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洪雅族
释义

洪雅族(Hoanya)为台湾原住民,原分布于台湾中西部接近山麓之平地,主要在台中雾峰以南台南新营以北一带,涵盖现今台中、南投、彰化、云林、嘉义、台 南等区部份范围。

简介

洪雅族(Hoanya)为台湾原住民,洪雅族分布于台湾中西部接近山麓之平地,主要在台中雾峰以南、台南新营以北一带,涵盖现今台中、南投、彰化、云林、嘉义、台南等部分的区域。此族含阿里坤、鲁罗阿两支,汉化情况甚早。洪雅族语所留地名甚少,唯一可考者为雾峰,洪雅族人原称雾峰为阿罩雾,汉人到本地开垦,见当地有一山峰,于是取阿罩雾最后一字,合并山峰之峰字,遂有雾峰地名的出现。本族包括罗亚(Lloa)、阿立昆(Arikun)二支族。

时期

根据历史,目前所知最早在今天南投市居住的是平埔族的洪雅族,南投市的地名便是因为在此居住的洪雅族部落--“南投社”(Tausa Mato)而来的,十七世纪荷兰时代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曾做过户口调查,其中的南投社人口约两百多人(注一)。

早期平埔族的生活是以渔猎为主,生活所需皆是取材自于大自然,康熙六十一年(1722)黄叔璥的著作《台海始槎录》中曾对于南投社人的生活做了以下的纪录:“番屋以木或竹为柱,楫茅为屋顶,蒸米、煎煮鱼、虾、鹿肉为食”,因此可以知道南投社的洪雅族人大约是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的生活型态,这种生活型态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变相当有限,而且从信仰的角度而言,当时的人们是相当敬畏大自然的,即便是生活所需的木材或是动物有都是有节制的获取。另外,从黄叔璥的纪录中又曾提到:“台山无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为土番鹿场。”这说明着旧时台湾近山地区有许多鹿的生态状况,这当然也包括洪雅族居住的南投社地区,因此人们才有补鹿、吃鹿肉的情形,我们可以从清朝时期绘制的“番社采风图”中约略的看出当时平埔族生活情形。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在生活环境中却再也看不到鹿的影子,可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们逐渐改变了环境的样貌,然而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居台源起

唐太宗之际,由于南岛语族分部的马来西亚发生洪水,马来地区难民遂向北迁移至台湾,即为现今的平埔族。又至台湾后,系因散居不同区域,而渐,分流为现今各异之平埔族。而洪雅族则为嘉义,南投,彰化〈浊水溪流域,嘉义平原〉地区的分布民族。因散居历时已久,所发展出的风俗文化,农业系统自然会有差别。 以稻米为例,居住在水上以及云林的洪雅族,即使只隔了一条朴子溪,但其所栽种的水稻品种,插秧时间和劳力过程却大大不同,风俗民情的差异更是可见一斑。

迁徙

平埔族于十七世纪初期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地,自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起,平埔各族迁徙尤其频繁,其大规模迁徙计有四次。其中一次,约有三十余社由西部平地迁入山中盆地,埔里盆地-包括道卡斯,巴则海,巴布拉,猫雾捒,洪雅五族,起因为原住于埔里盆地的布农族之“埔番”及泰雅族之“眉番”因抵御不过汉人的侵袭而招募平埔族共同对抗,造成平埔族大举迁徙,势力更渐渐大于高山族,埔里因此成为大多平埔族汇集之地。而洪雅族中的万斗六社,猫罗社,大武郡社,大突社,南投社,北投社,斗六门社,猫儿干社皆于此时迁徙至此。

现今的南投县埔里镇枇杷里为洪雅族重要的迁徙地,包括万斗六社〈原居台中县〉,斗六门社〈原居云林县〉,猫罗社〈原居彰化县〉。此外,南投县埔里镇的珠格里〈即为白叶坑〉也留下洪雅族中斗六门社,北投社迁徙的足迹,例如:白叶坑镇南宫。另外,洪雅族哆罗啯社也于白河水库上游遗留史迹。 在洪雅族不断迁移的期间,逐渐被其他平埔族同化或遭受汉人的汉化,都使其原有的独特性逐渐淡化,原始性不再被强调。而其珍贵文化资产的流失难以计,被融合已成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于此潮流中,洪雅族逐渐在历史的记忆中被忽视。

分支

洪雅族(Hoanya)为台湾原住民,分布于彰化、云林、嘉义、南投到台南一带附近。本族包括罗亚(Lloa)、阿立昆(Arikun)二支族。

阿里坤(Arikun)

在较北的现今彰化、南投、和台中一带;包括南投社、北投社、猫罗社、万斗六社、大武郡社等。此一支系各社后来也多迁至埔里。

鲁罗阿(Lloa)

在较南的今云林、嘉义、台南境内;包括哆啰啯、他里雾、猫儿干 、柴里斗六等社。由于地处和西拉雅紧邻的早期开发教化中心区, 因此很早即被汉化。

宗教仪式

洪雅族一年中有两大宗教仪式,一为祭祖;一为过年。祭祖日期多在农历七月二十日到七月二十二日间开始举行(任选一日开始),全部祭仪共需四天的时间,包含五个项目:

