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山自然村 |
释义 | 1 云南红河州铜厂乡下辖村◎ 村情概况黑山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铜厂乡毛贝湾村委会 ,属于山区。位于铜厂乡南边,距离毛贝湾村委会2公里,距离铜厂乡政府7公里, 国土面积有5.27平方公里,海拔202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2780毫米,适宜种植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1018.3亩,其中人均耕地1.89亩;有林地500亩。有农户109户,有乡村人口540人,其中农业人口540人,劳动力26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57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92元。属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18.3亩(其中:田153.6亩,地864.7亩),人均耕地1.89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500亩,水面面积40;荒山荒地500亩,其他面积5848.94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有10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69户通电,有2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63.3%、19.27%和19.2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户(分别占总数的7.34%和7.34%)。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7公里。 该村有水窖5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2亩,有效灌溉率为12.9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4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0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于其它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4.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4.5万元,占总收入的 61.1%;畜牧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 14.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49头,肉牛28头,禽类2115只);林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 5.8 %;第二、三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 7.3 %;工资性收入20万元,占总收入的 9.8%。农民人均纯收入160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5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 2.81 %),在省内务工3人,到省外务工9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9年全村种植业销售总收入12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三七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84户,共乡村人口823人,其中男性417人,女性406人。其中农业人口823人,劳动力4434人。该村是苗族村寨,其中苗族823人,其他民族 2 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97人,参合率84.9%;享受低保14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人畜混居的农户10户,占农户总数的6.33 %。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黑山小学,中学生就读到铜厂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2公里,距离中学7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1人,其中小学生29人,中学生2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4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66.2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1,300.00元(人均7.34元),一事一议筹劳110个(劳均2个)。有固定资产1.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不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 基层组织该村设有党小组1个,有党员总数3人,党员中男党员3人。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团员48人。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烤烟、三七种植,加强劳务输出,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发展。