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壶瓶山 |
释义 | 壶瓶山位于湖南西北部,是湘鄂两省分界山,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主峰高达2098.7米,被称为湖南屋脊。(后经证实,壶瓶山并非湖南最高峰,而座落在湖南与江西交界处的炎陵县境内的酃峰才是湖南最高峰。经湖南国土资源部门委托权威科研单位测量,此山海拔达2115.2米,为湖南省最高峰。)壶瓶山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壶口,故名壶瓶山。 简介壶瓶山共有面积15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现有原始森林4万亩,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药用植物1019种,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 在珍稀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华南虎、黑鹿、金猫等7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以及世界现存的最大两 栖动物──大鲵(娃娃鱼)等4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钟萼木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连香树、厚朴、鹅掌楸等29种,这些珍稀植物的大部分属于第三纪冰川期的古植物和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其中,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秤锤树为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种,被誉为“天外来客”。中外植物学家证实,壶瓶山小溪一带的珙桐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珙桐群落集中地。 多年来,壶瓶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银行联合选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湖南省确定为重点生态旅游区。 门票信息壶瓶山门票价格:50元。(现已关闭主峰旅游项目) 光荣称号近日,通过省林业厅、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评审,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第二届“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全省共7家单位获此殊荣。 壶瓶山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具有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繁多、自然景观迷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多年来,通过科学的规划管理,保护区的发展成效显著,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宣教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次被授予“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既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今后,壶瓶山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基地的示范教育作用,广泛开展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地貌概况地貌特征保护区境内,群峰起伏,层峦迭嶂,所有的山岭均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清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多 达160余座,其中壶瓶山主峰及双尖子山海拔逾2000m,为湖南省境内地势最高处。境内山地主脉呈东西方向延伸,支脉走向与之近于垂直。 保护区西北为顶平山,向东经门坎岩、野猫尖、棋梁尖,主脉沿湘、鄂边界,止于北溪河西岸的雷打石,海拔由1900m,向东依次降至1000m。主要支脉金竹山、斤钣山、芦竹山、狮子脑、阳高山等,参差错落,主峰高度亦多在1000m以上。保护区西南,主脉起自湘、鄂边境的高家界,向东经西牛圈、阴坡、黄连棚、止于失妻河(金家河下游)西崖岸的梯儿岩,海拔由1700m,向东亦依次降至1000m。其支脉不明显,南侧多为古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剥夷平面,表现为四周陡立,顶部平坦,海拔1000m以上的山原。 保护区东部,从北向南有三列大致平行延伸的东西向山脉。 最北一列西起鸦雀坪,东经双尖子、壶瓶山主峰,东至九姊妹尖,为石门县与湖北五峰县的分界山脉,其海拔高度,西端多1900m以上山峰,向东渐降为1400m以下,其中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7m,特立去表,睥睨群山,不仅是保护区的最高峰,也是湘西北及整个湖南省内的最高峰。支脉有桐木山、紫高山、后山等,海拔高度亦在1200m以上。 