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光村
释义
1 浙江省云和县云和镇辖村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红光村位于云和盆地,隶云和镇管辖。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均驻红光村范围内。辖4个自然村,1992年有村民346户,1398人,耕地424亩,有山林1340亩。

概况

红光村位于云和盆地,隶云和镇管辖。中共云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均驻红光村范围内。1933年称新东镇,辖东街、前巷、县前、先农坛4个自然村。后并入箬溪镇,称县前铺、沙冷铺。50年代为城关镇第六、七行政街。1961年取红、勤、巧之意,改名红光生产大队。1984年6月,政、社分设,改称红光村。1942~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1984年6月,政、社分设,改称红光村。1992年有村民346户,1398人,耕地424亩,人均耕地0.3亩;有山林1340亩。

资源

1942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成为浙江省临时省会。红光村地势平坦,近山傍水,环境优美,云和车站即建在红光村中心地带,每天发往杭州、金华、温州等地的班车达10多个班次。紧水滩、石塘两个大中型水电站建在云和,县内的小水电站也已并入华东电网,具有电能资源优势。县境内有狮山、象山、仙人洞、仙姑岩、八仙洞、龙眼洞、天水洞等游览胜地。

经济发展

村民共同致富

1949年前,红光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市场萧条,人民生活贫困。1949年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生产力,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抗旱排涝,封山造林,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到50年代末,粮食亩产从200多公斤上升到400多公斤,上了《农业发展纲要》,70年代亩产达到800多公斤,但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生活虽然得到改善,仍处于贫困之中。80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在村党支部书记张启华、村长兰启明带领下,村民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到1992年底,全村有工业企业7家,工业产值600万元;商业企业10家,全年营业额500万元。此外,还有私人汽车7辆、"天目山"三轮车6辆,兴办旅馆10家、饮食店5家,从事长途贩运5家,泥、木等手工业100多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达3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实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1987年春,村民李康乐发明钥匙自动复配机,同年4月在浙江省首届发明展览会上获银瓶奖,9月产品在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展览会上展出,为云和县首次获得产品专利权;部分村民办起木制玩具厂,产品远销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研究所发展食用菌生产。全村60%以上的农户在闹市区盖起了设备齐全的楼房,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1200多元,比1978年增长10倍。

发展集体经济

70年代初,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干部的误工工资也要向生产队摊派。1978年拿出60元,买了两件大衣,办露天停车场,一年收入不足1000元。党支部、大队管委会把大队办公室改办为有20个床位的旅馆,一年收入5000元左右。1979年向生产队征用2600平方米山地,办起停车场及停车场旅馆,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989年村出资5万元,改造原来的水泥预制场,办起管道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大街上到处设摊设点,不仅影响美观,更不安全。为此,党支部、村委会与县城建、工商部门筹资100余万元,办起占地2800平方米,有244个摊位的云和小商品市场。

现在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5万元,每年拿出1万元,以工补农,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增加集体收入,还将利用地方现有资源,办一个年产值200万元的木制玩具厂。

社会事业

民艺争奇斗艳

除利用业余党校、俱乐部、民兵之家、图书馆等阵地,对党员及广大村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外,还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每年评比"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树立榜样,同时利用节假日,举办既富于教育意义,又有生活情趣、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1989年元旦,在县文化部门支持下举办第一个"农民艺术节",参赛项目有花灯赛、古装高翘、拔河、象棋、猜灯谜及"抛绣球"等,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同年村俱乐部主办云和县首届风筝节,全县有9个代表队、112名风筝爱好者参加比赛,各种动物风筝,争奇斗艳,长25米、41节的"东方巨龙"获得第一名。

1991、1992年与镇人民政府合办两届云和镇农民体育运动会。1991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3周年。村俱乐部与民兵之家举办西瓜灯灯谜会,70余盏贴着谜语的荷花灯、熊猫灯、五星灯、猴子灯、鲤鱼灯等,吸引了上万名观众前来观赏。1991年元宵节,村俱乐部发动妇女参加制作"三八"妇女龙灯,打破了几千年来妇女不可玩板龙的封建传统意识。

