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背小瓢虫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黑背小瓢虫

拉丁学名:Scymnus (Pullus) kawamvrai Ohta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瓢虫科小毛瓢虫亚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棉蚜、蚜虫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态特征

雌虫:休长1.80一2.60毫米,宽1.20一1.80毫米。卵圆形,头部包括触角、口器棕红色。前胸背板黑色,但常有红棕邑的前侧缘。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鞘翅末端有很窄的红棕色边缘。腹面黑色。前胸腹板侧缘及腹部末端数节棕红色。足橡红色,或腿节基部有黑色的部分。额近千方形,前半部两恻近于平行,稍拱起,两侧的刻点较细密,中央的刻点较稀疏。前胸背板上的刻点较密,鞘翅上的刻点较稀疏。前胸腹板纵隆线直伸达前缘而逐渐明显坚窄,纵隆区呈长梯形。后基线完整,后基区的刻点细密,但分布不均匀,向后基线逐渐稀疏于后基线附近有光滑而无刻点的部分。

雄虫:外生殖器侧叶稍长于中叶。弯管囊的内突长而外突短,弯管端的外侧有丝状突。

卵;初产时淡黄色,以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孵化时为紫褐色。

幼虫:共4龄。初孵幼虫黄褐色,后随蜡粉分泌的增多呈白色。随着龄期增加,蜡粉增多,至老熟时,背部全部被蝽粉所覆盖。

蛹;老熟幼虫以尾和足固定在棉叶背面,经1一2天预蛹期化蛹。蛹体两侧及腹背2/3至1/2的部分被白色蜡粉的蜕皮所盖,其余部分裸露。

生物学特性

(1)历期:黑背小瓢虫在室温22一28℃条件下,以棉蚜为食,各虫态发育的历期是:卵期平均3天;一龄幼虫期平均1.90天,最长2.50天;二龄期平均1.70天,最长2.20天;三龄期平均2天。最长2.50夭;四龄期平均2.20天,最长2.80天;全幼虫期平均7.80天,最长10.10天;预蛹期平均1.50天,最长2.50天;蛹期平均3.50天,最长5天;成虫期平均18.50天,最长36.20天。

(2)年生活史:黑背小瓢虫在湖北省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或树缝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在榆树、桃树、蚕豆田、麦田、苜蓿田等处活动、取食和繁殖,5月底进入棉田。各代成虫盛期分别为:第一代在5月中、下旬,第二代在6月中、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中旬,第5代在9月中旬。全年发生6代,各代出现的时间见表66。

(3)繁殖:成虫白天和夜晚均可羽化,羽化2—3天后开始交配,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性。每次交配1一2小时。交配后当天就可产卵,卵散产于棉株上部有蚜虫棉叶背面的主脉两侧和嫩叶背面或嫩头上。产卵期平均15天左右,最长近40天,单雌平均产卵量80粒左右,最多达108粒以上。

(4)捕食:黑背小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均捕食棉蚜。初孵幼虫取食1头若蚜需20分钟左右;老熟幼虫只需6分钟左右时间;成虫只4分钟。其平均日捕食棉蚜量,一龄幼虫6.60头,二龄幼虫11头,三龄幼虫17.70头,四龄幼虫19.60头,成虫32.60头。整个幼虫期共捕食110头;成虫期捕食619头,全世代共捕食729头。

地理分布

湖北、四川、福建、云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52:34