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楼 |
释义 | 1 汉语词汇1.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 长乐坊 安国寺 红楼, 睿宗 在藩时舞榭。” 宋 史达祖 《双双燕》词:“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2.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 唐 白居易 《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宋 王庭珪 《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 3.犹青楼。妓女所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记》卷二:“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 4.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简称及俗称,如红楼女子、红楼十二钗、红楼菜、红楼别样红等,再如红楼、三国、水浒、西游。 5.辛亥革命博物馆,即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红瓦红墙,武汉人又称为红楼。 ◎ 相关内容定义:红楼惊梦一、《红楼梦》作者是娄底女子谢三曼,乃家传信息。 一九七九年,谢的父亲将两本竖印繁体字线装书交给他,告诉他是祖上所传的《石头记》,书中所记录的是娄底桃林湾谢氏家族与金陵(南京)乌家巷谢氏之事。当时谢认为是无稽之谈,并没在意。直到其父亲去世七年后,他才翻看了那两本书,再找来《红楼梦》及谢氏家谱细读,果然觉得其父所言,绝非空穴来风。 二、《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娄底方言和风俗。 《红楼梦》中有不少与湖南有关的文字,如“湘江”、“湘江旧迹已模糊”、“潇湘馆”、“湘云”、“斑竹”、“武陵别景”等,书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如饮茶习俗、积陈年雨水,嚼食槟榔、丧葬习俗等都与娄底一带极为相似。更有书中的一些方言,如“日头”“毒日头”、“看着不像”、“亏你伸得出手”、“劳了半日神”、“起猛了头晕”、“捞什子”等。都与娄底土语相似。 三、荣、宁而府原型是谢家二府。 《红楼梦》第十八回中有一首诗写道:“谁为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谢认为此系作者有意留下谢家的真实痕迹。据他考证,娄底桃林湾确实定居着一门谢氏大家族,有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乐恺堂”为证,保留着清朝“太学”的御匾。1661年,谢氏第十四代绍芳公去世后,其妻易氏受族人排挤,携子多人在桃林湾定居,修建了三进九厅大屋。以后又在扶洲仿桃林湾样式建了二进六厅房屋。这就是荣、宁二府的原型。易氏被称为“珩玉太婆”,也就是贾母的原型。在《红楼梦》中的贾氏府第与谢氏大屋的差别上,谢认为荣、宁二府并非真正的王府,无兵丁把守,刘姥姥可以随意进出。王府之说乃是作者想象。 四、元春系易氏之女,吴三桂之妃。 谢认为,元春确有其人,她是易氏之小女,吴三桂的妃子。这就是《石头记》成书后为什么只在社会传抄流传,且屡为清朝所严禁的原因。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三年时间控制了江南大部分地方。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驻扎在衡阳,离娄底不远,足以让元妃每月回家省亲一次。 2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即清末湖北谘议局的旧址,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建立了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点。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红楼内开辟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内收藏有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文物1000多件,历史照片10000余张,分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黄兴先生生平事迹展览等基本陈列;纪念馆楼前建有碧樟广场,广场中矗立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铜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在湖北军政府的旧址上建立的,原为鄂军都督府,是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办公府邸,现在经过复原和修葺,湖北军政府遗址也一并向游人开放,名为“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以主楼为主,再现了湖北军政府成立初期的原貌,现对游人开放的陈列有军政府大门、军政府礼堂、黎元洪卧室和会客室、秘书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人员的会客室等。 