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侯家镇
释义

侯家镇位于文登市南部,濒临黄海,镇政府驻侯家村。2003年镇村工业完成产值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7.3亿元,财政收入18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9元,比上年增长317元。镇办企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制鞋、农药、建筑、电子、水产品养殖加工、原盐生产、特种养殖等行业,形成液压油缸、水貂养殖等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特种动物水貂养殖基地成为国家级生产基地,年产貂皮80万张。

沿革

今侯家镇境域,清末属甘泉都六里、九里。1930年属第四区4个乡镇,始有侯家镇。1941年12月起,属文登(东)县柘杨区、侯家区。1946年11月,属侯家区和汤村区。1956年,合县后属侯家区。1958年8月,属火箭公社。1959年1月,改称侯家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改为侯家镇。

旅游资源

侯家镇地处丘陵,地势东北部、北部高,西部、南部较平,东北为柘杨山脉环抱,主峰海拔149.8米,东南与西南为平原、滩涂。柘杨山为境内最高峰,旧时山上有古寺、龙母庙和龙母墓。1941年,日军侵入文登时被拆毁。

柘杨山寺庙

据《文登县志》载,柘杨山寺庙建于北宋显德六年(959年),有铜钟石塔一座。原系吴越国银青光禄大夫所修。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达鲁花赤(官职名称,相当于县令)重修,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五年(1825年)、咸丰八年(1858年)相继重修。

龙母庙和龙母坟

古时山下有一李姓妻子到河中汲水,感而有孕。三年不产,忽然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生下一胎竟无人形。后每夜有一蟒蛇攀梁来吮乳汁。李妻诧异,对丈夫如实以告。丈夫候蟒蛇复来时,飞刃击断尾部,蟒蛇腾跃而去。后其妻死,葬于山下。一日,云雾遮天蔽日,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晴天后,发现李妻之坟已移至山顶,土高数尺,人们以为李神龙迁葬,特建祠祀之。每逢旱涝祈求风调雨顺,多有应验。滨海商船渔舟偶遭风涛,虔心默祷,莫不化险为夷,帆樯顺利通航。神龙抵御灾患,赐福降康,乡民感恩戴德。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三月十二日,文登知县欧文向山东巡抚上书,转请对文登柘阳山神龙加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二十五日,道光帝封神龙“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入国家祀典。民间为纪念神龙,定农历六月八日为李龙爷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二日为柘阳山庙会。届时人们都要蒸饽饽赶庙会祭祀龙母。今龙母坟尚在,其它建筑已不存。

据传,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神龙在宋村昌山出现。人们又在昌山重起庙宇祭祀李龙爷和龙母,昌山遂改名“回龙山”。昌山李龙爷和龙母庙宇造型别致,气势宏伟,分前、中、后三层,庙舍近百亩,南面为朱漆大门,前为协天大帝,进门是哼哈二将。中层为佛爷大殿,释迦牟尼居正殿,两旁侍陪的全是多臂塑像,西有四海龙王,李龙爷和龙母的庙。三层为元始天尊,建筑雄伟巍峨,塑技超群,并有书法、篆刻。庙前银杏树矗立高耸,古今名刹,颇具盛名。庙田五百九十九亩半,后继承张家埠、董家店、红觉寺、崂峙四处庙田,达到八百余亩。山峰西侧,建有龙母墓,四周占地亩余,围墙上半截用砖砌成花墙,内有龙母庙与龙母墓。此建筑坐落于山巅。庙前台阶下,建戏楼坐南朝北,东南建戏房一栋系二层面铺。专门用来招待京戏班。后几经兵变洗劫,历代碑铭皆毁于战火。

地理位置

侯家镇地处胶东半岛东端,黄海北岸,气候冬暖夏凉,空气四季清新宜人,居“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风景名城威海西南50公里。全镇总面积86.3平方公里,2.6万人口,毗邻文登市最新投资热点南海新区,龙海路、高岛路、寺五线、张西线、石泽线、环海路以及荣乌高速公路等主干路穿境而过,距文登市区、文登火车站、威海机场车程均在半小时之内,交通物流条件十分便利。

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侯家镇在文登市南海新区东端,拥有国家划拨建设用地5000亩,现为镇办盐场,属非耕地,可极大简化土地审批程序,降低操作成本,即将建成的环海公路跨海大桥于南端东西横贯,过桥向东,2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开放口岸石岛港,向西沿环海路250公里直通青岛,特别适宜大规模进行滨海旅游度假及健身娱乐等方面项目的开发利用,也可用于加工工业园区建设,出让年限为50年,可以办理国有出让土地证。

