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学文
释义
1 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

本词条为歧义词条,在我国叫胡学文的较为著名的人物有:河北省沽源县当代作家胡学文、贵州大学教师作家胡学文,以及工艺美术家胡学文等。

中文名:胡学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沽源县

出生日期:1967年9月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河北师院中文系

代表作品: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私人档案》、《极地胭脂》等

个人简介

男,1967年9月生,毕业于河北师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理事,张家口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河北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曾获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称号。著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近年在《十月》《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了《极地胭脂》《飞翔的女人》等中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小说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其中《极地胭脂》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杯佳作奖,《秋风绝唱》获《长江文艺》2000年度方圆文学奖,河北作协2000年度优秀作品奖,河北省第九届文艺振兴奖。《飞翔的女人》获2002年河北作协十佳作品奖,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为影视剧。

人物生平

1967年,胡学文出生在沽源县黄盖淖的一个小村,一个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沽源县的小村。他考入张北师范读书。

1984年,胡学文从张北师范毕业。他在乡镇中学任教四年,后调至县城中学任教四年,此后,他又被调入县教育局。他的小说创作始于他在县城中学教书时,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长城文艺》1995年第1期。

法国18世纪著名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的一段话让胡学文深受启发。丹纳写道:“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伟大。”

“一个人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经历不同,答案各异。但有些是共同的:童年、母亲、土地。”渐渐地,胡学文有了这样的生活感悟。童年快乐,母亲慈爱,土地影响性格。也就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在胡学文的心中日渐清晰,并迸发出奇异的光彩。在这之后,胡学文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张垣热土:在心灵飞翔过的天空,在体味和思考过生命意义的老屋,生活的记忆从未有过的真挚而清晰。地域特色十分浓郁的小说《天外的歌声》、《秋风绝唱》、《极地胭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等相继问世,被评论家贴上了草原文化的标签。亦如文坛许多著名作家所独有的“自留地”: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周大新的豫西南等等。

从此,胡学文的创作才思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长城》《长江文艺》《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十几家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

他用文字铺就成功的道路,人们没有想到,他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2002年他从县教育局调入张家口文联从事专业创作,2006年调至河北省作协。

读过胡学文的小说,合上书会感觉到一种味道,一种来自草原的味道,他的作品大都离不开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如今,他虽离开了草原,但他希望草原能走向现代化,草原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也希望草原能避免现代都市生活的过分侵扰,保持住草原美好诗性的一面。

细节:第一次看电视

胡学文上初二的时候,大约1982年,才第一次听说了电视机,并怀着好奇和同学们去乡粮库看了一次,回来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议论电视节目,那股兴奋劲儿至今还记忆犹新。此后,村里陆续有几户人家中有了电视机,如果想看,晚上就到别人家里去看,搬个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电视节目特别精彩,不愿离开,忘记人家晚上还要睡觉呢。现在电视机差不多都普及了,可再也没有过去的兴奋与好奇了。

写作风格

“最初创作时,我总是把小说背景放在清末民初,也写当代,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多数在别人的地里刨食。”胡学文这样介绍自己创作初期的状况。

作为草原踏实的儿子,胡学文十分珍爱养育了祖先也养育了自己的辽阔草原。胡学文曾说:“我对坝上草原的景致有一种偏爱。”离开草原后的胡学文,开始对乡村和城市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从他的几篇近作中就可以看出,胡学文仍任重道远。

仍以中篇小说写作为主,《淋湿的翅膀》获得《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装在瓦罐里的声音》获得《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文学奖。

胡学文的写作以农村为主,自然要写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中没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时代更多是隐性的。如果写一个人的成长,这种烙印就明显一些,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

胡学文的小说朴素、干净、准确,以独特的草原风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打动读者。他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实风格的坚守与发展,他倾注笔力书写当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困境,直击生活的痛处,持续地推进苦难的深度,直到生存的极限。他的作品中含辛茹苦、倍受侮辱和损害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女性群像,不仅表现了当今农民的生存艰难,更重要的写出她们承担命运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胡学文的小说始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当代文学迎来了繁盛期,特别是八十年代,可说是文学的‘爆炸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被边缘化,但文学也更加理性了。对我个人而言,写作更自由了,没那么多束缚与禁忌,创作自由才能产生优秀作品。”作家胡学文如是说。

