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鸿英图书馆
释义

馆舍概况

淮海中路1413号是一座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建造于1933年,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等在这里创设了著名的鸿英图书馆,当时藏书达到15万册。

馆舍年表

1932年6月25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起筹建上海图书馆公启。

1933年4月3日,上海实业家叶鸿英(1860~1937年)捐款100万元,设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专办图书馆和乡村教育,蔡元培为主席,穆藕初等为副主席,黄炎培、钱新之等为常务理事。董事会决定人文图书馆全部图书归入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所拟办之鸿英图书馆。

1933年6月,人文图书馆遂改称鸿英图书馆,暂租屋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413号进行工作。收藏特色“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并“尽量搜集关于近代史及其史料”。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新馆舍最终未能建成。

1942年10月鸿英图书馆在霞飞路1413号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年,日本宪兵曾经先后三次以检查抗日书刊为名进行骚扰,部分图书资料被劫走。

1946年12月8日,因鸿英图书馆主任辞职,一时无适宜人选,黄炎培自愿以董事身份兼任,并到馆查阅整理工作。

1947年,贾植芳先生出狱后,潜居在西郊法华镇农民家写论述清王朝兴亡史的专著《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时,由于有特务盯梢,只能叫妻子任敏去鸿英图书馆查找资料。1949年《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由棠棣出版社初版,责任编辑是历史学家李平心,该书丰富扎实的史料主要得益于鸿英图书馆。

1950年,黄炎培与范文澜等多次商洽鸿英图书馆藏书移交近代史研究所事宜。

1950年2月,鸿英图书馆由市教育局代管。1952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办。接办时杂志留上海市馆,珍贵的史料调拨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大量的报纸由近代史研究所收存。

1953年,鸿英图书馆改为期刊专业图书馆,专门致力于期刊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推广应用,并编制专题资料索引。

1955年1月,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成立上海市报刊图书馆,成为一个报纸、期刊专业图书馆,馆址在原鸿英图书馆。开始编辑出版《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双月刊), 1956年起增加报纸资料,改刊名为《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

1958年10月,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合并,全部藏书移并至上海图书馆。鸿英图书馆原来馆舍经过几次反复,一度改为上海图书馆视听资料馆,修缮前是一家川菜馆在经营。

2005年,作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淮海中路1413号鸿英图书馆旧址由徐汇区人民政府出资修缮, “整旧如旧”,恢复这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三层砖混结构西式建筑的本来外观,并改建成以“当代、海上、名家、经典”为艺术定位的沪上首家区属公益性艺术展示馆——徐汇艺术馆,对公众开放。

馆舍改建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改造,鸿英图书馆建筑受到较大损坏,使用功能也与原设计格格不入。修缮改造前该建筑内是一家川菜馆在经营。今年1月,经过专家组考察论证,淮海中路1413号被正式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并在今年6月底由徐汇区文化局接管。

“这幢文保建筑本来就坐落在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考虑到恢复它原有的使用功能,因此区政府投资对房屋进行了修缮,并准备进行一系列保护性开发。”徐汇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要求以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徐汇区在2005年初为淮海中路1413号拟定了改造方案,工程于今年7月中旬正式启动。

按专家设计,淮海中路1413号将恢复清水红砖的外观和建筑特色,同时建筑不再用于商业用途,而作为徐汇区的公益文化设施。经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目前修缮工程已基本完成,原址将被命名为“徐汇区艺术馆”,计划于12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

建成后艺术馆建筑面积达到754平方米,前后花园面积404平方米,有效展览面积600平方米,内设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艺术沙龙等配套设施。今后,艺术馆采取常规展和不定期专题展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展示具有鲜明海派风格的艺术作品,目前布展策划工作正在准备中。

另据了解,徐汇区还将在田林东路8号新建土山湾艺术博物馆,以恢复诞生了中国首个印刷馆、首批西画人才的上海土山湾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呈三层椭圆形钢结构建筑,其中展厅近1500平方米,将作为陈列、展示海内外艺术精品,发掘艺术新人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