中间一列西起北溪河东岸的剪刀垭,沿湘鄂边界经上峰垭,东至寒池坪之北,再向东侧分为两支:北支为鹰子尖,向东止于懒板墩附近的唐家河西岸,绵亘达12km。剪刀垭一带海拔仅1000m左右,土峰垭附近海拔1500m,寒池坪东北增至1000m以上,六里荒西端主峰海拔1915m,为此列山脉最高处,鹰子尖及云雾山以东,海拔均降至1500m。 最南一列西起中岭以北的老木尖,向东经凉水峡、石板滩,东延为渫水河以南的上、下 八峰山、四姊妹尖、三望坡至神水溪以东,止于黄连河西岸为保护区的南境山脉,海拔高度以老木尖一带为最高,达1500m以上,上八山峰至神水溪一带均在1300m以上。 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新构造运动是地质时期中最年轻的构造运动,通常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构造。壶瓶山保护区境内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其中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同时因抬升幅度的差异,还产生了一些由地块之间的断裂、错位所反映出来的活动断层。因山体抬升至今尚未止息,故以幼年期地貌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 2.1 由多级夷平面形成的高山陡岭 就保护区境内多数山顶和山原面高度分布情况看,具有三至四级不同高度的山顶剥夷面。多级剥夷面的存在,反映了本区自燕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一直以抬升为主,而在抬升过程中上升强度曾发生过多次间歇性的变化。当然,这些夷平面当初也可能只有两级左右,后因新构造运动的差异升降运动被抬升到不同高度,也可能因岩层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差异,以及距离基准面远近不同,原始的剥夷面高程上就有差异,但它们均分布在高度较大的山顶或山原面上,也足以表明新构造运动的总体上升幅度,在本区仍是很大的。 第一级剥夷面海拔1700~1900m。主要分布于顶坪,门坎岩至松林堡山脊、六里荒西段山顶、鸦雀坪至小黄连坪北的壶瓶山顶以及鸦雀坪以南、寒池坪以北的湘鄂界山顶部。该级剥夷面在顶坪一带面积最大,形态也最为完整。它与湖北鹤峰境内的香日坪相连,为一片起伏平缓的灰岩山原面地面呈现壮年晚期及老年期地形,谷地宽阔弯曲,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坡度一般小于15°,相对高差不到200m,山间宽谷盆地中覆盖着深厚的风化残积黄土,时常可见由古岩溶作用形成漏斗、溶蚀洼地等遗留地形。 第二级海拔1200~1500m。主要分布于黄连棚、万人井、中岭老木尖及东山峰、葫芦隔、斤板山、月亮山及狮子脑、棋梁尖等山顶,上八峰山至四姊妹尖、三望坡山脊,桐木山、大、小黄连坪、九姊妹尖及白岩门附近的湘鄂界山。该级剥夷面实际上也可分为两级:一级1400~1500m,一级1200~1300m,它们与1700~1900m剥夷面一起,在保护区境内组成高峻的山顶或宽平的山原面,由此形成的长峦大岭,成为保护区境内山脉的主体。该级剥夷面在上黄连棚、万人井一带保存最好,面积也最为宽大,这里与湖北鹤峰境内的牛 洞湾、林家湾相连,为一片裸露的灰岩山原面,地面上出现由一系列低矮的灰岩残丘包围的溶蚀洼地,因地下河的袭夺和垂直溶洞的发育,地表水流全部转入地下,呈现一片干旱荒凉景象,地面留下大量的溶洼、漏斗、落水洞及干谷、育谷等古岩溶地形,灰岩残丘相对高度较大,可达300m以上,坡度可达20°以上,但平均海拔高度在1200~1300m之间。 第三级剥夷面海拔高度900~1100m。分布于下黄连棚、红角山、下八峰山、泉坪、风箱坪、小京竹、大洞坪、熊家台、青狮台以及水打溪流域的楼子岩、秋毛峰、观音山等地,组成山坡上的缓坡台地、河流上源盆地及支系山脉的峰顶。该级夷平面在湖北五峰境内的清水湾、李儿坪、永家湾一带分布最广,为宽谷缓丘的灰岩溶蚀高平原景观,地表河流发育,风化土层和河流冲积土层深厚,植被也较发育。平原上保留由灰岩单面山组成的残丘,高差300m左右,山坡坡度15°以下,陡坡可达30°。 上述三级剥夷面在由石碾子沟口经泉坪、葫芦隔至顶坪的途中均可看到,此外,在海拔700~750m处,尚可见到一级缓坡地带,高于石碾子沟河面以上约250m左右,但面积不大。 2.2 河流下切,形成幽深峡谷 上、下深溪河、高桥河及其上游纸棚河的支流四蹬溪、石碾子沟、金家河的干流上、下游等,均为下切很深的峡谷深涧。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宽度不足100m,有时10~20m宽,两岸崇山夹峙,森然可怖。四蹬溪由神景洞经茅坡至冉家湾的东西两岸,纸棚河、高桥河自高家界经西牛圈、大坡至景观门以及李坪吴家缺一线的南岸,岩壁如墙,上接云端,下临谷底,沿河绝少人居,也难见可耕之地。就境内在多数山峰与附近河谷的高程对比,可知本区河流下切的深度已达700m以上。如纸棚河与石碾子沟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仅485m,而其南岸上黄连棚灰岩山原面高程1200~1380m,垂直切割深度达715~795m;高桥到失妻河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295m,而东南岸洞上和大瓜溪一带高程达1100m左右,垂直切割深度超过800m;杨柳河与上深溪河汇合处河面高程457m,而其西北岸桐木山高程1242m,垂直切割深度达785m;云麓附近的深溪河面高程363m,而附近紫高山东南峰顶高程1158m,垂直切割深度795m。在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下切是随流域地壳抬升而加强的,故河流垂直深度反映了地壳抬升的幅度,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推知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内(而且仅在现代河流形成之后)地壳抬升的总高度估计达800m。