好中求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湖北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学校发展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学校认为,现在的湖北科技学院、未来的湖北科技大学应该是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路清晰、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强、办学声誉好的大学。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是:

——向科技大学发展。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办学层次定位为强化本科教育主体地位,逐步淘汰专科教育,加强研究生教育,扩大继续教育,发展留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与专业建设在保持传统优势特色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工程和技术类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新型战略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

——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统筹发展现有的十大学科门类。继续办好医学教育,不断凸显药学学科优势;加强传统专业的应用型改造,大力培育工科和理科;围绕“核科学与技术”,注重医、工、理、经、管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打造新兴边缘学科;不断加强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教师教育全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教师教育开放式办学。

——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要在以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建设为突破,力争获批更多的硕士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多十年的时间建设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学校逐步从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夯实基础。

——向产学研用一体化方向发展。要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以非动力核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确保非动力核技术研发基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逐步投入批量生产;大力推进学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建好现有的省级和校级研究平台,组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的研究中心,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多方共赢;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要全面走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争做本地区该领域的专家。

办好湖北科技学院,并朝着湖北科技大学的目标前进,是学校、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使命,这是关系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头等大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关系到师生切实利益的头等大事。我们要理顺新思路,调整新战略,推出新举措。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学科设置

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三个办学层次,学科涉及医学、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核学等九大门类,设有20个院部,共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45个本科专业(方向),30个专科专业,其中新开办的“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是湖北省首个核电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紧随其后而开设。

学校是省统计局授予的“湖北省美誉高校”和咸宁市委授予的“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07年在教育部的评估中荣获“优秀”,2009年又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理想场所。

院系设置

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与工程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五官医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护理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药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国际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精神、校训及办学理念

学校精神:以学为本、克难奋进

学校校训:弘德、博学、敏行、敢先

筚路蓝缕,沧桑砥砺,学校走过了75个春秋。时光流淌学校历史,历史承载学校文化,文化孕育学校精神,精神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无处不彰显着独立特行的文化生态,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创新。因此,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为此,我们必须在建设和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湖北科技学院特质的“以学为本、克难奋进”精神,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新突破,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一)深刻领会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做学校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b] 纵观学校办学历程,精神引领学校发展无处不在。在战争炮火中艰难办学,体现出仁人志士兴教报国的爱国精神;在十年浩劫中艰难办学,体现出惠及大众健康和教育的博爱精神;顺应高等教育的时代潮流,合并组建,服务地方,体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万众一心,迎评促建,体现出团结拼搏的精神;风雨十年,艰难申硕,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时俱进,顺利更名,体现出好中求新的精神,等等。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神,核心在于“爱学生、爱学校”,特质在于“知难、克难”,动力在于“奋进、敢先”。概括起来,学校精神就是八个字:“以学为本、克难奋进”。

“以学为本”,主要内涵是以学生为本和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办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本,强调的是所有师生员工都要爱校,并以办好学校为己任和根本。高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殿堂。任何一所高校,都必须以培养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学为本”既是创新学生服务、教育和管理的工作理念,也是学校追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75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训秋,湖北省副省长赵斌,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授、血管生物学和药理学专家邹明辉等。与“以学生为本”相对应的是“以学校为本”。学校是全校师生员工幸福生活的家园、奉献社会的舞台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地。在构建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要着力教育和激发教职员工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深爱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建设,帮助师生员工深刻认识到,只有学校的发展建设是最大的民生所在,只有学校的利益才是个人利益的根本源泉。“以学为本”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以学风为要、以学者为先、以学术为基等等。

“克难奋进”,这是学校精神的精髓,体现出历代湖科人创业的激情、坚韧的意志和努力争先的精神。75年来,学校历经温泉河边、凤凰山下、揽月湖畔拓荒建设;历经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的艰辛求索;历经合并组建、合心合力、跨越发展的凤凰涅磐,一步步走到今天,无不是这种精神的支撑。直到今天,学校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更需要创业的勇气,克难的斗志,奋进的信心。

(二)将学校精神融入顶层设计,引导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学校精神是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支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源泉。当前,特别要注重用学校精神指导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主要是学校校训、办学方针、发展主题等,要精心设计,悉心构建,用心践行。

学校的校训是:“弘德、博学、敏行、敢先”。“弘德”语出《华阳国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强调德行修养和教化,以德立身,以德报国,旨在注重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告诫师生成才必先成人,成人唯有弘德。“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同时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旨在引领教师做到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引领学生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敏行”语出《论语》“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要求师生员工敏于思考,善抓机遇,勤于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敢先”语见《咏梅》(元·杨维桢)“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赋得方圆随规矩》(清·乾隆)“法着圣人用,敢为天下先”等,是“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的凝练,秉承了荆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豪迈气概,强调敢于担当,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努力争先,旨在引领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以鲜明的开拓意识和首创精神,抢占先机,干事创业,奋发有为,追求卓越。新学校,新校训。学校校训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集中概括。“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学校校训,是原校训“弘德、博学、求是、创新”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等,要求学校对校训不断深化内涵,使之与学校精神融为一体,成为师生员工思想行为的准则、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指南。