写作观点

一个作家的写作与他的出生地、童年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有种说法,作家的写作是在抒写自己的童年。换种话说,一个作家总是有自己的领地,那个地方因为是作家最为熟悉的,因此最易爆发情感。站在那个地方,有恣肆的想象和严肃的思考。就如一棵树,扎了根,才能有笔直的树干、繁茂的枝叶。

故事创作

故事一定要有创造性

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故事,超出他人的想象。

哈代的《彼特利克夫人》。一个平民妇女爱上一个青年贵族,像是得了癔病,她把幻想当成现实,竟以为自己和丈夫生的孩子是自己和那个青年贵族生的。临死前,她将这个“秘密”向丈夫公开了。她的丈夫开始是震怒,后来却欣喜若狂,骄傲万分。原来,他也极端讨厌自己的资产者血统,认为它太平庸了。在他看来,贵族的血统才是高贵的。他希望贵族的血统融入自己的家族,改变自己的谱系。

哈代这样写,是一个创造。地位卑贱的羡慕地位显赫的,奴才羡慕主子并想爬到主子的位置,自古以来并不稀少。在哈代生活的年代,也并不少见。可是愿意自己的老婆和贵族生孩子,并且看得比亲生孩子还要好的事确实难见。正是这种“难见”把人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

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故事固然重要,但胡学文认为,细节是一篇小说成败的关键。

如纪录片《风吹红裙》:一个丈夫的死,县官破案是靠一个偶然发现的细节,即妻子黑裙里边的红裙发现的。

如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个女人喝酒,撒野,骂大街,骂乡干部,没人敢惹,她自己什么也不害怕,但却特别害怕停电,最后谜底解开:矿难之后,她死去的丈夫不能安葬,只能在冰箱里“睡着”。

如荆永鸣的《大声呼吸》:两个进城打工的人心理上压抑,没有可哭的地方,最后打车到城外,只为哭一场。

故事可以编,但细节是编不出来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可能很快就把它的内容忘却,但某个或某几个细节却嵌在脑子里。细节是靠寻找,靠经验创造的。

人物带着故事走

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在于小说要塑造人物性格,人物要带着故事走,而不是故事带着人物走。

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物态度是不一样的。如看戏,收票者拒进,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ABCD四种 :坚决要进,给烟拉关系而进,央求而进,不让进不进。

语言是小说的血液

故事的设置,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都要靠语言来完成。

语言是小说的血液,是一个作家的武器,我记得两篇作文关于“爬”这个字的运用。如:我从四十名爬到十五名。细节,一个老人把剥了皮的瓜子装在火柴盒里等自己的孙子,十多盒。

余华叙述一个波兰作家写一个煮熟了的螃蟹在逃路,沿途掉下了它的脚。这种逃跑方式让人诧异。

余华的《活着》写福贵把儿子有庆埋到一棵树下,站起来要回家的时候,看了一眼那条日光下的路,这是一条他儿子每天都要走的路。余华觉得福贵刚把儿子埋了,这条路一定得写一下,因为它就在那里,他可能走不稳。余华想了很久,想出一个比喻:日光照在那条路上,像撒满了盐。

歌德曾言,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所以,优秀的作者总是善于寻找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用距离来比喻,那就是不仅要有难度,还有别致。

胡学文谈作文

立意深刻,写出新意

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写作不是写奇事、怪事,应是与生活有关的,往往是司空见惯的,大家都知晓的, 但每个人的看法却不相同。要想写出新意,就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佳作

前提是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做到心中有物。没有这个准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佳作的。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平时多阅读,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注意观察,做一个有心人。细节是需要创造的,这种创造其实就是从生活中提炼。

作文标题

作文标题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容。题目只要与写作者表达的意思相吻合就是成功的。

考场作文

胡学文想,关健是审清题意,不走题,不跑题,看与平时所写的作文是否有相似之处。

细节也是一种距离,将细节描写放在文章最能打动人的位置

一篇记叙性的文章可以有多个细节,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位置,放在你认为合适的位置。这要靠作者的揣摩,参悟。要想打动人,首先得打动自己。

作品所达高度

胡学文在《十月》、《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了《极地胭脂》、《飞翔的女人》等中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小说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

