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庙清真寺 |
释义 | 红庙清真寺位于红庙老街东侧的拜寺湾,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属古式建筑。寺院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前大殿、二大殿、望月邦克楼、南北讲堂等。讲堂内悬挂着“开天古教”、“认主独一”、“万化归真”等匾额。大殿前有宽2.5米的走廊,并砌有七级青石台阶。·大门前有一对圆石鼓,院内植有百日红、桂花、石榴等花木,沐浴室东端有古井一口。大殿可供800人礼拜。后因倾颓又于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整体布局规模宏大,殿宇辉煌。历史上举办过经堂教育及新式回民教育等。红庙回小原设在寺内,1969年下放到大队办。1975年原寺房产改建红庙中学,分出部分木料、砖、瓦和扶助资金于同年建寺于老街后,房产一栋6间。1990年,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拨款一万元,红庙乡政府支援砖、预制板扩建了两层楼门楼,总共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只有原清真寺的五分之一。 红庙回民中学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镇红庙中学原座落于 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镇双红村八组 于 80年代初期 拆迁至 红庙新街;目前郭河镇双红村八组 还有些老中学遗留下来的建筑,90年代初期还有几间教室存留,目前只剩一口老井和一座老水塔;因老中学地处回族村(以前有座很大的清真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拆除)所以又叫红庙回民中学;由于计划生育的普及,当地的很多民办小学已经荒废,21世纪初期红庙中学已经改为 红庙回民小学 ,而之前的回民小学已经荒废。 红庙中学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霜,为湖北各地的高级中学输送了 大量的人才,并在改革开放初期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人才,为他们走向社会以及走向全国各个地区的名牌大学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慢慢退出舞台,为了让更多家乡的人记得我们家乡的辉煌,欢迎更多知道信息的朋友一起进来编辑! 红庙回族仙桃市郭河镇是个回族众多的乡镇,该镇红庙、埠湾、窑场、印湾等四个村都居住着回民,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有回民210多户,1100多人,是全市回民最多的乡镇之一。 回族迁居郭河历史悠久,有的地方回民与汉族交叉居住;有的地方回族户数多,集中居住一个回民村,埠湾村的魏家湾就有90多户,450多人;窑场村的答家台就有20多户,100多人。解放前,回民集中居住的红庙、答家台、魏家湾都建有清真寺,魏家湾的清真寺前些年经过扩建整修面貌一新。清真寺是回民“开斋节”礼拜和念经的地方,内有阿訇管理和主事。郭河镇的回民有10多个姓氏,户数较多的姓有答、哈、定、赛、魏、马、王、冯、尹、李、余、金等。 回族是个爱教爱国,道德高尚文明的民族,他们和汉族亲如兄弟,友好往来。回、汉两族人民互相尊重对方的习俗,长期和睦相处,共同捍卫和保护两族人民的民族风俗。1942年7月,一个日本兵在汉奸的带领下,用刺刀有意挑着回族犯禁的猪肉在魏家湾回民的门口来回走动,全湾回民群起抗议,在附近汉民的支持下,他们打伤了那个汉奸,赶跑了那个日本鬼子。 解放后,所有穷苦回族民众翻身当了主人,魏家湾的回民王中权土改时还当上了埠湾乡的农会主席。建国后,郭河镇先后有不少回民被群众选为村、乡干部,有的成为名师名医,有的还当上了县处级干部。位光海、位光良、定光柱先后分别担任过窑场村、埠湾村的党支部书记;位上海、定杰光先后担任过沔城回族镇正、副镇长;位尚斌担任过孝感市检察院副院长。红庙村的李和义、窑场村的位上美,他们从教几十年,和其他回民教师一样,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成为全镇乃至全市的模范教师,如今他们的桃李满天下,他们的学生遍全国。这些回民精英无论是从政、还是从教和从医,他们都为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回族有与汉族不同的民族习俗,在衣、食、婚、葬上有与汉族绝然不同的礼仪和礼节。