祭仪与祭品的准备

祭祖仪式称为Mapohan Vakkie(招请祖先的意思),祭祀者由族中未婚少年担任,人数约八人,并选出正附主祭者,祭品是用糯米饭糕、酒、猪、槟榔等。

赛跑(Movai)

由全部参加祭祖的少年参加,比赛是从头目家出发,并由头目发令起步,跑到祖灵地再折返村中起跑点,赢的人得到一面大红旗(只准备两面,亦即取前两名)。

祭礼(Tei-Vakkie)

祭点在村外的祖灵地举行,祭礼由两位主祭主持,排置物品,并共同拿祭枪向灵地的灵树作劈刺的动作,其余参加祭礼的少年高唱祭祖歌。

出猎(Mura)

所有参加祭礼的少年及全村的壮丁都参加狩猎活动。

饮宴(Mamitan)

全村男女都参加,大家围成一圈饮酒唱歌。

聚落

万斗六社(台中县雾峰乡)

大武郡社(彰化县社头乡)

猫罗社(彰化县芬园乡)

大突社(彰化县溪湖镇)

北投社(南投县草屯镇)

南投社(南投县南投市)

斗六门社(云林县斗六市)

他里雾社(云林县斗南镇)

猫儿干社(云林县仑背乡)

(猫儿干)南社(云林县仑背乡)

打猫社(嘉义县民雄乡)

诸罗山社(嘉义市)

哆啰啯社(台南县东山乡)

融合与没落

洪雅族的同化与没落,概因为汉人由大陆移垦,大量迁入台湾所致。另有一说是因为天灾导致洪雅族迁徙,间接促使族人数量渐减。以下为深入探究。

(一)汉人的移垦:

元代仅将现今澎湖纳入政治区划,可见尚未有大规模的汉人迁徙。而明代以降,荷人占领台湾长达38年,为族群同化之始。

1,荷据时期(1624 ~ 1662):

荷人来台,官方与教士鼓励通婚,以利方便统治。包括荷兰来台传教之单身男性和平埔女性,以及平埔族酋长和荷兰女子,以进亲密交情。除此之外,荷人曾招募汉人至台开垦,种植新作,亦为平埔族同化之威胁。

2,明郑时期(1662 ~ 1683):

郑成功因满清入关而退居台湾,期间带领明朝降兵至台,数目不可计量。以为汉人文化的首度着根。平埔族汉化程度不容小觑。而清廷此时以海禁政策抵制,防止了大部分的汉人迁台,然汉人偷渡仍层出不穷,原因大致为原乡山多平原少,求生困难。迁台后,汉人由沿海进占,势力范围遂威胁平埔族原居地。融合已成无可避免之憾事。

3,清廷治台时期(1683 ~ 1895): 因郑氏反清复明失利,元气大伤,清廷大臣施琅一举攻台,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而后渡台禁令渐松,条件日益放宽,更引发另一波更大的汉人迁台,此时大陆和台湾均属同一政权,迁移更成常态。荷人与明郑治台时间尚短,台湾大部分仍属未开发地区,在原乡推力的促使下,至台拓垦的行为更盛。在废除渡台禁令之后,汉人迁台数量更增,可谓排山倒海而来,平埔族的同化趋势可见一斑。清廷时期,平埔族曾尝试迁移以保血统,仍不敌汉人压倒性的族群优势。

天灾

因洪雅族分布地带处于嘉义地区,地震频繁,有一说推论洪雅族的人口数量锐减,可能因为大地震而使族群迁移或大规模死伤。但此说余国信先生并不同意,并大胆否决。访谈过程中,他提出另一疑问,指出地震不可能只危及洪雅族,应该将影响全台的平埔族,在此遂保留对此说的可信度。此外,天灾方面,余国信先生则提到,旱灾可能把族群逼向没落之路。洪雅族于嘉义平原生存,应以稻作为主,捕猎为辅,若食粮短缺,则危机显而易见。

族群维系力降低

语言文化是种族存亡重要指标之一,十七世纪后,大量汉人迁台,西部平地的平埔族受汉化影响极大。日治时期伊能嘉矩,小川尚义等人调查平埔族的语言时,也只能找到少数耆老还依稀记得一些单字,却已无法流畅完整的说出句子。对于这些资料,余国信先生提供另一种面向来分析,语言的流失会使族群渐渐的没落,但,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仍支持着整个组织架构,不于迅速崩解。在平埔族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力量与统治者的权力密不可分,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组织。 但,在移垦风潮下,社会主导中心已渐渐转移,主事者也由女性转为男性,由此转变可推论支撑族群组织的宗教信仰逐渐式微,这或许才是压垮洪雅族的主要原因。但是,余国信先生又强调宗教信仰习惯不可能完全消失,也许先人早已将部份的风俗仪式融入一般的名间信仰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