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光乡 |
释义 | 1 四川南江县红光乡红光乡为一地名,在我国四川省(2个)以及黑龙江省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 1、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红光乡◎ 基本概况红光乡地处南江县西南方,与长赤镇、付家乡、天池乡、侯家乡、下两镇、黑潭乡毗邻,幅员面积43.6平方公里,乡镇府驻地红光街道与县城距离58公里,野(洋溪)正(直)路横贯该乡柏山村、玉白村、青山村、黑池村。距S101国道线沙(河)南(江)公路段25公里。辖1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60个村民小组,4899户,17355人,有耕地11417亩(田8161亩,地3256亩),劳动力7592个。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3029万元,人均GDPl740元,人均纯收入1514元,计划生育率91%,人口自然增长率5‰。 全乡地势以低山为主,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能充分保障农业用水,仅玉堂水库、黑池子水库能自流灌溉10个村40个村民小组,素有“渔米之乡”之称。平均海拔75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热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181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时数1785小时,无霜期320天。 ◎ 历史沿革在清朝红光乡名叫沙溪场,属长池乡地。1933年,长池成立县,中共长赤县委员会和长赤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建立,改长池为长赤,下辖5个区,沙溪场为第二区。1944年红光又更名为玉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在玉堂设立第四区公所,1955年2月撤销。1958年更名为红光人民公社。1984年改红光人民公社为红光乡,设立红光乡人民政府至今。 ◎ 民俗文化民间风俗。红光乡历代人口较多,经济繁荣,民风纯正,百姓憨厚,勤劳、善良,为人处事热情大方,礼貌待客,豪爽侠义。婚丧嫁娶,生朝满日,敲锣打鼓,唢呐鸣号,尽显礼仪,亲朋好友团聚,热闹非凡。遇有来客,擅请陪客显露主之热诚,客之尊贵。逢年过节、喜事盈门张贴对联,悬挂大红灯笼,以示庆贺。 民间文化。庙宇以柏山村明政寺、娃娃岩观音庙、茨竹村关羽庙较为出名,庙中雕像做工精巧,形态多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古建筑以张家祠堂、禹王宫(今中心小学)、关帝庙(旧为米市,今改建为乡人民政府)、戏楼较为出名,建筑风格奇特,工艺精巧。 ◎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完小11所,初中生在校学生998人,15个教学班,教职142人,40台教学电脑,学校环境一流,教学设施达标,教学质量在全县有口皆碑,曾被县府表彰为教学质量生源配送二等奖;小学有在校生2252人,57个教学班,有教职175人,适龄儿童人学率993%,2所私立幼儿园,3名教师,120名在校幼儿,在校生巩固率为99.2%,校点危房改造850平方米。中心小学曾多次被市、县表彰为校风示范学校和德育教育先进单位。 ◎ 医疗卫生1个乙级乡卫生院,20张病床,医疗设施较为齐备,16个乡村卫生网点,35名乡村医生,2005年乡卫生院、黑池村卫生站全面实施达标改造,成功地迎接了市卫生发展现场会的召开,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占全乡总人口96 5%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 综合经济经济发展状况。养殖业以发展无公害生猪为龙头,全乡生猪饲养量达39710头,年出栏28060头,发展了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大户110户;饲养小家禽45万只,圈养南江黄羊5000多只。种植业上,发展翡翠米原料基地5500亩,水稻制种1000亩,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大棚蔬菜5800亩,以黑池村、青山村、玉堂村为主的千亩红提科技示范园,已初具规模。2267亩退耕还林区域正在筹备建设金银花基地。全乡以翡翠米、生猪、家禽、水果为特色的立乡立村产业正在形成。 ◎ 基础设施建设街道及相邻村电视光纤传输人户率达100%,全乡12个村利用村村通工程建有12个闭路转播点,电视收视率达95%,建有移动、联通基站,网络覆盖全乡12个村,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实现村村通,机关单位及个别家庭已开通互联网。小灵通基站正在筹建中。建有供水站一座,受益户达460户,1152人,能保障街道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已实现村村通电,2004年全乡农村电网已全面改造完工,建有红光水轮泵微型小水电站一座。 ◎ 集镇建设75米长的关帝大桥横跨东西,将新老街紧紧相连,集镇框架被进一步拉大,新街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外来建房投资经营达110多户,老街农贸市场已全面改造完工。