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三奇 |
释义 | 侯三奇,辽宁省析木城人,皇清恩荫奉政大夫,是入辽宁侯氏始祖侯安的第七代后人。侯氏家族之所以享受皇恩,除了侯家精忠报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为太祖努尔哈赤的皇宫烧制琉璃瓦。 皇清恩荫奉政大夫《清史稿》载:“黄瓦厂,五品官一人,侯姓世袭。” 从海城市向东南不到20公里便是皇瓦窑沟,这里没有几户人家,很难想象,当年建造一宫三陵的琉璃瓦就是在这里烧制的。如今,村民的院墙、茅厕、猪圈上随处可见皇瓦窑烧制的各式建筑构件残品,在地头,同样堆着一些瓦片,都是农民在种地时挖出来的。 记者看到一块没有上釉的瓦片,上面一条龙惟妙惟肖。一片瓦上写有“永陵四碑亭”字样,下边刻有花纹,海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是给永陵四碑亭烧制的,可能是残次品才扔掉了。记者还看到“昭陵角楼”、“清宁宫”、“大清门”、“永陵”等带有文字标志的琉璃构件,虽然字迹潦草,歪歪扭扭,但正是这些出自窑工之手的宝贵文字,无可争议地证明了沈阳故宫、关外“三陵”及至努尔哈赤最早的“金銮殿”——辽阳八角殿等清代关外的皇室建筑,其使用的琉璃建材均来自这里。 据介绍,2002年4月,有关方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专题调查和试掘,后来出于保护目的回填了,如今皇瓦窑遗址已经被耕地覆盖,除了一块黑灰外,找不到别的痕迹。海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有五座官窑,周围还有一百多座小窑,占地15.7平方公里。 皇瓦窑最早见于典籍的是在《清史稿·盛京五部·工部》中:黄瓦厂,五品官一人,侯姓世袭。又据《海城县志》记载:城(指海城)东南三十五里,在岩山山麓有黄瓦窑制黄绿琉璃瓦,清时工部派五品官监制,以备陵寝宫殿之用。 侯振举辽阳献琉璃努尔哈赤:“析木城送来的绿釉子碗、盆、大瓶子……才是真正的宝贝” 侯维云住在析木镇上,自家的房子孤零零地立在一片荒草地前。侯维云今年54岁,是侯振举的第15世孙。提起祖宗的往事,侯维云脸上写满自豪。侯维云只是从爷爷和父亲那里听说过一些片断,更多是通过一些史料记载了解到的。 侯家因献瓷器、修宫殿陵寝有功,14代世袭五品官,管理皇瓦窑。侯维云记得从小就居住在皇瓦窑的侯家大院内,那大宅院是侯振举被封官后盖的。那时候大院特别风光,侯家大院被皇上特封,专供皇帝使用的琉璃瓦,可以在侯家大院屋顶铺上半坡。大院前的黄土道被称作“皇道”,有上马石和下马石。文武百官,凡是进窑时,走到下马石前都得下马,出窑时,走到上马石处才能上马。 侯维云说,侯振举是山西省介休县人,明朝末年其先辈迁至东北,世居海城析木,入了努尔哈赤的汉旗。明末清初,侯振举在缸窑岭村兴建侯家窑,烧制绿釉碗。明代天启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部队占领沈阳和辽阳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政权,由新宾迁都于辽阳,在辽阳建东京城。为表示忠心,侯振举特意精心烧制一批绿釉碗、罐,专程去辽阳敬献。努尔哈赤一见琉璃制品,喜出望外说:“析木城送来的绿釉子碗、盆、大瓶子,是对国家有用之事,金银算什么,天冷不能穿,饥饿不能食,匠人造物,才是真正宝贝。”随即授予侯振举守备职,赏银20两。同年十二月侯家又敬献了绿釉瓦、盆等1300余件。 1622年,缸窑岭琉璃窑被努尔哈赤封为“御窑”。由此,侯振举的民窑便更名为皇瓦窑,成了御用官窑。随后,沈阳故宫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也均由此烧制。除故宫外,福陵(沈阳的东陵)、昭陵(沈阳的北陵)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所用的琉璃瓦等材料也均由皇瓦窑提供。 揭秘《侯家宗谱》《侯家宗谱》能证明的…… “圣谕”载:“乾隆下旨编写侯家家谱” 侯维云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世代相传的《侯家宗谱》,这册宗谱是木版印刷的,书页为宣纸,首页上有4个大字:皇恩永固。