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短脚鹎 |
释义 | 黑短脚鹎全长约20cm。头颈黑色或白色(因亚种而异),其余体羽黑色,嘴和脚红色。栖息于海拔500~3000m的山林乔木上,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垂直迁移现象,繁殖期成对活动与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冬季常集大群,活动于低海拔地区。取食植物果实和昆虫。繁殖于4~7月,筑巢于高大树木的水平枝上,每窝产卵3~4枚,卵粉红色,有褐色斑点。 中文学名:黑短脚鹎 拉丁学名:Hypsipetes leucocepalus 别称:Black Bulbu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鹎科 属:短脚鹎属 生活环境冬季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m,有的地方(如云南玉龙山)甚至进到海拔2500-3000m的中高山地带,垂直迁徙现象极明显。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冬季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荒坡、路边或地头树上。 分布国外分布: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至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各省,南至广西、广东、海南岛,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食性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属杂食性。动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虫、蝗虫、蚂蚁、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为浆果、榕树果、乌桕种子等。 习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集群有时达100只以上,偶尔也见和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常在树冠上来回不停地飞翔,有时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站于枝头。偶尔也见栖立于电线上,很少到地上活动。善鸣叫,有时站在树顶梢鸣叫,有时成群边飞边鸣,鸣声粗厉,单调而多变,显得较为嘈杂。 繁殖繁殖期4-7月。营巢于山地森林中树上,巢多置于乔木树水平枝上,距地高15-18m。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枝、枯草、树皮、树叶、苔藓等植物材料构成,内垫有松针和细草茎叶,巢外还有蛛网。每窝产卵2-4枚,卵呈卵圆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从白色、淡红色到粉红色,被有紫色、褐色或红褐色斑点。 经济用途性杂食,但主要吃野果、而这些野果对人类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也吃农林害虫,给人类带来一定好处。 动物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