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横经席制作技艺
释义

横经席制作,是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民间手工技艺,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郁南草席明、清时期已开始生产,清朝中期,郁南县草席已小有名气。产地多源自该县南部的连滩、河口、大湾等镇。由于当地产的床席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又被称为横经席。其质地平滑幼细、夏凉冬温,厚软适度,结实耐用,为广大群众所乐用,因此素有“腰骨‘赤’(痛),不离横经席”之说。且席草在淡水田种植,气香味淡,不发潮,远胜沿海地区所产,其中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

中文名:横经席制作技艺

遗产级别: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批准文号:粤府〔2009〕112号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历史渊源

草席很久以来便是郁南县较为有名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郁南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6年3月编辑出版的《南江风物录》记载:“地席是出口商品,行销东南亚各国,尤以西欧的荷兰销量为多,其次是邻近的泰国,还远销至美国的旧金山(三藩市)及澳洲等地,海外侨胞,多喜欢采用连滩的产品。”当时的郁南草席已经飘洋过海,风靡海内外了。

据1995年版《郁南县志》记载:河口……四民之业,士农相埒、间有经商者,贫者织席为业。连滩镇历史上自420-618年(南北朝以至隋末)曾为安遂县治。明、清时代,属西宁县(郁南县)建康都荡村堡。清朝中期,该县连滩草席已小有名气。转入民国,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所产连滩草席驰名遐迩。

制作工艺

横经席作为郁南当地传统手工席的典型代表,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该县所产之草席以在水田种植的“三角草”(方草)和在旱地种植的“石草”(圆草)为原料。这种席草种植一年两造,每年农历“立春”时节种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后各收割一次。编织横经席的另一原料黄麻,在连滩、河口、大湾等镇都有种植。

当地农民生产草席需经席草(当地俗称“水草”或“咸水草”)收集、晒干、分类、染色、织造等多个工序。选料以水草心细而匀为优,细匀水草织出来的席紧密、结实、匀美;染色水草可织出多种格子和图案的草席。编织横经席所需的另一原料黄麻,种植户收割后将其撕成线条状,经晒干,再用纺线机纺成细匀麻绳,就可以用作横经席编织的“经线”了。

制作横经席,虽然只要席草(圆草、方草)、麻线等简单原料,但制作起来还要有木织机、纺线机、草叉等设备和工具。从种草、收割,到破草、晒干、分拣、割麻、撕条、晒干,再到纺线、穿栲、布纲、送草、打栲、成型,还要修边、结线、整理、晒干,完成一件产品,至少要经过19道的基本生产工序。

用来编织横经席的木制机械也很独特,当地人将其称为木机,也叫“席床”。木机由席订和席栲两部分构成,均选用坚硬重实的木料制造。席订部分由固定的两条大木柱,柱的上下各置一大圆木组成,其中上木可拆出,下木可上下移动,用以定位各种横经席尺寸规格。席栲是用坚硬木料做成的方木条,有两个把手,在这条方木栲中间位置均有按一定密度凿出的一个个方向相反的三角形孔,用来在织造时改变开口而形成交织(俗称打栲)。另一辅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长度比草席的宽度稍长,约四尺五寸,头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线开口的中间穿过编织,此工序俗称送草。还有一种材料是用黄麻纺成的长线(当地叫纲),把麻线穿过席栲的孔,然后穿过席床的上下圆木,再紧密地一根根结好,此工序俗称布纲,用以打栲时把席草扭住。

在编织横经席过程中,其操作要领是两人配合默契,送草位置要准确,抽回草叉要快捷,扛栲压草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般熟练的工人一天可编织横经席2-3张。普通的横经席每张用料约需细草两千多条,粗草一千多条。若编织有图案花色的草席,就要将席草晒干后分别粗细,加染所要颜色,由师傅设计图案,再交给工人依样织成草席就行了。郁南县草席生产历史上有过花席这种产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再生产,以致失传了,后世所生产的草席产品基本上都是横经席。该县生产的横经席通常都是采用原草原色编织,不添加任何染料着色。

