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山口组 |
释义 | 基本信息地层名称:红山口组 地层名称(英文): Hongshankou Fm 阶代码:Z2 地区代码:3 简介红山口组(Hongshankou Fm)的时代属震旦纪或早寒武世。分布于甘肃北山地区。自下而上分为:①红山口组,为杂色砂质板岩、砂质灰岩、结晶灰岩(大理岩)与白云岩,厚48~183米,局部地区底部为含砾白云质灰岩或炭质页岩夹含锰页岩及锰矿层,含微古植物Protoleiosphaeridium sp.等和海绵骨针化石,与下伏洗肠井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双鹰山组呈假整合接触;②洗肠井组,由杂色冰碛砾岩、冰碛泥砾岩、纹泥板岩组成,夹含砾钙质泥岩,含砾白云岩、硬砂岩等,厚106~376米,板岩全岩Rb Sr年龄5.4亿年。 命名赵祥生1984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红山口。 沿革本组系原汤光中等(1980)在该区首次发现的冰碛岩层而命名的洗肠井群之上部,原称上亚群。赵祥生等1984年称上冰碛岩层为红山口群,分上、下两个组。杨雨、范瑞琳等(1991—1993)鉴于上述两人命名时间相近,而且该套地层上、下又属不同环境的不同规模型沉积,故将两名称均保留,降为组级单位代表上、下两套。红山口组即代表冰碛沉积后的正常滨海碎屑—碳酸盐沉积。 特征主要见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洗肠井、红山口地区,在甘肃牛圈子地区泽鲁木、双鹰山以南亦有出露。厚度48—183m。本组与下伏洗肠井组为整合过渡沉积,其上部为下寒武统双鹰山组或中寒武统大豁落井组所假整合覆盖。 备考编撰者:高振家、范国琳 作者1:赵祥生 年份1:1984 系名:新元古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