2 浙江省龙游县社阳乡辖村

社阳乡红光村位于龙游县东南山区,距县城约20公里,与连下桥、社阳村相邻,小溪从村中穿流而过,农户依山傍水而居,这里山清水秀,绿色满目,景色怡人。全村共有农户470户,常住农业总人口1555人,农民人均收入2524元,有耕地903亩,林地13446亩,园地120亩,主要以农业、林业、劳务输出收入为主。村内有连片茶叶山,是社阳乡有机茶的重要产区。社阳乡政府所在地就是该村的好坑自然村。

3 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辖村

红光村位于新仓镇西,与镇幼儿园相邻,东南与石路、友联村接壤,南面是东西流向的新港河与大进村隔河相望,西南是赵家桥小集镇(黄姑镇复兴村),正西有南北流向的长江河,与广陈镇的沙东村、友谊村(现为三兴村)相邻,北面是盐船河,与大利村隔河相望。村民委员会驻地:新仓镇西、幼儿园旁。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即:顾家浜、朱家圩、簖廊、姚家宅基、紫柏庵、项家浜、陆家浜、方家门、赵家浜、姚家浜、傅家浜、徐家浜、尹家浜、纪家浜、长寿浜、竖头浜、韦陀浜、朱家宅基、沈家宅基。

4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镇辖村

一、概况

红光村位于刁坊镇东西约2公里,东邻坭陂镇红卫村、南邻新光村,西邻陶光村和建兴村,北邻宁新镇洋里村。辖钟屋、邹屋、上吴屋、翻身楼、五更、石曲里、解放楼、人民大厦、光育、光裕、万胜、老朱屋、光利、英顺、英合、老吴屋、龙坑里等17个自然村。有朱、吴、钟、邹、曾、林、余、易、周等9个姓氏居住。全村有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田720亩,旱田80亩,村民历来以种粮为主,据统计,全村16个合作社中,总户数400户,人口16000多人。龙坳里是全村的中心地,小学、村委会、老人会、卫生站、织布厂、供销合作社和多间商铺都聚集在那里,是老年人和青少年活动、村民购物的好去处。红光村1956——1958年为农业社,1958—1984年为红光大队,1984—1987为红光乡,1987年4月改为红光委员会,1999年4月依法由村民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村委会至今年2008年4月已是第四届的村委选举了。

二、农业

村民一向以种粮为主,水田一年两造稻谷,秋收后再种上些蚕豆、雪豆和小麦可一年三熟。旱田则种上黄豆、花生和甘薯等作物。解放后经过开沟引水,土地调整,推广良种等措施,粮食产量得到逐步提高。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种田,推广杂优良种,科学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都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使我村粮食产量获得大幅增长,实现了吨粮田。

三、工副业

农户在搞好种植水稻的同时,普遍把家庭副业跟上,如养猪、羊、鸡、鸭、鹅等,还有从事泥水、工艺、孵化等副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大队陆续办起了粮食饲料加工厂、榨油厂、织布厂、并线厂、汗巾厂、米粉厂、组建了耕岭队至八十年代是当时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村办企业均已逐渐停办,由村民的主办企业所代替,如粮食饲料加工厂、布厂、工艺厂等等。全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占总劳动的40%以上。

四、各项建设

1、水利:解放前设施很差,抗洪抗旱能力很低,农田的灌溉主要池塘和很远的陂头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水渠,解放后,七十年代开展的农田基本建设,城东灌溉沟的建成和全村东西走向的五条主排灌沟相继开通,根本解决了全村数百亩水田得到自流灌溉,旱涝保收为农业生产的增产高产提供了重要保障。2、道路:主村道约2公里,1996年前全是泥土路,路面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行人、车辆都感不便,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1997年在上级政府的部署下,掀起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热潮,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很快把主村道,贯穿全村东西1500米建成标准硬底化的村道,道路两旁一幢幢新的农家院落、楼房、座落有序。呈现出一派新农村暂新面貌。3、学校:村中四育学校,解放后更名为大桥小学,由于当年砖瓦结构建筑质量差,已成危房,为了师生的安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筹集资金,把危房全部拆除,建成三层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楼,和大桥如新希望小学的门楼 。4、计划生育:贯彻基本国策,落实坚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包户责任制,2007年出生18人。

