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大堂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
释义 | 后大堂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赣榆县赣马镇赣马中学院内和赣马中心小学北侧,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在今赣马中学教学楼下,因此处曾是赣榆县古代县衙的后大堂而得名。经考证,后大堂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是一处“文化堆积较厚,遗迹现象复杂、出土文物丰富、文化序列较重的不可多得的史前遗址。” 发掘概况初次发掘遗址文化层厚 6.5米,有一座城墙痕迹,其时代可分为两期,早期为汉代城墙,夯土筑成,夯层明显,夯窝清晰;晚期为在汉代墙基上的再次加筑,一直沿用至近代。城墙下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堆积厚约2米,遗物有3层。上层有汉代绳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罐、盆等残片,中层有西周时期夹砂绳纹褐陶片、鬲足等,底层有夹砂陶鬼脸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鬶片、泥质黑陶竹节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以及挂红衣泥质红陶片,为典型的龙山文化遗迹。 1997年7月,赣榆县文化局考古人员对位于赣马中学院内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大堂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鬼脸式鼎足、竹节型豆柄、挂红衣陶片鬲足、绳纹板瓦和筒瓦等重要文物,并出土一完整的黑陶罐。这一发现,在江苏考古史上尚为首次。 2000年6月,曾再次发掘,清理出明清时期房址1座,唐代灰坑1个,汉代灰坑1个,龙山文化时期房址4座,灰坑9个,出土了大量遗物,有唐、宋、明、清时期的瓷器残片,有汉代砖、瓦、盆、罐等器物的残片,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残片和刀、锛、箭镞等残器。这次发掘,是因赣马中学在遗址基础上兴建教学楼而进行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文物不但丰富而且十分重要,是研究赣榆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重要依据。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遗存,为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4000年。龙山文化的代表特色为黑陶制品,出土文物中磨光黑陶数量多、质量精,能烧出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所以也称作“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和少量的铜器,说明这一时期的先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捕鱼,已会蓄养牲畜,冶铜技术开始出现。技术上的进步还表现在建筑上,出现了长方形的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的,是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的开端。表明人类已由洞居、穴居走上地面,筑屋而居。从社会形态看,已由母系社会逐步进入父系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 同代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在赣榆境内有多处发现,除赣马镇赣马中学院内的后大堂遗址外,尚有位于城头镇青墩庙村北的青墩庙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87年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头镇盐仓城村西的庙台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盐仓城遗址保护范围);位于海头镇马台村东北的大台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城头镇苏青墩村北的苏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城头镇大河东村北的大河东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现状1987年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后大堂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