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季堂 |
释义 | 人物简介胡季堂(1729—1800),胡季堂,字升夫,号云坡,光山人。系胡煦之幼子,7岁丧母,由长嫂甘氏抚养长大。荫生,授顺天通判,官至直隶总督,加太子太保。赠太子太傅,谥庄敏。有《培荫轩诗集》。 仕途季堂初由荫生入仕,授顺天府通判,调至刑部任员外郎,后升任郎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任甘肃庆阳知府,旋又升任甘肃按察史。三十六年,调任江苏布政使,因政绩显著,获朝廷优奖。三十九年。晋升刑部右侍郎,兼管顺天府。四十四年,升任刑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待遇。五十五年,受命前往山东滨州,暂署山东巡抚,时值山东灾情严重,便上奏朝廷,截存运河漕米22.19万石,酌济遭灾州县,回京后加封太子少保。六十年,调任兵部尚书,受理户部三库。嘉庆三年(1798年),授直隶总督,赐孔雀翎。翌年,加封为太子太保,首劾乾隆宠臣大学士和珅二十条大罪;和珅被诛杀抄家,其家储存的米麦杂粮1.16万石被没收,十分之八拨给文安县,十分之二拨给大成县,以救水灾饥民。由于北京畿郊县灾情严重,饥民蜂起,朝廷钦命其先后前往长辛店、沧州等地镇压。继又参与镇压四川、湖北农民起义,力主“扼要隘,派重兵防守”其“筑堡清野”、“剿抚兼施”等办法和朝廷不谋而合,深得嘉庆赏识。乾隆时的许多大政方针“悉皆季堂手定”,“前后政令如划一”。 唐代至清代全国知名书画家季堂一生谨慎勤奋,主持部务晨起整理案卷至晚饭止,“执卷如诸生,撰古今任子录以自勉。集诸史列传为之论赞,好杜氏通典、司马氏通鉴,故遇大事有断制。”对人既看其长,又知其短,识其才,用其长。知人善用,不偏听、偏信。凡经举荐的人,都名噪一时。季堂于嘉庆五年十月病故,终年72岁。死后,帝赠太子太保,赏《陀罗经》,并派御前侍卫十余人前往祭葬,赐谥号“庄敏公”。1964年,中央文化部通知,胡季堂被列为“唐代至清代全国知名书画家”之一。其书画在光山县内有所流传,该县文管会珍藏有手笔真迹。 状告和珅嘉庆四年,当了六十年皇帝四年太上皇的弘历(乾隆帝)逝世,他的儿子颙琰——嘉庆帝亲政,做上了名副其实的皇帝。亲政后便开始秘密调查和搜集乾隆宠臣内阁大学士和珅的罪行。直隶总督胡季堂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忙将几位心腹幕僚召来,商议如何把和珅在直隶犯下的罪行查办清楚,呈奏给嘉庆。 幕僚们认为这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应该办理,可又担心弄不好会引大火烧身,殃及自己。因为和珅权倾当朝,党羽众多,把持朝政,朝廷中事无巨细,无不通过和珅。现在乾隆刚刚逝世,嘉庆方才亲政,便想整治和珅,恐非易事。可胡季堂却胸有成竹,他知道嘉庆在没有当皇帝之前,还是阿哥的时候,就对和珅谄媚乾隆、作福作威、独揽大权、贪赃枉法、鬻官卖爵的行为极端不满。 和珅本人因为得宠,红得发紫,也不把阿哥们放在眼里,乾隆生前常常召和珅进宫陪他进膳。在清代皇帝吃饭叫进膳,给皇帝作饭的厨房叫御膳房,陪皇帝吃饭称做皇帝赐膳,吃皇帝赏赐的饭,是份苦差事。皇帝坐在上处,被赐膳的官员跪坐在下处,等皇帝把不吃的,或者爱吃又吃不完的食物、菜肴赏赐下来,先跪拜谢恩然后再进餐,赏一道跪谢一道。可这是份光荣,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 和珅每每在赐膳之后,得意洋洋的从宫中出来,一边摇着手中牙签剔着牙,一边指桑骂槐、说三道四,阿哥们一听就知道和珅又在皇帝面前挑拨是非,告谁的刁状了。所以阿哥们和文武百官一样没有不恨他的。后来,乾隆年高体弱多病,决意立嘉庆为太子,这事还未公布,和珅就早已知道了,他想捷足先登,取得嘉庆的欢心,于是选了几件自己珍藏的做工极为精美、价值极高的“如意”,又备上厚礼给嘉庆送去。 什么是“如意”呢?如意原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梵文叫“阿那律”,僧人用它代手在身上抓痒解烦,又在讲经说法时把一些要事记在如意上防止遗忘,因为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称它为如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已成为达官贵族手中不可缺少的玩具,并形成了风气。到了清代成了纯粹的装饰品和陈设品,由于如意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都用翠、玉、金、银、牙、角等贵重材料做成如意,当作礼品馈送,祝福对方万事如意,平安吉祥。 按清官则例,宫中每逢有喜庆、盛典,朝廷百官和各省督抚都要呈送如意给皇帝和后宫,可是这次和珅给嘉庆送如意不年不节,又没有可庆贺的事,所以弄的嘉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和珅又在耍什么把戏。不久,乾隆下诏宣布立嘉庆为皇太子,嘉庆这时方才明白了和珅送如意的意思,和珅是在献媚邀宠。 