3 青山红楼红楼位于香港屯门区的中山公园内,邻近蝴蝶邨。相传此地是孙中山当年与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位于龙门路,坐西北向东南的乾宅,背靠青山。 红楼是一栋两层的混合中西建筑方式之红砖房屋,属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建筑物风格。“红楼”内写有革命理论的牌匾,相传为孙逸仙博士的手笔;孙逸仙博士曾在“红楼”内的一张木桌子上策划革命行动。 孙逸仙博士半身铜像于1969年设立,附有孙逸仙的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逸仙博士纪念碑于1969年元旦竖立,矗立于红楼右面憩息小园中,碑高约20余英尺,其顶部为中国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号。碑正下方有香港名流周埈年爵士所撰370余字的碑文。 4 北京红楼文/李海鹏 如果需要向那些外地来的计程车司机提供具体位置,你可以告诉他你要去的那栋楼在五四大街29号。实际上,当汽车拐到故宫的东北角、被称作沙滩的地方时,你差不多会“自动”地发现哪个是它。在古典和现代建筑混合而成的大片街区中,只有这一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工”字形长条建筑闪烁出西洋式的砖红色。它矗立在北京很少的以历史事件命名的街道上,会在第一时间把你带回历史事件。 在它大门右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刻写着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学生会”题署的说明:“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 李大钊是1918年底来到这栋楼的。当时它是北大校址,而他则是前来北大任图书馆主任。曾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建时14名成员之一的张申府回忆道:“1918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他的房号是119。 不到一年前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正在北京知识界产生影响,而红楼119办公室的主人做出了最快的反应。1918年11月,他发表《庶民的胜利》,次年5月,又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间办公室里,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北大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张申府回忆道:“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图书馆成了北大校内一个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激进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和大钊讨论各种新的思潮,听他介绍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与李维汉等24人为了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来北京的毛泽东第一次走进红楼,他留了下来,经人介绍结识了李大钊,并在图书馆当上了一名助理员。 很难说是那些创造时代的人促使红楼成为非凡的建筑,还是红楼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塑造了他们。鲁迅、胡适等人当年都曾在其能容纳的60人的大教室里讲过课。中国最冲动、最聪明和最有野念的青年们像被恒星之光吸引一般聚拢进来,他们崇拜他们的教授,对西方有着复杂难解的爱恨,对其文化却有着最彻底的服膺。这种服膺演化为红楼最伟大的制品,也就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918年的红楼是北京最时髦的建筑,它的思想也是如此时髦,以至于即使放在今天依然足够激进,尽管在80多年后的北京大雪中看过去,那红色有点旧了。 