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横桥村
释义

基本情况

横桥村位于金湖县东南角,东接高邮湖,西邻淮河入江水道,周边河湖港汊,星罗棋布。由7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农户733户,总人口2105人,共有耕地3825亩。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6322元。横桥村有白马湖、射阳湖、宝应湖、高邮湖环绕四方,名闻遐迩的万亩荷花荡就坐落其中, 荷花荡荷藕总面积1.5万亩,生态环境优美。金湖县以“荷为文化,以荷为传媒”,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荷花艺术节。目前闵桥镇横桥荷藕特色村已形成旅游、观光、荷藕生产一体化专业特色村,荷藕产业成为该村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

历史文化

横桥村作为荷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源远流长。相传高邮湖本不是湖,而是一繁华都市。明末清初的一个深夜,这座千年古城化为茫茫高邮湖,在湖东岸又诞生一座高邮城。一代文豪苏东坡曾与佛印和尚泛舟湖上,诗兴大发,留下了“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的千古佳句。“横荡桥”就是现在的横桥老街,因一河横贯于东西两荡之间,河上有座木桥而得名。老街东南有一座大土墩,郁郁青青,人称青山。旁边有座庙宇,名为“青山寺”。青山寺在唐宋时期香火兴旺,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南有金山,北有青山”之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也曾亲临此地。

荷花荡以其特有的人文背景,展现诱人的风姿。唐朝宰相魏征在这里的东至庵留下墨宝,新加坡佛界大法师曹常恒在此出家,宋代诗人苏东坡中秋节行舟夜泊于此,把酒赏月,兴致所遣,留下“横荡桥与青山庙”、“斩龙河”、“千年古刹西安寺”、“东至和尚直川”“凤凰墩”、“坛子精”、“鸡鸣荡’”和“水满赈州府”等故事。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总面积41.00亩(其中:田21.00亩,地20.00亩),人均耕地0.11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拥有林地59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7亩,主要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果;无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亩,其他面积767.00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水稻、柑橘,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县内国外。2007年全村销售总收入65.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2%。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5.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3.00万元,占总收入的41%;畜牧业收入66万元,占总收入的4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50头,肉牛1头);林业收入2.00万元,占总收入的1%;第二、三产业收入18.00万元,占总收入的12%;工资性收入15.00万元,占总收入的11.5%。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人(占劳动力的7%),在省内务工的有6人。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2.5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50万元,有固定资产0.8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路、通电、和电视、电话四通,没有路灯。有9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98户通电,有8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3%和8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户(分别占总数的51 %和41%)。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 ;村内主干道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农用运输车5,拖拉机5辆,摩托车36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0.00亩,有效灌溉率为7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5 亩。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1.00亩(其中:田21.00亩,地20.00亩),人均耕地0.11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拥有林地59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8.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7亩,主要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果;无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亩,其他面积767.00亩。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水稻、柑橘,农产品主要销售往县内国外。2007年全村销售总收入65.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优质甜橙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98户,共乡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农业人口367人,劳动力214人。该村以汗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小新寨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建水四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50公里,距离中学3.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8 人,其中小学生21人,中学生17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2.5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50万元,有固定资产0.8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内重大事项;集体财务收支情况。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9人,党员中男党员9 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饮水困难;农业技术科技含量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业,扩大优质甜橙种植;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劳务经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