海洋资源优势

侯家镇拥有16.25公里的海岸线,海洋渔业产品及浅海滩涂养殖品类丰富,鱼、虾、蟹、贝、海参等50多种,蠓子虾酱和海蛰皮传统加工闻名遐迩,依托丰富的海产资源,各地客商来我镇投资建厂,进行海珍品加工出口,以及进行海洋科技研发、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均潜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种动物养殖产业优势

侯家镇是全国重要的水貂等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基地,水貂和貉等特种动物的存养量达300万只,以我镇为中心,20公里半径内的养殖总量达到600多万只,如此宏大的产业规模,凸显出一系列良好的投资机遇:(1)引进国外水貂良种,通过杂交繁育推广,满足全国水貂养殖品种的改良需求;(2)进行貂肉和水貂油脂提炼加工,为食品行业和日用化工业提供原料;(3)特种动物新型全价复合饲料的研发生产;(4)皮毛深加工和裘皮服装生产等。

种植业优势

(1)出口大花生果。侯家镇是“文荣”出口大花生果的主产区之一,全镇年种植面积达13000多亩,年产标准出口果260多万吨,果型匀称,口感绵甜,黄霉素含量低,出口优势足,加工出口效益潜力大。

(2)西洋参种植加工。侯家镇的西洋参种植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年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年出成品参26万公斤以上,每亩平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随全球健康品产业链的日渐壮大,西洋参的规模种植和药品研发生产,前景明朗,该镇可为客商调整租赁种植土地5000亩,每亩年租赁费300-500元。

(3)水果生产加工。侯家镇土壤条件适合多种北方水果种植,适宜林果种植的山耩地达16000多亩,目前已有红富士苹果2200多亩,年产4000万公斤,色泽艳丽,口感甘甜。随着全球纯果汁和果汁类天然饮料市场需求的迅猛发展,依托宜果土地资源,合同推广适宜林果新品种,投资建厂,开发生产浓缩果汁及果肉饮料等,发展前景广阔。

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

镇党委、政府狠抓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万元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一是村村通油路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安排专人负责,抓工程进度和质量,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多方联络,引进资金,争取镇外资金支持家乡建设。朱家、潘家等村,积极筹措资金1100万元,将连村路全部硬化,并配套安装路灯。全镇硬化连村路24.93公里,总面积20万平方米,有13个村完成连村路硬化任务。二是镇区道路建设工程。全镇共改造路面8.2公里,活动土石4.6万方,边沟砌体5000立方米;并将张西线镇区路段拓宽向西延伸1公里,连接寺五线和环海公路。三是市场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文登市特种动物皮毛交易市场,该市场占地6.7公顷,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摊位500个。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已结束,征用土地工作正在办理中。四是自来水工程。规划在镇区新建日供水600吨的自来水水厂一处,从集后水库到镇区扬水及供水管道总长6公里。已投资150多万元,铺设管道3公里;日净水能力1000吨的净水设施、清水池、沉淀池及化验办公用房等辅属设施即将完工。通水后可解决镇区及周边7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

城市绿化

镇党委、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本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的原则,把调整重心放在林业建设上,以成片造林、河滩造林、绿色通道、四旁植树、村在绿中和田间林网建设为重点。镇政府出台植树造林实施方案,责成镇林业站技术员把好科学规划、苗木调配、技术指导和养护管理关,确立吴家滩、西泥沟等4个村总面积为100公顷的造林绿化主战场,建设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规定在20度以上坡耕地及河流两岸等重要生态地区,营造生态公益林,20度以下坡耕地以经济林、用材林为主,大搞林果间作和药林间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并制定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和苗木供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大搞退耕还林、荒山开发、四旁植树。全镇形成五大基地:吴家滩村东山占地33.3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吴家滩村西占地40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西泥沟村南占地20公顷的速生杨及苗圃基地,崔家村占地22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下河村占地23.3公顷的塔松育苗基地。全镇38个村,园林化村庄29个,成片造林百亩以上的6个,退耕还林总面积达190.87公顷,共植树43万株;建起育苗基地16.7公顷,河滩造林13.3公顷,建设绿色通道7.2公里。荣获威海市“村在绿中”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发展

