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洪云兰
释义

洪云兰

洪云兰,女,1923年12月出生,浙江省台州市人,原路桥区“三爷姆”福利院院长。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妇,68年如一日竭尽所能,携子女亲人共收养病残鳏寡1280人,济贫助困无数。在倾尽她一生的心血后,“胰腺癌”病魔正在侵蚀着这位慈爱的老人。在病房里,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拨又一拨地前来看望这位做了一生好事的老人。

洪云兰收养病残鳏寡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有一天,她看到了一个下肢瘫痪、蓬头垢面、用手走路的人,顿生怜悯之心,把这个非亲非故的人带回了家,精心照料起他的日常生活。同时她想,类似这样的人还很多,要为他们支起一个专门的“家”。1986年春,老伴去世,年近七旬的她用省吃俭用积蓄的5000余元钱,在邻近的小山上建起了一间简易平房,开始集中收养病残鳏寡,“三爷姆”福利院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并专门收养脑瘫患者、精神病人等。这些人大多是被家庭遗弃或是从路边捡来的,特别是精神病人,刚给他们穿好衣服,一转眼又会脱个精光,有的还把粪便涂在墙上,经常动手乱打……不管他们怎样折腾,洪云兰和她的家人始终忍耐着,每天给他们喂饭、洗衣,还不间断地看守着,防止他们出走或者发病,其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洪云兰毫无怨言地做了20多年。

依靠民政部门的帮助、善心人的捐款和一家人的省吃俭用,洪云兰的福利院从小到大,从当初的一间简易平房,发展到现在容纳近百人的60多间房。至今,福利院共收养过1280人。目前,收养着各类残疾人55人。洪云兰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就动员自己的儿女继续她的慈善事业,如今,大女儿童春香夫妇已经接上了班,其他几个儿女也在福利院里帮工,甚至孙女也在院中帮忙料理。她们已把福利院当做了“家”,把里面的人当作了亲人。

“我从18岁开始做好事,从没图过什么,我觉得做好事心里踏实。”洪云兰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大善无言,博爱无疆。

2005年1月31日,爱心中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慈善人物评选揭晓。她是唯一一位以平民身份获奖的,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与她同榜的,多是李嘉诚、曾宪梓、李宁等全球知名华人。浙江卫视等曾对她的事迹作过专题报道。

曾获“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热心公益杰出人物”、“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2005年感到台州年度人物”、“2007年首届台州市道德模范”、“浙江省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相关事迹

三爷姆(洪云兰),女,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上山童村。在那里,有二位特别爱心的奉献者——洪云兰和她的女儿童春香。2000年,洪云兰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 “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浙江省评为首届“十大慈善之星”,并荣获“浙江省敬老爱老爱心奖”。从2003年起,母女俩三上北京,出席“中国热心公益杰出人物事迹报告会”和“中国残联全国代表大会”等大型会议,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近年来又荣获“全国热心公益杰出人物”、“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爱心中国——首届中华慈善人物”、“中华慈善之星”等光荣称号。

洪云兰十七岁嫁到上山童村,因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婚后大家称她为“三爷姆”。她有一颗慈善的心,一双勤劳的手,一种节俭的德,六十五年如一日,济助残疾人、孤寡老人和收养孤儿共达1080余人,被当地群众称为“活佛”。无论是要饭的、贫病的,还是孤寡的,只要向她求助,她都有求必应;可她自己却从不多花一分钱,多吃一口饭,省下来的都用在救助别人上。白天去捡人家丢了的黄菜叶,挖别人遗留在地里不要了的薯根薯块来填充自己的肚;晚上打草鞋编草席,卖钱收购人家卖不出去的菜和甘薯等,为救助备粮。每当到烧饭时间,她都站到村子里的高处,观看人家屋上的炊烟,没有上烟的人家一定是断了粮,她就背着公婆把大米藏在怀中悄悄地拿出去救济他们。婆婆说她“吃里扒外”,但也阻止不了她救助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行动。她的丈夫早已被她的行为所感染,尽自己所能,一天砍五担柴,也去救济无柴烧的困难户,被群众称为“柴神”。