利用本民族节日,加大对外宣传,弘扬民族文化,让外界了解黑山及其贝壳化石。 2 云南文山县古木镇下辖村◎ 村情概况黑山村隶属于古木镇纸厂村委会 ,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5.00 公里,距离镇政府5.00公里。国土面积4.87平方公里,海1,365.00米,年平均气温18.5 ℃,年降水量85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633.00亩,其中人均耕地0.77亩;有林地847.00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84户,有乡村人口832人,其中农业人口832人,劳动力43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84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60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33.00亩,均属于旱地,人均耕地0.77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847.00亩,荒山荒地5,675.00亩,其他面积143.0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有167户通电,有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1.27 %和 64.5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户(分别占总数的 14.56 %和 12.66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和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00公里。共有摩托车18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建有小水窖170口。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4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4.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4.5万元,占总收入的 61.1%;畜牧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 14.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49头,肉牛28头,禽类2115只);林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 5.8 %;第二、三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 7.3 %;工资性收入20万元,占总收入的 9.8%。农民人均纯收入160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5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 2.81 %),在省内务工3人,到省外务工9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9年全村种植业销售总收入12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三七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84户,共乡村人口823人,其中男性417人,女性406人。其中农业人口823人,劳动力4434人。该村是苗族村寨,其中苗族823人,其他民族 2 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9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84.9%;享受低保14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人畜混居的农户10户,占农户总数的6.33 %。 参合人员名单 杨正发 熊成美 熊正良 康正权 项发明 熊文梅 项朝英 罗正壁 项开英 康正美 杨朝美 熊文荣 杨国福 熊正和 熊开华 康正学 项富仙 熊文奎 杨国云 杨春兴 杨桂珍 康继 项富兰 杨正良 杨国祥 熊康氏 熊丽 康雷 项富翠 熊应珍 杨国美 熊成香 熊梅 杨正安 项富寿 杨国康 杨国丽 熊成海 杨朝明 熊加德 熊朝明 杨国玉 陶华芬 熊成云 熊开秀 熊加万 熊朝荣 杨国峰 杨雪 邓保琼 杨春成 熊加琼 李登贵 杨国方 熊朝兵 熊家福 杨春东 杨春辉 熊光彩 陶艳 杨国兰 康光东 杨春金 吴玉平 杨成亮 杨登科 熊妮 王朝艳 杨春华 杨春珍 杨成富 陶永芬 王金亮 康会英 康光贵 杨春萍 杨成学 杨成美 李绍珍 康会涛 古学翠 杨春英 熊老武 杨成玫 李成仙 康正洪 康国周 杨朝廷 杨昌义 易树芬 王正芬 杨文仙 康国会 熊国英 熊正友 杨登富 王正江 康光华 康正才 杨传江 杨文翠 杨登位 张兴芬 康光才 侯华美 杨国江 熊成美 杨成珍 王正翠 康光达 康光英 陶兴美 熊成二 杨成龙 王正梅 熊玉美 康光保 王正华 熊成高 熊开亮 王书杭 康光焕 康光业 杨国艳 杨国权 杨美兰 熊朝良 康光林 康光猴 杨正珍 项子珍 熊其富 杨国仙 康会龙 熊德林 杨正雄 王树英 熊成文 熊综华 熊成贵 陶知琼 杨正芳 杨顺芳 马忠会 熊综全 杨正仙 熊朝龙 杨睿 杨顺霜 熊加会 熊综芬 熊成秀 熊朝文 杨智 熊德祥 熊加艳 康华清 熊成美 熊朝翠 杨登红 陶光英 熊加林 熊朝林 熊成聪 侯美令 杨登海 熊朝荣 熊正玉 朱继琼 熊文友 熊正春 杨朝荣 杨美兰 熊成会 徐成芬 熊成友 马友芬 杨登川 熊朝辉 康光华 熊忠发 李志英 熊成艳 熊正琼 