个体工商户332户,集散经营户115户,从业人员800多人,逢双日当场,四面八方客商云集,集镇建有三支队伍,管理井井有条,彻底整治“脏、乱、差”现象,积极创建文明集镇、卫生集镇,以此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 招商引资环境优越近年来,努力提高集镇城市化水平,在“以宽松的环境吸引人,以良好的服务及发展的条件留住人”上做文章,提出了“你发财,我发展:你营利,我服务”的口号,制订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无门坎政策,在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一路绿灯,各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跟踪式”服务和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保护制度,为投资商提供最佳、最理想的优质服务。外商投资势头强劲,目前,已建成的年产1100万匹砖的玉澎源制砖厂;引进的成都邛莱县建起年产1000立方米的术材半成品加工厂;南江石油煤建公司建起的红光加油站;广元博拉福美国红提公司租赁的黑池村千亩红提园;正直电力公司开发的红光水电站已初见效益,发展势头看好。 2 四川青川县红光乡◎ 基本概况青川县辖乡。1950年析关庄乡境西建陶龙乡,1958年撤乡,1961年复置陶龙公社,1967年更名红光公社,1984年置红光乡,1992年并入关庄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城乔庄59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6530人。辖小荆、石板沟、苟家山、康乐、东河口、陶龙6个村27个社。乡镇企业有采矿、粮油加工等厂、矿。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养猪、鸡、兔,特产核桃、薇菜、桐油、生漆、药材。 ◎ 红光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5602 男 3006 女 2596 家庭户户数 1472 家庭户总人口(总) 5594 家庭户男 3003 家庭户女 2591 0-14岁(总) 1393 0-14岁男 724 0-14岁女 669 15-64岁(总) 3847 15-64岁男 2100 15-64岁女 1747 65岁及以上(总) 362 65岁及以上男 182 65岁及以上女 18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5376 ◎ 5.12地震损失青川县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红光乡又是青川县地震重灾区,全乡1536户,6530人全面受灾,失踪和遇难达1000余人,2300余人受伤,5500余人无家可归,农房全部倒塌。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达33处,垮方23处,裂缝60余处,堰塞湖5处。2007年人均纯收入2626元,地震后的红光乡基本是从一片废墟中开始重建,灾后重建任务艰巨。 5.12特大地震,东河口崩塌,4个组184户房屋和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 境内现建有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2008年11月12日举行了开园暨震后旅游市场启动仪式。该地震遗址公园是由汶川大地震中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也是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遗址群。该地震遗址公园包括了从青川县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呈“Y”型布局,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而形成的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而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还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的堰塞湖。 3 黑龙江巴彦县红光乡◎ 基本情况红光乡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部,东与兴隆镇相交,西与呼兰县莲花镇相邻,南与呼兰白奎镇相连,北与绥化市隔泥河相望。1962年3月,由兴隆、榆树公社各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红光公社。1984年2月,改为红光乡。全乡幅员面积188.1平方公里,8个行政村,61个自然屯,9294户,人口40928人,17.57万亩耕地,其中水田1.2万亩。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淡热多雨,秋季凉爽温润,冬季寒冷少雪。全年日照时间长,无霜短,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有500万平方米水面,千亩鱼池,万亩草原,2处原始芦苇荡,面积10万平方米,适于旅游开发。哈绥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兴隆支线横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适于招商引资,客商投资办厂。 近年来,全乡充分发挥交通、水面、草原、能源、城郊五大优势;紧紧抓住粮多企四大主业;培育生猪生产,黄牛生产,绿色食品生产三个基地建设;强化工业和商服两个小区建设,建设一条高科技展示带。