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杜楼村
释义

一.后杜楼村概况

1.村名沿革:

据传唐代诗圣杜甫在青少年时期,曾在覆舟山下陆浑庄以土筑楼居住,卒后四十年迁葬村南。沧桑巨变,该庄不复存在。明朝初期,马、刘二姓相继迁入此地,形成新的村落。因位于杜甫墓北,故称后土楼村,解放后于1950年改名为后杜楼村。

2.基本情况:

后杜楼村地处邙山之一段,覆舟山以南,洛河之滨,村北陇海铁路贯穿东西,南临310国道和前杜楼村相连,村东高速引线擦肩而过,是交通便利,文化遗产颇丰之宝地。村域面积约1750余亩,村庄占地面积约150余亩,耕地面积1400多亩(其中林地面积200亩),工业区域面积约200亩左右。全村有八个村民小组,480余户,1978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方针指导下,村老支部书记刘光森,老村长马根通、马稳亮带领全村村民昼夜奋战,清障、划方、小块并大块,口号是:“地成方,树成行,机井打在地头上。”全村打机井30余眼,引水上山,建大塘2个,扩大水浇地面积。使小麦亩产由解放初期的150公斤左右增产到400余公斤。七六年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改变了历史以来“担水村外头,吃水贵似油”的不便之苦。是全县第一个全村用上自来水的自然村。八十年代全村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各街安上了路灯,改变了村容村貌,荣获“洛阳市文明村”之称号。九十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以刘光森为首的村两委带领村民兴建村办工业,陆续建起了机砖厂、造纸厂、布鞋厂、胶鞋厂、走向了以工兴村之路。年产值达到一千八百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多元。随着村工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又大力兴办村公益事业,使村民在生活上得到了实惠,全村每人每年免费供应生活煤球300斤,春节每人发放豆腐、肉、鞭炮、油盐酱醋等春节所需物品。村民不花一分钱就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在深化改革这十年中前几年我村办工业出现了新高潮。年产值高达二千多万元。是全县二十强村之一。97年-99年三年之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冲击,我村经济急剧下滑。回落低谷。

在2000年-200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时期,我村现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宏军带领村两委成员,抓住机遇,率先对村集体企业进行改制,由集体转为个体,处理集体企业财产,出租企业厂房,以建园摸具有限公司为龙头陆续引进金恒印刷有限公司、今业型材有限公司、天宇公司、金豹鞋厂、鞋揎厂、路宝鞋厂、乔泰土料厂等十多个民营企业。使村经济有了新的转机,复活了村经济收入。连续五年还清社员集资款一百八十多万元,还基金会借款五十多万元。村东西大道在原来硬化基础上南北延长2500多米。村南二马路整修硬化:西至村西大道,东至高速引线,全长700米。全村大街小巷各个街道都已整修硬化。全长2000米之多,纵横交错,实现了户户通上了水泥路。

二.经济产业

1.农业发展

全村耕地面积1400多亩,井旱地分别为70%和30%,人均水浇地0.4亩,旱山地人均0.3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红薯,种植面积占80%,花生、芝麻、油菜等种植面积占10%,林业其他作物面积占10%。解放前大多数土地及好地在少数人(地主)手里。大部分村民只种植一些薄、旱地,坡坟地。生活上少吃缺穿,无法维持,经济收入更是无从谈起,部分人逃荒在外,乞讨要饭。解放后,土地改革,分田到户,生活上有所改善,经济上仍然比较困难,五十年代中期互助组转为合作社,土地转为集体种植。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又回到低谷。七十年代国家拨乱反正,重视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逐步提高。八十年代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有了发展,群众得到实惠,衣食住行有了保障。

2.农业生产:采用科学种田,精种细管,合理使用肥料,改良土壤,在九十年代小麦每亩400多公斤,玉米300多公斤的基础上增产到现在夏秋每亩双千斤。

3.养殖业:村过去零养、散养到现在的专业养殖户,我村现在专业养殖户达到三十多户,猪3000余头,年纯收入达100余万元,鸡10000余只,年纯收入达60余万元,羊300余只,年纯收入5万元。

4.企业经济发展:1968年全村仅有一个手制砖瓦窑。到七十年代村两委注重人才,推荐选拔村内有事业心爱动脑筋,钻研技术的能人强人,自己研制砖机,自建烟囱轮窑,建起了我县最早的村办机制砖厂。从此使我村走出困境,改变我村经济落后面貌。我村尝到集体企业甜头后,相继又办起了造纸厂、布鞋厂、胶鞋厂等集体企业。村集体固定资产由原来的15万元猛增到1500多万元,年产值由原来的5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利润由原来的几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人均收入由几十元增加到1500多元,全村八百多劳动力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使我村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村。

5.村交通运输业:

随着集体企业的发展,我村交通运输业发展更为突出,原村仅有一台40型拖拉机,逐步发展到解放牌汽车,由村组胶马车发展到大中型拖拉机,八十年代中后期,私人交通运输业更是突飞猛进,架子车运输相继发展到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奔马中型汽车、大型货车及客车运输。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村民出入行走非常方便,交通运输工具从全村几辆自行车发展到现在的摩托车、电动车500多辆、大型运输车10辆、大型客车2辆、农用柴油车12辆、私家面包、小轿车15辆,真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服务业:随着社会进展,商业服务业逐渐由小到大相继发展,七十年代一个代销点,现在发展到6个(其中2个小超市),宽和、振国超市拥有资产15多万元。集体卫生室1个,私人诊所1个,面粉加工房2个,弹压花房1个,门业电气焊加工2个,汽车维修1个,车床加工2个,废铁回收2个,饭店5个,网吧1家,建筑队4个,豆腐加工坊1个,还有三户在县城经商,颇具规模。