一是在穿戴上,回、汉同穿不同戴,虽然回族的服饰穿着与汉族相同,但戴的帽子却别具一格,按回民习俗,男的戴白帽,这是汉族的禁忌,汉族只有死了人才戴白帽,戴白帽表示戴孝,而回族则是非常平常的习俗。二是在饮食上,回族禁忌猪肉、不食狗、驴、骡、马和凶狠野兽的肉;不食无鳞的鱼,即龟、鳖、黄鳝等,忌食自死的动物和牲畜的血液,凡是要用刀杀的牲畜和活禽,如牛、鸡、鸭等,回民不得自宰自食,要拿去找阿訇(教主)宰杀,才可食用。三是婚礼俭朴,没有汉族那样烦琐。解放前,在这里居住的回民虽然与汉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但在婚姻上从不通婚。建国后,国家公布了《婚姻法》,提倡男女婚姻自由,回汉两族才互有通婚。四是在丧葬上,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一律实行土葬、速葬,尸体不得在家里停留三天。亡者不穿生前衣服,入葬只用新白布袋统装,寿木一般是七尺五寸长、一尺五寸宽,三寸厚的木板盖在墓坑上。墓坑内,富裕人家的墓坑壁用木板;中等人家用砖砌;一般人家以土作壁,覆土后即成葬礼。回族坟墓的形状与汉族不一样,众所周知,汉族的坟墓是泥土堆积的椎型,而回族的坟墓则是长方型,约丈余长、7尺宽、三尺高,下宽上窄的长方型土堆,熟悉回族习俗的人们看到就知道是已故回民的坟墓。 回族除同汉族一样有共同的新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外,他们还有本族的“开斋”、“平安”、“圣纪”等节日。 开斋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开斋就是在封斋满一个月后开斋,开斋一个月,如2005年即是农历五月封斋,六月开斋。封斋的那一个月,回民早晨不等天亮(即四点钟)吃早饭。待到天黑(七点钟左右)才吃晚饭,白天不进食、不喝水。开斋这天,全体回民到清真寺礼拜,清真寺阿訇念经完毕,慎重宣布即日开斋,回族饮食生活就恢复平常。 明清回族进士考略江 夏? 133 海鲤(?—1492),明弘治三年进士,二甲四十八名。?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二:“武昌府本府科甲进士弘治庚戌海鲤任知州。” (康熙)《江夏县志》(抄本)卷三:“举人成化丙午科海鲤庚戌进士。” (万历)《汾州府志》卷十一《人物类·名宦》:“[知州]海鲤湖广江夏人。由进士。弘治四年任。政尚廉察,时称发奸摘伏如神。居一载卒。民悲思之。” (雍正)《山西通志》及《湖广通志》均有海鲤之传,都是抄的《汾州府志》。? 《弘治二年湖广乡试录》?①:“第六十一名海鲸武昌府学生。”他应为海鲤的兄弟无疑。此外,举人海永宁,景泰庚午(元年),举人海瑄,成化辛卯(七年),均见(同治)《江夏县志》。此二人应为海鲤一族,但其支系辈分不详。海为回族特有之姓,海鲤一族为回族人应肯定。? 汉阳? 哈廷珍,道光元年举人,施南府训导。哈福纳,道光八年举人,京山县训导。? 哈传心, 道光八年举人,随州学正。哈永义,咸丰八年举人,竹山训导。? 以上见(民国)《湖北通志》卷一三一《人物志九·选举表九》。? 汉阳为湖北重要地区,回民很多。哈为回民大姓。上述哈氏4位举人应为一家人。一族有举人4位,说明哈氏为书香门第。光绪年哈同长,为怀宁马氏门婿,见其家谱。清末有哈汉章,在民国期间十分活跃。以上诸人的族内辈分支系无考。? 沔阳? 134 李心地(1852—1931),清光绪十八年进士,三甲一百三十一名。? (民国)《湖北通志》卷一三二《人物志十·选举表十》:“进士,光绪十八年,李心地,沔阳人,兵部主事。”(光绪)《沔阳州志》卷八《选举志·进士》:“光绪十二年,李心地,字平存,兵部主事。”按此处显然记错。因为同书同卷下面记举人,李心地为光绪十五年举人,岂有先中进士后中举人者?李心地是光绪十八年中试。? 2000年出版之《沔城志》?②(增订本)第255页对李心地介绍甚详。? 李心地(1852—1931),字平存,号山佣,回族。沔城七里城人。自幼天赋过人,勤奋好学,20岁考取秀才,因家境贫寒,乃教蒙馆维生,业余刻苦攻读,学业日有长进,光绪十年,中举,光绪十八年,中进士。旋任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九年,以“钦差”去伊犁,他不满清廷对边疆回族的镇压政策,中途称病回京,不久又以父亲病逝“丁忧”归里。民国建立,在家教书,醉心于史志训诂之学,与名士杨介康(翰林)、谌志宇(举人)等,组织沔城诗社,以吟诗应对相倡和。著有《沔阳州志举正》、《历代帝王世系图表》和《说文部首注释》手稿。民国三年,沔阳回族人民推戴他为“回教俱进会会长”。民国二十年病逝于仙桃馆舍,终年79岁。? 先生爱书成癖,博学强记,晚年犹手不释卷,口诵心惟,每到会心处,忘人忘我,亲友相呼,也不应对。京官任内,薪俸多用于购书,经、史、子、集,搜罗无遗,藏书达万册。