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旗营子群
释义

红旗营子群(Hongqiyingzi Gr.)的时代属古元古代。分布于河北崇礼—赤城大断裂以北地区,为变质地层。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1959年创名(河北区测队,1970)。命名剖面位于河北崇礼县西北约8km的红旗营。

简介

地层名称:红旗营子群

地层名称(英文): Hongqiyingzi Gr

阶代码: Pt1hq

地区代码: 18

自下而上分为:大同营组,以变粒岩、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及少量蛇纹石化白云石大理岩和透辉大理岩,厚4775米;庙子沟组,以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角闪黑云变粒岩,厚2134米。变质程度属低角闪岩相。原岩以杂砂岩为主及少量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中锆石U Pb年龄23.3亿年。其上被侏罗纪地层不整合覆盖,与下伏崇礼群为断层接触。

沿革

1959年,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河北张家口地区进行1∶100万区测时将这套变质地层称为红旗营子群, 自下而上分为下双台组(西双台组)、红旗营子组、白花沟组,归属太古宇。1960年,北京大学实习队将其分为石英岩组,片麻岩系和混合岩。1964年,张家口综合地质大队在赤城地区将其自下而上分为红旗营子组、白花沟组。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1970)经1:20万龙关幅区测工作查明,原“崇礼群”与“红旗营子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实为一大断裂接触,将红旗营子群改称为红旗营子组,原“红旗营子群下双台组”下部底砾岩归属侏罗系,中部的结晶灰岩归属震旦系,上部(千枚状)片岩类系红旗营子组变质岩经受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1989年,河北省地矿局地质三队在下两间房—镇宁堡幅1∶5万区调中,仍沿用“红旗营子群”一名并新建立“上欧阳组”,并在崇礼—镇宁堡一带划出一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体。1989年,河北省地矿局区调队的《红旗营子群时代归属及含矿性研究》中沿用1959年命名的红旗营子群一名,但将3个组废弃,自下而上新划分为大同营组和庙子沟组,归属古元古界。河北省地矿局区调队(1990)在1:20万赤城幅区调报告中认为该群实际上是由变质地层和变质花岗岩组成1。1993年,河北地矿局区调所认为冀西北红旗营子群与冀北原单塔子群上部凤凰咀组、刘营组相当,故将这两组变质岩系也称为红旗营子群。

特征

分布于崇礼—赤城大断裂以北,主要出露于轴沟、驿马图、红旗营子、镇宁堡、云州和青泉堡等地。

1. 大同营组 以变粒岩类和片麻岩类为主,前者包括黑云斜长变粒岩、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含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含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石榴角闪斜长变粒岩、含石榴石墨变粒岩等,后者包括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墨(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等。其次为夹有斜长角闪岩和少量蛇纹石化白云石大理岩、含橄榄透辉大理岩。厚度约4775m。

2. 庙子沟组 以黑云斜长变粒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角闪黑云变粒岩。厚度约2134m。该群遭受以低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和弱混合岩化作用。变形以一次大型线状紧闭倒转褶皱为特点,并发育不等规模的同褶皱期的韧性剪切带。原岩以杂砂岩为主,夹少量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1989年,河北省地矿局区调队获得庙子沟组(刘营组)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2332。9±5.47.7Ma;大同营组的石英斜长角闪岩的Sm-Nd模式年龄为2300±150Ma,属其生成年龄。推测2350Ma为该群下限年龄。与上部侏罗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下部地层太古宙崇礼群呈断层接触。

1.鉴于该报告中的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涵义不易被人们了解, 将其改为变质地层和变质花岗质岩。

备考

编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

年份1:1990

系名: 古元古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