解放前,村里有些人家结婚连床也买不起,洪云兰就把自己结婚时做的一张雕花新床主动提出借给新人,前后一共借了24次。看着一对对新人顺利结婚,洪云兰心理无比甜美。有时要饭的来到她家,一宿就是很多天,她就把自己睡的床让给要饭的睡,自己打地铺。夫妻闹离婚的,也要去找三爷姆,她也要想方设法给予解劝,经她的努力重归与好的就有近百对。1961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无钱买药,三爷姆就与丈夫商量卖掉准备用于过年的猪,将卖得的30元钱全部买药分发给浮肿病人;第二年初,又将自家的一间房屋卖掉,把所得的400元钱又拿去买了药,救助那些相识的或不相识的病人。

1986年的春天,年近七旬的洪云兰利用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五千元钱在邻近的金岭头修建了简易平房,用以收养社会上被人遗弃和无家可归的孤儿、残疾人,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只有11岁,他们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三爷姆照料不说,有的还要等她喂饭喂菜,洗脸洗脚;收养的人群中,还有精神失常的病人,他们有时犯起病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她大打出手,使她身心疲惫。但××没有怨言,就这样一年四季默默地悉心照料着他们。时间久了,有的人就在这里亡故了,她每一次都悲痛地为他们料理后事。三爷姆心中惦记着的全是贫病残人,想方设法四处寻求救助,终于在1999年又建成了一个新的福利院——三爷姆福利院。现在,规模扩大了,收养的残疾人更多了,常住的就有六七十人。

洪云兰的女儿童春香和母亲一样,也有着一颗博爱的心。在椒江一家工厂里工作时,利用休息时间天天坚持打扫她居住附近的街道,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在八年前,她毅然辞去了月薪千余元的工作,来到福利院为母亲分挑重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童春香整天与院里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为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让他们感受到在家庭里一样的温暖。童春香每天总是起早摸黑地照料他们,半夜里也要起来检查一次,她说:“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服务,我再苦也是心甘情愿的。”

村民们激动地说,母女俩做过的好事多得说也说不完。每年三爷姆的生日,四周群众都自发地赶来为她做生日祝寿,表达感激、敬佩之情。××母女不但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而且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怀。

今年85岁高龄的洪云兰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认识她的人,都称她为“三爷姆”,甚至有人叫她“活佛”;在路桥三爷姆福利院,她是这里的一片天。

自从1986年那个春天,三爷姆用省吃俭用积蓄的5000余元钱,在路桥桐屿街道金岭头上建起了一间简易平房,开始专门收养无家可归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后,金岭头就成了许多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的人间天堂。几十年来,在三爷姆亲手缔造的这个世外桃源里,先后收养了1300多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三爷姆的善举温暖了一颗颗孤寂无助的心灵。

一个瘦弱的身躯里,跳动着一颗伟大的爱心。

三爷姆说:感谢你们来看我啊!

1月23日。路桥区桐屿街道金岭头。

通往三爷姆福利院的路陡得让人揪心。灰蒙蒙的天空中,飘洒着阴冷的冬雨。

四幢依山而建的黄色瓦房藏在绿色中,黄绿相映,显得肃穆简洁。“到了!”陪同采访的桐屿街道武装部部长叶灵志和路桥区民政局办事人员罗静波指着一个牌坊告诉记者。牌坊上面刻着两副对联。一幅是“常行功德赈济灾苦卑微而崇高,助人为乐替人解难平凡而伟大”;另一幅是“金岭头集病残鳏寡欢度光阴迹传千秋,三爷姆携子女众亲行善积德堪称楷模”。

车子刚开进福利院,院中房间门口倚靠着的几个人便露出了怪诞的神情。他们或者露出莫名其妙的笑容;或者显示出恐惧的眼神。

尽管临采访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我们还是被这群人吓了一跳。灰蒙蒙的天色下,每个阴暗的房间都住着这样的病人———看他们的举止就会明白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不一会,这些人脸上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容:原来三爷姆来了!