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具体如下:一是先将木织机固定在屋内宽阔且方便操作的地方,并将席订的下木移动至需要织席尺寸的位置再用工具固定。二是布纲,就是将一根根麻线穿过席栲的孔(可按产品尺寸需要穿多少孔而改变席的宽度),然后穿过席床的上下圆木,再紧密地一根根结好。三是编织,需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木机前面中间位置负责扛栲(又叫打栲),即两手抓住席栲两个把手将席栲提升往下压席草,另一人坐在木机侧边,负责用草叉将席草穿过麻线开口中间送至席床另一端,再抽回草叉将席草留在席栲中间,此时扛栲的人提升席栲往下用力把席草压紧,然后把席栲升回原位时拉扭另一方向,以便形成另一新的开口,麻线就会将席草扭住,扛栲的人再用手将突出席边部分的多余草尾折回席床,以防松脱。经过如此反复多次编织,就可以织出横经席了。四是修边结线,就是织好够规格的草席后,织席人再用手把席草拍紧密,然后用刀将多余的草头、草尾割掉,修好边后再割断麻线,取出席栲,将草席从席床取下,再把割开的麻线头编结好,防止脱开,然后拿到屋外晒干并修理草毛,再经过整理就成为一张平滑幼细、厚软适度、结实耐用的横经席了。

生产情况

19世纪时的清朝中期,郁南县草席已小有名气。由于当地产的床席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又被称为横经席。其质地远胜沿海地区所产的。其中尤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当时产品销往外地获利甚丰,因此外地产品多有冒名该县草席。很多人为购买到正宗的郁南草席,都亲临该县连滩镇等产地。

至19世纪初的清末民初,东莞商人借助郁南草席名气,相继在该县连滩设庄生产,产品除床席外,还有挂席、地席,缀以山水、鸟兽、花草、图案,用于铺床、垫地和挂壁,长丈余、十数丈不等,出口外洋,号称洋席。年出口值银数万元,时为该县最大宗出口产品。

郁南草席又以连滩床席的生产历史较地席为早,多数生产于东、西坝、宋桂、河口、望天等地。由于当地席草是在淡水田种植,无咸味,因而这种草席具有雨水天不发潮和耐用的特点,优于东莞等地的草席,且厚软适度,质地平滑幼细结实,尤为消费者喜爱。草席由农户用木机织成,品种有花席和白席,织出的成品交由席店收购后行销各地。其时连滩草席全年产量约三四十万张,产值三四十万元。

当时连滩最大的席草晒场地有十多亩,草席生产厂房面积达几千平方米,雇用工人(包括临工)二三百人,从事把草席整齐、拣草、染草、拍席等工序。20世纪20年代后期成立了“洋席业同业工会”,也称“东席行业同业公会”,会址设在连滩四甲。公会聘请有权势的人任师爷,傅翥天在该会担任师爷长达20多年。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前,连滩经营草席生意的传统手艺有瑞昌、曾桂记、张恒记、张兴记、陈信记等洋庄。

1931年(民国20年)前后,连滩草席产量超过30万张,产值二三百万元。其时当地洋席庄公会还开办全栈草席训练班培训工人,改良技术。1930年以前是洋庄兴盛的年代。以后市场便日渐减缩,乃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到1938年广州沦陷,对外海运中断,洋庄便完全停顿下来,无业可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地席、挂席出口中断,停止生产,此后再无恢复,床席年产亦降至五六万张。到1948年前后,连滩只剩下大昌、信兴两家洋庄,草席产量不及战前的百分之一。其原因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已获得独立,经济日趋繁荣,原来用地席作为地毡,逐步改用毛毡代替,从此地席遭淘汰。

1949年,农村生产发展,城乡就业机会增多,床席生产渐少。1965年郁南县政府动员发展农村副业,全县有16个公社种植席草。1966年席草总面积3264亩,全县草席产量47万张。延续至70年代,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席草种植减缩,床席生产一落千丈。至1988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减至643亩,床席产量只有2000多张。

技艺传承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郁南县仅剩大湾镇朱、黄两姓人家为主的部分农户,仍保留着席草种植习惯和编织横经席这项民间传到统手工技艺了。2009年,这项传统手工技艺被列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朱伯祥等是该项目的传承人。他爷爷传授织席技艺给他父亲,而他则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织席。到21世纪初,朱伯祥的儿孙也仍在自产自销横经席。凭着这一独特的祖传手艺,朱家祖祖辈辈以织席为业,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织席世家。横经席作为郁南的传统手工技艺,21世纪初被列入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像朱伯祥一家这样,好几代人都在从事织席行业的农民,还有朱国新、朱广全、黄兆邦、黄国源等家族,并成为了该项目的传承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