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塞尔 |
释义 |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中文名:胡塞尔 出生日期:1859年4月8日 逝世日期:1938年 职业:国哲学家 主要成就: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生平1859年,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在本省受过早期教育后,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从1876年至1878年学写了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并抽时间去听哲学家威廉·冯特的课。胡塞尔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继续深造。 1881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并与1883年在那里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讨论的是“微积分的变分理论”。1884年至1886年,他听了弗兰兹·布伦塔诺(1838~1917)的课,这些课尤其是其中关于休谟、密尔的课和对伦理学、心理学及逻辑学中的问题的研究对胡塞尔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之后,胡塞尔听从布伦塔诺的建议,来到哈勒大学。 1886年,他再哪里成了卡尔·斯通普夫(1848~1936)的助手,后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指导下,胡塞尔撰写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ithmetic,1891)。他的《逻辑研究》(Logical Inverseigations)发表于1900年。同年,他应邀到哥廷根大学任教,在那里的16年里他创获颇丰,写了一些列的著作,发展了他的现象学概念。由于他的犹太血统,1933年以后他被禁止参加学术活动,虽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他为教授,但他谢绝了。 1938年,在经受几个月的病痛折磨之后,他在布莱斯高的弗莱堡死于胸膜炎,终年79岁。 年表1859年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在麦伦地区的普鲁斯尼茨,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 1876-1887年:大学生涯。 1876/77 冬季学期 -1877/78冬季学期 莱比锡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首次阅读哲学著作:贝克莱。首次与托马斯·马塞瑞克接触。马塞瑞克后来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他指点胡塞尔到维也纳布伦塔诺处学习。 1878-1880/81 柏林大学。学习数学(随L.克罗耐克和C.魏尔斯特拉斯等人学习。1883年夏季学期,胡塞尔成为魏尔斯特拉斯的私人助手并且“从他那里获得了科学追求的伦理思想”)以及学习哲学(随F.保尔森学习)。 1881-1881/82年: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 1882年10月8日 博士论文《变数计算理论文集》完稿; 1883年1月23日 哲学博士论文答辩。 1884年4月24日 父亲去世。 1884/85冬季学期-1886夏季学期 维也纳大学。听弗兰茨·布伦塔诺的哲学讲座。 1886/87冬季学期-1887夏季学期 萨尔河畔的哈勒大学。听施顿普夫讲座。布伦塔诺推荐胡塞尔到施顿普夫处做教授资格论文。 1886-1895 主要在形式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学习。 1887年8月6日 与马尔文娜(婚前名施泰因施奈德)结婚。 1887年秋季 教授资格论文《论数字概念。心理分析》付印。在大学学习期间购买哲学书籍(选取其中几部列出):1880:叔本华,斯宾诺莎;188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H.斯宾塞,《哲学基础》;1986:E.马赫,《感觉分析》;1887:G.弗雷格,《算术基础》。 1887-1901年在哈勒任私人讲师期间。 1887年10月26日:就职讲座“形而上学的目的与任务”。 1891年:《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为施罗德的《逻辑代数》写书评。 1900年:《逻辑研究》第一部分,《纯粹逻辑学导引》。 1901年:《逻辑研究》第二部分,《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1901年:舍勒第一次与胡塞尔接触。 1901年9月初:悬而不决达一年之久的聘书下达,胡塞尔应聘去哥廷根大学任教。 在哈勒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 -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87/88) -心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88) -哲学大百科(讲座,冬季学期1888/89) -逻辑学(讲座,夏季学期1889,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6) -伦理学(讲座,夏季学期1890) -数学哲学问题选(讲座,冬季学期1889/90,冬季学期1890/91) -近代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0/91) -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91,夏季学期1893) -心理学(讲座,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4/95) -与洛克的《人类理解研究》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8/99) -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892,夏季学期1893,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6,冬季学期1897/98,冬季学期1898/99) -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2,冬季学期1896/97) -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892/93,冬季学期1893/94,冬季学期1894/94,夏季学期1896,夏季学期1897,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 季学期1901) -上帝此在的证明(讲座,冬季学期1892/93) -与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1892/93) -有神论与现代科学(讲座,冬季学期1893/94) -伦理学与法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7) -对归纳逻辑的最新研究(讲座,夏季学期1895) -与穆勒的逻辑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5) -自斯宾诺莎以来的宗教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5/96) -与休谟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5/96) -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96/97) -与叔本华文选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7) -关于康德《导引》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7/98) -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8) -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8,冬季学期1900/91) -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主要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898/99) -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季学期1901) -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9) -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0) -康德哲学(冬季学期,1900/01) 1901-1916哥廷根时期。 