“感谢你们大老远地来看我啊!”从山坡上走下来的三爷姆看到我们,老远就绽开了笑容。看得出,老人很健朗,红光满面。她一边笑着与我们打招呼,一边像哄孩子似地拍拍几位迎上前的老人的肩膀。

三爷姆的女儿童春香陪着母亲。如今,三爷姆“坐镇指挥”。日常的具体事务,主要由副院长童春香打理。

童春香告诉记者:“现在,福利院里收养着52个人,大多数是孤寡老人,另外还有精神病人、脑瘫患者、残疾人、流浪儿童……”在福利院收留的人中,很多是被亲人遗弃流落街头的。这些人里不仅有当地人,还有许多是从温岭、玉环、乐清甚至福建来的。而与他们非亲非故的三爷姆则是来者不拒,把他们带到了金岭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在这群人中,年龄最大的97岁,住在金岭头时间最长的有18年。

吃饭时间了。在福利院宽敞的食堂里,三爷姆陪着老人们吃起了饭。几位老姐妹一边吃饭一边和三爷姆聊天,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童春香则和福利院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拿起饭碗,把饭菜送到长年卧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房中。“会走的,就统一到这里吃饭;不会走的,我们就送饭上门。”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呵!三爷姆却拿过碗勺,一勺勺地把饭舀进他们的嘴里……

记者跟着童春香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过去。在这座特别的福利院里,住着的人有先天性痴呆症患者,有患精神分裂症的,有年过九旬的双目失明的老太太……

许仁慧到福利院八年了,现在他看上去已经像个正常人了。但当他看到陌生人走近时,却像一个小孩子似地躲进了房中。

“听话,看我今天给你带来了什么?”童春香拿出橘子、饼干等零食,哄小孩子一样地哄起了许仁慧。僵持了一会,零食的诱惑战胜了许仁慧内心的恐慌,他开了门。“你看他现在好多了,刚来那会儿,裤子也不穿,大小便到处乱拉,给他理发,却以为别人要杀他,要好几个人用力摁住他,把他绑起来才能理发……”

“他的房间只有我妈才能进得去。”童春香告诉记者,许仁慧刚到福利院时,非常挑剔,房间换了一间又一间,夜里还常常不睡觉,发出可怕的吼声。“就这样换了十几间房屋后,许仁慧总算是满意了。但他的房间谁也不让进,只有看到我妈来了,才笑嘻嘻地让她进去。”

福利院所有房间的门都是敞开着的,但却有一间特殊的房间,门口挂了两把沉甸甸的大锁。当记者来到这个房间的窗口时,看到了一双可怕的眼睛。

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他的左手上连着一根布条,一双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们。“这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常年流落在外,是我母亲收留了他。”一见童春香走近窗口,这位老人就“自若”地说:“你先把我门开了,我到庭院里走走,不走远。”

“不能让他出去,这几天他又犯病了,一开门就要跑,有一次凌晨三时左右逃走了,我们找了好久才找到他。”童春香告诉记者,不仅如此,这位老人还经常要放火烧被子烧房,为了不出事,要经常有人盯住他。

饭菜送了几个房间后,三爷姆下来了。在一个房间,她拿起饭碗,喂起了病人。这是一位脸部已有点变形的老人,他顺从地张开口,望着三爷姆的目光,是如此的温顺。童春香说,福利院里有几位病人,只接受她母亲一人的照顾,谁喂饭都不行。三爷姆如果有事出门,他们就会变得烦躁不安,饭都吃不香。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夏日,三爷姆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烧水煮饭忙个不停。忙完屋里的,她还要到山坡上的菜地里管理园地里的的蔬菜和果树,一为改善福利院里的伙食,二为节约开支。

面对众多光环的笼罩,三爷姆显得沉静而超脱。

三爷姆的善举,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回忆起200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上讲台的情景,三爷姆至今记忆犹新。10月28日至30日,2005年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论坛暨热心公益杰出人物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83岁的三爷姆获得了“热心公益杰出人物”的荣誉勋章。

