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子鱼 |
释义 | 胡子鱼,学名鲇鱼,又称作鲶鱼、胡子鲢、粘鱼、塘虱鱼、生仔鱼,是鲇科中分布最广的鱼类。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整个亚洲东部都有分布。在我国广布于东部各水系和台湾省。 中文学名:胡子鱼 别称:胡子鲢、粘鱼、塘虱鱼、生仔鱼 目:鲶形目 科:鲶科 属:鲶属 分布区域: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整个亚洲东部都有分布 基本信息胡子鱼学名鲶鱼,鲶(Silurus spp)属鲶形目,鲶科,鲶属。俗称:鲶,鲶巴郎。泥鱼。英文名:Oriental shea tfish , Far east asian catfish 。鲇鱼同鲶鱼,又叫土鲇,是鲇科中分布最广的鱼类。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整个亚洲东部都有分布。在我国广布于东部各水系和台湾省。鲶鱼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末端达眼后缘的是大口鲶)。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一般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 鲶鱼为底栖肉食性鱼类,鲇鱼捕食的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含天然界最强的抗氧化剂虾青素英文简称ASTA)和水生昆虫。鲇鱼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生活习性鲶鱼属夜行性动物,白天静静地藏在河底的坑里或树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种类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老鼠。鲶鱼为底层凶猛性鱼类。怕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 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它一般不游动。鲶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 鲶鱼性成熟早,一般一龄即成熟。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产卵时成群追逐,和达尔文蛙相似,雄性鲶鱼也是把雌鲶鱼产的卵含在嘴里,以此孵出小鲶鱼。不同的是,雄鲶鱼在这段时期不能进食。幼鱼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其中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虾类是它的美味佳肴。鲶鱼贪食易长,500克左右的幼鱼便大量吞食鲫鱼、鲤鱼等,最大个体可达40千克以上。鲶鱼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鲶鱼普遍的体上没有鳞,身体表面多黏液,有扁平的头和大口,上下颌有四根胡须,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鲶鱼有三大,即嘴大、头大、肚子大。其色别有两种:一种是青灰色,一种是牙黄色,牙黄色的鲶鱼身上有花斑。鲶鱼的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情况严重的会造成瘫痪。 鲶鱼功效功效: 中医认为,鲶鱼味甘性温,有补中益阳,利小便,疗水肿等功效。 鲶鱼营养丰富,每100克鱼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质14.4克,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适合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除鲶鱼的鱼子有杂味不宜食用以外,全身是宝,鲶鱼是名贵的营养佳品,早在史书中就有记载,可以和鱼翅、野生甲鱼相媲美,它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是其他鱼类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强精壮骨和益寿作用是它独具的亮点。 鲶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 适合人群: 1. 老、幼、产后妇女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为适用;适宜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气浮肿者食用 2. 鲇鱼为发物、痼疾、疮疡患者慎食。 特别提示: 鲶鱼药食俱佳,以炖煮最佳。 鲶鱼体表黏液丰富,宰钉后放入沸水中烫一下,再用清水洗净,即可去掉黏液。 健康红绿灯: 鲶鱼与牛羊油和牛肝、鹿肉同食,或与中药荆芥同食,有可能对健康不利。 鲶鱼也是废物,有瘤疾、疮疡者要慎食,最好不吃 养殖方式革胡子鲶的池塘养殖方式池塘养殖又可分单养和混养两种。 (1)池塘单养。池塘单养革胡子绝的优点是产量高、管理方便、捕捞收获方便;缺点是池塘利用不够,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①池塘条件。池塘要求水源充足,不含有害物质,排灌方便,池底平坦坚实,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池埂坚实无漏洞。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以上,进水、排水口设置拦网防逃。在池塘水面投放水浮莲或浮萍,既可遮阴,又可净化水质和作为辅助饲料。在鱼种下塘前必须要求对池塘进行干塘、清整消毒和施基肥,注入新水,当池水中饲料生物繁殖达到高峰时方能放鱼种。 