另外 ,由于境内多数河流的峡谷段,在现代河面以上400m内均为陡立的谷坡,故地壳最近期的抬升幅度即达400m。 当然,由于境内各处的汇水条件与岩性、构造等自然因素不同,河流下切的强度并非到处一致。顶坪、黄连棚、六里荒顶等处,因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较为发育,故现代流水侵蚀作用表现微弱,因而保存了许多尚末受河流切割的原始剥夷面;而其它多数地区,如门坎岩以东的松林堡、棋梁尖、土峰垭、双尖子、壶瓶山、鹰子尖、云雾山等,分水岭高地已遭河流的强烈切割,分离为众多的山峰及狭窄的分水山脊。 河流下切作用的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主支流切割深度的差异上。毛竹河、深溪河、金家河、北溪河、高桥河等干流,因水量大,河流下切能力强,河流近期下切达400m以上,但它们的许多小支流溪沟,则因水量太小,下切能力大为减弱,因此不能保持同样的速度下切,因而形成主河谷深切而支流河谷高悬的不配套情况。许多支流的上游尚保持着早先塑造的宽谷,宽谷以下的以瀑布或跌水转入为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形成支流河床纵剖面上的“裂点”。有些支流或因水量稍多,或因岩性较为软弱,已由溯源侵蚀作用将“裂点”推进到支流的上游。如南坪支流苏铺河,其上游在苏铺以上的后池湾一带仍为发育在灰岩台地中的宽谷,海拔700~900m,苏铺以下形成跌水。该裂点位于河口以上的2km,高于所汇入的南坪河现代河面约400m。又如北溪河支流鄢家河,其上游在山茶圆、惜粮坪、山羊溪一带均为宽谷,海拔1100~1200m,其下游则形成垂直陡落的河流裂点。北溪河另一支流西河,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已切入其上游的花子台、芦家湾、熊家湾一带的宽谷中,形成典型的“谷中谷”地形;而另一些支流,则因水量较小或因岩性坚硬,根本赶不上主流下切速度,使河流“裂点”仍保留在干支汇合口附近,从而形成悬挂在主河谷陡坡上的一系列“瀑布”和“悬谷口”。这种“瀑布”和“悬谷口”在深溪河、毛竹河、高桥河、纸棚河沿岸,到处可见。其中尤以深溪河上的香车潭瀑布和纸棚河上的隔人潭瀑布最为著名,落差均在30m以上,临河倾泻而下。 此外,高桥河支流石碾子沟、上深溪河在庙湾以下的锅铲湾、大棚以下的弯把潭以及云麓附近的后山溪下游、回打坡以南的黄连河等,均以蜿蜓曲折的曲流形成切入由各种岩层组成的基岩中,两岸山咀层层交替,横亘谷中,形成“交锁山咀”。这种原先在夷平面上业已形成的曲流,迭置地刻切到基岩中而形成“深切曲流”,也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重要标志之一。 2.3 由差异性抬升所派出来的断层在地貌上有明显反映 保护区境内岩层的整体性、连续性较好,地史时期似未发生巨大断裂。据地质部门的调查,境内仅发现两条延伸不太远的高角度断层,因为这两条断层,使夷平面明显错位,故其形成时代仍属夷平面形成之后,为由新构造运动使地块抬高幅度表现出差异性时所产生的,因而这些断层在地貌上的反映至今仍然很明显。 一条断层贯穿南坪北部,西起二屋场,由风口跨过唐家河,向东经观音岩南麓、彭家沟、茶圆坪、过古树垭、板桥湾、东至九姊妹西北,并延伸到湖北五峰县境内。此断层发生于志留地层中,很可能是一条古老的基底断层在新构造运动中重新复活。断层北盘上升,南盘下降。上升盘一侧沿断层线形成一系列断层崖:从二屋西北的陡崖,经观音岩、青石台南坡、至枯树垭、阴坡以北,几乎为连续不断的陡崖。陡崖前为一道道几乎能以直线相连的沟谷;西从二屋场至风口沟谷,向东为彭家沟以及阴坡至板桥湾的冲沟等。断层通过山脊时形成低矮的垭口,如桐木山的彭家沟垭口、青天狮台以东的枯树垭;断层横越河谷时,形成急流浅险,如风口附近的急流险滩,成为河床纵剖面上的“裂点”。断层两侧地形面(山顶剥夷面等)垂直高差约200m,断层上升盘一侧河流支流众多,而下降一侧常呈单元一的峡谷形状,支流较为稀少,这以茶圆坪一带的杨柳河上游最为明显,断层线附近各支流汇合形成山间盆地,下游则支流少而短小。 另一条断层沿小木料以北陡崖,向东北经后峪至李坪西北的陡坡。此断层仅在保护区西南,延伸不远,断层走向70°,断层面近于直立,向西可能延伸为由龙洞流出的后河峡谷。断层南盘下降,北盘上升,沿断层线两侧地面的垂直断距达300m以上。后河深窄峡谷及后峡谷地即顺应此断层发育。在后河北岸,万人井、阴睛山南坡,形成高达300m以上的断层陡崖,同时使黄连棚、万人井与小木料、李坪等处原应同属一级的灰岩剥夷面错断,形成相对高差300m以上的两级山原面。 流水地貌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山高坡陡,降雨充沛,各种流水地貌形态丰富多样,发育也颇具特点。 3.1 片流和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 在离河谷较远而沟谷又不发育的地方,以降雨时或溶雪时的片流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常见于分水岭山脊,经抬升为山原的灰岩剥夷面及山坡上的沟间地带。在由剥夷面抬升的山原上,残留的低丘,顶圆坡缓,表层风化壳较厚,降雨时,雨水冲洗及坡面的薄层水流只能携带细小的土粒到丘麓宽谷中堆积下来,使宽谷底部积累了厚达数米的土层,地面形成宽浅的洼地,浅洼地中的水流若流入早先发育的溶蚀漏斗或落水中,泥沙使漏斗或落水洞不断填充,有时形成洼地中的池塘或一小块低洼的农田,这在顶坪芦须挡、吴家老厂及管山一带均可见到。在山坡上,由片流冲刷的土粒和碎屑物较多,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些土粒和碎屑物除大部分带入溪沟或河流外,还有一小部分停积在缓坡段上形成坡积台地。