听主持人读完名单后,三爷姆神采奕奕地登上了领奖台。她没有过多地渲染自己,只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述说她的福利院,还有福利院里需要帮助的人……

三爷姆的行善生涯:好事做了一辈子

在路桥方言中,“姆”就是母亲的意思。

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们便尊称洪云兰为“三爷姆”。在路桥,许多人都知道三爷姆,所有遇到她的人都尊尊敬敬地叫上一句“三爷姆”。几十年来,三爷姆的母爱温暖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人,感动了无数的人。

自从17岁嫁到路桥上山童村后,三爷姆就开始了行善的义举。

解放前,上山童村穷得叮咚响。每年青黄不接时,许多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三爷姆不顾家穷,常将有限的粮食拿出去救济别人。次数多了,婆婆指责她“吃里扒外”。三爷姆说:“我看到别人没得吃,心里就难受,我情愿自己少吃点,也要救济他们。”她的言行感动了全家。

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乡亲揭不开锅,连吃汤糊喝菜汤也是奢望,三爷姆将自己收藏的番薯干一畚斗一畚斗地拿出还是买不起。三爷姆与丈夫一商量,将自家养的过年猪卖掉,所得30元钱全部买药,分给众乡亲。

得知上山童村有位好心人三爷姆,逃荒讨饭路过此地的外地人也投奔她家,三爷姆都尽自己所能帮助。有一次,突然来了几十个要饭的,三爷姆不仅给吃,还让出床铺让他们睡,自己一家人则躺在地铺上过夜。有位金清七旬老汉,现在每年年初总要带着二三十人到金岭头拜访三爷姆,想再尝尝当年充饥饱肚的番薯糕。

1986年春天,三爷姆来到了金岭头。这里住着一个叫兰英娘的管山林的阿婆,她唯一的义女嫁到临海大田去了,阿婆就独自孤苦伶仃在山上看管山林。得知兰英娘生病卧床不起,好心的三爷姆就主动上山,不分昼夜地照料她,一直守护到阿婆八个月以后病故为止。

三爷姆没想到的是,这次上金岭头,却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在料理兰英娘丧事时,噩耗传来:三爷姆的老伴三爷过世了。这对三爷姆是个沉重的打击,她召集了一儿三女,对他们说,想独自在金岭头住些日子静静心。谁也没料到这么一住竟是大半辈子。

在金岭头,三爷姆迎来了许多“亲人”

就在三爷姆静心的日子里,她认识了下岭村的两位五保老人:80多岁的胡何寿老汉长期瘫痪在床,平时照顾他生活的是年纪已70出头的朱中元老汉。但是,朱中元是个脚有残疾的五保老人,一双脚肿烂得吓人,已无法走动。看到这两位相依为命的老汉,三爷姆心疼极了,她决定把他俩一起接上山侍候,让老人在金岭头安享晚年。

1986年,年近七旬的三爷姆用省吃俭用积蓄的5000余元钱,在金岭头建起了1间简易平房,开始收养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过了不久,三爷姆又认识了一位70多岁的黄岩阿婆。当时阿婆住在一个不足六平方米的台门间,生活十分凄苦。三爷姆与她结拜为“姐妹”,把她接到金岭头安顿了下来。

三爷姆的“兄弟姐妹”们多起来了。此时,她收养了第一位精神病患者。这位70多岁的路桥阿婆患有精神病,经常在家中摔打东西。三爷姆得知情况后,没有嫌弃她,收下这位阿婆。刚来时,路桥阿婆乱摔桌椅和饭碗,还要和三爷姆撕打。但三爷姆对她很耐心,经过悉心照料,路桥阿婆终于平静地安居山里。

1994年春天,金岭头上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在两个女儿搀扶下,爬上了金岭头。三爷姆打量了好一会儿,终于认出了她原来是自己曾经收养过三年的黄山岭阿婆。这位双目失明的阿婆执意要回到三爷姆身边来安度余生。她喃喃地说:“我要住在金岭头过世……”