1901年秋季被任命为编外教授。 1902年:J.道伯特第一次在哥庭根访问胡塞尔讨论“逻辑研究”。在这次会见的基础上,慕尼黑Th.利普斯的学生开始与胡塞尔联系。 1904年5月:访问慕尼黑:会见Th.利普斯和他的学生(J.道伯特,A.普凡 德尔,等等) 1905年3月:柏林旅行,访问W.狄尔泰。 1906年被任命为编内教授。 1906年12月:诗人雨果·封·霍夫曼斯塔访问胡塞尔。 1907年:在弗洛伦萨访问F.布伦塔诺。 1907年:夏季学期)通过Th.康拉德组建“哥廷根哲学学会”。 1909年10月:P.纳托尔普访问胡塞尔。 1910年1月:胡塞尔答应李凯尔特一同合作出版新杂志《逻各斯》。 1911年:“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逻各斯》第一卷,1910/11期上发表。 1911年:狄尔泰-胡塞尔通信,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文相衔接。 1913年:《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纯粹现象学概论》。此书发表于《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一期,该《年鉴》由胡塞尔任责任主编,与M.盖格,A.普凡德尔,A.莱纳赫,M.舍勒合作创立。 1913年:K.雅斯贝尔斯访问胡塞尔。 1914年4月15至18日:参加在哥廷根召开的第六届实验心理学大会。 1916年1月5日:经李凯尔特推荐,应聘到弗莱堡接替李凯尔特的教椅,自4月1日起生效。 1916年3月8日:长子沃尔夫冈战死在法国凡尔杜。 在哥廷根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 -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901/02,夏季学期1903,冬季学期1904/05) -逻辑学与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1/02) -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认识论练习。从最古时代到十九世纪的哲学通史(讲座,1902年至1915年期间的每个夏季学期) -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8/09) -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 -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2/03) -一般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2/03) -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2/03,冬季学期1904/05,冬季学期1907/08,冬季学期1910/11) -文艺复兴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03) -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3) -从康德到当代的新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 -教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3/14,冬季学期1915/16) -关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 -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家的最新自然哲学著述(首先是关于E.马赫的《感觉分析》哲学练习) (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夏季学期1911) -描述的认识心理学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4) -与洛克和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的公开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4) -现象学和认识论的主要部分(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04/05) -判断学说(讲座,夏季学期1905,夏季学期1912) -与新文献相关的哲学史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 -数学哲学主要问题引论方面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 -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05/06,冬季学期1907/08,冬季 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 -关于康德经验理论的哲学练习,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和《导引》(讨论课,冬季学期1905/06) -关于康德原则学说的哲学讨论,根据《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讨论课,夏季学期1906,夏季学期1909,夏季学期1914) -逻辑学和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906/07) -关于现象学和认识论问题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6/07) -现象学和理性批判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7) -关于逻辑学基本问题和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讲座,冬季学期1907/08) -知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08) -关于含义学说和判断学说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8) -新老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8/09) -与休谟《道德原则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8/09) -认识现象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09) -作为认识论的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10/11) -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910/11) -伦理学和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1) -一般意识论的基本纲要(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11/12) -关于洛采的认识论的哲学练习(与洛采《逻辑学》的第三卷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12) -逻辑学和知识论导论(讲座,冬季学期1912/13,冬季学期1914/15) -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形而上学练习和科学理论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3) -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3) -关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3) -康德与近代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13/14) -哲学练习,一部分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一部分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4) -现象学练习(讨论课, 冬季学期1913/14) -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4) -现象学问题选(讨论课,夏季学期1914) -与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4/15) -现象学问题选(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5) -关于费希特的《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5) -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5/16) 1916-1928年在弗莱堡任正教授期间。 