通常土层较薄,往往有基岩出露,但这里生长大量的草本植物或开成农田,如泉坪以及大洞坪以上的雷家屋场、药材圆等地。这里由于坡度较缓,有人口定居和开垦,森林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当地表径流汇成沟溪后,侵蚀能力大为增强,沟溪水流在地面侵蚀冲刷,形成各种形态的沟谷。沟谷下部伸入河谷与河流及其支流的上源相接,沟谷上部则不断侵入分水岭地带。如葫芦隔以北的铜传沟,下与石碾子沟源头相接,上部则切入顶坪山顶的剥蚀面,在古老宽谷基础上刻切成新冲沟:老宽谷底部开敝 ,坡度平缓,宽达10m以上,沟底纵坡8~10m,沟底堆积了0.5~1.0m的残坡积碎石泥沙,表层发育草甸灌从植被;新冲沟切入老宽谷底部,沟床宽仅1.0~2.5m,深0.5~1.5m,不少地方已婚深切到下部基岩中。纵剖面上呈阶梯状,有众多跌水和积水的瓯穴。 2。这些密集的冲沟和溪沟,组成树枝状沟谷系统,使山坡物质不断受侵蚀,加之这些破碎的砂页岩山坡上,人工毁林垦荒、陡坡种作较为普遍,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从而还导致“泥沙流”山烘爆发。如南坪河村柳树湾1983年9月8日所发生的泥石流,就发生在这类砂岩地区,这次泥石流爆发,受灾区顺沟延伸长达5km以上,合计倒房19栋、58间、死人6人,重伤6人,损失金额达6万余元。 沟谷水流及泥石流堆积物分选较差,大小混杂,以碎屑石块及泥沙混合堆积为特征,以南坪河北公路边的洪积阶面为例,自上而下为:表土层,棕黄、灰黄色壤土,中含细粒角砾,生长草木,厚0.4m,高出南坪河现代河面以上约50m。大小混杂的泥砾堆积,分选差,无清晰层理,砾石为灰白色石英砾岩,黄绿杂色板岩;大者径20~40cm,个别可达1m以上;小者2~5cm。扁平状,形似瓦片,磨圆较差,次棱角至次圆状。砾间充填物为角砾与粉砾,细角砾灰黄、灰绿色,直径1cm左右,多为粉砂质页岩、板岩成分,厚4.0m,未见底。 3.2 河谷地貌 按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保护区境内的河谷常见为两种类型:纵向谷和横向谷。前者为河流顺岩层走向或岩层走向形成较小交角流动时所发生的河谷,后者为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以较大角度相交时所发育的河谷。此外,由于本区地壳抬升强烈,河流下切中还常形成套谷及深切曲流。 3.3 水系平面形态 因受构造因素控制,保护区境内的水系从总体上看,东部南坪河境内大体上不平行岭谷区,主要河流和山岭地作东西向排列,支流又大致作南北方向汇入主流;西部江坪河及中岭一部分的水系,大致组成扇状辐合水系,主要河流均向江码桥以下的江坪段汇集;而其中流域的大部分属高桥河水系,其支流又多作南北平行排列。由于东西向山岭的南北坡降水量差异及坡向坡度差异,保护区境内河流还有一显著特点:即河流北岸,也即来自阳坡的支流多而长,而南岸,即来自阴坡的支流一般短而少,在多数河流的左右岸流域面积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高桥河、深溪河及黄连河的主要支流均在北岸,它们大致平行地由南汇入主流,故就保护区全境看,平行状水系显然占据主体地位。但因各河流经地的构造、岩性、地势和坡度等差异,还有其他多种水系格局。 岩溶地貌保护区境内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60% 以上,因气候温暖,降雨充沛,岩溶地下水交替强烈,故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发育了若干岩溶地貌形态,其中以地下形态为主,地表形态则主要由于古岩溶作用而残留的,亦以负向形态为主,正向形态发育不充分或不典型。现代河谷坡上许多地表岩溶形态,则不仅由于岩溶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地表流水侵蚀切割及重力崩坠作用的结果。现将保护区境内岩溶地貌的主要形态类型,分述如下。 4.1 溶蚀台地 为古代溶蚀准平原经地壳抬升而成的较高夷平面,通常形成顶面平坦却高耸在周围地区之上的山原面。因所处构造的地形部位不同,这些溶蚀台地现在所处的高度在900~1900m范围内。顶坪、黄连棚及六里荒山顶等地保存较好。 顶坪溶蚀台地位于保护区西北,东至门坎岩、铜传沟、南邻杉树岭、西至曾家湾头,北至湘鄂边界,总面积约5km2,海拔1700~1900m,呈舒缓起伏的宽谷低丘地形,大部分地面覆盖较厚的风化残积土层,山坡坡度10~15°,低丘之间为宽浅的溶蚀洼地,其中常见到残留的漏斗、落水洞地形。 黄连棚为高桥河与金家河的分水岭高地,东至阴睛山,西与湖北境内板庄坪一带的溶蚀台地相连,中间因胡家湾和景观门谷地的切割而束狭,平面形状似葫芦形,面积约6km2,海拔1100~1300m。东、南、北三面均为陡崖和低谷,顶部则为起伏平缓的丘陵盆地,地面坡度10~16°,局部可达30°以上,显得崎岖不平。下黄连棚以东,顶部高度降至900~1000m,总体向东倾斜。整个台地顶部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二十余处,地表水流被这些漏斗、落水洞吸收而转入,故地面没有河流或较大的溪沟发育。 4.2 溶蚀盆地 由古岩溶准平原经地壳差异性抬升、或原先即为古溶蚀盆地面而经抬升形成,通常中间低平或向下侧敞开,周围为高耸的山峰或陡坡包围,呈盆状地形。分布范围在海拔700~1700m之间,面积多在1km2上下,低洼处通常堆积着很厚的第四系洪坡积物及古代风化残积物。境内这类溶蚀地有李坪(海拔650~700m),大洞坪(海拔1000~1100m)、寒池坪(海拔1100~1300m),大小黄连坪(海拔1400~1500m)、鸦雀坪(海拔1700~1900m)。这些溶蚀盆地除鸦雀坪因地高天寒而寂无人居外,其余均为民居和农田分布较为集中之地。 4.3 峰林和峰丛 保护区境内峰林的发育较为分散,通常形成于岩层产状较为平缓的地段,又常位于河谷两岸,因为这里受河流侵蚀、溪沟切割强,重力崩坠作用较易发生。