随后,被人抛弃在坝头闸的软骨疯小姑娘、患有先天性痴呆症的“三甲阿婆”先后被三爷姆收留,金岭头的“居民”渐渐地多了起来。

1998年,福利院失火。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又于1999年重新建起了福利院;同年,三爷姆动员女儿童春香辞掉了月薪近千元的工作,到福利院做其助手。

“有人说我是‘活佛’,但我觉得说我是‘姆’更恰当”

“阿娘!阿娘!”午饭刚吃完,三爷姆和童春香就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发放零食。走到一位叫王仙妹的老人床前时,她亲热地拉住三爷姆叫个不停。

“这里有许多人要叫我娘,有个老人甚至年纪比我还要大,我说:使不得使不得,老姐妹,你这样叫会让我折寿的啊!”三爷姆说,许多来福利院的人甚至叫她“活佛”,她就对他们说:“还是叫我三爷姆吧!这样更好。”

三爷姆对待无家可归的人比亲娘还要亲。在福利院,有半数人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三爷姆照料。有的残疾老人在床上拉屎拉尿,三爷姆为他们拾掇;有的在此亡故,三爷姆为其料理后事……一名只有15岁的小男孩,严重痴呆,不会讲一句话,吃拉都在地上,三爷姆每天都要帮他洗去满身的屎和尿;一位路桥蓬街阿婆临死时,满身的脓疱、屎和尿,连她的亲生女儿见了都恶心,不敢靠近,是她默默地把老人擦洗干净,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裤,喂饱饭,使老人安然地离开……到了晚上,福利院里有好几个老人像小孩似的,都要三爷姆陪着哄着才能入睡。可以看出,老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她当成了自己最亲最近的人了。而三爷姆,则笑着说:“老的当父母,同辈的当兄弟姊妹,年轻的当儿女……”

由于供养的是特殊人群,还常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残疾老人小便时不慎跌倒在粪桶里,三爷姆闻讯,立即赶来将他扶起,帮助他洗去满身的尿和屎。一天,三爷姆像往常一样,在一个患有精神病的老人房中打扫卫生,冷不防那位老人拿起一根木棍就往她头上乱打。三爷姆被打得头破血流,后送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

逢年过节时,附近有热闹的地方可去或有时去赶集,三爷姆不忘带上几个老人,使他们也能赶赶热闹、散散心,每逢这时,老人们的脸上都挂着孩子般的笑容。

寒来暑往,日子一天又一天悄悄地滑过这座幽静的小山坡。在这里,许多人找到了比家还要温暖的人间天堂。

三爷姆有她独特的管理方法:让大家互相慰藉彼此的心灵

中午的福利院特别安静,几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忙碌地收拾着碗筷。童春香说,这里的日常护理工作十分繁琐,没有真正的爱心和毅力,常人很难胜任。“我们先后请了十来个保姆,不是没法和老人们交流,就是嫌苦嫌累辞职不干了。好多时候,福利院里除了姆和我,就是他们在支撑着。”

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福利院收留的残疾人、智障人士。与不会行走的病人不同的是,他们经过三爷姆的精心照料后,恢复了健康,可以自食其力地干一点活了。三爷姆就请他们来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并为他们发工资。

今年40多岁的周金春是黄岩人。1996年,他的全家都陷入了困境,由于他和妻子、一儿一女都是智障人士,全家四口人的生活不能自理,眼看就没了活路。

一天,周金春流浪到了这里,他听说金岭头上有个三爷姆,专做善事,就赶了过来。不久后,他托人把妻子儿女都接了过来,在福利院住下了。三爷姆为这特殊的一家人准备了5间房,精心照料他们。

过了几年,奇迹出现了,不但周金春和妻子的状态好了许多,一儿一女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人的言行。不久后,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对三爷姆感激不尽的周金春夫妇就在金岭头安了家。而且开始为福利院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这些工作人员也是苦出身,而且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不能自理的痛苦,所以请他们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不但不会嫌弃他们,而且比保姆还要细心周到。”

