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壶山致雨
释义

简介

壶山致雨,“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莆田壶公山。壶公山是个天然的睛雨表、气象台。由于该山濒临海湾且山势突兀,春夏季节,海洋暖湿气流受其阻隔,晚间气温骤降,形成云团雾气笼罩山头。如果早晨云消雾散,壶公山轮廓清晰,则是睛天之兆;如果早晨云穿雾绕,而且越积越多,积雨云中的小水珠就会化为雨点下落。这就是独具特色的气象景观——“壶山致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先民仰望壶公山预卜一日阴晴,往往十拿九稳。

壶公山超尘出俗,置身绝顶,仰视上苍,高高的电视发射塔逆云似动,使人眩目。放眼北顾,脚下密匝匝的松树把陡峭的山崖包裹得严严实实,好像一个快要竖立起采的大海,碧浪一直延伸到山麓的果园地带,其间还夹着明镜般的水库;视线往前推移,兴化平原数十里田畴屋舍尽收眼底,其间有密如蛛网的沟道和公路,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婉蜒有致的木兰溪和直通南北的高速路。转身东眺,近处陆海相衔,远处海天一色,岛屿历历在目,云帆似有若无;面向西南,但见山势绵绵、翠峰簇簇。在山上,有时可看到云海从脚下平展展地铺排到天边。更多的时候则是瀑布般的流云从山腰漫过山头,飘然远去。要是碰上雨雾天气,有时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

地理位置

风景区离荔城区中心10公里左右,登山路径很多。过去山北的人多从善乡村过渠道,沿石径经名山宫后山至风炉口,或向南平步凌云殿,或向西高攀壶山顶。现在已有盘山公路至凌云殿左侧,直通壶山顶峰。

人文历史

关于壶山,据说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这凌云殿原名就叫“灵云岩精舍”。自唐以降千年来沧桑巨变,山上仍有不少遗迹遗景供香客游人观赏。北宋诗人柯应柬游览壶公山寺院风光后,感慨赋诗曰:“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蚝带石,穴边时有蟹寻湫;云飞 岩岫来龙聚,风送潮音入虎丘,景物无穷供眼界,一钩新月促归舟。”此诗概述了壶公山的形成缘由以及当时湖光山色的极致情景。南宋末年陆秀夫携少帝避难途经莆田时也游览过壶公山,在白云院落脚时也留有 《夜宿白云院》诗数首,其中一首曰:“松花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 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此诗既抒发陆秀夫护少帝坎坷经历后的心境被壶山秀色所感染引起的情怀,写出山上长松奇石,雕栏回廊的景观,也寄托二人犹如那破山而来的一双白鹤自由自在翔飞 山谷云端的自由自在理想,隐藏着东山再起,收拾南宋江山的愿望。

1983年十月二十日,登山公路的正式通车,使壶公山游览区名闻遐 迩,游人香客再不必徒步攀登而上;1986年,凌云殿旁建成了四层楼的 凌云旅社,在殿门和旅社之间,有一颗粗枝交错的千年古樟,遮天蔽日 的。在古樟树下的围栏平台上眺望,夜晚可望见北斗星就在金炉峰那座红亭的正上方闪闪烁烁。由于这里空气清新,且透明度极高,每当入夜,仰望星空,那满天星斗如翡翠如珠玉,一盘银月似伸手可托。

清代以来,壶公山周围36乡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凌云殿;1980年4月,36乡群众重新组成“凌云殿董事会”,并收集各方信众捐资,全面 重新修缮凌云殿、传宣殿、福源寺等建筑物。使壶公山的风光名胜日臻完善。

“见了壶公山聪明花开了”

柯潜是明景泰年间的状元。他本是农家子弟,亦无非凡天资。十多岁时,父母给他请来一位先生,教他读书。可是,柯潜生性迟钝,几天才能背一小段。先生觉得他不是读书的料,感到心灰失望,决定离开他家,另图教席。

柯潜苦苦挽留不住,只得含泪送先生到十里之外。临别时,他恋恋不舍,神情可悯。先生心中不忍,便说:“我出个对子,你若能对上,我就回去继续教你。”柯潜点点头。这时,恰好有个妇女挑着橄榄走过来,先生就出题道:女子独行随橄榄(后三字是邑方言“谁敢拦”的谐音)柯潜想了一会儿,看见先生背上的包袱上绣有石榴的花样,就对道:先生欲去挂石榴(后三字也是方言“我实留”的谐音)。

先生一听,喜出望外,惊异地说:“原来你一点也不笨,老夫错怪你了。一起回去吧,我一定好好教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