发展畜牧养殖

文登市侯家镇发挥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侯家镇规模最大的生猪良种项目--投资40多万元的人工种猪场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实施为加快转变养猪生产方式奠定基础。侯家镇兽医站站长张景畅说,种猪场投入使用后,可供给近万头母猪的人工受精,经良种猪生猪良种猪培育的仔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生猪良种项目的实施,将对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优化养猪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人工种猪场为侯家农民发展养猪业提供了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持,目前,已有20多名养殖户与良种场建立了联系,全镇可增加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侯家镇是文登重要的特种毛皮动物养殖重镇,以貂、貉等为主的养殖业是农民群众创收的主要渠道。着眼于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侯家镇在建立4处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基地,发挥基地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群众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成立了特种动物养殖协会,向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防疫治病、品种改良和皮毛销售方面的服务,引领养殖户联合起来闯市场。这个镇东廒村村民刘建昌有多年的特种毛皮动物养殖经验,为让更多的群众依靠特种养殖走上富裕路,他经常向周围群众传授养殖技术,并让一些乡亲到自己的养殖场实地参观学习。在刘建昌的带动下,已有50多户村民搞起了水貂养殖。到目前,侯家镇狐、貂、貉等特种毛皮动物存栏量达100万只,生猪、肉鸡、蛋鸡等禽畜存栏量达1万多头,预计畜牧产值达8000多万元。

旅游资源

金鳌山

金鳌山位于侯家镇鳌山村,与寿安寺比邻而居。既有古刹之神韵,又有园林之秀丽,堪为崇明休闲之胜地。走近山门,就见明清特色的门楼上周谷城题“金鳌山”几个苍劲的大字,下面则是明清人物风情图,颇有古意。沿着寿安寺西墙根往里走,就来到了金鳌山最著名的景点镇海塔,据介绍,镇海塔始建于光绪19年(1893年)。由本县大户捐建,位于康熙七年(1668年)所筑的金鳌山之高峰,这里原有观音阁,后改为沧海阁,清乾隆时为“鳌山八景”之一的“鳌峰远眺”,此塔于1986年重建。塔内有九层,顺木梯拾级而上,发现每层供奉着六尊小菩萨。越往上空间越小,最后仅够一人容身。登至塔顶,极目远眺,远近万象尽收眼底。天气极晴好时,你甚至可以遥望见海滩,这大约就是“鳌峰远眺”的由来吧。金鳌山也颇具江南园林之韵,清远堂,观音阁、翰墨林、醉花轩、驾山亭、紫竹林、得月桥、水香榭、月圃诸景,虽已无原“鳌山八景”之胜。但水木清灵、曲径婉延。却是同样的精致。

前卫生态村农家游

前卫生态村位于崇明岛中北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北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曾是“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水汪汪”的海滩。在村党支部书记徐卫国的带领下,72位农民组成“围垦突击队”,进行围垦造田。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全村目前有土地3671亩,常住农户284户,人口753人,森林覆盖率达42%,被列入生态环境全球500佳提名奖,并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镕基、尉建行、温家宝、吴邦国、黄菊、陈良宇等先后来村视察,国内外专家也纷纷来村参观,都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2004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崇明前卫村农家乐旅游项目时高兴地称赞:“农家乐前途无量!”前卫村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接待热情周到、农家菜肴味香可口。前卫村是一处远离都市钢筋的绿色村庄,一片世外桃源。

植树造林

镇党委、政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本着“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的原则,把调整重心放在林业建设上,以成片造林、河滩造林、绿色通道、四旁植树、村在绿中和田间林网建设为重点。镇政府出台植树造林实施方案,责成镇林业站技术员把好科学规划、苗木调配、技术指导和养护管理关,确立吴家滩、西泥沟等4个村总面积为100公顷的造林绿化主战场,建设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规定在20度以上坡耕地及河流两岸等重要生态地区,营造生态公益林,20度以下坡耕地以经济林、用材林为主,大搞林果间作和药林间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并制定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和苗木供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大搞退耕还林、荒山开发、四旁植树。全镇形成五大基地:吴家滩村东山占地33.3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吴家滩村西占地40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西泥沟村南占地20公顷的速生杨及苗圃基地,崔家村占地22公顷的速生杨种植基地,下河村占地23.3公顷的塔松育苗基地。全镇38个村,园林化村庄29个,成片造林百亩以上的6个,退耕还林总面积达190.87公顷,共植树43万株;建起育苗基地16.7公顷,河滩造林13.3公顷,建设绿色通道7.2公里。荣获威海市“村在绿中”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26786

