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福山 |
释义 | 洪福山,又名白虎山,位于北博山镇洪山口村以北,东邻青龙山,北对紫罗山,南与辰巳山相望,博沂公路、洪固公路分别从此山脚下西、东侧绕过。该山呈南北走向,系青石山,主峰海拔452米。南侧山坡植被丰富,密茂葱茏,主要树种有柏树和红栌等,每到秋天,红栌变色,满山艳红。地表植被也较浓密,多爬藤类植物,也产何首乌等药材。主要野生动物有野兔,蛇等。北侧三岭两峪为缓坡,为农田种植之地。因该山远远看去似只卧虎,故名白虎山。 从白虎山脚下沿曲折山路拾级而上,在绿树掩映下,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龙涎池,池边两块嶙峋巨岩突兀而立,首尾相接,形成了几丈深的石洞,里面泉水汩汩,澄澈清洌发出悠悠醇香,龙涎池向上行二十米,便是此山的庙宇建筑群。庙门向南,高丈余,拱石相扣,形如弦月,青砖碧瓦,颇为壮观。门楣上书“虎踞紫罗山前卧;龙盘淄水东自流”。字体矫健有力。 步入庙门,迎面是道德玄宫,是明代石券建筑.它建筑奇妙,殿檐巍峨,廊柱敦重,斗拱玲珑,额枋井然,全用青石雕琢而成,不见一木一钉,一砖一瓦,布局严谨,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古朴典雅。 道德玄宫东面有一块石碑,是明代万历年所刻,高2.5米,宽1.2米。碑铭撰文楷书字体,勾画清俊。石碑边缘镂空着奇异斑斓花纹,碑首雕刻着二龙麟趾祥云,颔首戏珠,蔚为壮观 据该庙碑文记载,此庙建于明万历12年,原来山上只有小草庙壹间,明初有一杨姓女善人开始发动重修观音庙,但未完成。后有道人吕敬林主持重修,庙上事务一直有道人主持。全国解放后,末代道人尹志胜、杨立河、张宗贵离开此庙为民。 道德玄宫西面为观音殿。朱红门窗,金黄色琉璃瓦,高高翘起的庙檐俨若两弯新月。雪白额枋间绘有水彩丹青。观音殿前是扁长的花岗石砌成的亭台,名曰"醉人台"。矗立其上,背依琼楼玉宇之处,身处萧萧林涛之间,俯瞰洪山口村全貌,乃是理想的摄影境地。 白虎山西岭,是北博山镇的工业发展区,这里建有德顺化工厂、岳氏明珠玻璃厂等企业,厂子后面有七星石、卧龟等景观。沿玻璃厂向北,一片石海,内有一种重晶石,是制做玻璃的好原料,1970年前后曾开采并销往博山美硫。 白虎山东岭,有一雄伟壮观的三皇庙,此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原来仅有庙堂两间,规模很小,到了明嘉靖年间开始重修并扩建三皇大殿,新修东西配房,钟鼓楼白衣阁等。据重修三皇庙石碑记载,清乾隆四年,有道人王来素多方筹资在后院又建起了三清阁,文昌阁,吕祖阁,东西角楼和瞭望观景台,此庙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三皇庙建筑为二进院落;三阁在后院,是现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三清阁高近15米,宽6米,长17米,墙厚1.5米,砖石结构,每块料石近一吨半,据传说,当时垒墙因无吊装设备,匠工们只得搬运黄土碎石垫成斜坡,将巨石滚到墙上,边垒边垫土。待完工后,再把土石搬掉。三清阁,文昌阁,吕祖阁,皆二层,雕梁彩栋,各具特色。 全国解放后,末代道人胡立军、张宗贤离开此庙。1951年改为学校,三皇大殿于七十年代末作为危房拆除,学校也随之搬出,现在对三皇大殿又进行了重修,恢复了原貌,此庙现列为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在三皇庙后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稀少珍贯的树种,虎皮松一株,胸围2.45米,冠围达80米,树干高近20米,树皮呈虎皮状,出味芳香,树顶贯盖全院,晴天无风也发出呼呼之声。据山东农业大学、泰安林校等专家考证,此树树龄为300多年,相传乃道士王来素募缘而得。 庙门外面有座影壁墙,底部料石垒彻,上为砖石结构,墙高6米,长8米,迎门独立,雄伟壮观,现仍完好无缺。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虎山战斗就在这里发生,据当时参加过战斗的翟宝悦老人回忆,那是1947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驻西沙井村的博山县独立营,根据上级指示,在天不亮由营长王化贵带领到达洪山口村北的大场院与驻洪山口村的武工队配合,准备打击来犯之敌,此时岗哨回报,发现国民党军队以两路向我部扑来,王营长立即指挥投入战斗,迅速抢占虎山主峰,但敌人来势凶猛,人数之多,敌四倍于我的兵力在此山展开了一场激战,顿时枪声响成一片,手榴弹遍山轰鸣。战斗到10点多,敌人只好拖着尸体,抬着伤员回巢,但我军也有20多名同志英勇牺牲。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