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瑚山 |
释义 | 概述地理位置瑚山,又名虎山,位于博山城区西北十五公里域城镇辛庄、桃园两村以西,淄川区磁村镇张家峪村、牛纪奄村以东南,两区交界处。系青石山,属原山支脉。山呈南北走势。主坊突起,险峻挺拔,高603米。 六岭五峪四周分布六岭五峪。六岭为:北岭、大封山、小封山、平坦、梨峪山、西岭;五峪为:大椿峪、小椿峪、西峪、葫芦峪、张家峪。六岭上有大小山头十几座。山势磅礴,气势宏伟,方圆三十余平方公里。瑚山主峰距秦山、千佛山各180公里,三山呈鼎足之势。 上山之道分为南、北、中三路,皆崎岖蜿蜒,2000年重修后,中路较为好走。我们采取北路上坡比较平缓的路线。 景点介绍双方池从辛庄村西南岭循重修山径迤逦而上,约行三百米,即达山脊鞍口处,此处有“双方池”,全是在连片灰岩上开凿而成。池东是古戏台,料石干砌高两米的台基犹在。南临百米峭坡,北面是可容三、五千人的坦荡山脊,俗呼“古戏场”。 南天门从此向北,经过狭窄如线的“龙王脖”、“观景台”,再登上18段计100条石阶组成的“天梯”,便到达危岩耸立的“南天门”。这里是登顶揽胜的唯一通道。南天门外西侧,是独居崖际的“山神堂”,现已残破。 玉皇宝殿南天门内正北面是“玉皇宝殿”,殿后建有“佛爷塔”(又名石塔)。玉皇宝殿,佛爷塔建于何年代己无考,推测可能为唐、宋两代所建。玉皇宝殿整个建筑全用雕琢灰岩砌成,石门、石窗、石柱、石椽、石拱券的殿顶,具有石结构建筑之美,现完好无损,并整修一新。佛爷塔相传高达十六层,塔基方圆二十四米,现仅残留塔座一层,塔基系巨石细琢而成,上为青砖结构塔身,砌拱卷为室。 石钟亭南天门内东侧是“石钟亭”,由八根长三点二米,宽窄均为四十厘米的精雕石柱,剔槽穿装成钟亭骨架,再用不同规格的琢光石料叠砌做顶,整个建筑不见砖、木、灰、铁,尽显雕凿穿装技艺之妙,方重沉雄。古钟已失,现挂大钟,系2000年桃月重铸,口径1米,高1米,重800斤。 “瑚山四至”石刻山巅建筑群间均可见到碑碣、石刻,由于保护不善,大部颓毁坏。有的掀滚壑间,有的狼籍山坡。原有宋、元、明、清历代所立碑碣二十余座,现能见到仅十几座。其中“瑚山四至”碑系光绪廿年四月初三日淄川知县黄华所立。又称“封禁碑记”。此碑高一百七十厘米,宽六十五厘米,厚三十五厘米。正面是“封禁告示”,反面上半部记载着瑚山四至界限:“东至大安小道、西至三岔峪口、南至分水岭、北至迪子峪口”。现存最早碑碣是大元至治二年季夏中旬所立重修碑,此碑已残断,现砌在佛爷塔的塔基左侧,风化雨蚀,字迹不清,只能看出“……余里有峰名曰瑚山□□祠后有石塔”字样。还有“永垂不朽”、“万古流芳”碑皆为重修碑碣,都已残破。 龙虎洞瑚山的岭、壑、坡、崖之处,多有幽洞、阔厅、佳穴。仅洞而言,若显秀藏奇的“下龙王洞”,祈雨求丰的“上龙王洞”,险怪无底的“老洞”,终年不涸、清洌见底的“水洞”;人不可入而能传音的“朝阳洞”、“聚霞洞”;垂直而底深莫测的“虎屁股洞”;一处点火四处冒烟的“串通洞”;最为稼奇的是类似动物厅的“石屋洞”,又称“龙虎洞”。“龙虎洞”位于瑚山东侧半山腰的葫芦峪内。洞在松柏倒挂灌木斜生的十米悬崖之下,长三十八米、宽十五米、高八米。开阔明亮,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洞内有两大奇观,一曰“老虎推磨”,居洞之左。只见在巨大磨状石笋之后,探出一只斑斓猛虑,形似推磨,煞是逼真。二曰“苍龙守水”,居洞之右,平视只见一条巨大的苍龙,从岩石中腾空跃出。龙身下是由几根石笋支擎着,十分惋惜的是,那目鼓角跷,顺卷嘴张,牙锐舌尖的龙头,已被损毁,失去原貌。瑚山东南麓涧中尚有清凉寺,新建庙宇,规模初具。又有黄草坡、五大山峪的天然景观。山前山后,翠柏成荫,枫树遍野,数十余里,郁郁苍苍,不凡胜状。 植被资源瑚山植被资源丰富,野生植物有4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近200种。以侧柏、枫树为主,还有柞树、黄连、黄栌、毛梾、壳橝等。山内盛产中草药,有柴胡、黄琴、远志、桔梗、穿山龙、何首乌、金银花等。山顶及山腰已大部绿化。 历史地位根据有关史志资料记载,瑚山和古地名“徐关”有密切的联系。春秋时齐都临淄通往鲁、晋、卫、宋之通道有二:即东有弇中马陉、邱舆处其要冲;西有长峪道,徐关是其要冲。西长峪道南以青石关,北以徐关为咽喉之地。其通道贯越齐长城岭、孝妇河,沿原山、瑚山之左而西折。徐关遗址推测在瑚山下的徐雅村一带。前几年在其间曾出土过古建筑遗址、古墓葬、古兵刃一部分,由此可见瑚山具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