五、历任领导

余庭华:(翻身)1962年——1974年 吴钦英:(翻身)1974年——1976年朱超粦:(解放)1976年——2008年4月 钟建标:(钟屋)2008年5月—历届副书记: 吴钦英:(翻身)1966年——1974年钟汉珍:(翻身)1975年——1983年; 吴坤云:(老屋)1984年—2005年4月 朱伟彬:(光利)2005年——2008年4月<BR>历届主任: 余庭华:(翻身)1956年——1961年 朱超粦:(解放)<BR>历届大队长:钟裕导:(钟屋)1964年——1966年历届副乡长: 吴坤云:(老屋)1984年——1989年<BR>余庭华:(翻身)1953年——1955年 朱云华:(光利)1984年——1986年<BR>历届副主任: 吴坤云:(老屋)1987年——2005年 朱伟彬:(光利)2005年——2008年4月朱道清:1955年——1966年。

六、名人乡贤

邹利清:兴宁市房地产(主任) 邹飞初:连山县保密局(局长) 邹东:深圳中行交高级工程师 吴少发:石家庄铁道部(副团长) 吴少文:济南空军(团长)吴小华:兴宁市国土资源局科长 吴绍新:兴宁市染三厂厂长 朱铭发:兴宁市财贸办公室主任 朱天发:深圳电力开发公司(副处长) 朱绿发:兴宁市粮食局副局长 朱仰文:南宁市农委资源处(副处长) 朱志明:佛山市农业局(科长); 朱小彬:深圳罗湖区城管办公室(科长)朱志新:军界(工程师)朱志坤:清远市审计局(主任) 朱志谦:兴宁市球阀厂(厂长) 朱杏芬:兴宁市党校副校长 朱立华:兴宁市武装部(科长) 朱坤粦: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朱云清:原兴宁农委副主任 。

5 广东省普宁市云落镇辖村

红光村,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南阳山区云落镇,离市区16.2公里,人口0.34万,由多枫树、新寨、丁云、长江、蛇地坝、小洋6个自然村组成。合作化时取名红光高级社,行政村沿用该名。聚落呈块状分布。有耕地763亩,山地12313亩。农业以生产水稻、甘薯为主。盛产橄榄、荔枝、青梅。有水电站1座,小学1所,敬老院1个。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镇区。

6 甘肃省金塔县金塔镇辖村

红光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515户1840人,总耕地面积3805亩,人均2亩,属典型人多地少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引导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当农民,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04年,全村共有各类企业项目12个,发展个体工商户185户,从业人员达到了210人,农民收入的50%来自于二三产业,至2004年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42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5元,已真正成为全镇二三产业发展大村。

7 安徽省舒城县桃溪镇辖村

红光村位于桃溪镇北端,东邻桃溪镇孔圩村,西与桃溪镇龙舒村接壤,南与桃溪镇四圩、枣林两村相邻,北以丰乐河为界与肥西县隔河相望,耕地面积1493亩,可养水面202亩,辖13个村民组,自然村庄30个,共421户,总人口1484人,其中劳动力720人。村党支部辖4个党小组,党员34名。

206国道由村内贯穿约1.2公里,县防汛路从西到东穿村而过约2公里,境内交通便捷。本村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油菜、水产品等,个私经济以餐饮服务为主,“桃溪瓦罐汤,江南江北香”。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融入合肥经济圈”,主抓优质粮油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交通运输和饮食服务等个私经济,促进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450元。