后悉数运回老家珍藏,抗战时期,毁于战火。? 先生不仅“学而不厌”,尤其“诲人不倦”。晚年,在家乡教书20余载,桃李遍江汉,对贫苦好学之远道学生,不但学俸免收,且周济食宿。仙桃贫苦子弟刘德俊,受业于门,备受关怀,得以成名。张难先、聂国青等湖北名宿,质疑问难,求教于先生。? 晚年息影田园,热爱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在沔城清真西寺,创办回民文化班,修筑东荆河堤,也曾捐输相倡,更致力于民族团结,在民族婚姻关系上,倡导男女自由,打破民族界限,应允六女与城内柏门街高建坦(汉族)相爱,次子梦熊与城内旗纛台周锦华(汉族)之女联姻。此后,沔城回汉民族相处,亲如一家。? 沔阳李氏为回族大姓,还可以从《湖北重建沔城红庙清真寺碑》后面所附之捐款人员的名单中看出,在这个名单中有“沙市捐款李心贵捐钱四百文本方捐款李心安捐钱十五串文李心春捐钱十串零五百……李心廉捐钱一串文……李心亮捐钱二百四十文……李心发捐钱二百四十文……”以上李姓排心辈者,应为李心地一族一辈人。其热心修寺捐款,是为虔诚之回族人明证。? 又此处之“湖北重建沔城重建红庙清真寺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中国回族金石录》106页之标题,此标题应为《金石录》编者所加,文中并没有提到原碑的名字是什么。今就按《金石录》一书中所作标题叫他《湖北重建沔城红庙清真寺碑》。? 按沔阳县城今为湖北仙桃市沔城回族镇。? 沔城回族镇,是一个区级镇。这里原是沔阳的县城,故名沔城。它位于市治西南33公里处。面积36.8平方公里,耕地25276亩,其中水田15163亩,旱田10113亩。水产养殖面积1598亩。有回、汉、蒙古等族5095户,20238人。辖12个村,1个居委会。? 沔城是一座文化古城。《光绪沔阳州志》记载,沔城建县治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距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1952年迁治以前,一直是郡、府、路、州、县的治地。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历有“四十八寺庙,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古井”之说。著名的有诸葛亮读书台、狄梁公问政处、陈友谅故居(即玄妙观)。有唐贞观年间兴建的周长七里三分的环形城,明洪武年间修建的规模宏大的文圣庙、清真东寺,……及清嘉庆年间修建的清真西寺。? 沔城还是沔阳回民的聚居中心。这里的回民是元末从陕西、山西、河北迁入的。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时事的变迁,由沔城逐渐向县内的官路、红庙、魏家湾、窑场、通海口、仙桃以及洪湖县、荆沙等地区移居。沔城回民的姓氏有魏、李、马、王、答、定、金、苏、丁、陈、许、余、吴、郭、冯、唐、米、史、谌、张等20余个。建国后因回汉通婚,又增添了罗、柳、傅、蔡、黄、武、盛、高、潘等姓氏。长期以来,他们与当地汉、蒙古等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沔城,曾成立沔阳回教俱进会,兴办了回民文化学习班。1946年,由旅沪回民答容川等人捐款,创办了私立沔城伊斯兰小学。解放后,伊斯兰小学转为公办的回民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人才。? 除李心地外,沔阳回族出色人物还有很多,如马刚侯父子、李成之、金玉龙、李淑卿等。? 马刚侯,字仲骥,谱名德藩(1868—1936),回族,沔城七里城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马光藻经商于宜昌,他随父到宜昌从塾师学。青年时期肄业于汉口中美书院,经考试取得“清花翎三品候补知府衔”。历任武昌纱布官局宜昌转运委员、上海昌明公司副总经理、汉口商业各团联合会会长和夏口厅金属自治会议员。武昌起义后,任军政府交通部长、汉口清真公益自治会会长、《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总理、湖北省各界联合会筹备主任、上海“中国回教学会干事会”总干事、汉口市政府秘书兼戏剧审查委员会主任等要职。辛亥起义,他积极参加义举。义举数日后,马刚侯与汤化龙、胡瑞霖、舒理鉴等人组织军政府,任交通部长。他志在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无意于仕途,便辞去交通部长职。1916年,黎元洪授予他“三等嘉禾勋章”。? 从1921年起,马刚侯在上海经商8年,其间,与著名穆斯林学者哈德成创立“中国回教学会”,任“干事会”总干事,以儒家思想翻译《古兰经》,使伊斯兰教义具有中国特色。