熊朝芬 陶学英 熊忠福 熊加明 熊成清 杨登会 熊朝艳 康清 熊忠翠 熊加祥 杨正能 杨东 熊林秀 康国廷 王正平 熊加琼 马绍会 侯家文 康生祥 康生玉 杨友春 杨正秀 杨国英 杨会 侯华珍 康正松 熊开珍 刘珍 杨国俊 侯美仙 康正荣 马成玲 杨正兵 侯昌明 康正达 侯盛娇 康国兰 杨登仙 熊朝能 侯富贵 宋朝芬 侯盛婷 康国全 康正芬 罗文美 侯富雷 康光艳 侯家林 熊正方 康正英 熊综梅 就超洪 康光泽 杨登光 康顺兰 康正勇 熊综娇 杨春艳 康光霞 陶文英 熊成保 康陟 杨文荣 康国秀 熊正发 杨成林 熊加华 康光卓 陶光芬 康国海 康正琼 杨成芬 熊加珍 吴元彩 杨发光 熊开仙 熊成荣 杨成丹 杨朝友 康正书 杨发亮 熊开强 杨登平 熊朝云 熊德芬 王正秀 杨发明 康正清 康自英 杨登青 杨成书 康光生 熊成义 熊文宝 杨成霞 熊忠能 杨成发 康光标 杨朝兰 熊文向 杨成康 熊忠艳 熊德树 杨正品 熊加兵 熊文珍 杨正萍 熊德能 王正萍 项边兰 杨正光 杨明才 熊贵生 康正荣 周国俊 杨国发 王学丽 熊华莲 熊贵台 杨登芳 周国伟 杨国军 王金玲 杨志龙 熊正能 杨贵荣 熊开贵 杨国惠 杨国美 杨志芳 熊开良 杨香香 陶正兰 杨顺杰 杨国珍 康正兵 陶学兰 杨正才 熊文丽 熊正菊 杨国飞 王思芬 熊正廷 熊绍英 康正友 康正发 杨文友 康官强 熊文兰 杨国友 熊天珍 熊成梅 熊林英 康官贵 熊文翠 杨国龙 康光敏 康光娜 杨发祥 康光蓉 杨春才 杨国翠 康光忠 康光梦 杨发友 熊开珍 古文兰 杨国向 刘廷寿 王正海 熊成芬 康国芬 杨传琼 杨国娇 康正秀 杨文秀 杨红芬 康国林 杨传芬 杨忠美 刘勇强 王发品 杨红俊 杨富定 杨传娇 杨忠会 刘勇辉 王发丽 杨永正 吴贵芬 熊开元 杨忠川 刘勇奇 王正友 王金琼 杨成华 熊正元 杨忠梅 刘勇彪 灰忠艳 杨文清 杨发芬 康华英 熊正元 杨文林 王发玉 杨春美 熊家艳 熊彪 王文英 杨发建 王金福 杨发强 熊家海 杨正兰 熊开丽 熊应凤 陶正英 杨发兰 熊成英 熊邦 熊开翠 杨自英 王正学 杨发林 熊华亮 熊辉 熊开万 杨自美 熊忠兰 杨发明 杨顺仙 康正奇 熊开书 杨自龙 王发艳 熊应梅 熊正彪 侯开珍 马朝学 杨自坤 熊开荣 杨洪 康正荣 康光富 陶正芬 康光明 杨朝兰 杨美 熊英兰 康光学 熊文美 杨文秀 熊文安 康正林 康光全 熊正文 熊文仙 康国强 熊文才 徐文英 康光亮 杨正兰 熊文英 康国美 熊文亮 康贵洪 杨绍英 熊成光 熊文国 杨国宝 熊文德 杨正洪 康兴才 熊成高 康光荣 杨有明 王绍芬 熊朝英 康兴廷 熊成良 熊开玲 熊正荣 王友爱 杨梅 熊兴珍 熊丽 康国勇 康正珍 熊贵娇 杨丽 康国翠 陶安仙 康国林 熊成仙 熊开发 杨锋 康生良 杨国海 杨登宝 熊成虎 杨绍珍 熊华成 李安福 杨国春 吴贵芬 熊开洪 熊文光 康生成 康正朝 熊正福 杨成华 杨春琼 熊文丽 熊正全 熊应萍 康正芬 康正立 熊文杰 熊文梅 熊正忠 康光福 熊成辉 陶自兰 熊文俊 熊文珍 陶菊珍 康海 熊成明 康光清 熊文朐 马友珍 熊贵祥 康正奎 熊成武 康光芬 熊开方 熊贵英 康自献 杨文英 马成秀 康光荣 杨登宪 熊贵林 熊贵红 康光兰 熊家发 熊正高 熊文美 熊成华 熊贵丽 康光友 熊德荣 杨文美 熊文海 李自翠 熊贵飞 康光跃 杨国香 熊开平 熊文丽 熊家芬 李成英 康自能 周国仙 熊开会 熊文梅 熊家健 杨朝文 黄兰芬 熊朝祥 马文英 熊开录 熊家敏 康正英 康林 杨正学 熊蕊 李文兰 康正福 杨春芬 康强 熊忠才 熊志芬 熊文来 康生英 杨春秀 康丽 熊忠会 古润月 熊芬 康光珍 杨春梅 康俊 熊忠林 杨正福 熊成付 康志英 杨春锋 康正结 王金华 陶金珍 杨登英 康光富 熊开文 熊正仙 项昌玉 杨彪 熊加翠 李文琼 吴玉香 康生才 王正才 杨国云 熊如林 康光友 熊慧 康光成 康光金 杨顺才 熊正明 杨发珍 熊艳 康光维 王发敏 杨正文 熊成荣 康国焕 康光元 熊成仙 王发英 康正美 熊成位 康杨林 徐昌梅 康孝芬 杨正荣 杨国绕 熊成婷 康国芳 康梁福 康牧 王子英 杨国英 康国珍 杨登永 康艳 康孝艳 杨光会 杨兴妹 熊正清 马国玲 杨正平 杨发珍 杨妹 杨兴贵 王金秀 杨贵祥 康权 杨春林 杨珍 杨兴富 熊成保 杨贵龙 李正兴 唐朝分 杨福 康光秀 熊成禄 杨贵美 康杨平 杨柳传 杨有才 杨忠月 杨有萍 杨正全 康朝香 杨桂传 马正秀 杨忠玉 熊加梅 项金玉 康刀玄 熊德彪 杨正玉 杨国翠 杨发友 杨国荣 熊朝海 杨桂英 陶永仙 杨文祥 陶永美 杨国辉 熊朝娟 低保人员名单 杨正云 熊正元 杨朝元 熊正发 马起书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红石洞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古木中心校。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5.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9 人,其中小学生79人,中学生30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4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66.2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0.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1,300.00元(人均7.34元),一事一议筹劳110个(劳均2个)。有固定资产1.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不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 基层组织该村共有党员总数12人,党员中男党员11 人,女党员1人,团员19人。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烤烟、三七种植,加强劳务输出,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发展。利用本民族节日,加大对外宣传,弘扬民族文化,让外界了解黑山及其贝壳化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