由灰岩组成的陡立谷坡上常常保留着一些孤立的岩柱,它们受水流的冲刷和溶蚀后,形成各种奇特的孤峰和林峰。鸡公咀附近的毛竹河东岸,悬崖顶部发育了圆筒状峰林,海拔高度约600m,柱高约40m,直径25m,顶部呈穹状突起,侧壁近于直立,由层面缓倾的寒武系厚层灰岩经流水作用雕琢而成。附近灰岩陡壁上尚可见到受流水切割已初步分离,但一侧又与陡壁相连的雏形岩柱。鸡公咀以南、毛竹河东岸的观音山,为一耸立于灰岩平台上的尖塔状孤峰,海拔高度500m,柱高约30m,基底直径约10m,亭亭玉立于毛竹河拐弯处的凸岸上部。它是灰岩块沿两组节理面逐次崩坍剥落后残留部分,溶蚀作用尚未深入地进行,故侧面棱角分明,与索溪浴一带的砂岩峰林有些相似。 四蹬溪上游的铜人岩,亦为发育于下寒武统灰岩中的尖塔状峰林。位于西岸陡崖上部的“观音”石柱, 形如石笋,尖部尖削,高约20m,径5m,东岸在神景洞下方的童子,形状较为低矮,大小共3座、高者15m,低者约5m,它们都位于河流下切形成套谷的岸坡转折部分,悬崖上部的坚硬灰岩两侧受溪沟切割,后方又沿节理发生分割、崩落成后形成的,溶蚀作用似乎也不起主要作用。 高桥河南的景观门、鱼鸟山一趟神及药铺河南岸的吴家缺一带,陡立的谷坡因受支流溪沟切割,沿河分离出一座座尖峭的锥状峰林,顶部已经分离,但基部实际上仍连在一起,峰顶高度也由外侧向河谷渐渐降低。 棋梁尖一带岩层向北倾斜,在湖南境内的一侧正为陡峻的剥蚀坡。现代河及沟谷使这个地处湘鄂边界的分水山脊受切割,而成为一系列耸立于陡峭基座上的峰林,尖峰连袂而起,形如九迭屏风,山色苍黛斑驳,与漓江“九马画山”类似,属灰岩峰丛地貌。又称“七娘尖”,清代朱焕春描写这里景色是:“仙子何年下九霄,七娘分列逞容妖。随时折屐深惆怅,雨洗烟鬓黛未消”。可见秀丽媚人的峰林景色在古代即已著名。 4.4 溶沟、石芽 溶沟和石芽是地表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表面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在保护区境内许多灰岩类分布地区均可见到,尤其是在各溶蚀盆地中,可以见到发育比较充分的溶沟和石芽,它们乃是古岩溶作用和现代地表水溶蚀作用而成的遗传形态,大多属于半裸露型。以泉坪附近海拔900m的剥夷面上发育的为例。 ⑴溶沟:沿灰岩节理发育,走向145°和60°两组,相交近于垂直。前一组顺坡发育,延伸较长,宽2~5m,深0.5~1.2m;后一组溶沟等高发育,宽约0.2~4.5m,延伸不连续。沟内堆积黄土,发育黄棕壤,形成草坡或为人工辟为菜地及玉米地,生长棕榈及芭蕉等喜湿植物。 ⑵石芽:走向与溶沟同,纵横延伸,组成棋盘格式,突起于溶沟间的灰岩石脊,表面墨色,较为圆钝,高0.5~1.2m,宽约1~3m,长约2~5m,朝向下坡一侧多呈月牙形凹面,朝上坡一侧呈弧形突出。 在吴家新厂、管山等地溶蚀洼地中亦见到类似的溶沟和石芽,但大多数石芽被土层埋藏,出露的石芽形体较大,长5~8m,宽2~4m,溶沟宽大,土层厚达3~5m。 4.5 溶洞 溶洞属地下岩溶地貌形态。原先发育于溶蚀基准面附近的水平洞穴,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被抬升到不同的高度。保护区境内的溶洞按分布高度划分,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⑴发育于现代河面附近的溶洞:以下深溪河西的滴水潭溶洞为代表。该洞位于沿深溪河公路西侧,因修公路时在洞口进行过爆破扩大,现洞口完全敞开。洞体由三迭系嘉陵江灰岩组成,洞顶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石钟乳,呈帷幕状、缨络状,表面含较多铁质及粘土物质而呈灰黄色;洞底除堆积着大小崩塌块外,还有一层黄泥堆积物,以粘土为主,当地农民取作烧砖瓦材料。洞高3~5m,宽度在10m以上,向洞内地势稍低,可见深潭一泓,积水透明,呈嫩绿色,水位稍高于深溪河面。最奇异的是,在公路东侧的深溪河河边,该洞地下水由公路下透出,在浑黄的河水中形成宽约2m,长达15m的清水带,泾渭分明,表明此洞在修公路前即与下深溪河相通。 ⑵高出现代河面以上250~300m的溶洞:在洞坪西南崖壁上的大洞、高桥河对岸的月亮洞、猪娘洞以及毛竹河、下深溪河东岸的谷坡溶洞群,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溶洞除少数现已成为地下河出口外,其余大都停止发育,而形成干洞,且洞口较大,进深很小,深度通常与洞高相当甚至小于洞高。洞内石钟乳石笋等受风化及重力崩壁作用,已处于破坏、衰亡阶段。这些溶洞形成于原先河面附近,相当于河流下切过程中短暂停顿阶段,河水的冲刷、陶洗与溶蚀作用形成了这些宽浅溶洞后,又因地壳抬升而急剧下切,溶洞脱离河面之后就失去了继续发展和串通的条件。 ⑶高于现代河面以上400~450m的溶洞:以管山、窝坑一带的群仙洞(笮背洞)和水屋坑洞为代表,洞内有流水、为地下河冲蚀溶液蚀而成。群仙洞(笮背洞)位于管山的厂屋坑,由下奥陶统的南津尖关灰岩组成,岩层倾向150°,倾角40°。沿层面发育多组节理,其中以走向235°的节理最为发育。群仙洞主洞即沿该组节理延伸,长300m,宽30~40m,高10~20m。主洞内西北高、东南低,底部顺层面发育成倾斜形的巷道,局部因顶板崩坍发育成厅堂,洞内石笋、石钟乳琳琅满目,争奇斗妍,西北侧因洞底较高,无数晶莹的石柱,耸立如林。东南侧洞底较低,沿洞壁可见有陡崖通往下层溶洞,从陡崖上俯视,见下层溶洞中石柱、石笋更多,内有瀑布和地下河,水声淙淙。主洞底部除大量堆积了石灰华及石笋之类外,还见有横过洞底的流水槽和大量卵石,卵石径5~10cm,大者20cm以上,小者1~2cm,石英砂岩及脉石英质,表面浸染成棕黄色,滚圆状,光洁如球,显然为地表河流潜入地下时带入的。洞内的石笋石乳形成各种栩栩如生、花团锦簇的形态,把门将军、送子观音、托塔天王、花果山、多宝塔等,而且洞内有洞,洞内有水,是保护区境内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溶洞,此洞开发前必须作进一步的勘查,加以保护。水屋坑洞在管山西南的廖家屋,洞口不溶蚀洼地的进水口,岩性及产状与群仙洞类似。