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集镇 |
释义 | 1 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 简介钟祥市胡集镇位于荆门市北部,与襄阳市接壤。面积390平方公里,辖47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万人。200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5亿元,财政收入3457万元,银行年末个人存款余额2.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6800元。1994年以来,胡集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连年跻身全省“十强乡镇”名列。作为全国一流的磷化工基地和全省十强乡镇,胡集素有“中原磷都”和“荆楚重镇”之美誉。 ◎ 经济建设该镇地处南北一线的十堰、襄樊、荆门、荆州、宜昌等大中城市带中。属经济贸易、人才技术、开发辐射的必经通道。资源丰富。已探明具有较高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6类16种,其中磷矿石储量4.2亿吨,石灰石储量30亿吨,白云石储量10亿吨。交通便捷。207国道、焦枝铁路与襄荆高速公路、汉江水道是“川字”型纵贯南北。电力充足。境内有1座220KV变电站和15座35KV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通信发达。程控电话装机容量1.5万门,已开通1.2万门,开通了移动电话业务,呼和浩特至北海、武汉至西安两条信息高速公路在胡集建站。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优质稻、“双低”油菜及生猪三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分别达到4万亩、8万亩、6万头规模;莲藕、银杏、花卉、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迅速壮大,分别达到4000亩、1000亩、100万简规模。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形成了化学工业、机电工业、建工建材、轻工轻纺四大工业。年产“三磷”产品120万吨、润滑油1000吨、轻型车辊冲压件10万辆份,优质水泥5万吨,农副产品年加工转化增值6000万元。城镇功能日趋完备:按照“规划科学化、设施现代化、功能社会化、管理城市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区规划面积达3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全部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城镇建设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中国街道之星”的荣誉,连续三年荣膺“楚天杯”城镇建设竞赛一等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镇现有中小学58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6所,建有全省一流的乡镇卫生院。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连续两年被评为荆门市文明乡镇、卫生乡镇和文化先进乡镇。 全镇新增个体经营户和商贸企业323个,新开发住宅小区4处300套。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3亿元,增长25%。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5897万元,增长45.6%,其中国税6980万元、地税9700万元、财政(卡资费和预外)9217万元,分别增长4.4℅、35.6%和130%。居民年末存款余额完成17.6亿元,增长12.8℅。信贷投放总额6亿元,增长50℅。 基础教育全面落实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年投资160万元新建学生餐厅13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改造学生宿舍和配备教学设备,胡集一中被确定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胡集二中被授予“荆门市教科研特色学校”称号,中考上线432人,高考上线618人。全镇新增落实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202人,达到2816人,新增落实城市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162人,达到3174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79545人,参合率100%,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及农村养老保险已全面展开。全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4‰以内。开展信访维稳“四访促和谐”和社会治安“三打三整”活动,共调处信访案件300余件,查处各类行政案件289件,破获各类刑事案件91件。(陈泉河鄢烈申) 2 江苏省海安县胡集镇胡集镇位于海安县城新的城市框架内,东临县城和新长铁路海安站,南近南通机场和南通港,328国道和新的204国道在此交汇,千年古河通扬河蜿蜒其间,县城的南三环、南四环、北二环将胡集和新的城市融为一体。是县八大卫星中心镇之首。 ◎ 简介该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3.9万人,自然条件优越,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区位优势明显。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60毫米。 ◎ 经济建设全镇三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现有工业企业一百多家,主要产业有丝绸、玻璃、丝织、针织、服装、机械、化工、建材等,产品享誉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颇有成效,多家龙头企业舞活全镇十多条农业产业链。2005年,胡集镇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县工业经济分档竞赛先进镇、工业集中区先进镇、大交通建设先进镇、动植物重大疫情防治先进镇四块重量级先进奖牌,实现工业总值15亿元,销售14.8亿元,利润2400万元,均比上年增长46%以上。