1917年4月:次子格尔哈特战伤住在施拜耶的战地医院里。 1917年5月3日:就职讲座:“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方法”。 1917年7月:母亲去世。 1917年11月8日至17日:在高校培训班上为参战者作三次关于费希特人类理想的讲 演(1918年1月14-16日重复;1918年11月6日、7日和9日为哲学系教师重复)。 1918/19年:“弗莱堡现象学协会”成立。 1919年:胡塞尔发表“回忆布伦塔诺”。 1919年10月:胡塞尔在由“人道促进会”散发、由罗曼·罗兰撰写的呼吁书“为了精神的自由”上签名。 1922年6月:在伦敦大学作讲座:“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哲学”;在剑桥逗留,住 在G.戴维斯·希克斯家中;会见J.瓦德、G.F.斯多特、G.E.摩尔。 1922年12月:被选为亚里士多德科学院“通信院士”。 1923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文章:“改造。它的问题和它的方法”。 1924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本质研究的方法”和“作为个体伦理的问题的改造”。 1924-1925年:R.卡尔纳普参加胡塞尔的高级讨论课。 1924年9月:多林·肯恩斯第一次访问胡塞尔。 1925年:根据卡尔·欧根·瑙伊曼的翻译发表“论Gotamo Buddhos讲演录”的沉思 。 1926年4月8日: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时间》题赠给胡塞尔。 1927-1928年:与海德格尔合作撰写“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现象学条目”。 1928年:海德格尔在《年鉴》第九期上出版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 1928年3月31日:退休。 在弗莱堡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 -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16,夏季学期1918,冬季学期1919/20,冬季学期1922/23) -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 -现象学问题选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 -哲学通史(讲座,冬季学期1916/17,冬季学期1918/19) -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 -判断理论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 -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7,冬季学期1926/27) -康德的先验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17) -现象学练习(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7) -逻辑学与一般知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17/18) -判断理论的基本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7/18) -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8) -关于康德先验哲学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8/19) -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9,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7) -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 夏季学期1919) -关于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9/20) -伦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0,夏季学期1924) -论现象与意义(讨论课,夏季学期1920) -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20/21,冬季学期1925/26) -抽象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 -时间意识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 -新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921,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4/25,夏季学期1926,冬季学期1927/28) -与D.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21,冬季学期1926/27) -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2/23,夏季学期1923,冬季学期1923/24,夏季学期1924,冬季学期1927/28 ) -现象学问题选(讲座,夏季学期1923) -第一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23/24) -关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4/25) -现象学的心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5) -对纯粹意识行为和纯粹意识构成物的分析与描述(与现象学的心理学讲座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25) -逻辑学问题选(讨论课,冬季学期1925/26) -现象学练习(关于康德)(讨论课,夏季学期1927) 1928-1938年退休之后。 1928年4月:为纪念C.施顿普夫八十寿辰旅行至柏林。 1928年4月:阿姆斯特丹讲演:“现象学与心理学。先验现象学”;结识数学家L .E.布洛威尔以及结识列奥·舍斯托夫。 1928年4月:由于要到10月1日才有可能聘请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教席继续人,因此文化部请胡塞尔在此期间继续管理哲学教席。 1928年8月: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获得另一份奖学金,为胡塞尔继续工作;欧根 ·芬克接替兰德格雷贝原来的位置,开始了他与胡塞尔的合作。 1928/29年:在几个月内写下《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1929年2月:巴黎讲演;结识L.列维-布鲁尔,E.迈耶,A.克洛尔,L.列 维纳斯,J.海林等等。 1929年4月8日:海德格尔呈交《胡塞尔七十寿辰纪念文集》 1929年7月:在《年鉴》第十期上并且同时作为单行本发表《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 1929年夏季学期:H.马尔库塞与妻子一同随胡塞尔学习。 1929/30:胡塞尔收回讲座预告。 1930年:在《年鉴》第十期上发表“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后记”。 1931年6月:在德国做讲演旅行:胡塞尔在法兰克福、柏林(听众约有1600人)和 哈勒为康德协会讲演:“现象学与人类学”。 1933年4月6日:A 7642通令胡塞尔休假;7月20日解除休假令。 1933年11月: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邀请胡塞尔,胡塞尔做慎重考虑。 1934年8月1日前后,胡塞尔接到布拉格会议邀请,以信的形式论述当代哲学的任务;8月30日胡塞尔给布拉格会议写信。 1934年10月:计划在布拉格为胡塞尔手稿建立文库。 