洞口由大量的泥沙和崩坍岩块堆积成陡坡,离洞口约100m处为一横向延伸的大厅,底坡较为平缓,西北略高,东南稍低,长约150m,宽高大于50m,中有石笋拔起而立,形如巨钟,高4~5m,直径2m,大厅顶板为坍塌后出露的整块岩层面,上有石钟乳沿坍塌发育,盘旋如飞、舞凤,西侧洞底有石狮及其他形态的石笋蹲立。大厅东侧发育的石柱、石钟乳更多,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其中石象一尊,长鼻垂地,形象颇为逼真。 ⑷高于现代河面以上800~850m溶洞:这是古岩溶作用的残留形态,以神景洞为代表。神景洞发育于下寒武统白云质灰岩层中,属保护区内海拔最高的溶洞之一。该处岩层倾向南东,倾角12°,主洞沿走向100°节理发育,支洞沿160°节理发育。主洞向东延伸,洞体笔直,长达数千米,宽高10~30m,时宽时窄,高约2~15m。支洞窄而高,宽1~5m,高5~20m以上。神景洞规模很大,但因组成洞体的灰岩成份不纯,且层理较薄,节理又特别发育,故洞内堆积着大量崩坍岩块,遍地累累巨石,厚达2~5m。象单调,石钟乳、石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华堆积不多见,故洞内景柱更为稀少,仅洞顶沿岩层裂隙有一些小型钟乳、鹅管悬挂。另外,在距洞口800m附近的陡坡以上,可见一较大石笋,高达4m,径1m,为三支合并而成,耸立在洞底中央,尚属可观。洞内无水流,亦未见其他堆积物。洞口约1.6m,干洁,无塌积物。 地貌发育特征与类型5.1 地貌发育特征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纯为山区,地貌发育上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⑴岩性和地质构造对本区地貌发育的影响显著:地貌形态的分布与组合往往受不同的地质构造及岩层分布的控制,尤其是山脉和水系的展布,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硬软岩层的分布及主要构造线的排列分布情况,因此,从地貌形态类型的划分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地貌发育的构造成因差异和岩性差异。 ⑵本区新构造运动抬升强烈:大部分夷平面及河流裂点以上的宽谷尚保存完好,河床下切深度普遍达400m以上,故相对高度400m以下的河谷范围属于现代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为主要发育的地貌类型,而相对高度400m以上则为现代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影响所未及的范围。 ⑶本区流水地貌类型中,以深切峡谷最为普遍:它是河流在坚硬基岩地区急剧下切形成的,由于下切的阶段性,在横剖面上有时发育了谷中的套谷地形、纵剖面上则形成众多的河流裂点。在裂点以上及河流经弱岩地区以可以出现了一些宽谷,但这种宽谷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与盆地丘陵地区的宽谷不能同日而语。 ⑷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本区灰岩分布面积虽广,但因岩性及构造因素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加之高山气候条件的限制,因此,并未形成大面积的典型峰林、石林等正向岩溶形态,但却保存着许多较好的溶蚀剥夷面。其上多溶洼、漏斗等负向形态,故在地貌类型划分时可以不以岩溶地貌作为主要类型,而对局部的岩溶形态列为次级类型中加以反映。 5.2 地貌类型 依据形态成因分类原则,结合该地区地貌发育的总体特征,将该地区地貌先分为3级,再加以分类,共分为2大类、6种类型。 5.2.1 第一级 第一级按相对高度,分为谷地和山地(山原)两大类。前者相对高度小于400m,分布于境内各河流两岸,为现代河流直接作用的地带,地貌发育的外力因素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兼以河流堆积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及岩溶作用等因素。通常所见的为谷深坡陡的峡谷,局部因岩性软弱,发育成为宽谷。沿谷坡有时可在灰岩地区见到孤峰或峰林。后者相对高度大于400m,为沟谷水流、片状水流作用的地带,外力因素为流水、岩溶、坡地重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中、低山地及顶部平缓的山原面,山原面上保存着各种残余的古岩溶负地形、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和盆地等基岩出露处有时可见石芽发育。 5.2.2 第二级 第二级按形态标志,进一步将谷地分为宽谷、峡谷和不对称谷3种类型,主要划分依据为谷坡坡度;而将山地(山原)分为高中山(山原)、中山(山原)和低山(山原)3种类型,主要划分依据为海拔高度。 ⑴宽谷:两岸坡度均小于30°,通常发育于软弱岩层地区或支流裂点以上,谷地宽浅河岸开敞,河面及谷底的坡降均较小,故水流较为舒缓,谷底发育河漫滩或受河流后期下切形成较为宽平的河流阶地。如江坪河段、以及鄢家河、西河口、杨柳河、后三湾等支流的上游段。 ⑵峡谷:两岸坡度均大于30°,在坚硬岩层地区常发育为两坡直立的障谷,谷地深窄,河岸束狭,河面及谷底的坡降均较大,水流湍急,滩石林立,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如高桥河及其各主要支流,金家河北岸,失妻河两岸、江码至龙洞峡的江坪段,上、下深溪河及唐家河干流段及杨柳河、后三湾下游、毛竹河、回打坡以下的黄连河段等均属这一类型。 ⑶不对称谷:一岸坡度大于30°,一岸小于30°,其特点界于宽谷与峡谷之间,通常发育于单斜岩层地区,顺岩层走向发育,两岸因岩性差异或岩层倾向一岸,故一岸形成陡坡,一岸比较敞开。