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光树
释义

大叶红光树红光树,常绿乔木,高达25m。树皮灰白色,富含红色树脂。幼枝密被锈色糠秕状微柔毛。叶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圆形。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南部,生于海拔500-1000m处的山坡或沟谷阴湿密林中。

中文学名:红光树

拉丁学名:MyristicaceaeMyristicaceae

属:红光树属

种:小叶红光树

分布区域:云南西双版纳、屏边、河口、盈江、沧源等地

基本资料

中文名:红光树

拉丁学名:Knema furfuraceaWarb.

科: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叶坚纸质或革质,下面常被白粉及锈色绒毛,侧脉近平行,互相连结。花单性、异株,成密总状花序或假伞形花序,总花梗粗,不分枝或分叉,由多数疤痕集结而成为瘤状体,苞片早落,花梗上部或中部具小苞片,脱落后留有疤痕,花较大,近球形或椭圆形(多为雄花),碟形或壶形(中国的有些种的雌花),具花梗,雄蕊柱顶端成盘状(雄蕊盘),花药8-20,分离,基部贴生在盘的边缘成星芒状,不直立,花柱短而厚,柱头为具2浅裂或边缘牙齿状或撕裂状的盘。果皮肥厚,常被绒毛。假种皮先端撕裂,稀不裂;胚乳皱褶状,含油和淀粉。约70余种,分布于南亚,从印度东部至中南半岛、菲律宾及伊里安岛。中国有5种1变种,产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5m。树皮灰白色,富含红色树脂。幼枝密被锈色糠秕状微柔毛。叶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圆形。

分布情况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南部,生于海拔500-1000m处的山坡或沟谷阴湿密林中。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小叶红光树

科中文名:肉豆蔻科

科拉丁名:MyristicaceaeMyristicaceae

属中文名:红光树属

种中文名:小叶红光树

种拉丁名:Knema globularia (Lam.) Warbg.

性状:常绿小乔木,高4-15米。

花期:低海拔地区为12月至翌年3月,在较高海拔地区为7-9月,

果期:7-9月

分布:云南西双版纳、屏边、河口、盈江、沧源等地。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至印度尼西亚有分布。

海拔下限:200

海拔上限:1000

生境:阴湿山坡、丘陵或沟谷密林中

保护级别:省三级保护

标准出处:《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89年)

下属品种

大叶红光树

乔木,高10-20米,胸径25-35厘米,树皮粗糙,灰褐色,分枝集生树干顶端,稍微下垂,幼枝密被锈色微柔毛。叶坚纸质至近革质,长(15-)24-40厘米,宽7-13厘米,倒卵状披针形,两端渐狭,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无毛,侧脉20-25对,两面隆起,至边缘处弯曲会合,第三次小脉近平行,互相网结;叶柄长1-2厘米,被锈色颗粒状或粉末状微柔毛。雄花序短,长0.8—1厘米,2—5花簇生于瘤状总梗;花蕾卵珠形或倒卵珠形,外面密被暗褐色绒毛,长7—10毫米,径5—6毫米,花梗长1.2-1.5厘米,在中部或中部以下着生有小苞片;花被裂片3,雄蕊盘下陷,边缘花药无柄,13—18枚。雌花长6毫米,2—4簇生于瘤状总梗上,密被微柔毛,圆柱形,基部稍膨大,子房宽卵珠形,密被锈色绒毛,柱头2裂,裂片边缘再次分为2浅裂。果序短,通常着成熟果1个,果具极短的柄或近无柄,椭圆形或卵珠形,成熟时长2.5—4厘米,径2.2—2.5厘米,外面密被锈色绒毛,果皮厚2—3毫米,假种皮深红色,顶端撕裂。花期8—9月。分布及生境:产沧源,生于海拔800一900米沟谷潮湿的密林中。分布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 经孟加拉国,缅甸及泰国至中南半岛。