学校的办学方针是: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举科技旗,走特色路。发展主题是:彰显特色,科技优先,实现跨越。强调“质量”,就是要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是学校持续发展、不断赢得社会赞誉的最根本原因。强调“人才”,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的理念,坚持“以学者为先”的思想,依托各方面的“人才”办好学校,办出质量和水平。强调“科技”,就是要不断实现高校的“四大功能”价值,打造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新品牌,提升学校直接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强调“特色”,就是要突出自身的个性、培养特色专门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以学校精神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

“以学为本、克难奋进”的学校精神,是学校长期办学的经验总结,是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结晶,是学校发展建设打造的精美名片,也是引领学校好中求新、开创未来的前进引力,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化认识,深刻领会,需要一代代湖科人传承发扬,不断丰富,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自觉践行,努力创新。

一是科技与人文结合。搭建有利于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的教学平台、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十佳教师”、“十佳科研骨干”、“十佳大学生”等创优表彰活动,培育一批践行“以学为本、克难奋进”精神的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三是学校与地方交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鄂南文化研究基地为平台,引入和融合地方文化中的“温泉文化”、“三国智慧”、“铁军精神”、“老区精神”、“八百壮士精神”等元素,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大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是人文与自然统一。要切实加强校园信息网络、文化场所和舆论阵地建设,建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适应环境育人的要求,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重点建好校史馆、鄂南文化展览馆,建设“环揽月湖文化圈”。按照“人文、生态、和谐”的理念,建起一个山水相映、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校园。

校园环境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在素质拓展教育中融入科学和人文精神,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支持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和服务,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度发展,使师生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学院校园绿化环境优雅舒适,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教学设备齐全。在长期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践行“明德博学,日新笃行”形成了“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学慎思,尊师诚信”的学风和“和谐自强,严谨求实”的校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硕的教研成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保障。深受广大在校学生的好评正。

教学业绩

近五年,申请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0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5项;发表论文3837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66篇;出版专著41部、教材124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7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2项,发明专利6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000余人次,主办或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7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270余场次。学校坚持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目前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6429人,近五年共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全省高校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奖,其中2005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乙组最高奖,捧回了“高教社杯”;2006年在《青春中国——青少年艺术展评》全国总决赛上,摘取了美声唱法组第一名的桂冠;2007年暑期生存挑战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十余家媒体的高度关注。2005--2009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578篇,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培养的近4万名本专科生、联合培养的110余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咸宁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及教育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咸宁市乃至湖北省的基础医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获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靠质量求生存,靠人才求发展,靠学科显特色,靠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立足鄂南,融入武汉城市圈,服务基层,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延伸产学研发展平台,同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度韦洛尔大学、维纳雅卡大学等5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校已经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体实力大大增强。曾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政府授予的“最佳省级文明单位”,省普法办授予的“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诚信单位”,省统计局授予的“湖北省美誉高校”和咸宁市委授予的“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湖北科技学院校史

原咸宁医学院校史

1965年-1967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

1967年-1973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革委会

1973年-1979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咸宁地区人民医院

1980年-1994年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

1994年-2002年 咸宁医学院

2002年-2010年 咸宁学院

2011年- 湖北科技学院

原咸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史

1937年-1971年 蒲圻师范学校

1942年-1971年 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

1971年-1977年 咸宁地区师范学校

1977年-1983年 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

1983年-1993年 咸宁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2002年 咸宁高等专科师范学校

2002年-2010年 咸宁学院

2011年- 湖北科技学院建设湖北科技大学

举科技旗 走特色路 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尽管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湖北科技学院走过的光辉历程证明,湖科人有艰苦创业的传统和作风,有克难奋进的胆识和勇气,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信,有努力争先的眼界和决心,举科技旗,走特色路,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好中求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湖北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夏再兴

党委副书记、院长:吴基良

党委委员、副书记: 赵 学 群

党委副书记: 吴 义 煌

党委委员、副院长: 钟 儒 刚

党委委员、副院长: 白 育 庭

党委委员、副院长: 高焕清

附:教育部关于同意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的通知(教发函[2011]277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将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的函》(鄂政函〔2010〕351号)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恳请支持我省襄樊学院等四所本科学院更名工作的函》(鄂政函〔2010〕371号)收悉,经研究,同意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