如药铺河段,北溪河干流段、龙池河、黄连河、水打溪等。 ⑷高中山 (山原):海拔高于1500m,组成境内最高的山原及分水岭山脊,其主体是1700~1900m的剥夷面,远离河谷,流水侵蚀以片流作用为主,故受切割破坏较弱,古地面或古岩溶形态形一般保持较好。如顶坪、金竹山、门坎岩、神景洞、土峰垭、六里荒、鹰子尖、四方岭、鸦雀坪、双尖子、壶瓶山、小黄连坪等。 ⑸中山 (山原):海拔900~1500m,组成境内大多数支流分水山岭,其主体包括900~1100m,1200~1500m两级剥夷面,距河流较近,或直接位于河流上游地带,沟谷切割较明显,在一些地表水流不发育的灰岩剥夷面上,古地形及古岩溶形态保存较好,形成起伏较为平缓的中山原,其余均被切割成山脊或山峰形式。如泉坪、荒坡(风箱坪)阳高山、大、小黄连棚、大、小金竹、上、下八峰山、桐木山、紫高山等处,均属这一类型。 ⑹低山(山原):海拔900m以下,与河流谷坡相接,多为河流上源及其支流上源的沟谷切割带或集水盆地带,坡地重力作用在地貌发育中起重要作用。除李坪、管山等地灰岩剥夷面形成低山原面外,大部分地区被现代沟谷切割得支离破碎,古地形面及古岩溶形态大都不能保存。 5.2.3 第三级 第三级为河谷和山地中若干典型的中小型地貌形态或地貌形态要素,其中主要为各种岩溶形态,如孤峰、峰林和峰丛、漏斗、溶洼地等,由于它们的平面投影面积较小,在1: 10万的地图上难以按正常比例绘出,故仅以形态示意的图例加以标出;由于这类地貌形态分散数量较多,故在地貌图上仅择要地标出一部分,有许多尚待进一步调查和补充。 自然环境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10°29′~110°59′ 和北纬29°50 ′~30°09 ′之间,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东山峰管理区及南北镇接壤,北与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省五峰县渔阳关镇、长乐坪镇、湾潭镇及鹤峰县五里坪乡毗邻。总面积66568hm2。 地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湘西北,在区域地质上位于杨子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黔对台褶带内。地层分布较全,主要有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和二迭纪的岩层出露,石灰岩、板岩和页岩为其主要成土母质。区内为云贵地洼湘西—黔东地穹之北缘,洞庭地洼之北隅,大巴穹东南角,其大地构造位置及性质,控制了区内地质、地貌的发展和演化。在晚元古代早期(距今约8亿年),保护区及附近地区被海水淹没,在晚元古代早期末,由于武陵运动的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发生褶皱,出露水面。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地层再次发生强烈的褶皱,又有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形成了一些背斜、向斜和断层,且地壳也在相对间歇性地不断抬升,而石门县的东部地区则相对下降,从而形成了壶瓶山的主体。 地貌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居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属中山山地地貌和河谷地貌。境内群峰起伏、层峦迭嶂、地势陡峭、沟壑纵横,且多数山峰单面峻脊,具有半阴坡、半阳坡的多方向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266座。海拔最低处石家河220m;壶瓶山主峰以海拔2098.7m的高度成为“湖南第一高峰”。相对高差1878.7m。 气候本区受太平洋暖流气候的影响,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全区年均气温9.2℃,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为-15℃,年平均日照1509.9h,年降水量1898.5mm,年均雪日42.2d,海拔1200m以上地带每年都会出现-10℃的低温及冰冻(雨淞、雾凇)。具有气温偏低、春迟冬早、盛夏不暑、隆冬严寒、雨量充沛、湿度较大的特点。 土壤壶瓶山大地构造属武陵山脉背斜的一部分。由于境内地貌复杂,有低山、中山直至高山之分,地形起伏较大,悬崖陡壁,具有显著的山地岩溶地貌特征,山体最高海拔2098.7m,相对高差大,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可分为6个土类,12个亚类,22个土属。据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壶瓶山土壤地带大致划分如下:海拔550m以下为红壤、红色石灰土、旱耕土和水稻土;550~800m地段,土壤发育程度低,地带性不明显;800~1500m为山地黄壤、黄色石灰土、旱耕土;1500~2000m为山地黄棕壤、黑色石灰土;2000m以上为山地草甸土。 水文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年径流量19亿m3, 最大落差达1329m。保护区内河谷深切,金家河、药铺河、北溪河、龙池河、黄连河、深溪河、上延河、相恋河等主要河流,分别汇入江坪河、平洞河和毛竹河后注入渫水,经澧水入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经检测,区内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区内有21处可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8850 kw,年发电量可达5000万度。 