左侧是“世泽荫长”4个小字。有文物工作者曾提出买下这本宗谱,侯维云说什么也没有答应。可以看出,这本宗谱是乾隆九年皇帝下圣旨给侯家编写的,距今已有261年的历史。家谱约有百余页,有三分之一已被记录上了文字。乾隆九年编写时,收录了侯家家族七世的族谱。同治三年,宗谱进行了第一次续修。 据《侯家宗谱》记载,侯家家族世袭黄瓦窑五品管理官十二世十七任,时间之久实属罕见。侯维云记得爷爷是五品官,是世袭的,“我小的时候家里还有顶戴花翎。” 皇帝为何要下旨为侯家编家谱呢?根据家谱中“圣谕”的记载,当年是乾隆皇帝下旨为侯三奇编写家谱的。侯三奇是其始祖侯安的第七代后人,当时为“恩荫奉政大夫”。侯家家族之所以享受皇恩,除了侯家精忠报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为太祖努尔哈赤的皇宫烧制琉璃瓦。 有观点认为侯振举是沈阳故宫的建造者之一,大概是出于宗谱中记载的以下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兴师吊伐以得辽阳,即建都东京,于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龙砖彩瓦,即命余曾祖振举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总之职。后于天命九年间迁至沈阳,复创作宫殿龙楼凤阙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赐予壮丁六百余名以应运夫差役驱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报效,大工于是乎兴。选择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报效……” 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侯振举只是“烧制琉璃瓦的管窑人”,而不是沈阳故宫的“工程师”。因为侯振举是从海城迁至沈阳的,根据《海城县志》其卷2《民族》中有这样的记载:“侯家,原籍山西明福县,后徙本境。清初隶汉军旗,世袭盛京五品官,监制黄瓦,族繁户众,世居城东南析木城。”该县志又在《重修缸窑岭伯灵庙碑记并序》中说:“清初修理陵寝宫殿,需用龙砖彩瓦,因赏侯振举盛京工部五品官……” 这些文字记载,既不能确凿证明就是侯振举设计建造了沈阳故宫,但也不能断然否认这种可能性。通过《侯家宗谱》揭开沈阳故宫设计建造者之谜的努力至此又是无果。 这个谜,看来还要继续下去。 侯氏家族的遗憾能不能证明先祖的功绩,已经不是侯家族人现在最关注的问题了,祖宗的手艺失传了,这才是他们最大的遗憾。 侯家烧制的琉璃瓦经久耐用,而一般工艺烧制出来的瓦几年后就崩瓷,沈阳故宫以及永陵、福陵、昭陵使用的琉璃瓦历经百年仍颜色如初,可见这个配方的神奇作用。而如今,制成优质琉璃瓦起关键作用的红绿釉子配方已经失传。据侯维云说,他母亲在“文革”时期把配方烧掉了,当时侯维云只有9岁,他还记得父亲是皇瓦窑最后一任窑主。 跟中国很多祖传秘技一样,侯家烧制琉璃瓦的秘方也只有一人掌握,而且传男不传女。配制时都是把这个人关在屋子里,别人不准进去,等到人出来的时候直接拿出来的就是配完的料了。现在,侯维云对于配方的记忆只有从父亲那里听过的有铅有铜有白土子等,再有别的什么配料就不知道了。 因为祖上跟沈阳故宫的关系,侯维云多次怀着一种很亲切的心情去参观沈阳故宫。侯维云说,在侯家家谱中,记载着沈阳故宫大政殿的建造全部由侯家一手完成,包括烧制的琉璃瓦和建筑工人,全部出自侯家。那时,把这些建筑构件由马车、牛车运到沈阳,需要七天七夜的行程。对自家手艺的熟悉,让侯维云一眼就可以看出大政殿的哪片瓦是原装的,哪片瓦是后来修缮补上去的。 为了找到制成优质琉璃瓦起关键作用的红绿釉子配方,上世纪80年代后,有一些考古人员多次来到皇瓦窑,对当时烧制的琉璃瓦进行化验研究,但都以失败告终。目前,海城地区仍有一些制造琉璃瓦的厂家,虽然刚刚做成时,红绿釉分明,颜色也很鲜艳,但几年后,便出现掉色现象。 考古人员遗憾地说,琉璃瓦秘方如果能找到,不仅在考古上有重大意义,也将产生一定经济效益。 (首席记者关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