不仅自己做慈善事业,更要鼓动更多的人来做善事

三爷姆的善行,感动了周边无数人。

路桥路南街道上张村的理发师傅陈官富几年来每月都按时到金岭头,义务为福利院的残疾人理发;黄岩邮电局的一对退休工人夫妻,住到了山上,当上了三爷姆的帮手;椒江水产公司退休工人张仁寿,久仰三爷姆大名,在家闲不住,干脆住进福利院当起了账房先生,管账理财,担水、劈柴干个不停。

周边的群众对金岭头上的三爷姆尊敬有加,他们经常自发来帮助打水井、造厕所,帮忙管理菜地;许多中小学生每到双休日,就来到福利院打扫卫生,慰问老人;路桥的义工团体,不仅送来了钱和物,还帮福利院装上了摄像头……浙江鼎利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泛澳车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亿利达风机制造有限公司和浙江永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得知三爷姆福利院用水困难的情况后,联合捐款10余万元,为福利院安装了自来水。看着白哗哗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来,三爷姆可高兴了。

三爷姆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关怀。路桥区领导曾多次到福利院看望她和她所收养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路桥区残联每年送上慰问金,并为其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送来了冰柜、电风扇,帮助解决了电话、闭路电视安装;路桥区妇联送来了彩电、洗衣机……1992年,社会各界自发捐款8万多元,为福利院新盖了三层楼房。2002年年初,在大家的捐助下,从山下修了一条水泥路直通福利院。20年来,福利院依靠路桥民政部门的帮助和好心人的捐款,从当初的一间简易平房,发展到现在有60多间房的规模。

三爷姆的困惑:日益扩大的福利院,将越来越难管

福利院的规模日益扩大,三爷姆也遇到了烦恼。

“现在,金岭头名声大了,要进福利院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我看着无家可归的人可怜,忍不住要收留他们;但另一方面,福利院开支大,加上我年事已高,女儿童春香也上了年纪,体力逐渐不支,感到力不从心啊!”三爷姆的一番感叹,说出了福利院的窘境。

由于母女俩难以应付极其繁重的照料工作。从2004年6月开始,该院不得不扩大员工数量。

五十多人的一日三餐费用不是小数目,十几个员工的工资支出不是小数目……而且,许多病人还是“药罐子”,常年要吃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人长期卧床不起,每顿饭要喂,大小便失禁,给他们请保姆,在市场上每月花1800元也不一定能请到;但在我们这里,这样的人也只收800元寄养费。另外,对于没有家属、亲戚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我们依然是免费的。目前我们院中,这样的人占了三分之一。”童春香说。由于福利院开销较大,光依靠社会各界的自发捐赠只是杯水车薪。

更让三爷姆担心的是:福利院扩大了规模后,一些精神病人、智障患者,将越来越难管理。

“不过,不管有多困难,我都要维持福利院的运转,继续收留无家可归的人。”三爷姆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记者手记]大爱无声

金岭头上一天,如果问我有什么感想,只能是两个字:震撼。

一院子有许多是肢体严重变形的人,从眼睛、嘴到手脚。他们不知道记者是哪里来的人,面对采访本和照相机,他们只会傻傻地笑。

有时候,这些人疯狂起来,会发出恐怖的大叫;躲在黑暗中的眼睛,更让人不寒而栗。

可他们也有安静的时候。不管是谁,福利院里每一个人,看着三爷姆的眼光,是如此的温顺。这让我觉得,三爷姆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姆”,她已是他们心中的“神”。有些人说不出话,但他们用温柔的眼光望着三爷姆。这些,让我在采访的这个阴冷冬日,添了不少的温暖。

做好事不难,难得的是一生都做好事。从18岁开始做善事,一直能做到80多岁,三爷姆的善良让所有的人都无法不佩服。她甚至动员自己的女儿也来从事这项贴钱贴时间又贴精力的事业。

许多人的房间,始终弥漫着一股怪怪的臭味。跟在三爷姆的身后,她却从来没皱过眉。每到一个房间,她都会埋下头,捻捻被子,和终日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随意地聊上几句,随着几声爽朗的笑声,融融的暖意充斥了整个房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三爷姆献出的,是她一生的爱,在小小的金岭头,她创造了一个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