胡集镇入库两税27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税收增幅列全县第一。全年到账外资174万美元,在全县各镇中,指标完成情况列第三位。园区建设推进有力,在四季度园区考评中,列第三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增幅位于全县各镇前列。全县综合排名从2004年的第9位跃升至2005年第5位。 胡集工业集中区位于县城新的城市规划范围内,毗邻328国道和新的204国道,总体规划10平方公里,路、水、电、电话、数字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目前2000亩已开发到位,已有50多家企业入园投资兴业,总投资额近10亿元,项目涉及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 ◎ 文化特色文化底蕴深厚,陈毅元帅、粟裕将军曾在此抗击日伪,至今留下“抗击伪军李长江纪念碑”一块,供后人凭吊,“农民群体藏书、读书热”方兴未艾,全国闻名。328国道、204国道在此交汇,新通扬河、老通扬河横穿其境。距南通港口、机场、苏通长江大桥80公里,距新长、宁启铁路的海安站8公里,距盐通高速10公里,即将开工的海启高速在胡集设有出口。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信号稳定,覆盖全境。 3 江苏省沭阳县胡集镇胡集镇地处沭阳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9.8万亩),耕地面积4.86万亩。内辖1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10个村民小组,5.24万人口,11520户。二O五国道、新长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和淮沭新河等水陆交通要道横贯全镇,境内有京沪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淮沭新河水运码头(该码头可与京杭大运河航线相接),水陆货运十分便利,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镇政府驻地胡集街,胡集原名半边店,清朝中期,翰林编修胡简敬受奸臣所害充军路过此地,因天热口干,坐在半边店旁的独树桩卖茶老太太的茶棚下纳凉,卖茶的老太太看他口渴的实在难受,就无价送茶给胡简敬喝。不久,胡简敬的冤案得以平反,官复原职,为了感谢老太太的恩情,就把半边店买了下来,建成了庄园,并逐渐形成集贸地。后来,胡简敬多次为半边店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胡简敬死后,半边店的百姓为了感谢他和纪念他,就把半边店改为胡集。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复乡制,1999年撤乡设镇。 4 安徽省利辛县胡集镇◎ 简介胡集镇座落在利辛县南部,南与颍上接壤,西与颍东毗邻,国土面积115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现有人口7.6万人,耕地面积8.9万亩,236个自然村,464个村民小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交通运输和煤矿工业强劲发展的大镇。茨准新河和西淝河从境内穿流而过,水资源丰富,水上运输十分便利。境内煤炭储量丰富,国投板集煤矿位于境内。地方种养副产独具特色,陈郢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杜湖银杏种植、张桥粉丝、李赵波尔山羊、杜湖瘦肉型猪、淝河鱼蟹、高杨养鸭基地渐趋规模,精养农业独具特色,荣有“猴戏杂技之乡”和绿色优美和谐乡镇的美称。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07年被省评为“千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市评为“劳务输出先进乡镇”、“小麦高产公关活动先进单位”。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政一班人理清思路,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几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畜牧经济,搞好新农村示范镇建设,大力提倡全民创业,做了一些工作,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善。提出“发煤财,打猴牌,念好三本经”。以发展为主题,紧抓发展不放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牢固树立“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鼓舞斗志,紧紧抓住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胡集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并按照“只做实事,不做虚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遇”的工作要求,努力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推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深挖市场内涵,突出商贸特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在胡集现有条件下,把工作做成最好,使镇容镇貌得到较大改观。在全镇人民齐心协力下,新农村示范镇建设全面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经济发展抓住新集矿业集团在境内建矿契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第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胡集是全国著名的“猴戏之乡”,镇党委、政府利用这张王牌,大力招商引资,提升胡集的知名度;“念好三本经”,即发展好“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和畜牧经济”。在做好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种植业力求形成特色,养殖业规模不断壮大。运输业十分发达,全镇已有近500辆货车在浙江、江苏、河北、广东等地进行货运;上百辆客车在全国各地进行客运,收入极为可观。胡集的劳务经济提升较快。近几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阳光工程”,依托望林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有序进行劳务输出,现有3万余人的劳务大军在全国各地。