1935年3月:为胡塞尔手稿转移事项与布拉格商谈 1935年5月7日:为“维也纳文化联盟”作讲演:“欧洲人的危机中的哲学”(5月10日重 复) 1936年11月:巴黎讲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 1936 (1月15日)胡塞尔教学许可被取消(自1935年底起生效) 1936年1月24日:《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交由A .利伯特主编的贝尔格莱德《哲学》杂志发表。 1936年1月25日: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强迫胡塞尔退出由利伯特在贝尔格 莱德组建的哲学组织。 1937年6月8日:胡塞尔申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未得到帝国总理府的允许。 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 思想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 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 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 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胡塞尔倡导 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 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 (epoch□ )原则将一切 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而不论,并把一 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他以为这一 哲学立场既可避免当时自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自然主 义”,又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 义,从而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动或意向关系。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 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 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 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 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 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心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 作用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生活世界”。他 指出,从个人生活世界向人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 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胡塞尔因其在现象学 中的先验唯心主义与彻底主观主义的立场、观点,使他 在现象学学派内部不断受到批评。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 方法,在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哲学与人文科学中一直具 有重要影响。 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是数学博士,1853年随布伦坦诺学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胡塞尔1891年发表《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 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作为严格的哲学》(1910)已包含了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过渡,《关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于1913年出版,后两卷死后出版)、《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的沉思》(1931)等书提出“现象学还愿”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 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前两部分于1936年出版)一书中,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 影响胡塞尔的哲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他最初的兴趣时逻辑学和数学,后来发展了早期的现象学,这种现象学主要关注的是知识论,再后来深入到为哲学和科学奠定普遍基础的现象学观念,最后他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这时生活世界(Levenswelt)成了他的现象学的更突出的主题。因此,胡塞尔的哲学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学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马丁·海德格尔在1920年成了胡塞尔的助手,师从胡塞尔期间他熟悉了胡塞尔的逻辑学著作和早期的现象学著作。从1920年到1923年,海德格尔作为助手与胡塞尔共同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了现象学的条目,海德格尔还整理了一些胡塞尔早期的讲演稿准备发表,甚至海德格尔在1923年离开弗赖堡,成了马堡大学的教授后,仍继续通胡塞尔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德格尔发现很难同意胡塞尔思想的新发展,尤其是在先验现象学方面的发展。在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的方法和他独树一帜的自我观,到1928年秋天,海德格尔接替了胡塞尔在弗赖堡大学的教席时,他们的关系开始冷淡,最后走向终结。 与之类似,虽然萨特在弗赖堡大学研究现象学时,胡塞尔的著作对他很有影响,但萨特最终还是逐渐相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观点的改造在哲学上的更有意义。然而,1934年,萨特从德国一回到巴黎,便要梅洛·庞蒂注意胡塞尔的著作《现象学的观念》(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1906-1907),并敦促他仔细研究。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几个颇具特色的因素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胡塞尔的著作,他特别受到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1936)一书的影响。 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萨特这些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巨大影响,即使他们否定胡塞尔许多关键性的思想,但他们所完成的著作仍然打上了现象学的印记。 著作《算术哲学》(1891)、 《逻辑研究》(1900~1901)、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 《纯粹现象学和现 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 《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 《笛卡尔沉思》(1950)、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 先验现象学》(1954)、 《第一哲学》(1959)等。 他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胡塞尔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 荣誉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尔玛和德里达的出发点都是对胡塞尔哲学的反思。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