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塘八景 |
释义 | 洪塘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郊。闽江流经福州入海,江水流到洪塘后分成南北两支流,南边的叫乌龙江,北边的叫白龙江,也被直接称作闽江。从洪塘分流后的乌龙江中,有江中石埠形如一方印石浮在水面,早在宋代当地人就在这石埠上建了一座寺庙,因为很像镇江的金山寺,故取名小金山寺。《据洪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 据传金山寺建后曾被洪水冲毁,明代重建。现存的建筑是1934年由群众捐资再次重建的,主要有前面一座殿,后面一座楼,中间耸一塔,东西各一厢。塔高约十米,造型简朴,当闽江满潮时,塔浮江心,相当壮观。从岸边到金山寺原有石桥相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被洪水冲毁了,现在到金山寺只靠乘坐小舟横渡。当然,大旱时,江底的礁石露出水面,常有顽皮的游人从岸边沿礁石跳跃而过。寺庙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小巧玲珑,由妈祖阁、金山塔、大悲楼和两间配室构成,四周围以护栏。弃舟登寺,就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榕树,虬曲多姿,形状很像黄山的迎客松。进入前殿,正中是一尊妈祖塑像。前殿后门上方悬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民国24年5月的题字:是最胜处。穿阁而过,就到宋元年间修建的金山塔下。塔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基座较高,几乎同观音殿屋顶齐平。基座正面,中为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塔为实心,7层8面,高约7米,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塔身琢有檐楣、门窗等各式图案,造型简朴,缀合严密。转到塔后,从右侧步入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楼前两侧各有一小配室。左为怡怡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和状元翁正春等人曾在此读书;右为借借室,明嘉靖年间莆田学者林兆恩(林龙江,三一教创始人)在此著书,日用器具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故称此室曰“借借室”。室门上有其所题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 天地为庐亦借人”,吸引了众多游人。由大悲楼内左侧门转到楼外,再沿大樟树旁的旋梯而下,有一座延伸到江面上的小亭,是善男信女及游人憩息的好地方。金山寺独立江心,巧借外景,清幽辽阔,是其别具一格之处。元代王翰的一首诗,颇能道出它的天然之处:“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舱。岸回孤屿火,风渡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容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 福州金山寺的周围洪塘八景闻名于世,时至今日依昔可见:“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峰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等,是古代福州著名的旅游胜地。 公交:(1)100路“洪塘”站下车;(2)15路“空军门诊部”站下车;(3)39路、55路“金山寺”站下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