动物资源陆生脊椎动物壶瓶山陆生脊椎动物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1 物种多样性丰富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315种,隶属4纲28目82科。其中两栖纲2目8科25种;爬行纲3目9科47种;鸟纲15目39科179种;哺乳纲8目26科64种。 1.2 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脊椎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为主。在保护区内现已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中,东洋界种类有200种,古北界种类37种,广布种78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而在东洋界种类中,华中、华南、西南三区的共有种类最多,这与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一致。 1.3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类多 在保护区内现记录国家重点保护脊椎动物54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17.14%。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 (Aquila chrysaetos)、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 (Panthera pardus)、华南虎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共 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斑头鸺鹠 (Glaucidium cuculoides)、领角鸮 (Otus bakkamoena)、赤腹鹰 (Accipiter soloensis)、松雀鹰 (Accipiter virgatus gulari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a)、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猕猴(Macaca mulatta)、斑羚 (Naemorhedus goral)、苏门羚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49种。 1.4 经济动物资源丰富 保护区内还有221种陆生脊椎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占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70.16%。 水生脊椎动物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水生脊椎动物——鱼类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2.1 物种多样性丰富 壶瓶山鱼类资源丰富,现已记录30种,隶属5目12科。除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洄游性鱼类外,其它均为纯淡水鱼类。其中鲤形目物种数最多,占该保护区已记录鱼类的73.33%,其次为鲈形目鱼类,占16.67%。 2.2 鱼类区系属华东区江淮亚区 本区鱼类区系属华东区江淮亚区。保护区已记录的30种鱼类中,广布种有11种,其余19种仅分布于华东区和华南区的各水系。 2.3 垂直分布和数量优势种明显 数量优势种是尖头鱼岁(Phoxinus oxycephal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宽鳍鱲(Zacco platypus)、平舟前台口鳅(Pareformosania pingchowensis)、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e)、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等。鱼类垂直分布亦随其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变化而明显变化。 昆虫资源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十分丰富,现已记录4500余种,隶属24目、265科。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叉犀金龟(Allomyrina davidis)和双尾褐凤蝶(Bhutanitis mansfieldi)共2种,列入CITES附录的有双尾褐凤蝶1种。保护区的昆虫区系属东洋界,具有分布合理、成分复杂、种间共存稳定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已发表的新种39个,中国新纪录种11个,湖南省新纪录种81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史1981年 1月22日,石门县人民政府向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送交了《关于建立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字数有限更多请看参考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