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以铿 |
释义 | 个人简介1945年8月15日出生,浙江省浦江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总支书记,研究员。 1964年考入原北京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聘为副教授,1997年1月任中共地球科学学院总支书记,2000年改为分党委书记,研究员。 参加工作以来,为我国地质找矿和地质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先后曾在湖北大洪山,陕西煎茶岭,江西德兴铜矿,广东大宝山铁矿和韶关地区,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河北张家口金矿,辽宁庄河地区,山西五台山、恒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浙江龙泉,陕甘川邻接地区进行过地质或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科研项目“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地矿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基础地质问题和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南碧口群分布区区域化探异常筛选、查证方法技术研究”;现正进行的有地质矿产部“九五”攻关项目“陕甘川邻接区金铜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远景预测”,另外,还主持完成了“化探数据的多元稳健统计方法处理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和“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为地质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做出贡献。他的代表性专著有《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主要论文有:秦巴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课题数据库管理系统、化探数据的多元稳健统计、广东韶关地区某些花岗岩体含矿性的地球化学研究等。 学术成就在80年代初编写了包括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马尔柯夫概型分析在内的一套多元统计程序,为化探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和自动化成图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首先把稳健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化探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并编写了一套多元稳健统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他与朱有光、李泽九教授一起提出了“化探异常的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地球化学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元素丰度的科学定义,认为“在自然体系中,某元素的丰度定义为该体系中某元素的总质量与体系全部元素总质量之比”。该定义解决了元素丰度的估计方法与定义之间模糊概念。 担任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后,他为地学院的党建工作,加强地学院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振兴地质教育事业,拓宽地球科学的专业方向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