他在募集基金、编译经典、设藏书室、接待中外学者、创办学校、改革经堂教育、振兴教务、培育回教贫苦学生等方面,都做出了良好成绩。未几,马刚侯患病中风,卧床数载,家境中落,1936年病逝,终年68岁。? 马刚侯之子马冠周,字伯琏,谱名马积缨(1889—1920),少时毕业于宜昌高等小学。1904年留学日本,致力于印刷机械业。回国后,任上海至诚图书局经理、汉口经武服装公司副经理兼清真商防保安团团长、商团联合会消防协赞员。武昌起义,任汉口商团游击队领队纠仪。1913年起,任北京第一图书馆工作部主任、上海艺林图书馆经理和阳新铜矿驻汉经理等职。1920年5月7日,汉口敦仁堂不慎起火,马冠周率消防队员奔赴救火现场,逆风奋击,火势渐灭,不意危墙倾斜崩倒,身负重伤,经医生抢救无效,瞑目而逝,时年30岁。? 李成之,名祖荫,回族,沔城七里城人,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历任湖北省咸丰县司法处(县级)审判官,黄州、麻城等县法院推事,省审判厅书记官,一生清廉,多方面关心支持家乡青年学生的成长,深受乡人的称颂。? 金玉龙(1882—1945),字静珊,谱名邦安,回族,沔城下关街人。禀赋聪颖,读书过目不忘。16岁进学为生员(秀才),26岁取己酉科(1909年)拔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改建民国,金玉龙改修警政,在警界服务20年。其间参与办过“团练”。? 金作文,善策论。拔贡试题为《外戚世家论》。因论文入题而得中。? 李淑卿(1891—1951),女,回族。沔城下关街龙家湾人。原名运宝、淑贞,字文华,号清真子。其母为广东人,客居沔阳。李淑卿自幼聪颖,容貌俊丽,品行端正。在学堂读书时,成绩优异,为同学所赞美。 李淑卿18岁时,嫁与回民丁某。不久,丁得病暴死,李被诬为谋杀亲夫,下罪入狱。后经同学和劝学所长出资营救,获释。后与母共赴武昌。这时,革命团体“共进会”总理刘仲文从沪来汉,经杨如玉、李作栋等人介绍,与其结婚,加入“共进会”,从刘奔走革命。武昌首义前夕,她分掌军机要务。8月18日,宝善里14号发生“孙武炸弹案”,她同刘仲文在长清里朋友家中,得到消息后,她只身回住处(住宝善里1号)探听消息,不料一进门,被埋伏的密探逮捕。第二天,辛亥革命爆发,她获救出狱。湖北军政府成立,刘仲文被任命为总监察,李淑卿被任命为总监察处监印官。南北议和,李随刘入京,与在京湖北人士合办《丙辰俱乐部》刊物。讨袁事起,又随刘赴沪。1917年,孙中山组织护法政府,李同刘到襄阳。1920年刘仲文去世。李淑卿回居襄阳,1951年去世。? 公安? 135 陕茂,生卒年不详,明天顺八年进士,三甲四十四名。? (成化)《公安县志》 上卷:“进士陕茂中天顺壬午科,登甲申第,历任主事、员外郎,汉中府知府,参政。”《封赠》:“陕茂父廷兰赠承德郎南京户部主事。”又,“陕佐应正德十一年贡陕民望应嘉靖十一年贡”。(同治)《公安县志》卷六有传如下:“陕茂,字一清。少有奇童之目,年二十二公车北上,占者谓‘当于申年发甲’,时癸未会试,众讶其妄。及春闱火,改次年,公成进士,殿试二甲三名。初姓,上问阁臣,以?GFDB2?对,上命即用陕字,茂家遂有天朝赐姓额。授户部主事,出知汉中府。廉洁爱人,内召,士民请借冠留任。四年升布政司参议,分守汉中道,卒于官。榇归,哭送者不绝。后邑孝廉龚世瀚宰南郑,寄书公元孙御史嗣宗,言汉人士久为公请祀名宦,遗爱可知矣。”? (嘉靖)《汉中府志》卷六《宦绩录·知府》:“陕茂,湖广公安人,进士,成化中任。正直有为,人称良守。” ? 注释:? ①《明代登科录汇编》,学生书局,台北。? ②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1、2、3、254、255、257、259、261页。?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珂雪斋集》(中)908页。? ④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62、963、1080页。? ⑤《湖南回族》第2页,马亮生著,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95年版。? ⑥《中国史论集》第二辑,翦伯赞著,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原载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月16日17日4版。? ⑦谷文双著,哈尔滨出版社,哈尔滨,2002年版,第38—39页。? ⑧载水镜君《中国清真女寺史》附录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