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脸鸬鹚 |
释义 | 红脸鸬鹚Phalacrocorax urile Gmelin,俗名鸬鹚,英名Red-faced cormorant 全长约760毫米。全身黑色,具绿色光泽。头顶和后头各具冠羽。额和眼周红色。下体体侧具白色斑块(冬羽头无冠羽,下体体侧无白色斑块)。栖息于海岸、海滩、河口三角地带及其他水域。集群活动和繁殖。食物全为鱼类。5-9月为繁殖期。筑巢于崖壁或石岛上。巢大而密集。每窝产卵2-5枚。红脸鸬鹚为居留型鸟类,部分种群作小距离迁徙。我国仅见于辽东半岛大连湾和台湾沿海,数量极为稀少。 中文学名:红脸鸬鹚 拉丁学名:Red-faced cormorant 二名法:Phalacrocorax urile Gmeli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突胸总目、鹈形目 科:鸬鹚科 属:鸬鹚属 种:红脸鸬鹚 分布区域:辽东半岛大连湾和台湾沿海 简介Phalacrocorax urile Gmelin 俗名鸬鹚,英名Red-faced cormorant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阿留申群岛及日本、辽宁、大连(冬候鸟)、台湾(迷鸟)。 我国仅分布于我国东北辽东半岛柳家屯和台湾。 红脸鸬鹚为居留型鸟类,部分种群作小距离迁徙。 我国数量有限,且是冬候鸟,应于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貌特征红脸鸬鹚的特征:红脸鸬鹚为大型水鸟。夏羽主要为黑色,头顶和枕部备有一簇彼此分离的冠羽、颜色为黑色,具铜绿色金属光泽,腰股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羽毛。颈基部和尾下有稀而窄的白色羽毛。飞羽11枚,黑色,第2枚飞羽最长,颈具紫色光彩,嘴具绿色光彩。 冬羽亦为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头和颈具绿色光泽,尾圆形,尾羽12枚。尾上和腹部缀有铜绿色,背和肩具紫绿色。 虹膜褐色,嘴基、喉侧和眼周裸露皮肤鲜红色,脚短而粗,黑色。 幼鸟黑褐色,肩和翅覆羽微缀紫色,头和上背烟灰色。其余似成鸟。 体重2000克,体长700-760毫米,嘴峰53—57毫米。 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海岸和邻近岛屿与海洋中。常成小群活动。除晚上和休息时上到岸上外,其他时候几乎在海上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亦善飞翔。起飞时需煽动两翅和在海面助跑后才能飞离水面。通常在水面作低空飞行。 红脸鸬鹚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等其他小型海洋动物。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水下追捕鱼类。 繁殖繁殖从堪察加半岛沿海到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到日本和我国辽东半岛沿海,偶尔到台湾。繁殖期5-8月。各个繁殖群和不同地区繁殖开始的早晚很不一致。早的在5月末6月初即已开始产卵,迟的到7月才产卵。幼鸟在7月末即有离巢的,但有的持续到9月才离巢。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赤裸无羽,未睁眼,几天以后背中部即长出绒羽,一个半月左右即达到成鸟大小,但仍被绒羽,还不能离巢,直到飞羽长全后才离巢。 营巢营巢于海岸和邻近岛屿的悬岩峭壁上,特别是突出于海中的较为平坦和开阔的悬岩和岩石。常呈分散的小群营巢。巢通常由海草构成。亲鸟通常在巢域附近海面就近潜入水下摄取海草作为营巢材料。巢内放有细而柔软的海草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平均为直径40—50厘米,高15厘米。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还继续被利用,或许可利用若干年。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颜色为淡蓝色或白色。大小为53-66×33-42毫米,平均为60×38毫米。各个繁殖群和不同地区繁殖开始的早晚很不一致。早的在5月末6月初即已开始产卵,迟的到7月才产卵。幼鸟在7月末即有离巢的,但有的持续到9月才离巢。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赤裸无羽,未睁眼,几天以后背中部即长出绒羽,一个半月左右即达到成鸟大小,但仍被绒羽,还不能离巢,直到飞羽长全后才离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