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头噪鹛
释义

红头噪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为中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的稀有留鸟。

中文学名:红头噪鹛

拉丁学名:Red-headed Laughingthrush

二名法: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画眉科

属:噪鹛属

种:红头噪鹛

分布区域: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

基本资料

中文名:红头噪鹛

拉丁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英文名:Red-headed Laughingthrush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今颚总目、雀形目

科:画眉科

属:噪鹛属

形态特征

全长约25cm。上体大部褐色,头顶栗红。上背及肩具黑色点班。飞羽及外侧尾羽基部金黄色。眼先、耳羽、颏及喉黑色,耳羽具白色羽缘。胸、腹茶黄,胸部具半月形黑斑。胁部及尾下覆羽沾乌褐色。

栖息于阔叶林中的灌丛、竹丛间,性胆怯。喜结群活动并于黑顶噪鹛或白喉噪鹛混群。常在灌丛间来往窜跳,很少在树木高处活动。在地面落叶或岩上苔藓中觅食昆虫、浆果及种子。

本种亚种分化较多,羽色变化较大。滇西亚种额至头顶前部黑色,羽缘葡萄褐色或淡栗褐色、有时微沾灰色,头顶后部至枕纯棕红色,眼先和脸颊黑色,眉纹沾灰;耳羽葡萄褐色或葡萄褐沾灰,呈葡萄褐色与灰色相杂状。颈侧、上背和肩各羽中央黑色、边缘棕褐色,形成鳞状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绿色,翅上大覆羽暗栗红色。初级覆羽外翈黄绿色,内翈暗褐色。小翼羽与背同色,其余两翅表面概为亮黄绿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较淡。飞羽内翈黑褐色,尾暗灰橄榄黄色,外侧尾羽基部金黄色。颏、喉黑色,下喉、胸淡棕褐色具近似圆形的黑斑;其余下体橄榄褐色,腹较浅淡而沾棕。 虹膜银灰色,嘴黑色,脚肉褐色。

鉴别特征

中型鸟类,体长22-28cm。头顶棕红色,眼先、脸、颏、喉黑色,上体橄榄色或棕橄榄褐色,外侧飞羽金黄色,尾羽基部亦为金黄色,下体多为暗橄榄褐色。 赤尾噪眉和本种较为相似,但赤尾噪眉飞羽和尾羽为鲜红色,可明显与之区别。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为中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的稀有留鸟。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西部康定,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泸水、腾冲、盈江、潞西、永德、龙川江与怒江间山脉、镇康、耿马、西南部西盟、沧源、澜沧、南部绿春、新平,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通麦等地。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

生活习性

生 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000m的常绿阔叶林、竹林、沟谷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次生林等山地森林中。

食 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浆果、种子和草子。

习 性

除繁殖期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有时亦见和黑顶噪鹛或白喉噪鹛混群。多在林下灌丛或竹丛间或是在灌木低枝间跳上跳下,或在灌丛间来往穿梭,有时亦在地面落叶层间或岩石苔藓上觅食,很少栖于高的乔木上。性胆怯,善藏匿,稍有声响,立刻藏匿于灌丛深处。活动时,不时发出低沉而连续的叫声。

物种繁殖

繁 殖: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丛中,巢多置于高的灌木上,距地高1-2m。巢呈浅杯状,主要由苔藓、根、草茎、草叶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茎和须根。每窝产卵2-3枚,偶尔4枚。卵蓝绿色、被有少许黑色或深紫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7-30.6mm×21-22mm。

种群保护

红头噪鹛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亦较稀少。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