假广子

小乔木,高6—20米,树皮灰褐色,分枝集生树干顶端,平展,先端稍下垂,幼枝、幼叶密被锈色或灰褐色微柔毛,老时渐无毛,具细的纵纹。叶坚纸质至近革质,长12—25(—32)厘米,宽3—6(—8)厘米,长方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稀长圆形至狭椭圆形,两边近平行,先端锐尖至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稀近平截,表面灰绿色,微具光泽,无毛,背面被锈色或灰褐色有柄的星状微柔毛,老时渐疏而变为无毛,有时毛被成小片脱落,中肋在表面下陷,侧脉15—32(—36)对,至边缘处弯曲网结,两面隆起,第三次小脉近平行,与第四次小脉构成明显的网状;叶柄长0.6—1.7厘米,通常密被锈色或灰褐色微柔毛。雄花序腋生或从落叶腋生,有小花4-8;瘤状总梗长3—4毫米,有时无瘤状疤痕,呈四棱形;被灰色或锈色微绒毛;花蕾长3—5毫米,倒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梗长5—7毫米,在中部或中部以上着生小苞片;雄花花被裂片3,稀4,倒卵形,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里面无毛,雄蕊盘下陷或近下陷,无毛,花药8—16枚。雌花稍大,3—8(-10)簇生于极短的瘤状总梗,圆柱形或棒形,外面密被锈色星状绒毛,长3一4毫米,中部微收缩,花柱与子房约等长,柱头2裂。每 裂片2浅裂,老时近无毛。果序通常着成熟果1—2个,果卵珠形或椭圆形,顶端尖,长2.5—3.2厘米。1.8—2厘米,基部盘状花被管基宿存,柄长0.8—1厘米,外面密被锈色绒毛或稍被粉末状微柔毛或老时渐无毛,果皮厚约1毫米,假种皮橙红色至深红色,近全包种子或仅顶端有微小的撕裂,种子卵状椭圆形,长2—2.8厘米,径1.3—l.6厘米,两端圆,干时暗紫红色至灰黑色,种皮脆壳质,易裂,具微隆起的细网纹,珠孔显著凹陷,孔状。花期8—9月,果期4—5月。分布及生境:产勐腊、景洪、瑞丽、潞西、沧源等地,生于海拔500—1700米的山坡、低丘、沟谷边缘的疏林或密林中。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泰国及缅甸等地。

小叶红光树

小乔木,高4—15米,胸径10-25厘米,分枝集生树干顶端,平展而稍下垂,幼枝密被锈色短星状绒毛或近颗粒状柔毛,老时渐无毛,黄褐色至黑褐色,具纵纹。叶膜质至坚纸质,全缘但有时不规则的波状,长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0-20(-28)厘米,宽2-4(-7)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表面有光泽,灰绿色,背面苍白色,无毛,有时沿中脉和侧脉被细小的星状或近糠秕状微柔毛,老时渐疏,侧脉12—18对,第三次小脉几平行,互相网结,微隆起;叶柄长5—20毫米,无毛或有时被短的星状近糠秕状微柔毛。雄花花蕾扁球形,径3—5毫米,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花被裂片3,花药10—16枚,(2-)6-9朵花组成假伞形花序,总梗瘤状,长3—6毫米,花梗细长,长约为总梗的2倍,中部以上有小苞片。雌花序假伞形,腋生,总梗长0.5—1厘米;雌花长卵珠状,长约4毫米,几与花梗等长;小苞片着生于花梗的中部以上,密被锈色短柔毛。果通常单生,下垂,长1.8—3.2厘米,径1.5—2.5厘米,卵球形至近球形,幼时被丝状绒毛,后渐无毛或被锈色星状颗粒状微柔毛,顶端有时偏斜凸起,基部具宿存的盘状花被管基,果皮薄,厚约1—2毫米;假种皮深红色,完全包被种子或仅顶端微撕裂;种子卵球形至近球形,长1.6—2.6厘米,径1.2—2厘米,种皮薄,脆壳质,外面光滑,干时褐色至紫褐色,自疤痕向上伸出多条不规则的纵纹。在低海拔地区花期为12月至翌年3月,果期7—9月;在高海拔地区花、果期为7—9月。分布及生境:产西双版纳、屏边、河口、盈江、沧源等地,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阻湿山坡或平地的杂木林中,自马来半岛经泰国,缅甸,中南半岛至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7: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