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鸿兴 |
释义 | 鸟类学家,湿地水禽专家。近40年来,发现鸟类新记录256种。多次深入神农架林区进行动物考察,查明中国特有物种金丝猴的现存量约500只。还在湖北龙感湖和沉湖发现了白鹳、黑鹳、白头鹤和白琵鹭的最大越冬种群。亲自设计并建立了二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从未间断地跟踪研究它们的种群动态,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作出了贡献。 成长环境胡鸿兴,祖藉湖北省鄂州市(原鄂城县)梁子湖涂家佬。1935年10月22日(重阳节)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父亲因为没有一个医科学校的毕业文凭而要取得开业执照费尽周折,他希望孩子能上医科院校,继承自己的事业,胡鸿兴没有辜负父亲的重望,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56年,胡鸿兴从武汉市十五中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虽然未能按照父亲的愿望上医科大学,但毕竟与医学比较接近。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胡鸿兴一直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全优。1957 年元月,获得了武汉大学首届优等生奖状和奖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又担任班团支部书记。1958年冬,他奔赴洪湖老区进行生产实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洪湖的渔具与渔网》和《鲤鱼和鸟鳢的生殖习性与胚胎发育》等报告和文章,并得以公开发表。1959年秋,胡鸿兴毕业留校任教,经教研室决定,他的研究方向为鸟类学。他以1932年建立起来的生物系动物标本室为家,学习唐瑞昌先生的野外采集经验和丰富的实践知识,整理和研究在全国高校中,馆藏最多的鸟类标本。1963年他发表了《武汉地区的食鱼鸟类》。1964年他参加了赴贵州的采集队,除了猎取标本外,还负责量度和解剖工作任务。不仅如此,胡鸿兴还给自己加重担子,增加了测量肠长、盲肠、大肠和心脏重以及食物重等一系工作。在野外爬山越岭,生活十分艰苦,他和同事们获取到了许多前人从未看到的新记录,写成一系列文章。1978年在《武汉大学学报》上连续发表了其中的4篇。 1964年,胡鸿兴赴贵州不久的3月份,他的不满半岁的儿子突发脑膜炎夭折。家庭的不幸,加上调离科研岗位,对他有很大压力。他在工作之余,一如既往起早摸黑地从事“长耳鸮越冬习性和食性分析研究”。经过3年艰苦工作,1965年这一科研任务撰写的论文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了,在学术界产生了的影响。直到今天,从事鸟类研究的学者都把这篇论文作为重要文献引用。 胡鸿兴197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回到了多年以来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一回到生物系,他就承担了“葛州坝建设对陆生脊椎动物影响研究”课题。在实际观察中,他发现由于两岸植被破坏严重,加上江水污染,鸟的种类和数量都极其贫乏,夜栖树林的白鹭都聚集在航标小船上。对此,他感到不安,提出了要恢复和重建长江两岸和三峡的植被,杜绝江水污染的建议。 1980年他调任学校科研处任副处长,同时兼任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为生物系首次开设并讲授了动物生态学课程,担任了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综合考察队动物资源组副组长,第一次发现并证实了华南虎、豹子、林麝、红腹角雉、勺鸡、楔尾绿鸠和蓝喉太阳鸟等鸟兽,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随着森工生产的进行,滥捕乱猎的观象到处可见。他提出了立即停止森工生产和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和框架。他和助手在神农架鄂西和鄂西北山区17个县连续考察了8年,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及考察报告。其中有林业部濒危动植物办公室和省林业厅下达的“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的调查”、“湖北省弥猴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考察”以及“林麝资源的调查”等项目。这时胃已大部切除的胡鸿兴仍爬山涉水,寻找和跟踪一群金丝猴,观察和记录它们攀援行为和数量。1983年经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审议,批准了他的“在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对污染物质的富集分析研究”项目。他经过艰苦努力跑遍大江南北,最后与化学系分析研究室一起完成了这个项目。1984年冬天,胡鸿兴任新建的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除兼任法律系环境法研究班生态学概论教学任务外,还继续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他一方面去野外考察,另一方面深入到每个县的土产、医药和外贸部门查询收购野生动物的账目,发现无论是华南虎的皮张和骨架、林麝的麝香和锦鸡皮均逐年大幅度下降。1987年在初步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之后,他主持了普查江汉湖群湿地水禽的考察工作,往返于黄梅县的龙感湖和武汉的沉湖,发现了中国最大的越冬种群白鹳、黑鹳和白琵鹭,同时发现了白鹤和丹顶鹤,受到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重视,为珍稀、濒危种群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地。