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龙江林蛙 |
释义 | 国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国外分布于前苏联、朝鲜。黑龙江林蛙也叫哈士蟆、山狗子、臭迷子、红肚囊、雪蛤。 中文学名:林蛙 拉丁学名:Rana amurensis Boulenger 别称:哈士蟆、山狗子、臭迷子、红肚囊、雪蛤。 二名法:黑马 界:动物界 简介:学名:黑龙江林蛙 别名:哈什蚂、山狗子、臭迷子,东北当地称草蛤蟆,花肚蛤蟆东北林蛙 的研究命名工作,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养殖委员会,林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哈师大生命学院 院长 赵文阁教授协同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多名教授,注:全国林蛙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常务工作,有田秀华教授担任,共同提出并得到广泛承认的科学命名。杜绝了以往林蛙产地,林蛙命名不清,不细,给消费者带来误解的混乱局面。统一把原来称做中国林蛙的林蛙,统一命名为东北林蛙。这么做有效的解决了,林蛙产地之间相互炒作,相互挤压。避免了人为内耗和资源浪费。同时也指出,原产地或地理标志产品,只具有品牌意义。不代表生物学命名。这一权威命名,有效统一了东北地区林蛙养殖者的模糊认识。为东北林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根据《中华药典》,《中国医药百科全书》,黑龙江林蛙,也具有一定医药保健功效。产于东北地区的东北林蛙在颜色上略有差异,品质一致或接近。生物学特征接近或一致。不存在所谓的其它称谓。 黑龙江林蛙,国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国外分布于前苏联、朝鲜。黑龙江林蛙也叫哈士蟆、山狗子、臭迷子、红肚囊、雪蛤。体长5—6厘米。体大而肥硕。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尖圆,吻棱较明显;鼓膜显著,约为眼径之半;犁骨齿列为椭圆形,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稍重叠。皮肤较粗糙,体和后肢背面及后腹部密布圆形大疣,背侧褶在颞褶部形成曲折状,先与颞褶相连,然后再达胯部。体色有变异,雄性为棕色、褐灰色、棕黑色,雌性为棕红色或棕黄色,背中央有l浅色较宽的脊线。鼓膜上有三角形黑色斑,咽、胸及腹部有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无声囊。 黑龙江林蛙所产的油称“小油”,东北林蛙所产的油称“大油”,。除去这两种林蛙以外的蛙油,均称“伪油”,或“假油”。 营养价值营养价值也非常高。经常被医药企业和食品企业使用。 在全国林蛙会议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东北地区省林业厅动物保护办公室,全国林蛙专业委员会,都莅临了会议。林蛙作为野生动物只属于一般保护动物,不属于重点保护动物,鼓励和提倡在林区适宜地区人工养殖。会上特别说明:从事林蛙养殖生产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乱占林地行为。林蛙养殖人员是林业的建设者,森林的保护着,环境的监督者。各级部门应大力支持。 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是每次全国林蛙会议争论最多的话题。目前情况,林蛙全人工圈养难度还比较大,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提醒全国圈养林蛙的人要谨慎行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用赵文阁教授的话来说:“不反对,不鼓励,支持尝试”。 生物学特征体长70-80毫米。头较扁平,头长宽几相等。吻端钝 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明显。犁骨齿两小团,椭 圆形。舌后端缺刻深。鼓膜圆。皮肤较粗糙。背褶在额部呈折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腹后及股后腹面有扁平疣雄蛙背部及体侧为灰棕色且微带绿色,也有褐灰色或棕黑色。雌性为红棕色或棕黄色。鼓膜部有三角形黑斑。咽、胸及腹部有鲜艳的红色与灰色花斑。四肢腹面灰色,间杂红色斑点。 生存环境生活于山林、沼泽、水塘、水坑和水沟等静水水域及 其附近,以林间草地为多。产卵季节为4-5月,产卵后除 少数停留在产卵场外,多数分散于邻近的水域。卵数900 -1200枚左右。9月下旬至翌年3月在塘底及湖、河缓流的 深水中冬眠。 人工饲养散养是指人工选择种蛙,种蛙在饲养池内繁殖,卵群在池内孵化,蝌蚪进行人工饲养,幼体放养到自然环境中栖息和觅食,生长为成体的人工抚育和半野生放养的过程。散养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用工少、见效快、不与农林业争劳力、争土地的优点,适宜农村发展副业生产、开发利用黑龙江林蛙资源。养殖池一般修建在溪沟的中下段,地势平坦而开阔,饲养池长10米,宽4米。池底倾斜,可保持水深5一30厘米。为便于管理,周围需修高1.5米的围墙,黑龙江林蛙攀登能力较强,以防止逃逸。墙壁可略向内倾斜,或壁顶加盖。进出水为单排式。进水口的上游修一小水坝,使池内有充足的水源,保持水位,稳而不流。日进水量控制在1立方米以内,以利提高池内水温。种蛙选择体形大、健壮、无畸形,皮肤光滑者,雌雄以2:1为宜。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即可将种蛙放入繁殖池内配对、产卵。将同一天产出的卵群集中在水深5一15厘米处的池边孵化。在水温12一18℃时,胚胎经过15天左右孵化出胶膜;20天左右小蝌蚪的外鳃消失,此时可游泳自如。在早期胚胎发育期间,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气温下降时池面必需加盖,以防池水温度过低致使胚胎受冻夭亡。蝌蚪外鳃消失后即开始摄食,先以卵胶膜为食;第五天开始投放饵料。一般以5一7天投放一次。随着蝌蚪的生长投放饲料的数量和时间可酌情而定,但要充分满足需要。饲料可用豆渣、豆饼、玉米粉、蔬菜、蒿草以及发酵饲料等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如鱼粉、蛙粉、肉末、畜禽内脏粉末均可饲喂;以动植物混合饲料为最佳。幼体初登陆时,对外界不利因素抵抗力很弱,特别是烈日暴晒或干旱常造成大批死亡。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采用把幼体放养在林区或草地,让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3年后即可长成成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