劳务经济的收入是胡集的一个大的财源。全民创业成效显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日趋完善。桥涵配套工程逐年加强,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改变。 ◎ 教育卫生事业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猛,通过多方渠道,全镇的中小学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改善。全镇调整布局后的3所中学,25所小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室基本上告别了危房,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标准教室。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县的前列。镇中心卫生院医疗设备完善,网络建设加强,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 未来展望胡集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是利辛县南部较大的商品集散地,现有3纵3横6条主要街道,集市贸易繁荣,镇加大集镇建设力度,提出“依托煤电建设,大力促进集市贸易,提升三产服务水平,彻底改变商业与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全镇镇区、板集、贾桥三个集镇和新矿社区四大板块以及镇中心村58个布点规划,一条4公里环镇路,3个专业市场和一座自来水场正在建设当中。居民饮水和体育设施配套到位,集镇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集镇建设阔步发展,胡东新村、新矿农民新居、板集中心街道、和谐新村、胡西新村、景旺步行街、金林大道和人民路街道整治硬化项目建设使胡集集镇建设跨越式发展。胡集镇党、政一班人乘着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东风,以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走出了一条农业大镇向工业化强镇迈进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正一步一步向中心示范强镇迈进。 5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胡集镇位于鲁北惠民县东南部,距惠民县城26.5公里,东与滨州市接壤,西与清河镇为邻,南与魏集搭界,北与桑落墅毗连。胡集镇版图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6.3万人,100个行政村。是鲁北地区文化名镇、交通重镇,其具有近800年历史的“胡集书会”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镇历史上就是鲁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经贸中心集市。 胡集书会全国闻名。胡集书会是全国唯一自发形成的单纯曲艺交易活动,其历史久,影响大,不仅为曲艺艺人创造了交流联谊的平台,也形成了相延成习的民俗。 一级公路220国道和省道乐胡路在驻地交汇;沿国道220线到滨博高速(滨州新市区)仅9公里,由此南达上海全程高速路,仅有9小时的车程,北望京、津,连接黄骆港的滨大高速也已在此开工建设;220线连接到济南90公里,滨博高速与济青高速相接可直达青岛等胶东各城市。 胡集镇南依黄河,徒骇河由镇中部穿过,有便利的水利灌溉条件和充足宽满的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粮棉生产、桑蚕生产基地,其“益健”牌食用菌是省优特产,1万亩的抗虫棉杂交繁育良种实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是胜利油田开发腹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开发方兴未艾,镇政府具有油气自主使用权;聚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胡集书会”和距镇政府驻地公5公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氏庄园”将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胡集镇已培育起的木器加工,建筑建材,拔丝造粒,棉花加工,汽车配件,陶瓷制品等一批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大项目正在快速发展。 以小城镇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小城镇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现为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县三大民营经济试验园区之一。城镇楼房建筑面积达13.5万平方米;3.5万千伏变电站三处,变电容量2.3万千伏安,年供电量达4000万度;全镇电话装机达11000余部,移动和联通公司均建有多处基站。 胡集镇2005年GDP实现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8元。 胡集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于今日正式开通,域名为胡集镇的全拼,政府域名。 6 山东省金乡县胡集镇◎ 基本简介胡集镇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首批“中心镇”,地处金乡县城北部,是中国著名的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的北大门。全镇总人口6万人,耕地面积10万亩。该镇地理位置优越,105国道纵贯南北,境内公路成网,交通、通讯十分便利。 胡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收获,繁衍生态。位于该镇西部的汉墓群、石马群等是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回龙山下,藏有极有富开采价值的优质矿泉水资源,现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优”。 胡集镇农业发达,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其中大蒜,棉花等种植面积较大。当地种植的甜瓜(亦称小白瓜)非常有名,胡集镇有“小白瓜之乡”之称。 ◎ 经济发展近几年来,胡集镇党委、政府借助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难得的交通、区位优势,带领全镇人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并较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项目,现已发展优质高产梨、享誉盛名的金乡梨瓜等特色瓜果1万亩,大蒜6万亩,水产精养鱼塘7000亩,串季蔬菜2万亩,并且兴建了一批冷藏保鲜、蔬菜脱水、农副产品加工等中外合资、股份合作制企业和辐射全国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00元。 胡集镇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潜力巨大,合作开发前景广阔。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6293 男 18287 女 18006 家庭户户数 981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5820 家庭户男 18054 家庭户女 17766 0-14岁(总) 8827 0-14岁男 4649 0-14岁女 4178 15-64岁(总) 24153 15-64岁男 12139 15-64岁女 12014 65岁及以上(总) 3313 65岁及以上男 1499 65岁及以上女 181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5471 7 山东省菏泽市胡集镇◎ 概况菏泽市胡集镇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郓城、鄄城三县区交界处(东经115.36度,北纬33.58度),辖10个行政村,35163人,土地面积6.9万亩,耕地4.2万亩。22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铁路依镇而过,距鄄城火车站仅2公里,距日东高速入口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处鲁西南平原,以沙质土壤为主,属温带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7℃,年均降水量64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6小时。这里古称“雷泽”,相传是尧、舜曾经生活过的地方。2010年11月撤销胡集乡,改建镇,镇政府驻地在原胡集乡政府驻地。 2010年胡集镇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工作,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9000万元。全乡招商引资项目10个。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40万元,同比增长20%。 2010年全镇GDP达到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达到3亿元,年增长25%。小城镇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改造任务全面启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比2009年增加1600元以上。三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依托丰富林业资源优势,壮大木材加工和林下养殖两大产业,带动全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初步形成1个吞吐量达100万方以上的木材交易加工区和畜禽年存栏量400万头(只)的林下养殖产业带。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华祖源景区和雷泽湖景区建设工作。 ◎ 经济近年来,胡集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产业经济。菏泽市天宇巾业有限公司、菏泽市江正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企业拔地而起。 北部片区的木材加工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包括老官店、李屯、黄屯、王屯等村庄的木材加工村,2011年,全镇杨木旋皮加工点达1000余家,年加工木材200万方,吸纳就业劳动力15000多人,其中外来人员达7000余人。“胡集镇投资过百万的木材加工企业达60余家,投资过5000万的有6家。投资十亿元的北京亚联木业公司厂区也在建设中。” 马垓回族村传统的毛皮业得到充分发展,村内现有京伦皮草、澳赛皮草等7个主要企业,其他个体小规模皮毛加工户20余家。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投产宝琛绒毛、亚青绒毛、东利绒毛、瑞源绒毛等六个过千万元毛纺加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销售收入过2亿元,2011年实现税收550万元。 ◎ 生活新农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在牡丹区胡集镇政府西侧,一处包括26栋多层的小区初具规模,预留的正大门口有四个字“尧都新城”,这是由胡集镇党委政府与江苏省中汇集团合作建设的。小区分三期建设,建成后,将容纳2500户居民在此安家。同时,徐庄新村和尧王寺新型社区建设也已经启动。 ◎ 旅游胡集镇旅游业渊源流长,千年古刹雷泽寺,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位于胡集镇政府东北。 恢复后雷泽古寺的山门,即将完工,再过几年,这里将建成雷泽古寺风景区,规模占地2400亩,计划投资6亿元,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禅堂、念佛堂、藏经阁、观音阁、地藏殿、钟鼓等。 在一座已建好的大殿里,供奉着3座巨大的塑像,香气袭鼻,一位居士说,大殿是斋房,三座塑像分别为释迦摩尼佛像、观音菩萨像、地藏王菩萨像,是道续法师在2011年8月带领菏泽50多位居士从九华山请来的,由于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殿尚未开建,先供奉在此。 据文字记载,雷泽古寺应建于隋朝隋炀帝年间,当初为治理黄河泛滥、京杭大运河免受黄河水冲袭所建。隋朝后,六朝皇室则把雷泽古寺作为镇灾、镇邪之宝,加持修缮。1855年之后,由于黄河改道、20多年水患,雷泽古寺被掩埋地下。2008年4月以来,胡集镇党委政府为弘扬传统文化,决心恢复重建雷泽古寺,打造雷泽古寺风景区。另外,山东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在胡集镇辖区内初步探明古成阳城城墙走向,从而确定成阳城就在胡集镇境内,并证实尧帝陵遗址就在我市。胡集镇也将进一步开发尧帝文化旅游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