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忽思慧
释义

中文名:忽思慧

别名:和斯辉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营养学家

代表作品:《饮膳正要》

人物简介

忽思慧,一译和斯辉,生卒时间不详。蒙古族(一说为回回人)。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被选充饮膳太医一职,至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编撰成《饮膳正要》一书。由于有关史料缺乏,该书成为考其生平的主要依据。从该书“虞集序”可知,忽思慧尝为赵国公常普兰奚下属,且两人关系密切。据《新元史·常齩住传》,常普兰奚于延祐二年(1315)加金紫光禄大夫、徽政院使,掌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很可能即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元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饮膳正要》成书之后,专门进呈中宫供览,受命担任该书刊刻、校正者又多为与中宫关系密切之人,如拜住为中政院使,张金界奴为内宰、隆祥总管等,且“虞集序”中专有褒颂“圣后”之语,故忽思慧当时应在中宫供职,以膳医身份侍奉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饮膳太医之职侍奉皇太后与皇后。

历代帝王往往都很注重自身的医药养生,食疗亦为所重。至元代,蒙古统治集团性喜豪宴,食医与食官尤为偏重。自成吉思汗时就有食医之设。元世祖忽必烈对饮食卫生尤为重视,他“食饮必稽于本草”,设置有执掌饮膳的太医四人,负责宫廷的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且每日须将“所职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历,以验后效”,有较为严明的规章制度,这对于总结食疗经验是十分有利的。出生印度的铁哥,为忽必烈掌饔膳汤药,深得信赖,元世祖尝谓其曰:“今卿典朕膳,凡饮食汤药,宜先尝之”(《元史·铁哥传》)。铁哥即为当时的饮膳太医之一。元初名医许国祯之母韩氏,亦曾以食医身份侍奉元世祖之母庄圣太后。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的发展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外各民族医学的交融,一是医药学术的争鸣与创新,这不仅促进了食疗学的发展,也为食疗经验的继承与总结提供了特色各异的丰富资料。忽思慧长期担任元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廷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实践与研究,得以有机会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进用的奇珍异馔、汤膏煎造的技艺与经验加以及时整理总结,他自称,《饮膳正要》一书就包括了元世祖时“尚医之论著”(《饮膳正要·虞集序》)。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这些都构成了《饮膳正要》一书的丰富内容。

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是一部珍贵的元代宫廷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全书三卷,约三万一千二百余字。内容大略可分为如下三部分:一是养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疗基础理论;一是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的宫廷饮食谱153 种与药膳方61 种,以及所谓神仙服饵方法24 则;一为食物本草,计米谷、兽、鱼、果、菜、料物等共230 余种,并附本草图谱168 幅。全书另有21 幅精美插图,为古代线描版画。该书的编撰工作曾得到集贤大学士、赵国公常普兰奚的直接支持。书成后,于同年刊行,惜元刻本久已失传,今存有明经厂刊本及近现代影印的几种刊本。

忽思慧继承了前代食、养、医结合的悠久传统与食疗、养生的丰富经验,尤其重视与承袭了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有关学术理论与见解。他着重论述了有病先以食养、不愈再取药疗,及“保养之道,莫若守中”等食疗理论,强调了食疗在医药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书中选录的每一种药物与食谱、药膳方,都十分重视和讲究其养生和医疗作用,因此书中所载食品大多是具有补益与治疗作用的保健食品。他比较重视“以脏补脏”的食疗理论,并在其食疗方中充分加以运用,如以羊、鹿、猪肾治疗肾虚等等。除食疗方外,忽思慧还注意汲取前代养生学各方面的丰富成果,如在卷一“养生避忌”节中收集了前代养生箴言近60 则,其中既有与饮食有关的如“凡热食有汗,勿当风”、“夜不可多食”等,也有如“节嗜欲、戒喜怒”、“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等其他方面的养生经验,大多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神仙服饵、气功导引方面的内容,更反映了传统养生学的特色。书中所引用的前代有关养生的著述有《道书·八帝经》(1 条)、《抱朴子》(8 条)、《列仙子》(2 条)、《神仙传》(4 条)、《修真秘旨》(2 条)、《孙真人枕中记》(1 条)、《东华真人煮石经》(1 条)等多种。

在中国食疗史上,较为全面地论述食疗理论与应用的,忽思慧可谓第一人。我国食疗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唐宋时期形成一个高峰,出现了不少食疗专书,而“千金”两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唐宋时的大型综合性医书中也收载了很多食疗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专书与内容大多以食疗本草或食疗方剂的形式出现,形式与内容均较单薄,食疗理论的阐述也较零散。而忽思慧在食疗应用范围、食品性味与营养价值、饮食保健、饮食治疗、饮食卫生与宜忌、食物中毒及解救、食物烹调等各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均有论述,并且较前代有不少新的发展,内容涉及到了现代营养卫生学的各主要方面。尤其重视妇幼保健,除继承了前代胎教学说外,对“妊娠食忌”、“乳母食忌”等均列有专节论述。他新增补了不少不见于前代文献的药膳方。对饮食卫生,他也很重视,反复予以论述。如主张不食不洁或变质之物,防止病从口入;又如“烂煮面,软煮肉,少饮酒,独自宿”的主张,对于当时的饮食习惯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饮食卫生措施。忽思慧还在医学中首先使用了“食物中毒”这一术语,并列举了许多有效的解救食物中毒的方法,有的沿用至今。

历史评价

忽思慧的成就在我国食疗史与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他编撰的《饮膳正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史料价值,值得我们重视与深入研究。

忽思慧,也译和斯辉,生卒年月不详,元代回回,约为13、14世纪间人。

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在我国食疗史以至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赵国公常普兰奚任徽政院使,掌管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约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

忽思慧长期担任宫庭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神情况下,他编撰成了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忽思慧撰《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分为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目撰。卷二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此书著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20年],元朝文宗皇看了后随之批示:“命中院使臣拜任刻绎而广传之。兹举也,益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厚岂有加于此者哉?"翻开中国饮食营养和药膳学的历史,必然要把《钦膳正要》摆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忽思慧亦有泽作和斯辉者。忽思慧是当时朝廷四个饮膳太医之一,《饮膳正要》这部著作是以他为主的集体创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