全乡龙头企业有黑龙江省红光乡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榆树菌类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龙业木业公司,哈尔滨东升锅炉厂,红光种猪场,万宝肉鸡养殖场,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9亿元,粮豆薯总产量达6.6万吨,农民收入人均收入3400元 ◎ 农业社会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导,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5年,该乡种植业走稳玉米、增大豆、改水稻、扩薯类、上杂粮、打绿牌的路子,种植玉米7万亩;大豆6万亩,其中高油大豆1.5万亩,高蛋白大豆1.5万亩;水稻3万亩;脱毒马铃薯1万亩;绿色谷子3000亩。 大力推进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继续抓好畜禽,“种、料、管、防、训、售、销”七大体系建设,全年完成生猪存栏11.7万头;大牲畜存栏6500头(匹);绵羊存栏5200只;山羊存栏7400只;家禽存栏13.3万只。出栏肥猪5.2万头;出栏绵羊3500只;出栏山羊5500只;出栏家禽12万只。加强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发展,春、秋防疫密度达100%。 以丰农食用菌厂为龙头,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2005年,丰农村党支部以食用菌厂为基地,组建了红光乡食用菌生产协会,吸收会员120户名,形成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条,每户种植木耳2万袋,年实现收入8000元。同时协会在生产木耳、巴西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草莓、葡萄等品种,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与哈市美康责任有限公司签定300亩脱毒马铃薯定单,每亩实现收入800元。 ◎ 社会发展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2005年全乡转移外出共工程队21个,转移人数4570人,实现劳务收入1828万元。 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2005年,该乡充分发挥交通、水面、草原资源、城郊五大优势,从哈市鑫地公司引资1736万元,已到位1326万元,在红光工业小区内建成红光钢管厂,现已投产。从哈市美康责任有限公司引资190万元,建成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巴彦博大粮食收售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从金锣集团引资1000万元,全乡11家粮食收售企业联合组建红光乡批发大市场。吸引南方客户到该乡收购大豆、玉米,年可收购大豆10万吨,玉米15万吨。同时,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全乡农用运输车达518台,年实现收入600万元。 ◎ 文教卫生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教育力学力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从市教委争取资金54万元,新建丰望小学。投资4万元,维修了福利小学。从市扶贫办争取资金5万元,维修了榆树中学食堂和锅炉。严格控制中小学收费标准,达到家长满意、社会满意。计划生育率达90.4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下,配置微机一台,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三为主”方针和“三结合”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计生工作水平整体提高,投资15万元,更新了乡政府所在地路两侧路灯,组织农民秧歌队,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 交通环境全面提高2005年“一事一议”筹资25万元,维修了南窑至金山、洪广村南环路,金山至罗庆井,白河至何家洼子等道路,共计20.5公里;协助修建建成至新富村5.6公里四级白色路面,10月1日正式通车;从市交通局争取资金26万元,维修了丰农水库大桥和修建后宝龙大桥;投资10万元,建设洪广村三门孙家大桥。 4 黑龙江兰西县红光乡◎ 基本情况红光乡位于县城北9公里,东临拉哈岗、202国道贯穿全乡,全乡幅员面积11.4万亩。下辖6个行政村、40个自然屯、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322人。 现有耕地10.6万亩,林原面积2030.7亩,森林覆盖率8.5%,河套草原4,500亩,开发荒山荒坡1,800亩,开发水面养殖407亩。 ◎ 行政沿革红光乡一带,清代,属呼兰城镶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划归兰西县,隶属北乡二区。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五保。东北沦陷后期,隶属义丰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隶属安义区,1949年改隶第七区。1956年6月,并村划乡,设置义丰乡。1958年8月,与北安乡合并成立红光人民公社。1974年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成立朝阳公社。1983年5月,政社分开,将红光公社改为红光乡。 ◎ 经济发展红光乡几年来深入贯彻市县委提出的农区工业化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农养工、以工促农、企业+基地的路子,全乡现有企业8家,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5家,其中盛兴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年产亚麻坏布120万米,产值上千万元,税金近百万元;红光砖厂、义丰砖厂远近闻名、华实农业有限公司绿色食品远销到海外、泉淼矿泉饮用水公司在哈市、大庆、齐齐哈尔等地有销售机构、广汇畜禽综合养殖厂、蔬菜保鲜青贮有限公司等已成基地企业,是农民第二产业收入重要来源。 