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洪庙村
释义
1 山东巨野县麒麟镇洪庙村

地理概况

洪庙村位于麒麟镇西南部,现有396人,410亩耕地,工笔书画艺术是该村群众的专长,该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绘画专业村。明洪武年间,郝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之后王氏、 姚氏族人也由外地迁入居住。因本村当时有一红色庙宇,逐命名为红庙,后改称洪庙。

书画特色

该村农民画家姚桂元夫妇自1979年起,首先组织本村6名农民投身绘画事业,成立“古麟绘画社”。姚桂元一方面从事工笔丹青画的大量制作,一方面亲自外出联系销售,他们的画作由于工艺精湛,技法讲究,价位合理,其牌子很快打响。为大力发展农民书画,并使之走向市场,形成产品,麒麟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因势利导,指导该村成立了以姚桂元任会长的书画协会,从技术培训、创作装裱,经营销售等方面明确分工,强化服务,实行一体化经营,一条龙运作,其主要做法:一是千方百计提高书画艺术水平,首先聘请知名书画家前来举办书画艺术培训班,鼓励该村及周围村庄的群众积极参加,培养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书画创作人才。其次,与大专院校联系,推荐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农民画师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全村始终保持有一支较高书画艺术水平的农民画师队伍。二是抓好普及。大多数村民经过培训后,经画师指导,勤学苦练2—3年就可以成为能独立创作的画工,三、五年后功底深厚,技法娴熟,即成为画师。书画协会采取典型带动,结对帮扶等办法,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书画创作队伍中来。三是积极开拓市场。实行“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经营策略,书画协会中有10多名工笔画经纪人常年在外联系客商,销售书画作品,不断开拓市场,把生意做到了北京琉璃场,建立了国内销售及代售网络,并通过外贸部门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打开了国际市场,该村的书画产品呈现出了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书画产业终成蓬勃发展之势。

获奖书画

在长期的书画创作实践中,洪庙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书画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工笔、写意、白描等不同手法,都独具特色,尤其是当家画种工笔牡丹,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技法的基础上,借鉴名家创作经验,结合现成工艺手段,精工细作而成。它勾勒严谨,工整典雅,色彩绚丽,充分展现了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洪庙村创作的工笔牡丹多次在全国及省级大型书画展中获奖。其中姚桂元,专长牡丹兼人物草虫,代表作《国色朝酣图》于1993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三等奖;同年12月工笔牡丹《花冠群芳》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收藏;工笔国画《富贵满堂》于1994年11月在省美术馆展出并获一等奖,1997年在文化部“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中获奖。他本人现为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省美协会员、省民族文化学会秘书长。

洪庙村的书画艺术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村民喜欢从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寻找想象的空间,探求生命的哲理,他们把在田野撷取的诗情画意,倾注于自己的笔端,创作出一幅幅争奇斗艳的牡丹图,清新活泼的山水画,在他们的作品中最易捕捉生活的气息,泥土芳香。

书画经济

洪庙村的农民绘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内容日渐丰富,市场日益成熟,声名鹊起,影响与日俱增。近年来,吴爱英、苏毅然、李振等上级领导多次莅临洪庙村参观指导,在对洪庙村的书画产业给与充分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洪庙村的绘画产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个村已是家家翰墨,户户丹青,有相当艺术创作水平的农民画家近百人,大型绘画点8处,每年创作书画作品1万余幅,年创产值10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洪庙村的书画前景

洪庙村的书画产业不断做大,已大踏步走向市场,该村的书画作品畅销大江南北,并飘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地区,洪庙村靠发展书画产业,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2006年,洪庙村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一处画院和一座美术学校,计划以此为依托举办书画艺术培训班,加速提升创作人员的绘画技能,壮大书画创作队伍。县建设局目前正按照绘画专业村的标准对该村进行规划,各种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同时将加大投入,建设书画展览馆、牌坊、书画艺术长廊等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标志性设施,尽快把洪庙村建设成为书画产业发展的基地、特色文化旅游的景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2 山东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洪庙村