《淋湿的翅膀》获得《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装在瓦罐里的声音》获得《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文学奖。《极地胭脂》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杯佳作奖;《秋风绝唱》获《长江文艺》2000年度方圆文学奖、河北作协2000年度优秀作品奖、河北省第九届文艺振兴奖;《飞翔的女人》获2002年河北作协十佳作品奖,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中篇小说《命案高悬》列在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二位。

中篇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为影视剧。小说《婚姻穴位》被冯巩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搬上大银幕后,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个人所达高度

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理事,张家口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河北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曾获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称号。

他人评论

有人曾评论:胡学文的小说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他所熟知的坝上草原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他的小说写作深深扎根于这个时代,他着力表达的乃是人的无奈、无助与软弱。他不喜欢大团圆,从不生硬地给底层的艰辛涂抹亮色;他也不喜欢哭天抹泪,从不无节制地夸张煽情。面对生活,面对着被日子消磨、损毁、强暴的人性,胡学文能做的,就是让这日子呈现并且推进着自己的逻辑。

胡学文的小说写作正在处于一个上升期,此前很多小有成绩的作者都曾经被这样期待过,有所不同的是,胡学文不是那种靠奇思妙想一鸣惊人而后就难以为继的作家类型。他是一个从不弄巧的“笨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格外地细腻扎实,在小说格调的把握和语言处理上颇有分寸感。

他的创作激情和原动力来自坝上这片广袤深沉的土地。泥土的芳香滋养和浸润了他的灵魂。文字那么朴实淳厚。是坝上社会生活的描绘。

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和著名文学评论家陈骏涛分别对胡学文的《命案高悬》给予了评价。雷达先生认为:中篇小说《命案高悬》堪称当下“底层文学”热潮中的又一力作,小说通过对一桩命案的追寻,对当下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村基层权力的运行方式进行了深透而又精微的书写,无论从现实揭露的深入性、人物塑造的立体性,还是叙述控制的均衡性上,都值得称道。陈骏涛认为,中篇小说比较多地写现实,面向现实。我们所评出的十部中篇作品中,《命案高悬》一年来一直受到关注。

创作历程

故乡的土地在作家的心里有着特殊的位置。这里的一抹夕阳、一缕炊烟,抑或是快乐的回忆和痛苦的瞬间,都会成为作家的精神滋养和人生体味。“张垣这块土壤丰厚、奇异,写作时间愈久就愈发现她的珍贵。”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胡学文与记者谈及他的文学创作时,对故土充满了感情。

1967年,胡学文出生在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沽源县。他考入张北师范读书,再入河北师范中文系学习,后回到沽源老家任教。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胡学文开始了带给他无数荣誉的文学创作。

“最初创作时,我总是把小说背景放在清末民初,也写当代,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多数在别人的地里刨食。”胡学文这样介绍自己创作初期的状况。

胡学文的创作在继续,同时他也不断地吸收文学营养。法国18世纪著名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的一段话让胡学文深受启发。丹纳写道:“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伟大。”

“一个人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经历不同,答案各异。但有些是共同的:童年、母亲、土地。”渐渐地,胡学文有了这样的生活感悟。童年快乐,母亲慈爱,土地影响性格。也就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在胡学文的心中日渐清晰,并迸发出奇异的光彩。在这之后,胡学文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张垣热土:在心灵飞翔过的天空,在体味和思考过生命意义的老屋,生活的记忆从未有过的真挚而清晰。地域特色十分浓郁的小说《天外的歌声》、《秋风绝唱》、《极地胭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等相继问世,被评论家贴上了草原文化的标签。亦如文坛许多著名作家所独有的“自留地”: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周大新的豫西南等等。

“我倒觉得,什么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土壤。”胡学文如是说。

在明确了写作方向后,胡学文创作了一批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小说。与此同时,胡学文对于文学创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识到,地域并不是隔绝、孤立的,它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性。优秀的作品经年流传,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对美好和善良的崇尚,对冷酷和自私的摒弃。环境异,情感同。胡学文在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地域特征,而更多地寻找人类的共性。