男 13448

女 13338

家庭户户数 106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25340

家庭户男 12702

家庭户女 12638

0-14岁(总) 3711

0-14岁男 1879

0-14岁女 1832

15-64岁(总) 18797

15-64岁男 9513

15-64岁女 9284

65岁及以上(总) 4278

65岁及以上男 2056

65岁及以上女 222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3264

下辖村简介

侯家 明初,田姓由麾艮来八埠顶前建村,称八埠前。后侯姓众,改今名。768户。

二马 明中期,宋姓由九顶埠来居。村北原有汉代石刻马两匹。489户。

吴家滩 明初,吴姓由云南黄稻村来海滩东侧立两村,清末合一。451户。

小洛 明嘉靖时,杨姓来小松林南立村,称小林。距宋村近8里,别称小八里。清时称小里。1935年,以村西天然水汪改今名。789户。

马家夼 明中期,马姓近草夼立村。136户。

泥沟2村 清初, 李姓自泽头来黄泥沟之西立村。清乾隆时,赵姓众,称泥沟赵家;道光时,邱姓众,更名邱家。民国初年,分为东泥沟,西泥沟,亦称东、西邱家。分别为177户、259户。

江山泊 明洪武二年,江姓依山面泊立村。177户。

南渠格 元朝,蒋姓东临沟渠建村,称渠沟,演作渠格。1981年改今名。259户。

北石韩家 明末, 韩姓来巨石之北立村。后简称韩家。1981年复原称。110户。

山前 约金朝,范姓来柘杨山前立范家庄。明末,毕、李等姓来居,范姓渐泯,清末更名柘杨山前,简称山前。371户。

上、下郭家 明初,郭姓立村,称郭家。肖初,郭姓渐泯,初姓由芝罘来居;侯、刘、于等姓由黄山、松顶子、南鱼池来南侧定居。以地势称上郭家(244户),下郭家(170户)。

廒上4村 元时, 李姓来松林前居住,称大岚前。明万历时,刘姓入,以地近储盐仓廒,称廒上刘家。明初,于姓来居,称廒里。明嘉靖时,孙姓由北崖子来居,称廒上,亦称廒上孙家。明万历时,邵姓自文城来居,称廒上邵家。清初,以方位依次称东廒,南廒,北廒和西廒。分别为700户、757户、320户、580户。

大百户 元初,王姓立村。后曲姓来小河北岸居住,称河北曲家。清初,以村西有似白虎的巨石称大白虎,演作今名。272户。

初家庄 清初,初姓由上郭家来居,为富户守庄。172户。

集后 清康熙时,毕姓由峰南来侯家集北建集后毕家,简称集后。138户。

汤家 元初,汤姓立村。位于侯家集东,称集东汤家,简称汤家。119户。

高家 元朝,高姓自河南省迁来立村,称高家。侯家设集后,称集东高家,简称高家。127户。

南、北鱼池 明隆庆四年,侯姓由侯家来建东庄。明末,村西北挖养鱼池,刘姓由南学来南侧建新村,以方位称北鱼池(330户),南鱼池(152户)。

大时家 清初,时姓由告驾口来居,为兴旺称大时家。207户。

张家庄 明末,王姓、董姓来草夼立村,称草地。清嘉庆十七年,院夼张姓买下此地,改今名。240户。

河里庄 明末,丛姓由文城来三面环河处立村。153户。

河杨家 明末,孙姓来草地立村,称茅草地。清中期,杨姓自牟平武台迁入,日盛,以村有小河改今名。296户。

寨颜家 元末,颜姓自曲阜来土寨遗址东侧立村。161户。

南寨 明隆庆时,侯姓自侯家南迁近土寨遗址立村。242户。

南下河 清中期,董姓由双石来小河下游西岸立村,称下河。1981年更今名。257户。

石漳河 明末,李姓由靖海卫来小河东岸立村;河床有巨石障流,称石障河,演作石漳河。别称南屯、东屯。72户。

时家滩 明末,时姓由告驾口来海滩边立村。289户。

潘家 明中期,潘姓建村。253户。

寨前杨家 明嘉靖时,姜姓来长会寨西南立村,称寨前。明末,杨、王、傅3姓由靖海卫迁入,改今名。271户。

南学 明正德时,刘姓自今荣成客岭来殷家庄(今不存)之南学堂附近立村。298户。

崔家 明嘉靖时,崔姓自靖海卫来此建村。506户。

朱家 明末,朱姓由朱家圈来海边居住,初称夹鱼庄,后改今名。431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