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花埠村
释义

红花埠村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南21公里,沭河西岸,属红花乡。地处苏鲁交界,东临沭河,西连205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红花埠出口处,交通极为方便,历史悠久,村大,人多。红花埠 《乾隆·郯城县志》载:“红花埠,县南四十里。《寰宇记》,梁天监二年僮县(今江苏省沭阳县)人张高等凿渠引水,溉田二百余顷,俗称红花水埠得名以此”。据此,该村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时称红花水埠,后简化为红花埠。明、清设有驿站。现有644户、2337口人。

红花埠村简介

红花埠村 (Hónɡhuābù)

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南21公里,沭河西岸,属红花乡。地处苏鲁交界,东临沭河,西连205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红花埠出口处,交通极为方便,历史悠久,村大,人多。红花埠 《乾隆·郯城县志》载:“红花埠,县南四十里。《寰宇记》,梁天监二年僮县(今江苏省沭阳县)人张高等凿渠引水,溉田二百余顷,俗称红花水埠得名以此”。据此,该村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时称红花水埠,后简化为红花埠。明、清设有驿站。现有644户、2337口人。下边有韩庄子.南村.西南村.中村.北村.楼下.西中.7个大队组成.红花埠新街道居住的是7个大队的居民。

红花埠村历史

红花埠立村于晋朝。据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侗县(今江苏省沭阳)人张高等,凿渠引沭水,灌田二百余顷,俗称红花水埔,该村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曾是重要驿站,郯南最大商埠,乾隆下江南路径此处,并于此驻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莲香》写的就是红花埠的故事。

后简为今名。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设营官镇守。三年设驿站。有粮食加工、农机等厂。是县东南物资集散地。京沪高速经村北.205国道经村西.205国道与京沪高速交叉.有红花埠高速出口。

1992年以来,该村响应党委政府号召,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水产和畜牧养殖业,1995年该村又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建温室大棚300多个,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又利用地理、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了民营私营企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红花埠的传说

位于鲁南苏北交界处的郯城县红花埠村,近依沭河远傍马陵山,历史悠久。是贯通南北的重要水路码头、陆路商埠,一度十分繁华。

红花埠村驻地原为马陵山下沭河岸边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旷野,遍地盛开着鲜花,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一年,因战乱落荒的两户人家逃难途中路过此处,偶见该处红花遍野,风景秀丽,且依山傍水,甚适人居,又远离城邑,宜避烦扰。于是便止步于此,筑巢而居。为逃避追杀,隐姓埋名。受遍地红花启示,取“红”“花”二字各为姓氏。于是红姓和花姓家族和谐相处,世代相传,渐成村落,繁衍至今。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红花埠村人丁兴旺,生意兴隆,百业繁荣。

沭河东岸与红花埠村隔水相望有个小谢庄,村里皆是谢姓,无一异姓。

红花埠村与小谢庄虽一水相隔,近在咫尺,却素不往来,从无交往,隔水而居也相安无事。

又年,河东小谢庄的一对谢姓男女分别与红花埠村的红姓之男、花姓女联姻,皆从谢姓。从此,灾难使降临于红花埠村民。年景一年不如一年,不是洪水泛滥,就是瘟疫肆疟。红姓和花姓两大家族生活每况愈下,户族日渐败落,而谢氏家族却人丁兴旺。

不足百年,红花埠村的红姓和花姓村民败落到仅各剩一户,也奄奄一息。全村皆是谢姓居民。眼看要族氏灭绝的红姓与花姓族长认为,是谢姓的“谢”字与红姓与花姓的“红花”二字相克所致。为保其族氏脉根,不得已搬出红花埠村,在村西围墙之外落荒定居。姓红的改为姓王,姓花的改为姓马。从此红姓与花姓家族便在红花埠村围墙内消失,而搬出红花埠村围墙外改为王姓和马姓的红姓和花姓族人后翌,亦日渐兴旺发达,自成巷落,繁衍至今。

这一传说真伪无考,但而今的红花埠村民姓氏结构状况,正如以上传说中的那样,围内几乎都是谢姓居民,而围西集中居住着王姓和马姓两大家族,分别称王巷和马巷,三大姓氏虽鼎足而居,但亦和睦相处、共建繁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