池塘面积一般以600-2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 ②鱼种放养。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一致,放养密度因鱼种大小及池塘、饲料、水源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10厘米左右的鱼种5—10尾。投放大规格鱼种可提高成活率和增加产量。下塘鱼种规格应不小于5厘米。 ③投饲。鱼种刚下池时,应投喂一些优质动物性饲料,使其尽快恢复体质和加快生长。革胡子鲶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如螺、蚬、蚌、蜗牛等贝类以及蝇蛆、蚕蛹、蚯蚓及动物尸体及下脚料等。贝类应将壳打碎后投喂,韧性大的需打碎或绞成肉浆做成食团以提高利用率。粉状饲料(鱼粉、骨粉、虾壳粉、玉米粉、米糠、麦麸等)最好与肉掺在一起混合投喂。有条件的可按照革胡子鲶的营养需要,配制成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颗粒饲料投喂,这样既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又可加速鱼的生长。饲为应在饲料台上。饲料要精粗搭配,每天早、中、晚各投1次,投喂坚持“四定”。 适当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可以满足革胡子鲶的摄食需要,降低饲料系数。 ④日常管理。经常打扫饲料台,保持水质清新,防止鱼因密度大而缺氧。换水要过滤,以免带入寄生虫等敌害。还要防止蛇、鼠打洞及雨后涨水逃鱼,平时巡塘应检查有无漏洞,拦鱼设施是否被破坏等。 (2)池塘混养。革胡子鲶与其他鱼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 间,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利用这种方式还可以用来清除池中野杂鱼和控制罗非鱼的过度繁殖。 革胡子鲶可与链、鳙、鲤、草、罗非鱼等鱼混养,但不能与肉食性鱼类混养。混养的鱼种规格要适当大些,最好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能和革胡子鲶一起干塘起水上市。混养方式有: ①以革胡子鲶为主,搭养其他鱼: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革胡子鲶鱼种3—6尾,每2-3平方米搭养一尾家鱼种。 ②以其他鱼为主,革胡子鲶为辅:可以饲料家鱼的成鱼池中,每2—3平方米搭养一尾体长6—8厘米的革胡子鲶,利用水中小杂鱼和水生昆虫作为其饲料,不需增加投饲。 ③成鱼池中混养革胡子鲶亲鱼:按雌雄1:1或1:1.2的比例放入少量可繁殖的革胡子鲶,在繁殖季节投放鱼巢让其产卵孵化。根据繁殖的革胡子鲶数量,适当投喂一些动物性饲养,让它在成鱼池中直接养成商品鱼。放养时要考虑革胡子鲶繁殖后水体的负载能力。 革胡子鲶的鱼病防治技术 (一)黑体病 该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经检查,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鱼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水质不好最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洁,不使用未经发酵的肥料;五倍子2-4克/立方米全池泼洒,30克/升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隔天一次,泼洒2-3次即可。 (二)肠炎病 病鱼体消瘦发黑,腹部膨胀,离群独游,轻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剖腹可见腹部积水,肠壁充血发炎,红紫色,后肠尤甚,肠粘膜溃烂脱落。此病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发生在7-8月,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2天;每千克鱼用1毫克呋喃唑酮拌入饲料,连用1周,外加1.4—3毫克/升的五倍子泼洒一次;用磺胺胍每50千克鱼按17.5克药物分6天配成药饵投喂,并用漂白粉遍洒。 (三)气泡病 病鱼浮于水面,腹部朝天,腹内有一气泡,不能下沉。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鱼误食气泡所致。 防治方法: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放鱼苗;发病后迅速注入新水,并投以充足的活饵料,可使部分鱼苗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水深1米,用1.5—2千克的食盐对水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四)水霉病 病鱼感染水霉菌后,其体表出现灰白色的团状菌丝,形如棉絮状。菌丝逐步扩展后,鱼游动失常,皮肤粘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消瘦死亡。致病原因多是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由于低温冻伤引起。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勿伤鱼体,越冬池的水温要控制在15℃以上;每立方米用10克的孔雀石绿浸洗鱼体或鱼卵;用3%-4%食盐水浸洗病鱼10—20分钟;每毫升用1毫克的漂白粉全池泼洒;用0.4‰的食盐与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五)车轮虫病 个体大的车轮虫寄生于皮肤和鳍条上,引起体色发黑,身体消瘦,游动缓慢。个体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的边缘和缝隙,在鳃上不断滑动,刺激鳃组织,严重时使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鱼暗黑消瘦,离群靠近池边缓慢游动。