临近县城,交通便利是红光乡经济飞速发展的优势所在。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多渠道引导农民树立近郊农业思想,为农民增收寻找一条新路子。一是利用呼兰河畔取之不尽砂石资源,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原材料,同时也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全乡各类运输车260余台,从事砂石开发的近千人。二是劳务输出较好解决劳动力剩余问题。全乡农闲季节劳务输出近2,000人,年收入300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绿色、特色蔬菜生产。全乡沿202国道两侧种植蔬菜面积2,300亩,建成两个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棚300平方米,温室100平方米,地膜面积1300余亩,实现蔬菜常年生产,四季供应。每年向市场提供商品菜30余万公斤,占据郊北、郊西两大菜市场。1996年被市委命名生态乡、科技进步先进乡。 红光乡是兰西“麻城”的重要原料基地,每年平均向县亚麻原料总公司提供近5,000余吨的亚麻原茎,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余元。养殖业也是红光乡的一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河套草原、剩余秸秆发展牧业,全乡共有黄牛4328头。建成了全县最大规模的大牲畜交易市场。 ◎ 小城建设红光乡的小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被评为市级十好“文明乡镇”标兵,其中林泉村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十化文明村。近几年来,用于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200余万元,修建标准化砂石道35公里,新建设楼房15栋,农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5%,人均居住面积16.15平方米,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已步入平民百姓家。全乡一所中学、六所小学,均达到规范化标准。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卫生院、敬老院达到标准化。 5 黑龙江嘉荫县红光乡红光乡位于嘉汤公路5公里处,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南两面与保兴乡接壤,西与嘉荫农场接壤。辖区面积1320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0017亩,林地66000亩,水域面积65653亩,耕地面积68734亩。辖8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3个林场,1个农场。全乡总户数981户,总人口4134人,其中农村户数953户,农业人口3840人,全乡共有10个党支部,156名党员。境内有全县第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华玉速冻食品有限公司,著名的嘉荫恐龙博物馆和太平岛度假村。 红光乡位于县境东部,黑龙江右岸,所辖村屯环绕县城东、南、西三面,属城郊乡。乡政府驻于朝阳镇内。1976年将朝阳镇公社的农村生产队划出,建立黎明公社。1977年撤销黎明公社,并入朝阳镇公社;同年于火烧桥西南筹建红光垦区,以新建的红光屯命名。1979年在垦区基础上建立红光人民公社。1981年将朝阳镇公社的6个生产大队划归红光公社,同年红光公社社址由新桥村迁至朝阳镇内。1984年5月,改为红光乡。 2007年以来,红光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重点和县委提出的发展“三色经济”,实施十项工程目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域经济发展步伐。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4198万元,比2006年增长16.8%。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301万元,比2006年增长15.8%。乡镇企业产值实现580万元, 比2006年增长7.4%。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61元,比2006年增长15%。招商引资完成1090万元,超额完成118%。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乡绒山羊存栏达到4万余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国电、通有线、通电话,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0%以上。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开展,2007年新建砖房22栋1977平方米,修水泥路3540延长米13132平方米。改建彩钢厕所94个,新安装路灯4盏,新建96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两处,落实通村水泥路2条,全乡建沼气池4套,建村级活动室1个,修建、完善村级活动广场2处800平方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