洪庙村,由洪庙、 郝庄2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山东省菏泽城东北2.5公里,220国道从村中穿过。南邻“古今牡丹园”,北接赵楼村,东依人民路,西连万花湖。另有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洪庙村、上海奉贤区奉城镇洪庙村、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新市镇洪庙村。

概况

明宣德年间(1428~1435年),贾氏、许氏、孙氏族人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原名万花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村东建大庙院,用红土粉刷围墙,俗称红庙,并代替了村名。后“红”演变为“洪”(但并无洪氏居民),并沿用至今。

洪庙村隶属菏泽市牡丹区牡丹办事处管辖,是开发建设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的黄金区。全村辖区总面积48公顷,其中耕地32公顷,企业占地6公顷。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土质疏松肥沃,发展花卉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盛产牡丹、芍药,村北边有中外驰名的“曹州百花园”,植被面积41公顷,覆盖率85%。

2000年,全村共有285户,总人口119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现有贾、许、孙、郝、王、晁等6个姓氏,均为汉族。

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439万元,人均纯收入2480元。第一、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3∶27。

该村是全市率先实现小康村标准的村庄之一。1993年,评为菏泽市“模范党支部”;1996年,被授予菏泽市“小康示范村”称号;1997年,被授予菏泽市“农业科技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被授予山东省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村”称号;1999、200 0年,连续两年评为菏泽市“模范党支部”。2000年被地区电信局评为“全区电话第一村”。

大事记

1937年春,国民党在该村设立同和区区部,直到菏泽彻底解放。

1946年,村民许书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年,该村首次建立了农会,会员20余人,许书同任会长。

1947年,许书同任洪庙村第一任村长。

1950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速成识字班。

是年,被平原省评为“全省卫生模范村”。

1952年,共产党员谷月兰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被称为“谷月兰互助组”。

是年,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村”,被授予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锦旗一面。

1955年,建立第一届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许书申任支部书记。

1958年,生产大队在村北建立洪庙牡丹园,占地6公顷,为该村第一个企业。

1968年,架设赵楼区第一条高压线路,全村92%的住户开始用电。

1972年,建立了变压器厂和铸造厂,集体工业开始起步。

1982年,改建牡丹园,建设了大门和办公设施,更名“百花园”。

1993年,再次改建牡丹园。政府投资,重新建设了大门、围墙、办公楼,铺修了水泥和鹅卵石游园道路。定名为“曹州百花园”,匾额由省书协主席蒋维崧题写。

1996年8月, 办事处党委主持选举了新一届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许书林任支部书记,郭有德任村委主任。

是年,全处第一个实行村务民主管理,建立了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民理财小组。

是年,成立了百花园花卉园艺公司,许书林任总经理。

1997年春,铺修全村8条柏油街道,全长1560米,修建街道、胡同下水道3500米,总投资80余万元。

1998年春,全市第一家进行农电线网改造。

1999年,百花园建设观花长廊,全长120米,总投资近50万元。

是年,经过检查验收,洪庙村被评为全市第一批小康村、计划生育合格村。

2000年, 全村村民一次安装程控电话249部,菏泽地区电信局制立“全区电话第一村”纪念碑。

是年,打530米深机井一眼,配置了自来水配套设施,全村家家户户使用自来水,总投资45万元。

是年,百花园建成高科技节水园艺喷洒设施,总投资30万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 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2年开始互助合作运动,全村先后成立3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以互助组为基础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粮食亩产达到270公斤。1968年,实现农田灌溉双配套和机械化耕作,粮食单产450公斤,总产达27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单产800公斤,比1978年增长300公斤。牡丹、芍药等花卉种植业开始发展。1984年以后,发展速度加快,到1998年,全村大田种植牡丹22公顷、芍药10公顷,成为花卉生产专业村。该村是深受国际市场欢迎的黄芍药主产地,其产量占全办事处的70%。2000年,花卉亩收入3400元,比1983年增长2440元,花卉总产值456万元。