5 厦门红楼厦门湖里区的华光路。1996年9月,一座6层楼房拔地而起。红顶、红瓦、红墙、红窗、红门、红灯笼、红地毯,该着色的地方尽是红色。这也是闽南侨乡一带的习俗,红,代表吉利,代表发财。晋江人赖昌星,把闽南人的这种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座楼外观尽是红色,到过此楼的人干脆称之为“红楼”。 红楼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达1.4亿元。内部设施极尽豪华奢侈,精心营构,楼层功能分工早已为人所知。 一楼是接待厅。二楼是餐厅,附设四间厢房,餐桌餐椅一色是名贵的红木。三楼桑拿房,设备清一色是进口的,双人蒸气式冲浪浴缸,俯仰起伏可调控的按摩床,旁边配有一对小沙发。四楼是卡拉OK厅,除双人舞池外,还设有情调酒吧,有二十几个座位的小电影院,常播放淫荡刺激的黄色影片。 五楼是客房,双人床,红绸被,浴室可淋浴也可干蒸,舒适方便。赖昌星夫妇的卧室也设在此层。颇值一提的是,赖昌星卧室里有台价值20多万港币的CD唱机。旁边摆着几盘主人情有独钟的著名歌星的原版唱片。据说曾有人问过赖昌星,为何惟独喜欢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歌星?赖昌星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听嘛。”六楼是富丽堂皇的总统套房,用来接待高官显要及挚友富豪,是赖昌星编织关系网的见证。 七楼是赖昌星的办公室和礼品库房。他之所以将办公室设在顶层,因为他是红楼主人,是远华集团第一号人物,理应“高高在上”。赖昌星的思维方式就是这么直接明了。这层楼还可以写上一笔的是,主人办公室里有好几尊造型不一的关公瓷像。赖昌星崇拜关公,不仅因为关公豪爽讲义气,重要的是他企盼关公给他带来好福气,财源滚滚来。 原远华“红楼”由厦门市政府出资购买,产权归属市政府,而后以“零租金”方式交由市总工会管理使用10年。 “红楼”包括4幢楼房,总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厦门市总工会计划首期投入800万元改造原厂房(面积近6000平方米),作为进城务工人员文体活动和教育培训场所,设置综合娱乐厅、咖啡书吧、健身康乐房、多媒体教室等 6 东莞红楼“红楼”是一百多年前的普济医院,今东莞市人民医院所在地。“红楼”采用红砖砌墙,绿色瓦面,是一座有地下室的两层阁楼,地面有三层,尖顶上还设有两层高的钟楼,是一座带有欧式风格的楼房,非常别致。 1888年(清光绪四十年),德国巴色传道会在莞城创办了一家教会医院,名为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普济医院。这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了。1890年在莞城内文顺坊(即现在的福音堂)建起医院。1897年又添建一楼专供药房、赠医所医生寄宿之用。1899年由于城内限于发展,权约翰、安其生、保文等便选脉沥洲头为建院的新址,共占地21亩。1902年3月建成第一座楼(女士留医楼),后又相继建成男士留医楼、医生住楼。新院建筑不仅结构美观,而且十分坚固。这就是后来所称的“红楼”。 普济医院建立初期,仅有病床25张,医院内医务,由铁威林牧师委托于一位华人医生麦道基料理。当时只有外科病人多去医院就医。19世纪20年代,“红楼”已建立了女士留医楼、男士留医楼、手术室、化验室、护理室、配药房、院长楼及工人宿舍,开设病床约50张。1934年,普济医院由一德国医生赠送以及福音堂麦钖荣捐赠,添置X光室;1935年由香港李仲鸾夫人捐三万元建仲鸾肺痨医舍;1937年又得各界资助实现自备电灯以及募捐得银毫4000余元完成自来水工程;1945年医院又筹款修筑医院进城的道路,原道路加宽7尺,并铺上水泥;道1947年,普济医院发展为150多张病床。日常门诊有肺病、气管炎、脓疮、膀胱结石等一般病症科目;留医则有传染病类、呼吸器官类、血液循环器官病类、口腔咽喉及食道部病类、胃部病类、肠部病类、腹膜病类、肝脏病类、肝脏及胆囊部病类以及妇产科病类、瘤肿等20多项,成为颇具规模的教会医院。普济医院还于1924年设立了护士学校、助产学校,毕业生近百人。医院的医师、宣教师、护士三者合为一体,服务病人,传播实践耶稣教义。普济医院成为东莞在医疗、设备上都是最好的医院,也为莞邑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东江纵队和地下党的统战工作下,普济医院抢救过许多东江纵队战士的生命,医治好许多伤病员战士。如治好了增城支队战士郭胜的头部重伤,以及东江纵队司令部参谋主任卢伟良的盲肠炎,东一支队三龙大队长陈昶的高烧等四十多个伤病员。 1952年,广东卫生厅会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接管普济医院,改名为解放军七十一预备医院;1953年,改名为广东省第二干部疗养院;1956年,改名为广东省康复医院。 