8 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辖村

上窑镇红光村位于上窑镇南部,毗邻洛河镇及淮南农场,全村总人口1870人,总户数446户,劳动力1080人,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2008总产值达700万元。近年来,红光村葡萄种植发展迅速,2009年已达到600余亩,平均亩产达6000-8000斤,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村畜牧业以养奶牛、黄牛、猪、家畜为主,年总产值70万元左右。

9 云南省永胜县片角乡辖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永胜县片角乡,地处片角乡北边,距 乡政府所在地 63.00 公里,到乡道路为土 路,交通不方便,距县130 公里。东邻大理州宾川县中英乡皮厂村委会,南邻东华村委会,西邻金沙江边,北邻东风乡。辖席草窝、五星、桃坪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0户,有乡村人口1317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人,劳动力76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64 人。

全村国土面积39.23平方公里,海拔1642米,年平均气温18.20 ℃,年降水量641.00 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680.89 亩,人均耕地1.3 亩,林地 45,295.03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47.9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56.70 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 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 1,680.89 亩(其中:田 267.97 亩,地 1,412.92 亩),人均耕地 1.28 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 45,295.03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 81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62 亩,主要种植核桃、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00 亩,其中养殖面积 0.00 亩;草地 0.00 亩;荒山荒地 11,340.15 亩,其他面积 524.55 亩。无矿产等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 1,680.89 亩(其中:田 267.97 亩,地 1,412.92 亩),人均耕地 1.28 亩,主要种植 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 45,295.03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 810.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62 亩,主要种植核桃、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00 亩,其中养殖面积 0.00 亩;草地 0.00 亩;荒山荒地 11,340.15 亩,其他面积 524.55 亩。没有矿产等资源。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未通水、通电 、部分未通路,无路灯。全村有 0 户通自来水,有 0 户饮用井水,有 31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100 %)。有 0 户通电,有 0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45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0 %、0 %和14.52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33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0 户(分别占总数的 10.65 %和 6.45 %)。(电视机用户均为自己小型水利发电)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 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40.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40.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0 辆,拖拉机 1 辆,摩托车 87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0.00 亩,有效灌溉率为 0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00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51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3 户;建有小水窖 54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 29 户。全村有 0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0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0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 0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0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0 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 7 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0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0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292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18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 2006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147.94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105.74 万元,占总收入的 64.5 %;畜牧业收入 29.70 万元,占总收入的 18.12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55 头,肉牛 110 头,肉羊 660 头);渔业收入 0.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0 %;林业收入 6.12 万元,占总收入的 3.73 %;第二、三产业收入 6.38 万元,占总收入的 3.89 %;工资性收入 16.00 万元,占总收入的 9.76 %。农民人均纯收入 656.70 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16.00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6 人(占劳动力的 1.21 %),在省内务工 1 人,到省外务工 15 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玉米、烤烟,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78.50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47.88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0 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 0 产业。拥有企业 0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0个;专业合作组织 0 个,其中,已登记注册 0 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 0人 。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 310 户,共乡村人口 1317 人,其中男性 716 人,女性 601 人。其中农业人口 1317 人,劳动力 764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傈僳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 855 人,傈僳族 290 人,其他民族 172 人。到 2006 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8 人(人员名单附后),占人口总数的 1.37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937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71.15 %;享受低保 0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9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 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63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 0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0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个,人畜混居的农户 0 户,占农户总数的 0 %。

10 云南省大姚县六苴镇辖村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大姚县六苴镇,地处六苴镇西北边,距六苴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56公里。东邻者纳么村委会,南邻外期地村委会,西邻昙华乡,北邻桂花乡。辖等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90户,有乡村人口1001人,其中农业人口1001人,劳动力64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645人。