第三产业 1986年, 第三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沿220国道和黄岗公路西侧,从事医药、饭店、理发、缝纫、家电维修、各种车辆维修等服务业和烟酒、粮油、农药、种子、土产、百货等商业,还建设了一批从事花卉经贸活动的花木场等。2000年,已发展到70余家,年创利税52万余元。

特色产业 该村“曹州百花园”是集旅游观赏、生产、科研、种苗输出于一体的牡丹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时任工部尚书何应瑞(菏泽人)的私人花园。后几易其主,历经沧桑,传奇颇多。1958年,在原花园旧址建牡丹园,1982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后重新建设,1993年再次改建。该园因牡丹名贵、品种繁多而被誉为“牡丹珍品园”。园内种植观赏牡丹20万株,品种620余个;种植观赏芍药10余万株,品种300多个。 旅游设施等建设总投资达1600万余元。1998、1999、2000年连续3年,牡丹园年收入均为12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8%。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67年,建起洪庙小学,后经两次扩建改建,1978年成为标准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并办起了幼儿园。先后有96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花卉科技方面,有花卉技术人员8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花卉) 3人,农艺师(花卉)11人。牡丹园成立了科研组。40年中,培育牡丹新品种400余个,从建园初期110个品种增加到620多个,芍药从80个品种发展到300多个。1995年,成功地完成并推广了牡丹冬季北方温室催花技术,不仅开拓了市场领域,同时解决了牡丹四季开花的技术问题。2000年, 延长牡丹花期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花期从原来的7~10天延长到12~18天。1996年,办起文化大院,成立了老年秧歌队,定期在牡丹园广场训练、表演,参加菏泽市历次重大庆祝活动和竞赛活动,多次获奖。

人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生活困苦、不安。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1980年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迅速提高。 2000年,人均纯收入2480元,全村年末存款余额630万元,人均5250元。村民个人拥有机动车辆140余辆, 摩托车200余辆,程控电话260部,移动电话84部,传真机52部,电脑30台,彩色电视机348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 村庄街道不整,土房、危房占85%以上,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建国后,村庄建设开始步入正轨。1950年、1952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国卫生模范村。70年代后,进行了建设规划,大批村民开始拆旧建新。1980年以后,村民建房标准再次提高。 1997年,开通、硬化了全村8条街道,街道、胡同全部修建了下水道,各条街道安装了路灯。2000年,全部建成高标准平房,有的建起了楼房,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特别是1996年以来,村民的三提五统费,集体负担80%。制订了教师、学生奖励办法;60岁以上老人赡养、补贴办法;天灾人祸、重大疾病的救济、补助办法,并及时兑现。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该村属国民党时期的严统区,从1937年到1948年,国民党同和区区部一直设在这里,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只能秘密进行。1946年,许书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55年,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许书申任书记, 共有党员6名。1972年,建立了第二届党支部,贾同文任书记。1976年,选举了第三届党支部,孙学芹任书记。1996年,选举了第四届党支部,许书林任书记,党员21名。 2000年8月,党支部换届选举,许书林再次当选书记,党员36名。1997年,许书林获菏泽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1999年被授予山东省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村”称号,2000年菏泽市委授予许书林菏泽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6年,洪庙村秘密建立农民协会,许书同任会长。1947年,菏泽解放, 许书同任第一任村长。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许书申任社长。1956年, 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赵永臣任社长。1962年,设立洪庙大队,孙景进任大队长, 下设3个生产小队。1968年,成立洪庙大队革命委员会,许书申任主任。1984年2月, 撤社建乡,建立洪庙村民委员会,许书林任主任,下设3个村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任孙景英,民兵连长孙景立,治保、民调主任孙宝全, 妇女主任许银环。 1998年,评为菏泽市“优秀村委会”,1999年,评为菏泽市“计划生育合格村”。

人物简介

孙景文(1920~2000) 别名孙元,1946年四川水利大学毕业。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与和组织爱国学生运动,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黄河修防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

孙宝琛 1913年出生。1941年西北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随西北大学南下,定居台湾。1960年,在台湾台北市建中学教书,任教授,1978年退休。曾先后两次回大陆探亲。一生著书颇多,其中《英语语法讲座》一书,在国内多有印发。