嘉庆认为当皇太子的事还没正式公布,和珅就这样做,这是泄露国家机密,理应重罚,只是乾隆皇帝不加追究,嘉庆也只好敢怒不敢言了,为此,嘉庆继承皇位以后,最反对向他进奉如意,并且明令禁止说:“你们送如意觉得是吉祥如意,我却觉得不如意。” 乾隆为什么这么宠爱和珅,看着他胡作非为呢?那还是在乾隆当太子的时候,经常出入雍正帝内宫,一次他到内宫里玩,见一个妃子正在对着镜子化妆,这个妃子容貌非常姣美动人,年轻漂亮,逗人喜爱。年幼的乾隆好动爱玩,乘其不备突然用双手捂着妃子两眼。妃子不知道是太子,大吃一惊,忙用手中的梳子向后击去,正好打在乾隆额头上。那梳子是象牙的,非常重,乾隆觉得痛,便脱手而去。 第二天,乾隆到母后钮钻禄氏宫中请安,皇后见太子额头上有伤痕,就追问原由,乾隆先是不敢说,后来见皇后生气,知道不说不行了,才说出那个妃子用梳子打他的事。皇后立刻下懿旨赐白绫一幅令那个妃子自缢。乾隆一听大惊,又不敢替妃子申辩,于是在皇后宫中徘徊再三,希冀找个说情的机会,最后实在无望了,又到那个妃子住的地方,妃子已自尽而死。乾隆很伤心,觉得妃子是为自己而死,遂用手指染上朱砂印在妃子脖子上,并且祷念,“是我害了你,如果你在天有灵的话,转世为人,20年后我们再相聚。” 乾隆当上了皇帝,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中年以后,逐渐把这事淡忘了。这时和珅以满洲官学士的身份,由銮仪卫选升为御舆,也就是给皇帝抬步舆的舆夫。有一天乾隆要出宫,銮驾里少了一把黄盖,找了好久才找出。乾隆有些生气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周围的人都不敢答话,独有和珅应声回答说:这是管理銮驾仪仗人的责任,是严重的失职。乾隆闻声一看觉得和珅这个人很面熟,好像是在那里相识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中却又放不下。 回到宫中左思右想,猛然间想起那死去的妃子,和珅与妃子的相貌很是近似。于是把和珅秘密召进宫中,并让他靠近宝座跪下,仔细审视和珅相貌和脖子,发现和珅的脖子上竟然有一块朱砂痣与当年他给妃子点的指印相同,从此乾隆误认和珅就是当年因他而死的妃子化身,因而对和珅倍加宠爱,没几年就把和珅从一个銮仪总管提到当朝一品总理大臣职位,管理吏、户、刑三部,内务府、理藩院、健锐营、圆明园、茶膳房、造办处和上驷院、武备院的事务,还兼步军统领。其子又被乾隆招为驸马,与乾隆的十女和孝公主成亲,和珅权倾当朝,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乾隆对和珅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是清楚的,但由于乾隆怀念旧情,姑息迁就不愿多加指责和给以处理。乾隆在将要归政给嘉庆的时候,曾告戒和珅说:“我与你有宿缘,才这样对待你,恐怕后人不能容你,要好自为之。”可是和珅执迷不悟我行我素,现在乾隆刚逝世,就落了个上下愤恨、万人痛斥的下场。 果然不久,皇帝的圣旨到保定,圣旨内称,因御史广兴和大学士刘墉上麓弹劫和珅罪状,已将和珅缉拿交刑部收禁,诏渝各省督抚违将和珅罪行具奏,并要据实议罪。胡季堂因早有准备,当即召集僚属将调查清楚的和珅罪状书写折奏,抢先告了和绅几大罪状,请嘉庆按大逆律将和珅凌迟处死。 胡季堂告的几条大罪状中最厉害的一条是逾制。和绅在直隶老家蓟州城外的祖坟按着皇帝陵墓形制修建了石门楼,门前开隧道,门内修正房五简称为享殿,东西厢房各五间称配殿,正门称宫门,四周有围墙,二百丈,墙西有房屋219间,墙外还设有巡逻防守用的“堆拨”。所以当地人都叫它和陵。 按清律规定亲王的基地围墙不得超过百丈,和珅比规定多了一倍。另外不许仿效皇陵修享殿、宫门等建筑,如逾越制度,就得判处极刑。其次,和珅在蓟州、新城、清苑大量兼并民地约八千余顷,蓟州、清苑等地有当铺银号二十余座,资金达白银一百四十多万两。和珅还纵使家人刘全、刘陔、刘印、胡六等人在各地逼收地租,滥杀无辜,巧取豪夺,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实属罪大恶极。 奏拆呈上去之后,各省督抚听说胡季堂议处和珅凌迟罪,也纷纷上奏附议。嘉庆集和珅罪状共二十条。这时,正值活跃在川、楚,陕、甘、豫五省的白莲教起义军,把清政府打得焦头烂额,清朝统治摇摇欲坠,嘉庆为了麻痹起义军和广大人民的斗志,下“罪已诏”,把清朝统治者的一切罪恶都推到和珅身上。“罪已诏”中说:白莲教以“官逼民反”为号召,“官逼”是官吏贪污,官吏所以要贪污,是为了满足和珅的勒索贿赂,是“为和珅一人,而累及我百姓当之”。“是以将和珅立正典刑,以伸国法,以快人心。”遂准胡季堂所奏,但念和珅是太上皇旧臣,不忍施以凌迟这样的极刑,令和珅自尽。 刘墉等人查抄的和珅家产折合白银约十亿两白银,其中抄出的赤金八万四千两,—银元宝五万五千多个,窖藏白银一百万两,珠宝玉器、古玩,绸缎,皮张值银近千万两,在查抄和珅的家人呼什图时,在其文安家中抄出杂粮一万一千多石。当时文安、大城两地水灾,百姓口粮、种子奇缺,嘉庆下旨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用查抄和珅家产这笔惊人的财富,弥补了清政府国库的空虚,这无异是给清政府打了一针起死回生的强心剂,所以当时盛行着“和珅倒、嘉庆饱”的口头禅。(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