东莞县人民医院于1958年接收广东省康复医院(原普济医院),作为东莞县人民医院的留医部。原来的“东莞县立医院”成为人民医院的门诊部。1986年东莞撤县改市,东莞县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东莞市人民医院”。自1958年广东省康复医院正式合并到东莞县人民医院后,医院有了很大发展。医院本部迁到“红楼”(原普济医院旧址),莞城人们把去医院看病成为“去红楼”,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今的“红楼”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样子了,古老的“红楼”已经被一群现代建筑所代替。如今的“红楼”——东莞市人民医院,人才济济,设备先进,成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开设病床1039张,设置4个门诊部(其中东莞县立医院为第一门诊部,又在樟村、同沙建立第二、第三门诊部),以及在住院部建立红楼门诊部,有37个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年平均门诊为13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近3.5万人次,年手术量达1.2万余例(据2003年统计)。 今天的“红楼”,正在不断推进百余年的丰富文化内涵,遵循“自强不息,仁爱博精”的院训,塑造“红楼”这块医学界的品牌,努力向一流服务、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管理的现代化医院迈进。 8 枣庄红楼◎ 简介枣庄红楼建于清末民初,为两层上下四间,用红砖砌成,楼顶铺红瓦,因整体是红色被周围百姓称之为“红楼”。听周围百姓讲此楼原来是枣庄民族商业企业家刘玉山家的老宅子,他曾在此开办过面粉厂和酿酒厂,在此楼的北面有一口水井就是为当年造酒时挖的。“红楼”历尽清末民初,新中国等不同时代,历经风风雨雨,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市中区在对车站街进行棚户区改造时,一座沉睡百年的“红楼”横空出世。“红楼”由三角梁脊支撑、红砖砌檐、设计美观大方。内部二层地板为木质棚板,墙面为白灰抹面,中间留有水泥楼梯,当时是“公和”商号鑫大面粉厂的机房。“红楼”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等不同时代,见证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经风风雨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红楼”的面世,深藏了一个世纪鲜为人知的故事,揭开了“红楼”神秘的面纱,也揭开了一位民族商业企业家————刘玉山不为人知的创业史。 ◎ 红楼的命运随着“红楼”的面世,是拆还是保留,百年“红楼”的命运也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关心,由于百年“红楼”的特殊建筑,特殊的历史,保留“红楼”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不能让百年“红楼”因棚户区改造而拆掉,那样的话我们愧对先人,愧对历史,子孙后代会痛骂我们.! ◎ 枣庄创业扶危济贫刘玉山创立大业后,秉承刘氏祖辈仁慈忠厚,仗义勇为、乐善好施的人格和胸怀,一生做出了许许多多感动乡里的好事。1920年前后,抱犊崮土匪先后绑架了枣庄各大商号的老板作为人质,限期交巨资赎人,否则就撕票。刘玉山不怕风险,携款孤身一人进山与土匪面议,安全赎回全部人质。枣庄各大商号,敲锣打鼓将八尺金匾“仁勇廉节”和“入虎穴为朋友两肋插刀,行义举救乡邻水深火热”的对联送给刘玉山。 1939年日寇侵占枣庄,烧杀抢掠,要对枣庄火车站南面的石碑村进行焚烧,刘玉山得到信息后,带领乡亲与日方谈判进行联保交涉,石碑村全村百姓免于涂炭,至今石碑村老人记忆犹新,感恩涕零。铁道游击队杀鬼子血染洋行之后,车站街每家都有一人被抓进了日本宪兵队,也是由刘玉山写了“连环保”把乡邻救了出来。从此以后,群众有了困危之事,都来刘家请求帮助。当时的汉奸翻译官王文斌无恶不作,遭到了刘玉山的痛打,并把这个民族的败类赶出了枣庄,为民除害,枣庄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男女老少都热情地把刘玉山称为刘三哥、刘三爷、刘三叔,视刘玉山为安全的靠山。 刘玉山出身贫苦,不忘贫苦平民百姓。家乡小张庄无法生活的老人、孤儿也都来投靠刘玉山,他都给安排了工作,这些孤儿有了生活保障,后来都娶妻生了子,刘玉山并为老家一个 不知名的老爷爷养了老送了终。车站街以及周边的穷苦百姓,如家里生活过不去,吃不上饭,只要说一声家里没吃的了,刘玉山不是给银元就是给面粉。因此枣庄很多穷苦百姓都花过刘玉山的钱,吃过刘玉山的饭。 9 广州红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