孙良友 1924年出生。1949年上海医学院毕业,先后任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华东局卫生协会秘书长。现离休。

孙景玉 1934年出生,小学文化,现任“曹州百花国”技术员,高级农艺师(花卉),中国牡丹芍药协会理事。 从事花卉研究42年,先后培育出牡丹新品种410多种,其中赛雪塔牡丹被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以孙景玉名字命名。 并培育芍药新品种近百种。 2000年, 他整理编写了约12万字的《百花园牡丹谱》,成为建国后菏泽牡丹的第一部谱记。

许书林 1939年8月出生。 1962年8月高中毕业,196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村党支部书记、 山东省林学会会员、农艺师,兼任百花园花卉园艺公司总经理。1986年,他第一个创办个体企业,建立塑料厂。1996年8月,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牡丹花卉产业和私营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牡丹园管理,投资80余万元,在昆明世博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将洪庙牡丹直接出口到欧美等地;进行景点建设,提高了牡丹园的知名度,使百花园成为国内著名的牡丹精品园,大大增加了集体收入。 1997~2000年4年时间,硬化了村内全部街道,修建了下水道,进行了电网改造。带领村民打出530米深井,彻底解决了洪庙村民世世代代吃水难的问题。1999年,实现了小康村目标。1998~2001年,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3 上海奉贤区奉城镇洪庙村

洪庙村位于奉城中心镇的东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南与集贤村相邻、东与洪北村相接,北连洪西村、西接洪南村,总面积1.3平方千米。全村共有村民小组8个,村民1066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223人,占全村人口的21%。

近年来,洪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奋斗奔小康,连续获得农口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村、市级村容整洁村及区五好村党支部、平安村、文明村等荣誉。

目前,洪庙村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经济迅速发展,形势大好。2008年,全村的工业、副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人均收入6800元,劳均收入约7500元。预计今年人均收入可达7000元,劳均收入8000元。实践告诉我们,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否则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 安徽当涂县新市镇洪庙村

地理行政

洪庙村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新市镇,位于新市镇中部,丹新河穿境而过。全村有耕地面积104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3公顷。

区域人口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村辖13个自然村,共609户,该村有人口2423人,从业人员1340人,其中二三产业人员576人,幼儿园托儿所1个,卫生服务所一个,在校高中生40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2400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2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共57人。

社会发展

该村全部通上了电、电话、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由五个自然村设立了垃圾集中池。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村两委成员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经济、服务百姓”为宗旨,廉洁勤政,奋发有为,内引外联,锐意进取。抓班子,强队伍,抓制度,求实效;抓经济,求发展;抓平安,求稳定。力求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共奔小康”的路子。

特色经济

该共有93公顷水田通过选种8522和9746在村集体组织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下,达到每亩1400市斤以上,除了种植水稻外有养殖大户2家,年产200头至400头,收入50万元以上,养鸡大户1家,年出栏50000只,收入达到25万元至30万元,养鸭大户2家,年产3万元,收入达到15万元至25万元,养鸽大户1家,年出栏8000只以上,收入达到10万到20万元以上,水产品养殖户1户,占水面积达到90亩,年产水产品15吨,收入达到15万元至23万元。

村务公开

洪庙村2009年下半年月村务公开

1、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各项底数清理工作。

2、新农保工作加大力度,做好宣传,争取完成任务。

3、在农业生产上要做好宣传,严格控制秸秆焚烧。

4、09年村两委班子责任划分情况。

5、做好老圩站,后圩站机械维修的工作,保安全生产,保防盗工作。

6、建房管理规定,要严格把关,做好思想工作和宣传。

7、关于低保和新增低保的表决通过及镇于认定情况。

8、关于计划生育抚养费的征收工作。

9、做好村级环保工作禁止垃圾乱堆乱放。

村委委员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村村委会2009年在任领导班子成员为:

李承道 书记主任

李开才 营长

张勇霞 计生专干

羊尊贵 文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