三.社会事业

1.学校变革:

解放前,后杜楼村仅有一所私塾,学生20多人。建国初期,前杜楼、后杜楼、潘屯三村和建一所小学,校址在一古庙里(俗称天爷庙),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舍虽几经修建,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1968年,由于校舍严重不足,学校只好把小学生分散到校外的民房,祠堂里去上课,条件很差。1971年在两委的带领下,群众集资盖起了土木结构的24间教室和14间教师住室,1972年后杜楼村全部师生搬至新校舍学习、工作,自此学校正式命名为后杜楼小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杜楼村党支部、村委会于1992年8月,发动群众集资,兴建教学楼、教师单元式宿舍楼两座,各种教学设施、仪器全部装备一新,配套齐全,成为全城关镇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一直至今。

2.学校建设

1971年,在当时教学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党支部书记马安东带领群众兑椽、兑檩、兑砖瓦,集资建起了土木结构的教室和教师住室,1972年新校舍起用,后杜楼小学应运而生。1989年后杜楼村党支部、村委会又发动群众,多渠道筹措40余万元资金兴建标准化学校,第一期工程1990年春动工,11月底竣工,建起了可容纳12个教学班和3个教师休息室的三层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达1070平方米;第二期工程1992年3月动工,同年8月竣工,建单元式教师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在兴建教、宿两楼期间,学校拆除旧房,新建校门、围墙、厕所、花池、花坛,室内全部安装了电棒、电扇,为教师住房配备了桌、椅、书柜、床头、床板,学校内部的仪器、图书等教学设备全部装备一新,配备齐全。这次建校,该村干部踊跃捐献5万余元,出义务2000余人,为后杜楼小学的标准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绩。

3教学质量:

在两委的正确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后杜楼村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历年来教学成绩居全镇前列。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已获得“洛阳市规范化学校”、“偃师市明星学校”、“偃师市名校”、“偃师市文明学校”、“偃师市绿色校园”、“偃师市卫生先进单位”、“偃师市电教先进单位”、“普九先进单位”、“城关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城关镇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城关镇政府及中心校的表彰,为我村及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四.人民生活

1.村民居住变革:解放前村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居住更为困难,全村清一色的茅草房、土坯房。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小楼房,个别村民盖起了华丽、明亮、舒适的高级别墅。全村人均建房面积已超过50平方。村域居住建房面积由原来的90余亩到现在已扩建到150余亩。

2.村电网设施改造:五十年代传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1963年初在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刘秋垂领导下,我村安装了第一台50万千瓦变压器,群众照明用上了电灯。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用电需求多次进行了电网改造,现在我村工业变压器4台,农业变压器2台,总计800万千瓦。现代化配电房4座。全村拥有彩电1000余部,电冰箱(柜)300余台,洗衣机500余台,现代化空调150台,电脑达100余台,家厨用电200户之多。特别近十年进行两次农网改造,村集体经济投资10万多元,国家支助投资几十万元,线路给予更新,变压器、配电盘调整增容,使村民在生活和各个方面用电有了保障。

3.新农村建设:2006年至今我村投资几十万元,二十多户建起了沼气池。村成立了老年协会、图书室、文化娱乐中心、健身场所两处,安装了健身器材,春节演大戏三天,每月两场电影,丰富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了人们身体健康及政治思想素质。

4.村医疗卫生:解放前,我村缺医少药,村民经济落后,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老人寿命短,儿童成活率低。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1970年建起了卫生室,当时医生刘建业、司药马群英后实行合作医疗。1973年盖起了村集体卫生所,面积0.35亩,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采取中西医结合,自己种植中药材,医生增添刘光永、马书林、任润莲、刘素环,老中医马新治。增加合作医疗比例。九十年代村卫生室转给个体承包,2007年根据国家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转入了新农合。2008年底村又投资数万元又盖起了新卫生所,报销比例提升为45%,医生智宏涛、马聪霞内设病床四张,使村民无病早防,小病治疗不出村,转诊有报销,儿童防疫免费等多种便民措施。

五.名胜古迹

现存村南侧有唐代诗圣杜甫墓,村北有晋朝大将政治家杜甫先祖杜预墓。村东半里之外有白鹿院遗址,村西北有庄严寺遗址,据说该寺系嵩山少林寺一分寺。寺院主持丁师傅是少林寺委派而来,当时寺院内香火缭绕钟声响彻内外。丁师傅的轻功,世人叫绝,留下了很多功夫传说。

村原有马家宗祠,刘家宗祠,王家牌坊,火神庙,戏舞楼现已不存在。

六.社火、戏曲、古庙会烟火及排鼓社

后杜楼村历史悠久,明、清民初有火神社,白衣社延续至解放初。我村烟火更为有名,石磙大花相传四方。烟火配法大师刘新徳遗传下来烟花配法至今尚存。上世纪三十年代村里成立高跷曲剧文艺组织,主要艺人有马来、马金水等。四十年代成立了“少陵曲剧团”艺人有王守法、马应、刘全有、刘忠海、马绍宾、马长海,王吞等人。每逢古庙会、春节为群众演出,反响颇佳,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得到了好评。解放后,腰鼓队,旱船,民间文艺团体也经常活动,在七十年代,我村爱好文化艺术的党支部书记刘光森又成立了后杜楼文艺宣传队,排演现代戏曲,教育我村群众。最近两年,由退休人员马校森为首组建了后杜楼排鼓社,每逢节日及村民办喜事前去庆贺,为各企业单位开张助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