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河宁 |
释义 | 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学习,1997年-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1999年前曾长期担任行政管理职务。现为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兼任安徽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理事。 2001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文明委聘任为安徽省县城文明创建评估专家。200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聘任为安徽省政府政风评议员。 ) 胡河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1999―)、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2006―)、中国伦理学会理事(2004―)、安徽省伦理学会副会长(2000―)。 学术简历: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学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6)。早年工作于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曾任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专家(2004―2005)、安徽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2005)、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 研究方向:从事组织传播、政府沟通、企业传播政策等研究活动。承担组织传播、传媒批判理论、组织沟通、组织理论与管理、组织行为学、科技伦理学等课程教学。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委员会课题研究一等奖、安徽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奖、中国青年研究中心论文二等奖及中国科技大学优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奖。 近年主要研究成果: 1、组织传播.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组织传播学的界定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3、组织传播理论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 4、组织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学术研究》2007(1) 5、组织传播符号中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战线》2006(4) 6、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安徽大学学报》2005(6) 7、组织传播中战略模糊性命题的伦理辩护.第15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论文(2007) 8、组织传播对建立成功的跨组织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今传媒》2007(1) 9、组织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体系构建.《学术界》2004(5) 10、诚信:组织管理与传播的伦理智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1、品牌传播的受众导向策略.《学术界》2005(6) 12、组织传播两岸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海峡两岸第七届中华管理文化研讨会论文(2004) 13、组织传播学科建设中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探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4) 14、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安徽史学》2006(3) 15、基于内网与外网模型的价值网结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16、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文化选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7、企业二次技术创新的困境与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6(1) 18、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伦理学》2002(4) 19、大学精神与公共管理之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 20、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理论灌输吗?《党建研究内参》1999(7) 21、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6) 22、阐释与创新-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取向.《哲学动态》1999(4) 23、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2) 24、人的自我超越与社会的价值引导.《现代哲学》1999(2) 25、高校体制转轨与大学生就业机制的重建.《求是内部文稿》2002(8) 专业方向 教学任务:组织传播;组织理论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媒介批评;科技伦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组织传播,组织理论,战略管理 学术成果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改革》、《理论前沿》、《哲学动态》、《中国青年研究》、《高校理论战线》、《道德与文明》、《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文章40余篇。参加编写出版教育部(含国家教委)指定高校教材2部,合作出版著作4部。主持完成省、部(局)课题5项。 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委员会课题研究一等奖、安徽省政府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奖、中国青年研究中心论文二等奖等奖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