1989年2月至1990年8月,胡鸿兴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审理批准赴美访问,与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实验室Kenneth A.Nagy教授和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繁殖研究中心主席George W.Archibald博士合作研究沙漠动物的能量学,学习鹤类的保护及栖息地恢复。他谢绝了校方和学生的劝留。回国后,在全国首先撰写了《自然保护生物学》教材,并讲授这门新课程。 1991-1993年,在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和亚洲湿地局的资助下,湖北省广泛开展了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群众教育活动和白头鹤越冬种群生态学研究。他先后承担了“宜昌黄柏河下游与葛州坝库区水环境容量及规划研究”、“江汉油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湖北黄梅龙感湖和武汉沉湖湿地资源调查”等项目以及“神农架林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研究”。与此同时,还为全校开设了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生态学课程。除科研和教学任务外,胡鸿兴还兼任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湖北省林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鸟类学会水鸟及鹤类专家组成员。1991年至今,他还担任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1995年他荣获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他讲授的普通生态学获武汉大学教学一类课程奖。1998年有他主编的《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谱》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简历1935年10月22日 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 1955-1959年 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 1959年 在武汉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1964-1979年 在武汉大学科研处高教部生物学报编委会任助理编辑和高教部生物类教材编审委员会秘书。 1978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晋升为讲师。 1979-1980年 借调到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教一司理科。 1980-1981年 在武汉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任教。 1981-1984年 任武汉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并兼教学及科研工作。 1992-1994年 任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教研室主任。 1995年 晋升为教授。 投身教育胡鸿兴在1990年向毕业生首先讲授自然保护生物学时就提出,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资料,一方面可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些数据和资料又可以提供行政主管部门用于管理和完善法制建设,同时还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成果和资料向全社会和当地人进行科学普及知识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科学的分支有它本身内在的涵义和价值。他既把这种思想贯串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同时又潜心地进行社会实践。 他在神农架、九宫山、武汉沉湖和龙感湖发现的新记录,罕见的越冬种群以及出现的种群变动,人为的破坏,栖息地恶化,乱捕乱猎等有关数据和资料,他都及时报告了行政管理部门,或写成科普文章,或在“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省市科技周”活动中予以公布和呼吁。对于一些属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视为“不祥之兆”或“鬼叫”等愚昧之词,他也及时撰写文章,一一为之正名。1965年,他的第一篇科普文章《珞珈山上的猫头鹰》,就是讲述猫头鹰的声音虽然难听,但它确实是喜食害鼠的益鸟的故事。他连续写了知识性很强的文章,介绍夜杜鹃、灰喜鹊、大山雀、啄木鸟、野鸭等,都收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良好效果,受到群众的好评。 胡鸿兴每逢“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省市科技周”活动,他都积极向校内外群众作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生存及社会持续发展》等多种内容的报告。他还向全市中学的生物和地理教师作“鸟兽多样性及保护”的报告,向培训班学员作“鸟兽分类的基本知识以及保护野生动物重要价值”的报告,并为执法人员鉴定走私、贩卖、猎杀珍稀鸟兽的标本。他为《大自然》杂志、《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和《武汉科学报》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60多篇。还在湖北楚天广播电台进行直播,解答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些问题。