全村国土面积29.42平方公里,海拔2035米,年平均气温14.5 ℃,年降水量750 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包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88亩,人均耕地0.98亩,林地36810.6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176.3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1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89亩(其中:田372 亩,地 617亩),人均耕地1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等作物;拥有林地 36810.6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2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35亩,草地2195.6亩;荒山荒地3529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通路,无路灯。全村有263户通自来水,有30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29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2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5户。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2.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4.6万元,畜牧业收入114.6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48头,肉牛825头,肉羊1014头);林业收入36.8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6.2万元,工资性收入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2人,在省内务工85人,到省外务工17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核桃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7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93户,共乡村人口963人,其中男性542人,女性421人。其中农业人口963人,劳动力624人。该村以彝族为主(是彝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951人,汉族1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15人,享受低保97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六苴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六苴距离镇卫生院18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

11 云南省南涧县乐秋乡辖村

村情概况

红光村隶属于乐秋乡东升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乐秋乡东北边,距离东升村委会2 公里,距离乐秋乡15公里。国土面积5.25亩,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6 ℃,年降水量1076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有耕地494.42亩,其中人均耕地1.12亩;有林地6595.6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0户,有乡村人口443人,其中农业人口443人,劳动力34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76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4元。红光村属于温饱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红光村有耕地总面积494.42亩(其中:田86.99亩,地407.43亩),人均耕地1.12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6595.6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2亩,主要种植桉树等经济林果;草地778.98亩。

基础设施

红光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 (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100户通自来水,有20户饮用井水,有2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6.7 %)。有12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77.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户(分别占总数的 16.7 %和12.5%)。

红光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16辆。

红光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建有小水窖11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3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94亩,有效灌溉率为 99.9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9 亩。

红光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光村有11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红光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1.2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4.67万元,占总收入的62.6%;畜牧业收入22.16万元,占总收入的14.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14头,肉牛90头,肉羊340头);林业收入24.83万元,占总收入的16.4%;第二、三产业收入9.62万元,占总收入的6.4%;工资性收入0.83万元,占总收入的0.5%。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8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人(占劳动力的 4.4 %),在省内务工15人。

人口卫生

红光村现有农户120户,共有乡村人口443人,其中男性239人,女性204人。有农业人口443人,其中劳动力341人。红光村以彝族、汉族为主,其中彝族420人,汉族23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以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用环境卫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合作医疗,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43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3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红光村小学生就读到红光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乐秋中学。红光村距离小学校0.1公里,距离中学15公里。目前红光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3人,其中小学生47人,中学生15人。

12 云南省梁河县河西乡辖村

红光村隶属于河西乡邦读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河西乡人民政府北面,距离 村委会2.2 公里,距离乡2公里。国土面积0.18平方公里,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8 ℃,年降水量125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油茶、姬松茸等农作物。有耕地155亩,其中人均耕地1.46亩;有林地501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5户,有乡村人口110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人,劳动力4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87元。该村属于其它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13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辖村

红光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地区,隶属南川东路办事处,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总人口785人,总户数210户,劳动力289人,占地面积3366亩,其中水浇地223.6亩,山地676亩,宅基地面积266亩。荒山地2200亩。农名人均收入4870元,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66人,男性人口344人,女性人口441人,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着城中村的发展。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招商引资开办企业11个,主要从事汽车修理、水泥制品、废旧金属市场、副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外出打工和房屋出租。而农业收入基本亏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土地租赁,经营状况良好,年收入36万。该村处于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4 黑龙江省密山市连珠山镇辖村

概况

红光村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西15公里处,总面积16.2平方公里,无霜期132天,年均降水量530毫米,属第三积温带,全年作物生长积温为2500度,正常年份粮食产量为平年,旱年为欠收年。土制结构多为白浆土,低洼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0%,水田地多为低洼地,旱年少雨地裂缝,涝年土地不打粮,土地脊薄,生态环境较差。

经济状况

红光村是少数民族村,98%村民为朝鲜族,全村共有三个自然屯424户,1804口人,耕地总面积14170亩,其中水田面积12200亩,旱田面积1970亩,人均耕地面积7.8亩。200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930元。全村贫困户共计118户,480口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数的27.8%和26.6%(其中特困户37户,118口人,分别占全村人口数和总人口数的8%和6%)。

