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铃虫 |
释义 | 学名中文名称:红铃虫 英文名称:Cotton pink bollworm 拉丁学名:Pectinophora gassypiella (Saunders)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6.5毫米,翅展12毫米。体灰白色。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有四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后翅菜刀形,银灰色,有长缘毛。卵0.5毫米大小,椭圆形,平坦,表面有细皱纹,象花生壳表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红色。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1l~13毫米。头部和前胸硬皮板淡红褐色。体肉白色,三龄以后体背侧面出现许多红色斑块,整体呈橙红色,所以叫红铃虫。蛹 体长6~9毫米,淡红褐色,尾端有短弯钩状臀棘。 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也侵害木棉、锦葵等植物。有的地区叫棉花蛆。 为害症状①蕾、花被害 从花蕾顶部蛀入,留下针尖大的蛀入孔。幼虫在蕾内吃花蕊,有的蕾内花蕊被吃空而脱落;有的不脱落,仍能开花,但花发育不良,部分花瓣粘连扭曲。 ②青铃被害 从基部蛀入,不久蛀孔愈合,在铃壳内壁形成不规则的突起。较老青铃受害,壳内壁有幼虫钻蛀的虫道。幼虫侵入后蛀食棉籽。被害棉铃遇雨霉烂,被害铃室成为僵瓣。 ③种籽被害 种仁被吃掉,成为空壳,壳上有虫孔。 发病特点红铃虫每年发生的代数,北纬40度以北2代,北纬34~40度3代,北纬26~34度3~4代,北纬18~26度5~7代。以幼虫在籽棉、棉籽和枯铃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气温达20℃左右开始化蛹,24~25℃羽化。成虫在前半夜活动,交配后飞到棉株上产卵。第一代卵产在嫩头及上部果枝的嫩芽叶和蕾上,第二代以后多产在青铃上。1头雌蛾一般可产卵几十到一二百粒。第一代幼虫主要蛀食棉蕾,造成大量脱落,以后各代为害青铃,造成烂铃和僵瓣,使棉花减产,品质降低。越冬成虫活动产卵期遇过多阴雨,不利于一代红铃虫的发生。秋雨多时,则对红铃虫发生有利,会造成严重危害。寄生幼虫的天敌很多,有金小蜂、茧蜂、姬蜂、谷痒螨等。 防治方法1.设定检疫区 2.化学防治 溴氢菊脂2.5%亩次有效成分0.5-1克,功夫菊脂每亩次1克,西维因1:250倍稀释使用 主要天敌常用药剂:溴氢菊脂 功夫菊脂 西维因 捕食天敌:小花蝽、姬猎蝽、瓢虫、蜘蛛等。寄生卵的天敌有赤眼蜂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