胡学文的小说作品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创作风格。《婚姻穴位》、《私人档案》、《命案高悬》、《背叛》、《逆水而行》等多部小说发表在《十月》、《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国内一流的、重要的文学杂志上,并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转载。其中的优秀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多个作品还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文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扎根于家乡坚实的土壤,以家乡独有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使得胡学文的小说空间充盈着无限的张力,勃发着“所有人心灵的内在需要”。其作品中对人性的恳切思考、对生活细腻扎实的观察体验,营造出的温暖的气氛,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品质,无不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灵动与张扬。

胡学文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吴秉杰、范咏戈、李敬泽、冯敏、陈东捷、陈福民、秦万里等的一致肯定和期待。他们在河北省作协和《小说选刊》分别为胡学文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给予胡学文的小说创作一致的肯定和期待。称“胡学文是一个勤奋而有良知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的风景。”“胡学文是带着血性与悲悯情怀的年轻作家。”“张家口为当代中国贡献了一个很重要的作家———胡学文。他是这个城市带有符号性质的人物。”“胡学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显现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经历。”

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的铁凝对胡学文所具有的“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的文学品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为人低调的胡学文仍旧笔耕不辍,新的创作计划已在进行中。虽然他已调入省作协工作,并于今年初当选为省作协副主席,但他时常往返于石家庄与张家口之间。他对记者说,“工作的变动并不意味着我抛弃了自己的故土。

相关文章

《小说选刊》胡学文作品研讨会召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刘文锦发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杜卫东发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冯敏发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周志新发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于淑静发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丛治辰发言

作者胡学文发言

胡学文作品研讨会主持人秦万里发言

坝上草原上的一棵树――读胡学文的《婚姻穴位》

2 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理事

笔 名: 余力、鲍非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4-1982

民 族: 汉族

贵州平坝人。1948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历任贵州大学教师,《新黔文艺》、《贵州文艺》编辑,贵州省文联文学部副部长,中共贵州省印江县委工作组长,贵州省编辑人员训练班教员,贵州省平坝县马场区副区长,贵州省遵义地区教育组长,贵州省文化局创作室文学组组员,贵州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理事,专业作家。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吃新集》、《五朵红花》、《铁大汉与小诸葛》、《桐花开放的时候》,译著《炮灰》等。

3 安徽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

胡学文,男,1968年1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导,大学外语部副主任。

199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7-2000年于安徽大学外语系攻读语言学专业,获语言学硕士学位。

2004-2007年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曾授课程 开设过多种大学英语课程,如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教学法、现代语言学引论、以及多媒体英语教学等。

教学科研成果 先后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独立编著或合作编著5部教学辅导用书。参与或主持多项省厅级教学科研项目。

4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

胡学文 浙江永康人,1975年生于景德镇,现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其擅画山水、花鸟,追求自然之神韵,探求国画笔墨与陶瓷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效果。

作品《晓行》入选北京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2000年9月在北京举办八人陶瓷作品展,作品风格在中央电视台《民间艺术采风》栏目中介绍,2001年10月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作品《渴望》荣获中青年精品大奖赛一等奖。

所获奖项

1999年10月“蜀江晓行”赴北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成就成果展。

2000年10月参加景德镇玉风瓷厂与北京蕴玉宝祯瓷行在京联合举办的八人陶瓷作品展,作品在当时央视《民间艺术采风》栏目介绍播出。

2001年10月作品入选景德镇市美协举办的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1年10月作品“渴望”获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中青年陶瓷精品大奖赛一等奖。

2002年9月作品“雨后云山”获(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

2004年5月作品“江南烟云”获(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

2005年11月作品“故乡”和“鱼乐图”在上海分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铜奖和优秀奖。

2006年11月作品“云山佳处绝尘埃”在上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

获传统艺术金奖。

2007年4月作品“溪山无尽”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赛中获银

奖,并被授予2007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精英称号。

2007年5月作品陶艺碗“故乡水”在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

获铜奖。

2007年6月应邀出喜中山市侨务局,中山市侨资企业商会联会组织的扶贫助学慈

善义卖活动,并慷慨捐赠精品陶瓷。

主要作品

1999年9月“蜀江晓行”刊入《瓷魂》一书。

2001年5月青花山水作品《中国陶瓷》登载。

2002年10月作品刊入《中国当代陶瓷作品展》一书。

2006年9月作品刊入第二届《江西省陶瓷艺术作品展》(珍藏版)

2007年3月作品由《陶瓷学报》杂志登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