红光村95%以上的农产仍沿用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只依靠水稻为主,又由于土地脊薄,低产田占大多数,造成水稻产量低下,粮食平均亩产仅为350公斤,全村农民人均粮食产量和纯收入在全市属下等水平。此外,红光村引用水条件很差,水质中铁、钙等矿物质含量不够。公益事业发展缓慢,无卫生所,村民遇到大小病灾需要到市、乡卫生院,特困户住房条件极差。这些条件严重制约着红光村的经济条件的发展。

15 广西桂林市象山区二塘乡辖村

概况

二塘乡红光村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辖8个自然村,2780人,耕地面积约2235亩。近年来,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奋斗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950元,同时开展富裕文明生态家园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经济建设

近几年来,红光村注重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村“两委”班子清正廉洁,办事公道,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让有能力的党员担任专业技术负责人。带头致富带动群众共富。确立了发展思路,一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确立了新村建设目标,即在3年内,全部建成文明卫生村,其中1个以上自然村,达到自治区文明卫生村标准。三是从传统产业向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城郊型农业发展。四是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争全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300元以上。

该村组建了蔬菜协会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等专业协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果蔬生产。目前建立了蔬菜示范基地400多亩,全村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水果生产基地200多亩。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规模型的养殖基地,现有养殖户100多户,其中常家自然村已经成为桂林市郊有名的“养殖村”。四是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82辆,全村的运输业年创产值75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200万元。

红光村党支部把额头自然村作为创建文明卫生示范村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文明卫生村的创建工作,并制定了文明卫生公约和奖励扶持措施。同时红光村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新建了东村、额头文化活动室,改水、改厕,硬化村道,沼气、液化气入户率达80%以上,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额头、红光、东村、神湾四个自然村被评为市级文明卫生示范村。同时,红光村筹集资金20多万元,并积极争取到市、区、乡多方支持资金110多万元,修建了5.3公里的红光柏油公路,投资30多万元,疏通团结渠,完善水利设施。

16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乐业镇红光村

村情概况

红光村隶属于乐业镇梭落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乐业镇南边,距离村委会2.2公里,距离乐业镇24公里。国土面积1.67平方公里,海拔192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15毫米,适宜种植辣椒、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55.4亩,其中人均耕地0.26亩;有林地15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9户,有乡村人口211人,其中农业人口211人,劳动力13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4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8万元,占总收入的56.91%;畜牧业收入36.7万元,占总收入的26.0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4头,肉牛111头,肉羊43头);工资性收入7.1万元,占总收入的17.07%。农民人均纯收入219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3人(占劳动力的9.85%),在省内务工11人,到省外务工2人。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59户饮用井水,有5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5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65.3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分别占总数的21.15%和11.54%)。

该村到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17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红光村

地理位置

红光村位于还地桥镇区东大门(省铁贺线五公里处),下辖14个村民小组,599户,总人口2393人,耕地面积1296亩,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位居还地桥镇前列。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先后有“黄石阳光铝业有限公司”、“黄石亨利工贸有限公司”、“大冶万和铝业有限公司”、’湖北天泰辐照有限公司“、”香港绮华漆业有限公司“、”黄石市红宝冶金原料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落户红光村。主要产品有铝型材、丁基胶、油漆、活性炭。

农业发展

在农业方面,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现有精养鱼池80亩,养鸡户四家(其中喜来乐养殖场以精养肉鸡孵化小鸡而久负盛名)。红光千亩果林基地及红光林场各一处,主要种植品种有桃树、枇杷、橘树等水果树及松树、香樟、杉树、杨树等木材。

近年来,红光村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青军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次被大冶市、还地桥镇两级政府授予“百强村”、“先进村委会”、“文明村”、“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先进民兵连”等荣誉称号。

