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颈滨鹬 |
释义 | 红颈滨鹬是鸟纲、鹬科鸟类。体小的灰褐色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冬羽:上体灰褐,多具杂斑及纵纹;眉线白;腰的中部及尾深褐;尾侧白;下体白。与长趾滨鹬区别在于灰色较深而羽色单调,腿黑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形态特征体小(15厘米)的灰褐色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冬羽:上体灰褐,多具杂斑及纵纹;眉线白;腰的中部及尾深褐;尾侧白;下体白。与长趾滨鹬区别在于灰色较深而羽色单调,腿黑色。春夏季头顶、颈的体羽及翅上覆羽棕色。与小滨鹬区别在嘴较粗厚,腿较短而两翼较长。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范围分布: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华东、西至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生活习性习性:喜沿海及内陆湿地,结大群活动,性活跃,敏捷行走或奔跑,拣起食物或兴奋时头上下点动或往后一甩。较长趾滨鹬更为滨海鸟。 叫声:细弱的笛音chit-chit-chit,音比小滨鹬稍粗稍低。 物种区别小滨鹬与红颈滨鹬的辨析小滨鹬的主要特点: 1.断开的眉斑 2.覆羽和三级飞羽有赤褐色边缘及清晰的黑色中央 3.颈侧有粗糙的痕迹 4.背上显眼的白色“吊带” 小滨鹬与红颈滨鹬,体长都在15cm左右,无明显差异。但在外型轮廓上,主要有两个地方不同: 1.脚长:小滨鹬的脚长,而且是长得有点夸张。有些脚长的红颈滨鹬,的确是很容易与小滨鹬搞混,但并不表示脚长这个特征就不适用!只是单靠“脚长”这个特征找小滨鹬,会把脚长的红颈滨鹬也一起当成嫌疑犯。 2.嘴型:如果看起来脚长,接下来还要检查“嘴长”。小滨鹬的嘴,较红颈滨鹬略长而尖 青脚滨鹬与红颈滨鹬辨析娇小的迁徙鸟---青脚滨鹬 鹳形目 丘鹬科 滨鹬属 体长14厘米,腿短,灰色。上体(冬季)全暗灰;下体胸灰色,渐变为近白色的腹部。尾长于拢翼。与其他滨鹬区别在于外侧尾羽纯白,落地时极易见,且叫声独特,腿偏绿或近黄。夏季体羽胸褐灰,翼覆羽带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脚-偏绿或近黄。繁殖于古北界北部;冬季至非洲、中东、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定期出现但却罕见的过境鸟,于中国全境。越冬群体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及香港。 习性:同其他滨鹬,喜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成小或大群。主要淡水鸟,也光顾潮间港湾。被赶时猛地跃起,飞行快速,紧密成群作盘旋飞行。站姿较平。 黑腹滨鹬与红颈滨鹬辨析黑腹滨鹬Dunlin Calidris alpina 描述:体小(19厘米)而嘴适中的偏灰色滨鹬。眉纹白色,嘴端略有下弯,尾中央黑而两侧白。与弯嘴滨鹬的区别在腰部色深,腿较短,胸色较暗。与阔嘴鹬的区别在腿较粗,头部色彩单调,仅为一道眉纹。夏羽特征为胸部黑色,上体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绿灰。 叫声:飞行时发出粗而带鼻音的哨声dwee。 分布范围:繁殖于全北界北部;越冬往南。于东南亚为罕见迁徙鸟。 分布状况:常见过境鸟及冬候鸟。亚种centralis迁徙时由中国西北及东北至东南部。sakhalina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东北;越冬在华南、东南沿海省份及长江以南主要河流两岸,也于台湾及海南岛。 习性:喜沿海及内陆泥滩,单独或成小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进食忙碌,取蹲姿。 红腹滨鹬与红颈滨鹬辨析物种名称:红腹滨鹬 物种特征:描述:中等体型(24厘米)、低矮而腿短的偏灰色滨鹬。深色的嘴短且厚, 具浅色眉纹。上体灰色,略具鳞状斑;下体近白,颈、胸及两胁淡皮黄色。飞行时翼具狭窄的白色横纹,腰浅灰。夏季下体棕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黄绿。 叫声:低喉音knutt…knutt声,进食时发出悦耳的叽喳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极圈内,冬季至美洲南部、非洲、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中国东部的不常见或常见候鸟。冬季有少量在台湾、海南、广东及香港沿海。 习性:喜沙滩、沿海滩涂及河口。通常群居,常结大群活动。与其他涉禽混群。进食时嘴快速下啄,有时为取食把整个头都埋进去。 大滨鹬与红颈滨鹬辨析中文名 大滨鹬 学名 Calidris tenuirostris 目名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名 鹬科 Scolopacidae 俗名 细嘴滨鹬 命名人 Horsfield 生活习性: 冬时见于我国东部,常在海滨沙滩觅食小形海产动物。 分布: 吉林、辽宁、华东、贵州、华南 目的描述 嘴形不一。翅长而尖,具8枚初级飞羽,三级飞羽特长。尾通常短圆,大都12枚。脚长,跗蹠一部分裸出,中趾最长,后趾形小或无。 科的描述 体羽暗淡而多条纹。嘴多细长,大多数为直形,有些种类向上或向下弯曲。跗蹠前后缘具盾状鳞,多具4趾,少数种类具3趾。 标本描述 全长:223mm 翅长:131mm 尾长:58mm 嘴峰长:25mm 跗蹠长:31mm 前中爪长:5mm 后爪长:2mm 分类特征 体长约290mm。嘴黑色,跗蹠和趾古铜褐色。头顶、上背、肩灰褐色,具黑色纵纹。上背褐肩羽赤褐色具白缘。下背和腰灰褐色,羽缘白色。尾上复羽白色,有黑褐色斑。初级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前额和胸部白色,有黑褐色条纹和斑点,下体余部白色 岩滨鹬与红颈滨鹬辨析物种名称:岩滨鹬 学名:Calidria ptiocnemis物种命名人及年代:(Coues, 1873) 英文俗名:Rock Sandpiper 描述:非繁殖期成鸟:体型略小(21厘米)而矮胖的烟灰色滨鹬。腿黄色,嘴基黄色。下背、中央尾羽及飞羽黑色。飞行时翼上白色横纹明显。眉线短而清晰。胸近白而具灰色杂斑。繁殖期鸟上体棕褐色,肩羽及三级飞羽羽缘暗栗色,胸略沾黑。 虹膜-褐色;嘴-黄色,端灰;脚-黄色。 叫声:短促的whit或tweet声,进食鸟群发出吱吱低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越冬于美国西部沿海,定期至日本。 分布状况:偶见。春季在北戴河(河北)过境时有记录。 习性:冬季栖于沿海裸岩,少至沙滩。喜群栖,与翻石鹬及其他涉禽混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滨鹬与红颈滨鹬辨析白腰滨鹬White-Rumped Sandpiper 描述:体小(17厘米)的滨鹬。上背具棕色鳞状纹,头顶具棕色条纹。下体白色,胸及两胁具箭头形粗纵纹。冬羽棕色消失,下体几全灰褐,仅上胸沾灰。飞行时尾上覆羽全白(但腰为灰色!)。嘴短而略下弯。 虹膜-褐色;嘴-褐色,基部至下颚黄褐;脚-灰色。 叫声:飞行叫声为独特的尖细jeeeet或eeet声及短而清亮的tit或teep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部;在南美洲越冬。 分布状况:迷鸟。香港有一不确切记录。河北北戴河有一记录。 习性:栖于沿海及内陆湿地。与其他涉禽混群。强于飞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