大量寄生时幼鱼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生石灰彻底清塘,不要使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要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浸洗;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 (六)尾孢子虫病 中华尾孢子虫寄生于鱼的鳍条、皮肤,引起鱼体出现灰白色点状的小瘤或块状。主要危害土池中培育的苗种,以孢子形式进行传播。流行季节为5-7月。 防治方法:清除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可杀死淤泥中的孢子;用0.3-1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遍洒。 (七)三代虫病 由于寄生鱼体的三代虫的运动,损伤鱼的体表和鳃丝,使得鱼体分泌灰白色粘液体表,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此病主要危害土池培育的革胡子鲶幼鱼,以寄主或水流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水温20℃左右时流行。 防治方法:鱼种进池时用2—3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浸洗;90%的晶体敌百虫0.2—0.3克/立方米全池遍撒;用0.1—0.24克/立方米敌百虫与面碱合剂(比例为5:3)全池泼洒。 胡子鱼效应英文名称:Catfish Effect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物流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然而自从有渔夫将它用作保证长途运输沙丁鱼成活的工具后,鲶鱼的作用便日益受到重视。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 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活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能食用 1. 老、幼、产后妇女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为适用;适宜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气浮肿者食用 2. 鲇鱼为发物、痼疾、疮疡患者慎食。 鲇鱼钓法1.钓饵大青蚯蚓、小泥鳅、小鱼、小虾牛羊肉; 蝼蛄、蚂蚱、克陶虫、树虫、草虫和螳螂;小癞哈蟆与飞蛾,这些钓饵都须活与煮熟的米粒。 2.钓具短竿要结实,竿尖必须硬。 粗线大鱼钩,钓鲶方适用。 3.钓点 一般情况,选择钓点;池塘岸边,洞穴附近, 江河之中,陡岩下面。还要根据,季节变换, 春日将暖,向阳浅滩;夏季炎热,选择河湾; 秋后天闵,深水下竿;雷阵雨过,后两三天; 阴天多云,细雨绵绵,三四级风,最好钓鲶。 鲶鱼活动,规律可循。“七上八下”,规律可循, 小河小溪,流水不断。水草丛生,流速缓慢。 此处藏身,捕食方便。过水池塘,涵洞下面。 流水钩渠,坑塘石间;草苇根部,鲶鱼产卵。 溪河埂岸,乱石缝间。放水闸坝,下回水湾, 水浑食多,鲶鱼成群。下列情况,不宜钓鲶; 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丝风皆无,平静水面。 河底细沙,或多鹅卵。浸有源头,静水域间。 流速湍急,直流区段,下竿无望,另寻钓点。 4.适用钓法(1)插竿钓法 池塘水库洞穴旁,江河陡岸深水下,不用钓竿用斑竹,一米二三足够啦。 渔线长度约严谨,鱼钩选用大歪把。钓饵活的小泥鳅,也可使用癞哈蟆。 钩从背部穿过去,钩尖裸露不可怕。不用坠石不用漂,日落之前岸边插(斜插)。 须让钓食帖水面,不停打水紧挣扎。鲶鱼夜间来觅食,见此不会放过它。 先用尾巴抽一下,回头一口但吞下。由于斑竹有弹性,脱钩难度非常大。 一次可插几十根,最佳季节是盛夏。 (2)选窝钓法 酒泡小米先打窝,招引小鱼进窝点。鲶鱼发现小鱼群,纷纷窜出来“会餐”。 大漂重坠大鱼钩,0.5(mm)的粗渔线。装钩使用小泥鳅,或者青色大蚯蚓。 发现窝内水泡起,密密麻麻往上泛。这是鲶鱼进了窝,及进下竿莫迟延。 但见浮漂沉下去,十拿九稳钓上鲶。鲶鱼咬钩比较死,脱钩很少能出现。 (3)沉底钓法岸边陡峭深水域,水下多石多穴洞。 八米硬竿粗渔线,大号鱼钩铅坠重。大青蚯蚓做钓食,摇头摆尾腥味浓。 应使饵钩落水底,或者上下稍移动。饵食晃动目标显,引诱鲶鱼出洞中。 手感沉重竿尖动,鲶鱼咬钩把竿扬。 (4)甩线夜钓法 四五十米粗渔线,铅坠在前钩在后。大钩拴上四五只,间隔半米远左右。 渔线另端拴木棍,插在岸边线放开。钓饵使用大蚯蚓,不用鱼竿不用漂。 钓点选在进水口,鲶鱼觅食必经道。回水湾处更为好,数条长线水中抛。 傍晚时节把钩下,次日清晨把鱼收。 (5)鼯鼠钓法 六米独节粗钓竿,3×9股锦纶线。 线比鱼竿长三米,竿身下面绑铁环。线从铁环穿进去,一端固定竿上边。 另端拴两大歪钩,浮漂铅坠全都免。江河陡峭深水域,旋窝出口选钓点。 装钩使用小鼯鼠,颈后、臀部把钩穿。钩尖倒刺全裸露,两钩方向应用相反。 钓者蹲坐河岸上,两手同时握鱼竿。鼯鼠离水半厘米,让其四爪乱蹬弹。 鲶鱼看见美食物,跃出水面到近前。先用触须来试探,接着用尾把饵扇。 尔后回头便一口,吞钩拽线便逃窜。钓者眼明手又快,用力提竿莫迟延。 (6)癞蛤蟆钓法4-5米粗钓竿,大钩粗线重铅坠, 褐色青蛙做钓饵,钩尖穿透脊梁背。钓点选在水草旁,或者水下有树桩。 钓者先在隐蔽好,手持钓竿把鱼诓:饵钩水面紧摇摆,好似青蛙在跳动。 饵钩不要离水面,又不可以沉水中。鲶鱼发现青蛙“蹦”,跃出水面游近前。 先用触须做试探,尔后再用尾巴扇。当它发觉无异常,上来一口把钩咽。 拉着渔线便逃走,钓者及时来提竿。 (7)溪流钓法 短竿硬梢,大钩粗线。上游涨水,或者雨天。 溪流浅滩,选做钓点。树虫装钩,漂坠全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