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轰动效应 |
释义 | 这是一个通过引人注目的事件,达成轰动的社会效应。如一个美女,偏要找个最丑的丈夫,让别人吃惊,或某人有意做件荒唐事,造成社会轰动。 示例轰动效应的达成,一靠媒体传播,二靠口头传播。某高校有个校花,每天都能收到许多追求她的情书, 令她疲于应付。由于她势单力薄,无人保护;偏偏又看不上那些穷追她的学生,又想找个保护人;于是宣布与一个矮个、丑陋,但力大的同年级男生恋爱。这果然达成轰动效应,以后再无人敢骚扰她。当然,毕业时,她向丑男说明了真相,果断地分手,害得这个丑男神魂颠倒,痛不欲生。这个校花利用别人保护自己,是不道德的,但达成了口头传播的轰动效应,反而更提高了知名度。 明星婚恋等事件,经新闻媒体传播,往往会出现轰动效应。歌星邓丽君爱上了欧洲帅哥,引起轰动;张国荣抑郁跳楼自杀,引起轰动;伏明霞与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结婚,引起轰动;前几年香港某女歌星在大陆报刊登征婚广告,引起轰动;刘晓庆逃税被捕,引起轰动;戴安娜车祸死亡,引起轰动…… 有的轰动效应是世间出奇的事件引起的,如智力障碍者舟舟,智商低,属残疾人。但他有令人惊奇的指挥天才,不仅在国内指挥中央歌剧院芭蕾舞剧 院交响乐团,而且去美国指挥了世界顶级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震撼了全美国。这种世上的罕见事,当然达成轰动效应。 轰动效应的形成有主动、被动之分。显然,上面例中的那个校花是主动要形成轰动效应,以达到不再被众人追逐的目的;刘晓庆过去写了一本一本 的书,也是主动引起轰动;那个在北大、清华餐馆搞爆炸的青年,也是为着引起轰动。但邓丽君、伏明霞、张国荣、戴安娜的事,以及刘晓庆因偷税、漏税而入狱, 则纯属被动轰动了。 心理基础轰动效应出现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新奇事物兴趣冲动和对名人事件的关注冲动。人们的生活不可能是死水一潭,需要涟漪,需要波澜,需要刺激,需要激情,需要宣泄的渠道,于是传播轰动事件就成为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共性。用弗洛伊德的话说,这可以宣泄心理能量,达到心理平衡。 一般说来,积极的轰动效应无损于他人与社会。但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他人的谣言,揭露他人的隐私,传播有损他人声誉的绯闻,显然,这是侵犯人权并有害于社会稳定的。 不少轰动效应是由传播扭曲效应引发的。 所以,对于一切小道消息,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网络新闻、手机短讯等等,我们都不可全信,要认真思考它的可信度,从而严防导致消极的轰动效应影响他人,危害受诽谤者;而要利用轰动效应的积极面,提倡正气,关注世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