红光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18 江西省彭泽县红光村

红光村:解放前夕属安复乡第7保,解放后属4区(太平区)胜利乡,1954年属民主乡,1956年属定山乡,1958年属太平公社,1960年属红光型砂厂(即今彭泽县建材厂)均名红光大队。1984年改为红光村。驻地五房张。2001年撤乡并镇行政区域划归为定山镇。人口2561人,辖第1至10共10个村民小组,五房张家、时家渡口、胡家、株树陶家、西湾韩家、西湾张家、莫家岭张家、祭明湾时家共8个自然村。邮编332708。

19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红光村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红光村

洪安镇红光村位于龙泉驿区北部,由原红光村与大包村整合而成,全村幅员面积6.95平方公里,耕地3906亩,辖18个村民小组,1713户,5227人。龙洪路、东风渠贯穿村域全境,农业以种植葡萄、枇杷、梨、桃等优质水果为主,现拟建五千亩“伏季水果生产基地”、百亩“香菇种植基地”。工业以小型金属加工业为主,全村共有金属加工企业二十余家、新型页岩砖厂一家、其他私营企业八家。2009年人均纯收入7156元、农业经济总收入1655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9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17万元。

20 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红光村

红光村隶属于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地处合马路沿线,淮南铁路和合肥市循环经济示范园专用铁路线贯穿我村境内,属丘陵地带,所辖13个村民组,15个自然庄,人口2270人,田亩1742亩,山林700多亩,主要以粮油生产为主,我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党员总人数68人,其中男党员59人,女党员9人。我村境内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有鲲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鸿海润滑厂,海龙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肥东县磷肥厂,徽强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宏宇白水泥厂,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

21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红光村

锦丰镇红光村于2004年3月26日由原长红村和红光村合并组建而成,位于锦丰镇西6公里处,东邻一干河,南与光明相邻,西与大新接界,北濒长江。一干河穿越东境锦秀路,沿江路在此交汇,203公交在此起点,全村区域面积4.38平方公里,辖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80人。该村环境优美,经济实力较强,有民营企业18家,主要生产五金工具、刀剪而闻名,村内有三友生态园,生态公园等,富有水乡特色,是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文明村、张家港市文明村、文明社区。

22 安徽省蒙城县庄周办事处红光村

村情简介

红光村隶属于安徽省蒙城县庄周办事处,红光村位于城东3公里处,交通十分便捷,省道307线贯穿全村,县工业园区座落在该村境内,典型的城乡结合村。全村拥有16个自然庄,34个村民组,总人口4800余人,耕地面积1000余亩。现有党员89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受城市扩张影响,红光村在土地年年减少的情况下,狠抓工业经济,现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炒货加工),木材加工也有一定的规模优势。目前全村拥有较大规模的炒货加工厂12家,木材加工厂7家,建筑个体户9家,餐饮服务业8家,有大小运输车辆58辆,小车近20部,电脑20多台,为全村致富提供了信息。因距县城较近,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做着泥瓦工、人力三轮、打井、客运、货运等个体营生,外出县城务工的村民极少。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红光村交通便捷、风土沃衍、人杰地灵,近几年来先后荣获全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庄周办事处红旗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红光村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目前,一个欣欣向荣、文明进步的新农村正展现在红光村村人面前。

特色经济

多年来,红光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短、平、快”经济发展同步的战略,充分拓展村级资源,形成了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特色。

坚持多元经济同步发展,即: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私营经济,以家庭作坊、创办小工厂、搞加工、生产、运输、市场营销等,发展私营经济。2010年全村私营经济产值实现2.3亿元;鼓励村民在巩固传统炒货加工业,及本村中小型家具厂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来村落户。

目前,全村有规模炒货加工厂11家,木材加工厂13家,餐饮服务业9家,建筑个体户12家,从而带动村民就地就业100多名,有大小运输车辆50多辆,小车近20部,电脑20多台,为全村致富提供信息。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同时,帮助炒货专业户组织成立了“蒙城县炒货加工合作社”,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红光村内的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税费60多万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