1995年12月10日在《中国环境报》星期刊头版《湖殇》一文,全面揭示了全球同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江汉湖群由于围湖造田使其水域大幅度减少所带来的生态报复问题,在《武汉科技报》发表了《湖北还算千湖之省吗?》的文章。1998年8月7日,根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所测试的资料,他又撰写了《谨防厄尔尼诺另一患:有害生物大发作》的文章,在《长江日报》周末版发表。对于神农架的野人之谜,胡鸿兴一贯认为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科学知识问题。因此,从1997年4月19日至11月14日,他在《长江日报》周末版发表了以《迷茫的“野人”之梦——回忆刘民壮先生兼说我的野人观》为题的7篇专文,集古今中外的大量知识和第一手调查资料,否定了所谓野人的存在,劝告缺少动物进化论知识而又怀有好奇心的人们,将自己有限的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到摸清神农架林区的家底,普查物种多样性,提出延缓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保护对策,使神农架林区获得持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亚洲湿地局资助下,胡鸿兴在湖北开展了一次全省范围内的公众教育活动。他和助手仅凭一个拉行李的拉车,携带22块宣传牌、120幅幻灯片,一盘录相带和自编的保护手册,在省内巡回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活动历时一年,行程4000多公里,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亚洲湿地局的秘书也致函对这次活动的极大成功深表满意。 呼吁建立自然保护区1986年到1988年,他相继在面积仅为3300公顷的武汉沉湖发现中国最大的越冬种群白鹳400~900只、黑鹳45只、白琵鹭405只、雁鸭超过7万只,而且还有相当的鸿雁,这些都是已列为亚洲的濒危种群。1996年又发现127只白头鹤。在黄梅龙感湖的1300公顷田野里,发现白头鹤415~425只、黑鹳15 只,白鹳33只、白鹤1只以及成群的雁鸭。 为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他多次呼吁: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但一直未落实,他心急如焚,愤笔写出沉湖地区湿地水禽的喜与忧。1992年7月东道主美国国际鹤类基金会特邀胡鸿兴出席了在俄罗斯召开的AMUR流域鹳类和鹤类学术讨论会,会议主席阿基波,特地安排他在会上提出了在湖北最大的湖泊洪湖、沉湖和龙感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3项动议,并以这次会议的名义致函中国政府。他在《大自然》杂志上发表《洪湖水还在浪打浪吗?》的文章,进一步呼吁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论著1 胡鸿兴等.武汉地区食鱼鸟类调查报告.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生物学专刊),27~47. 2 胡鸿兴.秃鹫在湖北红安县的发现.动物学杂志,1965,(3):108. 3 胡鸿兴.武昌珞珈山长耳鸮的越冬习性及食性分析.动物学杂志,1965,(6):258~260. 4 胡鸿兴等.贵州鸟类之研究-Ⅰ、Ⅱ、Ⅲ、Ⅳ.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1979,(2):67~77.(3):75~86.(4):99~113.(4):97~112. 5 胡鸿兴等.武汉地区鸟类之研究-Ⅰ、Ⅱ.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981,(2):97~113;(4):94~106. 6 胡鸿兴.武汉市区自然景观的变迁与鸟类物种及数量变动.环境科学,1984,5(1):51~56. 7 江祖成,胡鸿兴等.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对污染物质富集的分析研究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8(3):215~220. 8 胡鸿兴.湖北湿地水禽的新发现.湖北林讯,1988,4:26~27. 9 胡鸿兴等.龙感湖白头鹤Grus monacha越冬种群的生态学研究.中国水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0~36. 10 胡鸿兴等.洪湖湿地水禽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影响的评价.中国水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9~134. 11 Hu H X, et al.New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Waterfowl of Hubei,China.Edited by Matthews G V T.Managing Waterfowl Popu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s Research Bureau, Slimbridge,Gloucester GL27BX, UK, 1990. 12 Hu H X, Cui Y B. The Influence of Habitat Destruction on the Waterbirds from the Lake in the Yangtze and Han River Basins. Edited by Matthews G V T.Managing Waterfowl Popu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s Research Bureau, Slimbridge, Gloucester GL27BX, UK,1990. 13 胡鸿兴,万辉.湖北鸟兽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4 肖华芳,胡鸿兴等.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谱.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